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还是经商 我的两次创业,从政还是从商?



今年是东宝区马河镇建镇20周年。二十年来马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如今,一座依山傍水的新镇,宽畅笔直的街道,玲珑整洁的建筑,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荆门的西部边陲。谁能想到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穷乡僻壤?作为马河镇的第一任党委书记,回忆马河建镇之初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选定镇址

    1987年9月底荆门市进行乡镇体制改革。原栗溪镇一分为三,分成了栗溪镇马河镇和姚河乡(姚河乡2003年又併入栗溪镇)。我被任命为马河镇党委书记,邹广发为镇长。当时市里把马河镇政府的地址定在原铁坪小乡所在地马嘴。十月一日国庆节这天,我与镇长邹广发到即将成立的马河镇各村和市属企业马河,洞沟两个国营煤矿走访调研,时任马河煤矿矿长曹中汉和几个村支书建议我们把镇址选定到马河煤矿四号井所在地。理由是地理位置位于全镇的中心;这里有上千名矿工容易形成集镇;马河煤矿已建有学校医院影剧院等公共设施有利于利用。我们认为这个建议很好,第二天就找到时任荆门市市长钱亭章汇报。钱市长采纳了我们的建议。10月6日市三级干部会议一结束就与时任市纪委书记兴友带领市直有关部办委局的主要负责人共30多人来到马河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了镇址选定在马河的方案。并安排市规划局免费为我们做集镇规划设计。现场办公会结束后钱市长又带领我们到当时经济效益很好的洞沟煤矿帮我们拉了10元的赞助款。解决当时基建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大概一个月后,市政府召开了马河镇集镇规划论证会,印发了马河镇集镇规划的批复文件,1998年元旦新镇建设就破土动工了。

    以煤兴镇

    马河建镇之初仅有一个镇办企业黎坡煤矿。年产量1万多吨,年利润10多万元。百事待兴。钱从何来?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挖宝藏,山上建银行,大搞食用菌。沿库建桔场”的强镇富民发展战略。二十年前马河的煤炭资源和山林资源相对丰富。我们决心改变捧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的现状。可是开办煤矿又是一个投入大风险大的行业。在困难面前镇里一班人迎难而上,采取银行贷款,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着力发展采矿业。

    窝子沟煤矿是英国人在19世纪就探明的一个优质煤矿。由于地质结构复杂,58年大炼钢铁时打了300多米巷道没有采出煤来。后来洞沟煤矿,马河煤矿又相继在那里投资掘井,结果无功而返。马河建镇后,我们从省里请来专家指点迷津。专家建议我们先在平巷里打竖井探煤,见煤后再打巷道。结果我们只打了5米竖井就见到了煤。煤层有1米多厚,煤质5000大卡以上。这座煤矿的开红,就象抱到了一个金娃娃,每年向镇里上交利税100多万元。这件事使我体会到;勇气加科学就是机遇。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就把黎坡煤矿的规模扩大到了年产三万吨;新建了谢湾,窝子沟等几座骨干煤矿。全镇煤炭年产量突破30万吨。资源转变成了资金,促进了镇村面貌的改变。

    艰苦创业

    马河建镇之初条件十分艰苦。镇机关30多名干部借居在马河煤矿三号井的一层办公楼办公和住宿。两三个人合住一间房,享受“三室一厅”的待遇:即办公室,寝室,接待室和餐厅。有的干部还借住在农户家中。尽管工作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大家的工作热情很高。白天下乡,晚上开会学习,节假日和星期天很少休息,大家一心一意干事业谋发展。一年后我们搬进了新建的住房和办公楼。就是在工作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变的情况下大家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大家以建设马河为已任,各负其责,尽职尽力实干。第一年就修通了马河到松毛店的断头路,第二年又修通了双河到栗溪的公路,镇里还自筹资金兴建马河中学和马河卫生院。为后来马河的发展打了一些基础,为群众办了一些实事。

   90年初我调离了马河镇。回顾在马河建镇之初将近三年的工作往事,这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段美好时光。马河的变化和发展验证了市委当时在马河设镇以及后来在合并乡镇中保留马河镇的决策是正确的。马河镇的设立对促进山区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如今的马河正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阔步前进!马河的明天更美好。

    五十岁后再创业

    2001年国家机关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撒销了工业部门的主管局。现在看来这次改革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成功的。我所在建材工业局在寿终正寝之前,市委一位分管干部工作的副书记找我谈话,问我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我深知这次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撒庙赶和尚,面对改革后僧多粥少官位,回想起当官时的一些烦恼事情,便胸有成竹的说了四句话:“年龄50开外,身体不好不坏,不图升官发财,只求安逸自在”。这位副书记听后连连点头称赞,因为我的表态给她减轻了人事安排的压力。随后我被任命为市环保局调研员。调研员是公务员序列中的非领导职务,级别虽然是正县级,实际上是个没有实权的虚职。开始一段时间还感觉很好,无官一身轻,事不做,钱不少,到处游玩,自由自在。几个月后这样的日子觉得过得有些空虚了。毕竟是刚过五十的人,无所事事,感到无聊。正当这时市里新调来一位市委书记。走马上任就提出了“兴工富市”的口号。随即召开了全市科级以上的干部动员大会,制定了一系列兴工富市的优惠政策。要求有能力干部可以带头领办实业。在这种条件下我萌发了创业经商的欲望,并很快付诸实施。

