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消费 80后引领“感性消费时代”(一)



系列专题:研究80后

  透视80后

  洞察研究“80后”的消费动机和行为之后的强烈感受到:“80后”是真正引领中国“感性消费时代”的先驱队伍。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模式、生活形态以及消费性质与“70后”或“60后”有着本质的区别。

  什么是“感性消费时代”?

 感性消费 80后引领“感性消费时代”(一)

  定义很简单,即: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时,人们对购买选择所表现出来的决策模式的感性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们买东西的时候,不太注重性价比,而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和个性来购买,人们唯一考虑的因素似乎是“我喜欢”或“不喜欢”。

  笔者认为,由于历史给予他们的特殊环境,“80后”们在其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非凡的“感性”特征,而这种“感性”恰好成为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那么,“80后”的这种“感性”特征是怎么构成?又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可以用以下7个方面来透析:

  一、独立意识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推行,多数“80后”恰好成为中国第一批“独生子”。正因为这样的政策造就了“80后”的独立意识。

  与“70后”或“60后”相比,他们不太愿意“拉帮结派”,也不太在呼“团队精神”,更很少去想“分享”或“奉献”,而强调自己的相对独立、自由以及个性的与众不同。

  如果说“70后”和“60后”强调“我们”(We),那么“80后”就强调“我”(Me),而且,他们在“我”的思想意识下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个性和主见,比如,“酷”、“炫”、“有型”、“卡哇伊”(可爱)等。而这些个性特质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中也表现得可以说淋漓尽致。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恐惧”,那就是怕跟别人“撞车”。“撞”什么“车”呢?他所消费的任何东西怕跟别人一样。因此,他们去寻找张扬自己个性的东西,去寻找“新”、“奇”、“特”的东西,寻找真正能够“做主”的东西。

  早期MOTO的“另类”、可口可乐的“魔兽”、动感地带的“我的地盘”,近期iPod、佳能的“尽兴”、Jackjones、D&G的“流行”、Swatch、Swarovski的“绚丽”等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就拿零售终端来说,早期的屈臣氏广受“80后”青睐的主要原因就是它所卖的东西和普通超市不一样。

  二、平等意识

  在多数“80后”的脑子里,“平等”是不可侵犯的一种意识形态。追溯其根源,这种意识的根源就是“独立”意识,他们的“独立”发展出了“平等”。

  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追求着“平等”的待遇,潜意识里面就有一种“我不比你差”的思想,在言谈举止中,几乎处处都能表现出这一点。

  有句话可以说非常幽默地表达出了他们对“平等”的呼唤:“这个世界的不平等就在于:上帝说‘我要光明’,于是有了白天;美女说‘我要钻戒’,于是有了钻戒;富豪说‘我要女人’,于是有了女人;我说‘我要洗澡’,居然停水了!”

  追求“平等”按理说没有什么不好,应该是件好事。然而,有点遗憾的是,这种“平等”却滋长了“80后”的“攀比”心态。让不少“80后”深陷其渊,为了“攀比”而伤透脑筋,筋疲力尽。

  如今的山寨产品,说穿了就是这种“攀比”心态的产物。山寨产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国际品牌该有的功能、款式和外观应有尽有,看上去唯一差别就是比它们便宜。这一特点恰好迎合了不少“80后”追求与有钱人一样的生活却财力不够的尴尬,可以让它们花“一半”的钱去体验“一样”的享受。

  三、焦点意识

  如果说,追求“独立”和“平等”是“80后”意识形态这坐“冰山”的水下部分,那么“焦点”意识就是这坐“冰山”的水上部分。

  与“70后”和“60后”相比,“80后”具有更强烈的“焦点”意识,他们渴望沟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支持和关爱;他们渴望成名,渴望鲜花、掌声和万人注目的感觉。所以,“平平淡淡才是真”这首歌词根本不是唱给他们听的。

  有意识,就有行动。“80后”的“焦点”意识,同样体现在了他们各种行为的每个角落。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努力拼搏,为了得到众人的关注而吃苦耐劳。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他们绝对不是“草莓族”,他们是坚强的一代、勤奋的一代,也是勇敢的一代。

  前几年的“超级女声”、“非常6+1”、“快乐男声”等选秀节目都是利用他们这种意识的受益者。为了做明星,为了成为焦点人物,似乎无数个“80后”俊男、美女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有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甚至都到了让他们的父母倾家荡产的地步。所以,他们在节目中表达自己的感悟时,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一路走来……”,而且说这些经历的时候他们往往泪流满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6079.html

更多阅读

烟草零售经营许可证 中国眼镜零售行业特色经营时代(一)

第一章 从8,000到30,000   眼镜,这个上世纪80年代属于国家轻工业的小五类商品,如今已成为一个供求两旺的热门商品。20世纪80年代,全国仅有几千家验光配镜店;至今,全国眼镜店总数已达23,000余家,如果将连锁店的分店也计算在内,总数在31,

品牌重塑成功案例 危机后品牌重塑成焦点(一)

       改革开放30年过去,如今,中国服装正站在新的历史关口:面对金融危机和新的经济形势,中国服装业的机会在哪里?收获是什么?危机之后品牌新一轮增长的着力点、兴奋点与动力在哪里?符合未来发张需要的品牌究竟有哪些条件?哪些品牌能

80年代年轻人 生于80年代的年轻企业家们(二)

 产品受认可了,品牌有了,就有人把钱送上门来支撑他们去做更大的发展。这就是被互联网业首先引入中国的风险投资(VC)机制,会充当他们起跳的踏板。1997年初,当很多人对互联网还很陌生的时候,陈曦已经开始利用B2C的模式赢利了,一家香港的VC

有梦想的年轻企业家 生于80年代的年轻企业家们(一)

  当盖茨50岁、杨致远40岁、陈天桥30岁,这些“80后”极客已准备跳上商业舞台。  2004年2月,《时代》杂志将一位酷酷的中国女孩搬上封面。春树,少女作家,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这四个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被

声明:《感性消费 80后引领“感性消费时代”(一)》为网友风向决定发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