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创业 这是一个创业的年代吗(四)



         创业与媒体报道完全两回事

       “实际问题是,创业是个动词!”昊海菁华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志勇不无调侃地说道,“当你实际创业后,你会发现和媒体报道的完全不一样!”

         到底真实的创业是怎样的?当你准备创业时,那些媒体报道曾经灌输给我们的直观概念经验,都要好好清理一下了!

        媒体误导 1

        找项目,不愁!

        先后任职四通分公司总经理、中关村软件公司职务、日本松下电工(中国区)总裁,现为华志泰欧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裁的朱希铎,从职业经理人到自己创业,先后经历过8次创业。

       “从我的经验看来,在创业初进行项目选择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要防止机会误导!不要光看到目前市场上什么最有可能赚钱,什么项目在市场上是最有机会的,就上马干!”朱希铎谈道,“以我40多年的管理经验观察来看,多数创业者都会在机会激励下失败,仅有少数成功。”

         媒体误导 2

        有好的商业计划书,

        就能融到钱!

        随着近几年风险投资业在国内的发展,创业的资金支持多数人都能想到融资。否则就是做小本生意的,创业这么高深的词儿还够格享用。看看媒体报道就知道,据说当年MYSEE创始人高燃,先曾拿着电子商务的商业计划书在电梯“堵”过杨致远,后赢来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的100万投资。更有媒体报道,风投们无不在抱怨手里大把的钱都不知道投到哪里!

        徐志勇回国创业初,拿着手中的商业计划书,经常参加一些风投们出现的各大论坛,甚至给各个投资公司打电话谈项目。“我拟定了四五份商业计划书,实践起来才发现远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风投们根本就不会理睬你!”说这话时,徐志勇觉得自己当时有些幼稚,“后来,还是靠朋友关系,找到了天使投资人!当然商业计划书肯定还是不能少。”多次论证后,2007年3月,徐志勇从天使投资人处得到了100万作为启动资金。如今,公司已经逐渐实现盈利。

       “要想从风险投资机构融到钱,必须要等到公司运营状态比较好,实现盈利,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校友会互联网俱乐部会员部长的徐志勇,从很多校友创业者们的经历中,感悟融资已经不是那个有计划书就能拿到钱的年代了。

        财客在线创始人田克山更是自己掏腰包、加上从亲戚朋友们那里借到的30万作为启动资金。现在他频频在各大媒体上出镜,到处演说着自己的项目,扩大知名度的同时,只为能够获得天使投资们的青睐。田克山解释:“因为在创业初期,想融到资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天使投资人。”

 80年代创业 这是一个创业的年代吗(四)

        媒体误导 3

        合伙人一定要找自己人!

        说到创业初期的团队组建,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家族企业,希望集团的刘氏四兄弟,谷歌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是同窗;还有携程最初的创业团队??于是,有创业打算的年轻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周围的人谁能和自己共搭一班车。

        然而事实是:创业不成也许朋友都做不了!中易安房地产担保的总经理徐志东对此深有体会。“在创业项目启动初期,熟人一起做事,发挥的效力可能更大。彼此都很了解,大家能够聚在一起做事,发挥各自的长处、集合优势。不过,公司开始运营后,矛盾就会暴露出来。”徐志东身上有过亲身经历,“2002年,我和几个朋友曾经创办过一个类似文化传媒公司。起初,就是一位朋友这方面的很多资源优势,其他人也都各有所长。那个项目运营得很好,也盈利了。但最终就是因为组织架构,大家只好散了!”

        从国外归来得徐志勇,在选择创业合伙人时,反而要简单的多。“通过网络招聘了,当然有些也是朋友介绍的。之前大家都不熟悉,只是基于创业项目的理念认同走到一起。”对于薪酬问题,徐志勇早有考虑,“我建立了一套科学而合理的股份机制,将大家的利益都绑定在一起。当然,前提已经明确了的,因为大家对彼此都很认同才能走在一起。可能这种关系,要比熟人创业更便于管理!”

