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你争我夺的经济学-从竞争到垄断(8)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关3个月。可是,两人被被隔离关押的,无法串供,这就是他们的困境。

  按照亚当o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自然会选择坦白交代做为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得到很短的监禁---3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反之,如果抵赖,就太危险了,假如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他们会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

 第34节:你争我夺的经济学-从竞争到垄断(8)
  于是,两人都坐出了"最佳选择"--坦白,而放弃了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于是,最利于双方的结果--只被判刑3个月,就不会出现了。

  "囚徒困境"其实是解释"双头模型"最有代表型的例子,所谓"双头模型",就是寡头市场是一种最简单模型,市场上只有两个寡头互相竞争,比如上文提到了柯达与宝丽莱、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间的竞争。

  引用到现实中,商家价格大战的结局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且价格战的结果是谁都没钱赚。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所以,价格战对厂商而言可能意味着自杀。

  事实上,完全竞争的均衡就是"纳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在这种均衡中,每一企业要使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要使效用最大化,结果导致了零利润,也就是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社会所期望的经济效率状态。

  比如,前些年各种各样的家电价格大战,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这些大战的受益者首先是消费者。每当看到一种家电产品的价格大战,百姓都会"没事儿偷着乐"。

  "纳什均衡"给人的启示就是:"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如果"局中人"数量很少,他们可能会采取另一种最佳策略:联合起来抬高价格。这便形成了垄断价格,那么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遭到破坏。

  看到这时,我们进一步明白了,为什么《谢尔曼法》以及众多"反托拉斯法法案"会出台。因为竞争的结果,可能会是很可怕的,是人们无法预料的……。

  占便宜的"小猪"

  "囚徒困境"还有一个意味,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2514.html

更多阅读

第34节:做梦的第二道关口(10)

系列专题:《心灵成长与自由意志:做梦的艺术》 “召唤它们,观察它们,然后你自己看着办。”  “我该如何召唤它们?”  “在你脑海中维持住你的做梦影像。它们的影像之所以充满在你的梦中,是因为它们要你记住它们的形状,现在是用那些记

第34节:导演的幕后趣闻

系列专题:《用价值丈量工作与生活:快乐上班的经济学》  导演的幕后趣闻 6   劣币真的会驱逐良币吗?  在每回设计剧情时,尽可能努力做到通俗易懂,并且不失经济学的趣味性。在这一集中,原本打算重现格雷欣的法则--劣币驱逐良币,但实际

第34节:大师的投资习惯(34)

系列专题:《投资智慧:大师的投资习惯》  现在先锋管理公司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而且卡雷特只持有该公司很小一部分股份。最初,先锋基金是由他独立运营的;后来,他兼并了这家管理公司并将该公司大部分股份出售给了位于波士顿的黑尔—多尔

第34节:超级购物经济学(34)

系列专题:《解开价格背后的秘密:超级购物经济学》  实际上,B美也有可能率先叫到估价上限的5万日元,于是打算出到8万日元的A子会继续加价。如果是以1000日元为单位出价的话,那么当A子叫到5万1000日元时,B美放弃,竞拍结束。如果是以1万日

第35节:你争我夺的经济学-从竞争到垄断(9)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有很多观众一起看比赛,有人为了看得更清楚而站起来,必定会挡住身后观众的视线。为了看得更清楚,所有的人都站起身,结果没人比大家都坐着时看得更清楚。  在自

声明:《第34节:你争我夺的经济学-从竞争到垄断(8)》为网友活在风浪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