第14节:铁规则(14)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中国的钢铁企业在整个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历史中,就相当于小孩的角色。作为中国钢铁行业龙头企业的宝钢集团,主要是靠日本的新日铁的技术力量发展起来的,日本人当时参与了宝钢的规划、建设和设备调试安装整个流程,宝钢乃至整个中国钢铁行业在日本人眼里基本上是没有秘密的。

  1977年1月下旬,冶金工业部明确在上海建设“上海宝山钢铁厂”(宝钢集团的前身),主要从日本新日铁引进技术装备。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考察和谈判,1978年3月19日,中技公司和新日铁在京签订《关于建设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协议书》。

  宝钢建设之时,正逢日本企业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经济全面繁荣的时期。当时的中国,也正处在千方百计重振经济的时期。中日双方虽然有过历史矛盾,但是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之后,日本紧跟着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中国政府没有要日本战争赔偿款,因此,日本通过各种低息贷款和贸易融资方式来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特别是日本人本来就对中国的市场很感兴趣,双方的需求已对接,在中国政府提出向日本借鉴经验和技术建设钢铁厂的时候,日本人非常乐意。

  日本那个时候已经取代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技术生产国,所以中国政府对于与日本的合作非常向往。1950~1960年日本制造业平均增长率为21%,而依靠外国技术生产的产品增长率则高达72%。日本战后从国外所引进的钢铁技术达2000多项,然后取他人之所长,将各国技术结合成一个系统,一举建成世界最先进的钢铁企业。 

  日本钢铁企业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日本企业家“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以及永远不懈地吸取他人长处的开阔胸怀。

  这是日本钢铁企业家与中国钢铁企业高管之间的不同,中国钢铁企业因为都是旧体制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以“讲政治”的方式来发展和经营企业。因此,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好大喜功,希望短期内能够取得政绩,不是以夯实企业的根基为出发点,而是以“做大”为出发点。造成的结果是“大而不强”,直到现在,政府主导的各个产业发展计划中,都是以做大为目的。

  日本人的谦逊表现在,他们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因为日本的这些企业家都是非官员出身,他们的出发点很纯粹,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第14节:铁规则(14)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2000多项技术,日本人迅速在此技术上研发自己的技术,凭借他们对于事物的完美追求的品质,很快,日本制造业的规模和技术成为世界第一。日本人的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各个行业里都有体现,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3253.html

更多阅读

第43节:铁规则(43)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在三大矿利益链条之外还有“添油加醋”的角色印度。印度矿到中国主要是走现货矿,这也就意味着价格随时会发生变化。每当海运费上涨,三大矿出口的铁矿石的到岸价上涨,印度矿立马跟风

第42节:铁规则(42)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9.5%的涨幅并没有让国内钢铁企业感到十分满意,不少人都认为5%的涨幅更合理。但既然谈下来了,也只能接受。更重要的是,拿下首发定价权,没有再现往年谈判过程中的“屈辱”挣扎,已经让

第41节:铁规则(41)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中钢协对此一律坚决回应:中国拒绝接受19%的涨幅。  5月29日,新日铁宣布结束谈判,接受了必和必拓涨价19%的要求。  只剩下宝钢在孤独地战斗,寻求打破国际惯例,设定“中国价格”。

第40节:铁规则(40)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谈判桌上无进展,谈判桌外的市场却变化不断。首先是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在此期间开始迅速增长,1月和2月进口量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31.9%,铁矿石在各港口积压严重,企业库存大幅上升。商务

第39节:铁规则(39)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中国方面自然也不甘示弱,咬住一个目标:降价。  中钢协率先放出减产的消息,召集国内45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代表召开“稳定国内钢材市场座谈会”,提出减产5%的要求,以稳定国内钢价。

声明:《第14节:铁规则(14)》为网友夜笑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