        诚如冯仑在《野蛮生长》中写道的,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做大,去掉熟人化是一定要执行的。

         技术人员下海,最困难的是营销意识、营销感觉。一个搞技术开发的人,向一个搞营销经营的人的转变,是非常难的。迈出第一步也是最难的!面对之后的风浪,都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这对于一位创业者而言,尤为重要。

         8次创业的经验是:要想成为少数成功者,创业初最需要考虑的还是自己资源占有和机会的匹配度。

         媒体误导 4

      “海龟”创业更具优势

        从国内商界的诸多名人中,邓中翰、李彦宏、张朝阳、沈南鹏、俞渝、张兰、张欣等等,创业前都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经历。透过媒体报道,我们发现,这些人往往都是将国外的前沿项目抑或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吸收中外精华后的爆发力、影响力自然要大很多。

        创业前要先出国么?

        “创业阶段,是没有周末的!”第一次与徐志勇短暂的电话联系中,这句话深深地印在笔者心中—“海龟”与“土鳖”在创业的辛苦度上并无差别。

        要说真正的优势,徐志勇想了半天:“好像目前就一条,国家为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很多创业科技园都会为留学创业者提供一部分资金支持!我注册公司时,就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10万元的资金投入。”相比自己的大学同学—华人英才网创始人杨勇,徐志勇反而觉得自己会有很多劣势,“北大读书时,杨勇成绩很好,毕业时更获得了斯坦福的入学机会。不过他选择了留国内创业!辛苦自然可以想象,但这几年他在国内积累的人脉资源、公司发展经验,是我们在留学过程中无法比及的。”

         媒体误导 5

         风投青睐反复失败的经历

         据说,硅谷的风险投资人,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往往更偏爱那些有着三四次创业失败经历的创始人。

         然而,有着8次创业经历,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朱希铎却认为,任何平台都是积累管理经验的资源,不论失败与否。“担任职业经理人和现在自己创业,从运作公司的模式上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在管理上,各类公司管理都是相通的。”朱希铎总结他的创业经验时,说:“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要想变成真正的强者,肯定要经历一番波折。没有不经历过失败的成功人生,企业同样如此!”

         “无论是在四通、中关村科技,还是后来的松下电机,其间遇到的阻力、困难,甚至实施过程中的不顺利,可以说一切想到、想不到的挫折都经历过。但回顾的过程中,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你会发现最有价值的经验都是基于这样丰富的经历。金领在选择创业过程中,无论启动的资金规模如何,大多数人的着眼点都会很高!毕竟曾经的经历和经验资源积累,都会让你有勇气、有信心进行大手笔运作模式!”朱希铎谈道,“不过创业过程中,保持平常心很重要。放下名和利的包袱,保持自己的兴趣点,平心静气地做事,创业都更实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3562.html

更多阅读

葛荣晋:现代儒商是企业创新的人格支撑(5)

所以说不能迁怒,有时候我们有些领导,特别在什么地方的怨气,劈头盖脑就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去了,这是一个缺德行为啊!情感这种东西是莫名其妙的,是一种学问,而今天我们对于情感的认识非常地浅薄,这是一门新学科,根据情商理论,我们在管理上提

饺子馆的物流故事 饺子馆的物流故事(四)

  实施品类管理    “你们提了半天,那什么是品类呢。”翠花也有点着急了。    “让我给你做张卡片吧,写明白品类和ECR等的关系。”说干就干,阿齐这就忙活上了。    品类(Category)    品类是一组从消费者角度看来,在满

荣智健:最后一个资本家的“资本魔方”(四)

之后,荣智健突然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恒昌的股票。拥有19%恒昌股份的李嘉诚很爽快地接受了荣智健的收购条件,所持恒昌股作价15亿港元,售予荣智健。郭鹤年同样将自己的股份出售给了荣智健。在他们的带动下,包括郑裕彤、百富勤在内的几大股

康师傅四兄弟 “康师傅”兄弟创业的成功启示录(二)

 市场重心下沉,砍掉大户。这是1997年后的主流营销方向,康师傅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再次把握了营销的方向。     康师傅第三战为什么成功?    从2000年开始,康师傅又开始了第二轮通路创新。这次不仅将通路下沉至县级市场,而且围绕终

声明:《80年代创业 这是一个创业的年代吗(四)》为网友南篱旧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