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 47岁时才起步创业的亿万富翁(二)



    正当他稍有得意之时,命运却又覆手将他打翻。

    1958年春天反右复查,高中三年级的他,因被揭发“有右派言论”而被踢出学校;1961年上升为“反革命”,发配到塑料厂监督劳动。从此,历经20多年“牛鬼蛇神”的日子,朋友反目,恋人断交,进步年年无望,运动场场有份。“政治上有问题”的人大家敬而远之,他也自甘戚戚,天天在书本里埋藏。大凡一个人经历了20多年的压抑,稍一松懈,他的一切就可能很快“过期”。但尹明善却实实在在地看了20多年的书,久而久之,甚至养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陶醉在学习的过程中,而并不奢望读书肯定能有一个最后的结果。

    1979年,命运终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也落实了政策。一位官员向他宣布平反决定时说:“尹明善,你还年轻,你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当时,尹明善想:是的,我还年轻!姜子牙八十一岁出山,我今年四十一岁,一切都并不算晚。

    虽然,1986年他到长沙时,曾不无羡慕过那些远比他年轻的同行,曾发出过“老了”的叹息,但是,实际在他尹明善的内心本质里,则永远没有“老了”的观念。既然“姜子牙八十一岁还能出山”,四十多岁,五十多岁,六十多岁,对一个欲干一番事业的人,又怎么不是年轻呢?!

    是呀!对比“姜子牙八十一岁还能出山”那标杆,的确,只要你想干,能动手干,一切年龄都并不为晚,你总能干出些什么的。

    掘获第一桶金后的睿智随着政策的落实,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头,不久,尹明善当了重庆电视大学英语教师;1982年,重庆出版社恢复,他前往应聘,又成为一名编辑。

    两年之后,重庆外办下属一个涉外公司出现亏损,数十万的窟窿想找个能人去填上。市外办副主任是尹明善的朋友,看老尹平时交谈头头是道,认定他是经商之材,调去出任法人代表。尹明善没有辜负他,一年多之后,亏损填平,账上赢利数十万。

    公司正准备大发展,他却向他的朋友递了辞职报告。

    因为,曾有过的朦胧理想,在清晰的现实面前,冲动与焦虑都很强烈,年龄紧迫感和社会变革的轰鸣声,使他在期待中,始终不断在寻找能使他大显身手的舞台。此时,他已认定,改革开放的形势不可逆转,如果别人不能给你理想中的舞台,何不自己去创造一个舞台?

    1985年底,他离开涉外公司,正式下海,创办了“重庆职业教育书社”,成为重庆市最早的民营二渠道书商。半年之后,他编辑发行的第一套书《中学生一角钱丛书》,总发行量突破千万册大关,每本能赚一分钱。书商尹明善一炮而红,而且红遍了大江南北。

    到1989年,他已经成为重庆市最大的民营二渠道书商。因为太顺,所以,他反而开始反思:这个行业尽管在全国正烽火连天,活跃异常,但也已是一眼见底。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它注定将是一个做不大的行业。他决定关门,退出书刊发行行业。

    如果说,少年时代的艰苦生活,显露了尹明善聪慧能干的质素;青年时期的政治磨难,衬托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意志;那么,尹明善在1989年书刊发行经营尚处在红火之中,却能够断然退出,而另寻商机再择新业,则就充分展示了他那非凡独到战略眼光与敢作敢为的大将风度。

    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刊发行行业状况的人,是难于充分认识到尹明善在1989年主动从书刊行业撤退、而重择商机举措之非凡意义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尹明善在1989年的书业大撤退,也就肯定不会有他今天的宏大事业,也更谈不上他能跻身于《福布斯》中国巨富排行榜等等一系列令人嘱目的辉煌。

    这样的评价与判断,是不是有些片面?是不过于牵强?

    然而,近二十年来的中国书刊发行业发展进程事实,却充分有力地支持了这个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刊发行业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体制上的原因,改革的触角在书刊出版产业领域中,相对于其他产业(商业、服务业、工业等),其进程与力度,却始终处于缓慢速度与滞后水平状态。致使计划经济的模式与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仍在决定着出版产业的主要运行内容;政企不分、政企一体的状况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并主宰着出版企业与国有新华书店系统的经营方针。因而,民营书刊企业的发展,则仍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一系列限制性政策或公开或隐性的制约,而始终尚未能产生出一个象其他产业那样公平竞争的巨大的自由成长空间。

    这种改革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也就必然制约民营书刊发行企业迅速攀越事业项峰的可能。

    因此,改革二十年来,虽在各行各业中都已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民企巨头,产生了一大批资产达数亿级的富商,甚至,连改革很长时期后才允准民营资本进入发展的汽车行业里,也冒出了数家巨型民营企业。而唯有书刊发行业,虽然改革的步子迈得很早,至今已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光阴,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却始终没有能产生出一家可以称之为“巨头”的大企业,始终没有能产生出一个象刘永好(饲料)、张宏伟(建筑)、任正非(通讯)、王文京(软件)、张剑(空调)、史玉柱(软件与保健品)、朱保国(保健品)等那样的民营大企业家;在书刊发行业中,虽然每年都可产生出一批新老板,每个老板也都能赚到一些钱,但是,却始终没有能出现一个可以在阳光下生存发展的亿万富翁!

    甚至,这种特殊的行业状况,即便在尹明善退出书刊行业已有12年之际的今天,也尚没有出现改观的迹象!