 从政还是经商 我的两次创业,从政还是从商?
    我是从镇党委书记的位置上由于抓乡镇企业发展出色而提拔到市乡镇企业局当局长的。10多年来在工业主管部门当头的从政经历,对搞项目自然是轻车熟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石膏资源丰富的优势,决定开办一个石膏粉加工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我找了一个合伙人。两人出资50万元,注册了荆门市磊鑫石膏制品有限公司。通过关系购买了一个单位在郊区的近10亩土地的一个院子。2002年11月8日,是党的十六大开幕之日,也是我的工厂动工之时。经过半年时间的建设工厂于2003年4月建成投产。当一块块矿石经过一道道工艺变成一袋袋雪白精制的产品时,我心内充满了创业成功的无限喜悦。

    为了使产品尽快打开市场,我一边以高薪聘请了一个销售员在外跑销售,一边在相关网站上发布产品信息。还参入了阿里巴巴的诚信通会员。现代传谋手段当然要比传统的营销方式成效显著。三个月后就有不少客户主动找上门来订货了。很快开发一批如三明市闽盛化工建材有限公司,上海天宇装饰建材发展有限公司等用量大信誉好的客户。第二年工厂实现了产销平衡。由于我们在生产经营中注重质量,讲求信誉,产品就出现了求大于供的局面,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现在已形成了年产三万的生产能力。

    半水石膏粉生产由于门坎不高,市场竟争较为激烈,产品附加值也当然不高。2005年我到上海一家企业联系业务时,惊奇的发现了我的产品的潜在价值。当我的生粉与树脂混合后居然能够变为一种透明材料,能替代一种每吨价值几千元的化工产品。而且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这一发现又一次萌发了我再办一个厂开发新产品的欲望。当年七月我就着手再次办厂。尽管在工艺与设备选择上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资金,但这个项目毕竟还是搞成功了。产品畅销大江南北,还出口到过台湾韩国。投产不到半年就收回了办厂的投资。四年时间我办了3个工厂,尽管规模不大,但效益可观。特别是在商业交往中结交了不少商界朋友。在忙碌中感到生活的充实。官场流行一句话:“人到五十休,官到处级止”。我认为人到五十,不能当官了,但还可以重新创业。在创业中为社会创造财富,为自已增加合法收入,让生活更加充实,让自我价值得以更大的实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6916.html

更多阅读

从陆贞的两次吃亏,论下属为什么对你忠诚原创 吃亏

原来看过一篇以甄嬛传为背景分析的《论下属为什么对你忠诚》,现在我以《陆贞传奇》为背景来分析一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先说陆贞的两次吃亏,第一次是和阿碧、玲珑一起为太后做无色彩衣,服装的款式是陆贞想出来的,料子是阿碧想出来的,太

转载 我的两次上山下乡经历 翼龙贷 上山下乡政策

原文地址:我的两次上山下乡经历作者:gslxclp第一次上山下乡。1969年,我刚刚十岁,妹妹七岁,二弟四岁,三弟还未出生。我在大西滩农场子弟小学读三年级。我们家原在市区,因父亲在国有农场工作,全家也就迁到了农场,作为干部家属享受着城市户口才

周金平:我的二次创业

     对于北京龙懋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清云而言,2011年公司化妆品品牌代理业务上的重点转移让其在随后的两年内斩获颇丰。这家扎根于北京化妆品代理市场的企业,自2004年接手可贝尔眼贴膜在北京的代理业务之后,该品牌就一直是龙

家居创业计划书 家居拓荒者的两次创业

13年前,北京的南三环还是一片荒地,中国的家居市场也是一片荒地。     13年前,有一群人在南三环开始拓荒,也开始在中国的家居市场拓荒。     时值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人的钱包逐渐厚实了起来,但要想添置几件像样的家具仍不是件

我的第一次作文200字 我的第一次创业败给了“理想化”

大学毕业后,我从事了两年多的有关于大宗贸易方面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之后,加上一直有着一种想自己创业的冲动,于是在去年年底,和一个朋友一起,合伙开店创业。我的朋友辞职出来专职经营店铺,而我暂时兼职创业,打算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辞职

声明:《从政还是经商 我的两次创业,从政还是从商?》为网友吥懂珍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