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丹效应 从林甸粮库火灾看中国式布里丹效应



     针对肩负“国家粮仓”重任的中储粮部分分公司和直属粮库事故频发的现象,一些专家披露了粮食收储环节“转圈粮”骗取国家粮补等诸多“黑洞”。发生在5月底的中储粮林甸直属库一把大火,烧出了核定只有7.6万吨的仓容量实际存放15万吨粮食的“真容”。如果说这是该库的管理者特别“勤奋”惹的祸,那恰恰是一种中国式布里丹效应:垄断优势与投机利益两方面的好处都想得到,难免会暴露力不从心的软肋。在《聊斋》一个叫做“牧竖”的故事里,我们不难体悟出类似于强势者毁于一旦的教训。

  中国式布里丹效应的现实版

  引发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的直接原因,系配电箱短路打火,暴露出了该库基础设施和仓储条件的落后:堆放最集中,同时也是火势最大的粮囤群周围,竟然没有一处有效的消防设施。作为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直属库,为什么会有如此低级的“短板”,一定要露天储藏?如果说这涉及到成本的考量,恰恰反映了一种在利益角逐中的侥幸甚至贪婪心理。按照国家相关托市收购的规定:一公斤普通小麦的收储和保管费用加起来是0.13元/年,一吨小麦就是130元/年。如果说获取收储和保管费是一种垄断优势,那么这笔费用理由用在基础设施和仓储条件的改善上;如果说基础设施和仓储条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就一边收取相应的费用,一边抢收粮食,那无疑是一种投机。

  垄断优势与投机利益两方面的好处都想得到,疲于应对,可谓是《聊斋》“牧竖”故事的现实版。故事里的“竖”指的是儿童,两个牧童在深山口一个狼窝里发现两只小狼崽,各抱一只分别爬上两棵相距数十步的大树。片刻间,老狼回到狼窝发现狼崽不见了。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开始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拼命扑救,而早先的那只狼崽叫声更加凄厉。就这样,老狼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终于体力不支,气绝身亡。从人的智慧来看,老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于它对两只狼崽一只都不想放弃。实际上,只要集中搭救任何一棵树上的狼崽,至少可以对树上的牧童构成相当的威压。

  有读者告诉我们,老狼的错误与布里丹的毛驴效应如出一辙。然而细究起来还是大有区别,布里丹效应的中国式特点更值得警惕:首先,布里丹的毛驴是处在两堆草料中不知吃哪一堆,而《聊斋》中的老狼则是鱼与熊掌兼得,两个狼崽都想要,都在要。其次,布里丹的毛驴是竟在两堆鲜美的草料面前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饿死了;而《聊斋》中的老狼解救狼崽可是毫不犹豫、竭尽全力的,只不过被累死。再次,布里丹的毛驴面对的两堆草料自然摆在那里的,并非有人故意那么做;《聊斋》中的老狼面对的困境却是有人做局。当然,两则最大的共同点是如何面对诱惑的课题,只不过布里丹的毛驴过于愚蠢,而《聊斋》中老狼的悲剧则出于牧童的“聪明”。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林甸直属库的火灾与其说是意外事故,不如说是难以避免的人祸。这当然不是说有人放火,而是说其主要管理者在垄断优势与投机利益两方面的好处都想得到时,至少心存侥幸。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黄毅六月中旬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指出:事故背后多有腐败。这虽然并非专指林甸直属库,但早有网友在中央巡视组进驻中储粮总公司的第二天,林甸直属库即发生大火烧掉会计帐薄提出了质疑。

  垄断优势投机利益不可兼得

  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的管理者无疑是聪明的,如果说火灾之前的超负荷收购显得基础设施跟不上,显然与自己预先为自己确定的价值目标有关。应当承认,这样一家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每个运营策略都可能关系着百姓民生,却又必须自负盈亏的企业,中储粮所属企业存在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必须兼顾的难题。然而经营管理难题的存在不能作为执行者讨价还价的理由,以至于垄断优势与投机利益都想得到。

  以“天下粮商”的心态打造“天下粮仓”,对社会责任的垄断难免会以“减负”的状态应对。在《聊斋》的故事中,牧童具有主导地位,是在有意识地利用老狼的狼性。但是在林甸直属库火灾中,直属库的实际控制人则处于主导地位,完全有可能反过来以“天下粮商”的心态打造“天下粮仓”。我们知道,按照“天下粮仓”的要求,应当高抛低吸:粮价低时增加买入以托市;粮价高时抛出库存以增加供应,以平抑价格。这本来也符合企业运营的特点:前者为抄底,或者为跑路。但是按照“天下粮商”的心态做事就不同了,争取政策补贴时夸大成本,实际操作时既不肯投入,又不肯将补贴“肥水外流”。监管者如果对其不肯投入当做“减负”予以默认,那就难免会出现小牛拉大车式的隐患。

