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政策 解析影响纺织行业发展的政策动因



记者针对近来的敏感话题采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的当天,恰好有电话打来通报:新疆一家全部采用进口设备的棉纺织企业,因为银行减少40%贷款,目前开车率仅有1/4。这样的情况在业内并不鲜见。“政府管不了银行,短期内别想翻本。”距离振兴规划颁布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徐文英直言,商业银行贷款的井喷式增长够不到被列入高风险名单的棉纺行业。

    不久前多家棉纺企业在石家庄常山集团召开的座谈会上,围绕增值税“高征低扣”、滑准税、税赋摊派过重的话题,可谓怨声载道。工业买单的事实虽然一直存在,但以往内外部压力没有金融危机时期大时,这些还不是主要矛盾。保生存、保订单被摆在首要位置后,政策中可以争取的内容就显得弥足珍贵。

    笑称自己是“徐厂长”的徐文英,难忘在政策滋养下棉纺业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也由此感喟宏观环境变化令不公平部分的负面影响成倍放大。

    游弋政策缝隙 收获黄金十年

    就像徐文英的办公室里挂着标明身份的“世界棉花地图”一样,他的脑子里也浮现着一张棉纺织业发展的曲线图谱。在他看来,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五”、“十一五”期间是棉纺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心事件就是围绕“压锭”而来的政策泽被。

    1992年~1997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规模增速过快,结构性矛盾突出,无节制带来的后果是全行业连年亏损。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第一次压锭技改,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当时在国内处于空白的无梭织机、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

    尽管当时并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作为保障,企业只要到废品收购站盖章证明即被划入压锭范畴,但是每压1万锭国家补贴1600万元贷款的巨大政策推力,仍然使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这一轮压锭获得提升。

    “全行业设备改造量大面广,不是靠每家企业几十台先进设备的补血就能挽救陈疾。”徐文英认为,充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是在1998年~2000年第二次压锭技改时期。当时国家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三大目标为:压缩1000万锭,分流120万人,实现全行业扭亏增盈。“纺织行业结构性调整以棉纺压锭为突破口,肯定了它在产业链的枢纽位置。

    事实证明,到1999年,连续7年的全行业亏损得以遏制,首次实现利润100多万元。2000年开始全面赢利,利润率直线上升。回头看,当时多项利于企业“轻装”的政策扶持可谓立竿见影:压锭企业全部核销呆坏账,直接受益者就是负债高的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把所有企业欠银行的债务划作银行股份,企业不必再还这部分钱的利息;“40 50”(距离退休还有十年)人员分流安置,为企业卸下了包袱。凡此种种,足有十几条。

    在此基础上,2000年~2007年棉纺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也就不足为奇。两次压锭带来了技术升级,加入WTO又扩大了市场空间,被压抑了10多年的增长需求得以释放。

    据统计,到2000年,全国棉纺行业共压缩960万锭,剩余3443万锭,而到2007年时又重新增长到9900万锭;2000年全国纤维加工量1360万吨,到2007年时增长到3530万吨,7年总增长量相当于建国50年的1.7倍。在多方呼吁下,国家于2004年取消了对棉纺行业纺纱能力的限制。

    税收负担过重 深度挤压生存空间

    “利润空间没有被完全吃掉之前,对于一些政策,企业还扛得住,眼下生存都受到威胁了,要回合理部分也在情理之中。”徐文英认为,2008年棉纺业在多年高增长后复又面临困难,是内外部环境双重发力的结果,既暴露了行业数量型增长的弊端,也让政策因素之于行业命运的重要性受到瞩目。

    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外需求减少尽管是阶段性的,但也映衬出我们的产能相对过剩。然而徐文英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使企业资金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带来换汇成本受损、出口退税率始终未及17%标线等因素,影响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加之出口保证金制度对企业流动资金的限制、针对棉花进口的滑准税制度,新劳动法对提高用工成本的要求,堪称困扰重重。

    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外需求减少尽管是阶段性的,但也映衬出我们的产能相对过剩。然而最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向。

    调查显示,棉纺企业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税赋过重,负担率远远大于利润率。据统计,一家20万锭生产能力的棉纺企业,2006年~2008年的三年平均增值税税赋为6.7%,综合税赋8.8%,而利润率只有5.2%,形成强烈反差。2008年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其他行业平均税赋率显示,食品加工3.5%,造纸5.0%,化工3.35%,食品饮料4.5%,建材4.98%,金属制品2.2%,均低于棉纺织行业。

    “买的时候已经是含税价,卖的时候应该将同等税抵扣,可棉花却是个例外。”徐文英说,企业购买棉花时交付13%的进项税,制成纱线后卖出时是17%的销项税,但棉花原料部分只抵扣13%,即所谓“高征低扣”,就因为中间4个点的差价,直接增加企业每年45亿元左右的成本。

    此外,政府制定的各种收费项目,有的论人头、有的论总量,未考虑不同行业间的差异、不同产业的利润率问题。如“残疾人基金”(按企业人数的1.5%安置残疾人,少一个按社平工资交钱)、“水资源费”(1.2元/吨)、“污水处理费”(0.62元/吨)、“南水北调费”(0.7元/吨)“职业病检查费”(噪音56元/人)等,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企业不堪重负。