    由此可见,尹明善在12年前书刊发行业尚红红火火之际,就能意识到书刊发行业“已是一眼见底”、“它注定将是一个做不大的行业”的判断,是何等的睿智!其眼光又是何等的高瞻!

    尹明善是从中国书刊发行业界中成长涌现出的唯一的民营大企业家,唯一的一位亿万富商。但是,最终帮助他走向大企业家亿万富翁之路的,却并不是卖书的“教育书刊社”,而是生产销售摩托车的“力帆”集团。

    放弃是如此的容易,也如此之快,以至于整整一仓库的存书没有卖掉,便干脆用了几大卡车,将其拉到废品收购站,书当废纸卖。尹明善的高素质本领之一,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做事超出别人的想象,该退就退足,决不拖泥带水,决不磨磨赠赠。

    人们对敢于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都能给予很高的评价,赋于很大的赞扬。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能认识到,善于放弃、敢于放弃,也是任何一位成功人士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既然已知一件事情发展的有限度,那么,适时而退,善于放弃,便显示了思维的智慧。而能够断然撤出,敢于放弃,则又体现了气魄的非凡。

    从书刊发行业撤退出来后,尹明善并没有一下子就找到新的商机,但是,他却拥有了重新选择道路的充分主动权。从事书刊发行业所掘到的第一桶金,既让他的生计有了保障,也使他拥有了投身于新行业所需的启动资本。

    在人生事业上,主动性撤退与被迫性败走的区别意义,就在于处于前者的人们,重新再战时,能够从容地调动与使用自已已拥有的全部优势,包括自已清醒的智慧与极隹的竞技心态,并可以从容选择最隹的下一个方向;而处在后者状态的人,则常常既无法施展自已尚存的有利因素,也往往没有了重择道路的自由,而只能让自已别无他择地听任不测命运的安排。

    人们陷入某种不顺境况时,常常哀叹自已的命运不好。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什么人会永远都处于绝境,相反,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的有过办事得心应手的顺利时期。只是,相当多的人都难于象尹明善那样,想到并做到人们常说的“见好能收”,从而能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与空间。经常见到的情况则是:或因缺乏明智的思维,故掌握不了撤退的正确时机,从而每每轻易地丧失了人生的主动权;或因贪婪所致,在思维中将“花无百日红”的古训抛得无影无踪,结果导致一些即便原本很聪明的人,也常常一下子就陷进泥坑,还无法自拔。

 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 47岁时才起步创业的亿万富翁(二)
    幸好,尹明善既有因勤奋学习而具有的清醒头脑,又能有他以往的艰难经历所溶铸成性格了的谨慎作风,这样,便使他能在创业的每一个阶段中,始终牢牢地把握住自已人生的主动权,从而也终于能将自已开创的事业攀上了很值得一书的高峰。

    成功的尹明善,他的历程确能给人们不少有益的启示,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一定要好好把握自已人生主动权的观念、理智。

    在退出书刊发行业后,尹明善花了两年半时间,怀揣自己浪漫的商业梦想,从从容容地南下北上,东西考察,左寻右探,去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寻找能令自己生根发芽成长发展的商机。

    其间,他甚至跑到四川外语学院去强化了半年英语,成为该校年龄最大的学生(52岁),后来也被老师誉为最勤奋进步最快的学生。

    1991年,他租来别人的执照做香烟生意。这里,他看到了:利润虽丰厚,但做法太“黑”,不仅百分之百的偷税漏税,而且其中充满了黑社会的“码头文化”。一个月后,他逃了出来,或者说又一次主动撤出。尹明善抱定的信念是:凡不能在阳光下公开的生意,是无法成长为真正的事业的!即便它可赚大钱,也不能干。

    有段时间,他帮助朋友在重庆解放碑做百货生意,自己则义务做参谋好几个月。那段时间,使他对真正的市场脉象,有了进一步的切身的体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2256.html

更多阅读

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 卖米卖出的亿万富翁

做生意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这里讲的是两个亿万富翁卖米故事。  奥康的老总王振滔当初做生意时的卖米经历。初创业的王振滔开个小米厂。他卖米与众不同,别人100斤稻谷打出80多斤米,10多斤糠,王振滔却只打70多斤米20多斤糠。100斤

亿万富翁扮乞丐回家 老骥伏枥 47岁时才起步创业的亿万富翁

1986年6月的一天,在长沙市一家民营的书报刊发行公司里,进来了一位年近半百身躯瘦削的书商,从他那浓重的川味口音中,发行公司的经理很快明白了他的身份及其来意,便盛情接待。     客人是重庆一家名为“教育书刊社”的老板,刚下海不久,

温州炒房团 知乎 24岁开始炒房创业的温州女孩(二)

   遭遇控诉一些市民认为温州人抬高房价    渐渐的,一些地方开始不欢迎炒房的温州人。在昆山,有人给市政府写控诉状,说温州人抬高房价,使得他们都买不起房。    “有没有被人说是‘抬高房价’?”记者问。“有是有,但要看自己心

温州炒房团在重庆亏损 24岁开始炒房创业的温州女孩(一)

    周芳,导致国家加强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导火线”之一的“温州炒房团”中的一员,24岁开始炒房,今年29岁身家早已超百万。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有贴着“温州”标签的炒房团“周游”全国,所到之处,房价一片“飘红”。

声明:《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 47岁时才起步创业的亿万富翁(二)》为网友春之风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