  在《聊斋》的故事中,牧童是在为自己着想,利用老狼的两者不可兼顾,以待其弊。作为老狼要想摆脱牧童的戏弄,就要从护犊心切的惯性中走出来,形成一种“反护犊”的理智,搭救其中一棵树上的狼崽时,面对另一棵树上狼崽的呼救应当让理智战胜感情,不惜暂且“割裂亲情”。按照“丰则贵籴(买进),歉则贱粜(卖出)”的要求,“天下粮仓”同样必须认真采取反市场行为。作为国家粮库,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储粮总体上的努力无庸怀疑,但是一些地方粮食企业很早就开始在维持垄断压价收购和违法倒卖存粮上做文章,平抑市场中的投机心态“割不断理还乱”,难免按倒葫芦浮起瓢。

 布里丹效应 从林甸粮库火灾看中国式布里丹效应
  经营管理难题需要在创新方面背水一战,代表正义的一方谨防在利益博弈中功亏一篑。牧童与老狼的博弈,老狼原本属于正义的一方,却因为自己力不从心败下阵来。这并非说明正义战胜不了邪恶,而在于正义的一方破解对手的恶意时显得迟缓。中储粮管理层在与下属企业的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更像老狼,后者颇像牧童在耍花招。前者要想破解后者的恶意,在监管方面必须具有前瞻性,实施管理创新。须知中储粮与古代官仓的最大区别,恐怕在于粮食的来源是收购而并非交纳的皇粮、租米之类。而且无论怎样储存,都得定期轮换。仅靠有限规模的检查,未必能查出下属企业的违规行为。就部分下属企业的作假能力而言,假如没有管理创新,猫捉老鼠的游戏要比布里丹效应更让监管者尴尬。

  敢于割舍其实也有美丽收获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式布里丹效应里,存在着人(物)格的背离,所想与所做有着趋合与博弈的成分,情况更为复杂。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按照布里丹毛驴的寓意得出最简单、本真的结论,与其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煎熬,不如敢于割舍。既然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理想状态难以实现,那就不如在鱼与熊掌兼得的“摸着石头过河”中,集中精力于一端。如果把这叫做有“舍”才有“得”,那无论对于监管者还是执行者,都应当如此。

  坚守主流价值观,谨防在貌似公允的包容中是非不清。老狼对两个狼崽都想救,看起来对它们有同样的爱心,但是在实际做不到的时候,远不如先判断出哪一个最便于救、值得救。企业在社会责任与赢利目标产生矛盾的时候也是一样;只不过在这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应当做为主流价值观予以始终不渝的坚持。尤其是像中储粮这样承担有政策性任务的国企,虽然不能像政府行政机构那样指望财政包揽,但也绝不能“唯利是图”。如果对“唯利是图”讲包容,那就很难守得住道德底线,以至于在多元诱惑面前迷失取向。

  坚定不移地在内部实行分类管理,在各尽其职的执行中实现宏观均衡。人应当比一般的动物聪明,尤其是存在社会分工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将一只“老狼”不能同时解决的问题通过合理分工分头来做。作为国企改革的下一步目标,实施公益性国企与竞争性国企的分类管理,意义正在于此。这种思路在一个企业内部同样可以适用,比如将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开。至于从行政垄断走向技术领先,在政策性任务和企业经营之间寻找结合点,那是一个如何整合的问题,完全可以实现。

  实行不拘一格的用人路线,但绝不让惯于博弈的能人形成既得利益联盟。老狼面对的两个牧童显然形成了一种“联盟”,而且他们抓住了老狼护犊心切的软肋,所以在与老狼的博弈中轻松获胜。要想走出中国式布里丹效应,防止企业精神人格的分裂,最大的割舍就是远离惯于博弈的“能人”。牧童式的“能人”既然擅长与政策博弈,同样会将这种能力由于自己的“东家”。所以真正对社会负责的“东家”需要对此形成一定的防线,同时不能用市场化的标准选择政策性业务的管理者。用人方面不拘一格,才能体现分类管理的特点。

  完善考核指标,防止体制壁垒与贫富差距的鸿沟重叠。如果说布里丹的毛驴与《聊斋》的老狼遇到的是偶然事件,不可能事先制定出精当地取舍标准;那么人类完全可以这样做,以体现管理的可重复、可预期性。虽然需要强调分类管理中的考核指标理应有所区别。然而,薪酬的确定则应当有适当的均衡机制,防止分类管理形成新的体制壁垒。虽然对于公益型企业、从事政策性业务的人才不能让他们存有发财的意念;但也不能让他们的收入明显低于竞争型企业、经营性业务的管理者。反过来也是一样,以体现分工和分享的全局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589.html

更多阅读

讲章:从拉撒路复活看耶稣

从拉撒路复活看耶稣 经文:约11:1-7,33-35,41-44约翰福音总共21章,第十一章恰是中心章。这一章详细记载了耶稣在世所行的最大神迹——复活拉撒路。之前,耶稣也曾行过使死人复活的事,但与复活拉撒路相比,难度系数要低一些。因为睚鲁

从清朝历代皇后画像看皇帝的审美观 清朝历代皇后

从清朝历代皇后画像看皇帝的审美观这个题目有感于《从清朝皇帝画像的龙椅变化看各皇帝的审美观》一文。特别有意思的是,除了清后期几位皇后的人选是由慈禧决定外,我惊喜地从清朝历代皇后画像中看出了各位皇帝的部分审美观,这个审美观

声明:《布里丹效应 从林甸粮库火灾看中国式布里丹效应》为网友霸气爷们灬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