    据统计,2008年纺织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45%,比上年下降0.52%;棉纺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82%,比上年下降0.12%。总体来看,棉纺赢利状况不错,但两极分化的隐忧依旧严峻:占1/3份额的3769户优势企业共实现利润308.8亿元,与剩余2/3企业完成的8.18亿元利润相权,占到总赢利规模的97.4%。2/3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0.18%,相当于亏损。2008年1~11月,棉纺行业亏损额达51.7亿元,亏损额比上年提高了85%。

 纺织业政策 解析影响纺织行业发展的政策动因
    棉纺织行业工人平均年收入比其他行业低得多。洛阳、陕西两地调研发现,纺织厂工人的年收入是1.1万元,其他行业的工人年收入一般要在1.3万元左右,税赋过重给企业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没有余力提高工人待遇,相应地带来了用工难的问题。

    牺牲工业竞争力 并未真正保护农民利益

    无论高征低扣还是滑准税,出发点都是保护棉农利益。然而据统计,2008年农民手中的籽棉价格为4.6元/公斤,比2007年的6.2元/公斤不增反降。

    “负担转嫁给工业也得咬着牙进口,好处落在了棉花加工厂和流通领域,根本惠及不到棉农。”徐文英简单算了一笔账:从上年9月棉花上市到次年4月,农民手里的棉花都陆续卖给棉花加工厂,加工成皮棉后再转卖给企业。棉花从农民手中卖出的价格也就是2.2元~2.4元/斤,不会因为交了滑准税而增多。

    从2007年开始,国际棉花价上扬,而相应的减税政策却没有到位。国际市场棉纱统一定价,不会针对国内的高棉棉价而有所松动,因此造成我们的棉纱缺乏国际竞争力。国内企业甚至反过来购买进口纱,因为有些地区的棉纱价格比国内棉花价格还要低。

    针对有些舆论指责一旦进口棉花价格放开,企业就不买国产棉花了,徐文英认为这更是杞人忧天,“进口是为了满足生产需要,配额是按照缺口发放的,想多买也没有配额。”

    按照滑准税规则,除89万吨配额以内棉花进口实行1%的低关税,超出部分企业要多交5%~40%的高关税,进口价格越低,所交关税越多,从而使成本大大上升。数据显示,棉花进口逐年递增的趋势相当明显,2002年18万吨,2003年87万吨,2004年191万吨,2005年257万吨,2006年364万吨。尽管2007年和2008年因为国内棉花增产,进口分别跌至246万吨和211万吨,但仍然与WTO谈判数字相去甚远。

    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企业都不买农民的棉花,农民收入更得不到保障。目前纺织行业已有13万人下岗,农民工返乡安置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

    “滑准税”制定的背景是国际棉花价格高于国内棉价。但从2007年开始,国际棉价上扬,而相应的减税政策却没有到位。国际市场棉纱统一定价,不会针对国内的高棉价而有所松动,因此造成我们的棉纱缺乏国际竞争力。国内企业甚至反过来购买进口纱,因为有些地区的棉纱价格比国内棉花价格还要低。2008年9~12月,巴基斯坦、印度的20支纱平均价格比国内同类产品分别便宜了4310元和3682元。

    “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企业都不买农民的棉花,农民收入更得不到保障。目前纺织行业已有13万人下岗,农民工返乡安置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对于国家收储272万吨棉花的应急政策,徐文英认为,这虽然也是为了保护棉农种棉的积极性,但效果不得而知,“依照美国的经验,棉花售价低于64美分,国家就直接拿钱补贴农民。否则,既牺牲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工业竞争力,又未能实现保护农民利益的初衷,这是任何一方都不愿看到的。”

    一面呼吁政策,一面自救突围。棉纺行业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和结构优化型转变的过程中,也在对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省份进行研究,以此作为新一轮增长的基点。河南地处中原产棉区,无论原料价格、运输距离还是用工成本都比内陆更有优势,由于当地农发行对棉纺企业贷款比较支持,因而投资环境也优于沿海,2008年纱产量增长了31.2%,比国内平均增长3.9%高出一大截。

    “与之类似的还有湖南。天然区位优势造就的自发增长,适度引导也有望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本营。”再留恋过去的好日子,徐文英也深知两条腿走路的现实意义,“保存竞争力当前,该争取的一定不能放弃,该放弃的同样不能手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9637.html

更多阅读

未来发展十大前景行业 行业发展的未来、企业发展的明天

     行业发展趋势决定企业发展:  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反映的是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未来供求关系的变化。某个行业整体的发展处于萎靡不振的“阳消阴长”的阶段,作为所在某个行业的企业而言,不可能一枝独秀,蓬勃发展!因为

风向标的作用 更好地发挥“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作用

  展览业作为服务业的特殊组成部分,因其与其他产业的密切关联性和对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备受各级政府的重视,展览业应如何健康发展也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展览

人力资源尽职调查清单 人力资源背景调查行业发展的春天到了

  在美国,用人单位都会对潜在雇员进行背景调查,最基本的调查项目就是对应聘者声称的工作经历和教育背景进行核实。美国也有不少专门提供员工背景调查的服务公司。但是,在中国,这个行业还属于一个相对陌生的行业,甚至很多从事人力资源

纺织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纺织行业发展逐渐向好

 二00九年中国纺织行业在“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内驱动力作用下,在提高出口退税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前十一月纺织行业企稳回升,发展逐渐向好。二0一0年中国纺织行业的经济形势则趋向比较复

声明:《纺织业政策 解析影响纺织行业发展的政策动因》为网友你的包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