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历史观点认为,自民国建立至抗战爆发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1912~1937年),中国政治动荡、战火不断、民不聊生,除个别企业和地区有过经济增长和技术革新外,整个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甚至下降的状态。

  事实果真如此吗?先看一组数据:自一次大战(1914~1918年)到1937年,中国年均生产总值以2%的速度上升,意味着在此期间它累计增加了40%;同一时期中国人均生产总值上升超过20%;由于投资规模快速增长(估计四分之一的总产值用于投资),同期人均消费增长低于生产增长,但仍有近10%的提高。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托马斯·罗斯基据此得出结论,战前中国经济并未停滞,反而是出现了实质性的持续增长。

  哈佛经济学博士出身的罗斯基,20世纪70年代末为世界银行撰写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那是该行历来第一份关于中国经济的研究报告。对中国经济和历史的长期研究,使得他十年后写出的另一部专著《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更有分量和权威性。

  罗斯基在此书中承认,清朝被推翻后的混乱的二十多年里,诸如法律和秩序这样政府为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所能提供的最基本保障都没有了,不断变动的政治联盟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冲突、币制不一和交通中断,给已经如履薄冰的新兴企业增添了许多新的不确定因素,并直接导致其中一部分企业倒闭,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才开始实施一些日本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采用的改革措施。

  他认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证明了面临困境的企业取得的成功堪称非凡。

  举例来说,同一时期中国的制造业整体发展快于日本的制造业,近代商业银行走向繁荣与扩张,使中国避免了过深卷入30年代的世界经济萧条,新的交通和通讯方式(如铁路网及电报电话)的逐步推广,迅速降低了中国广阔的区域市场之间的交易成本。尤为重要的是,中国长时间的投资热潮,在规模和速度上,可与同一时期的日本并驾齐驱,到1931年~1936年之间,中国的固定资本形成占总产出的比重超过了10%。

 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
  罗斯基对1912~1936年间中国制造业的产出增长作了估算。在总雇佣工人数1万人以上(1933年为基准)的十四大主要行业中,平均年增长率最高的是橡胶业,高达30%,其次是钢、生铁、烟草及棉布业,均超过或接近20%,水泥、机械和运输设备、砖瓦、棉纱、火柴业等则在10%上下浮动。

  把其他规模较小的行业情况考虑进去之后,罗斯基得出结论:在此期间,中国(包括东北地区)制造业工厂的实际产出,大约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

  人们很容易联想,如果不是日本突然大举入侵中打断了这一前后二十多年的“保八”增长,20世纪中后期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会不会是另一番面貌?

  1952年时,中日两国的人均产出指数基本相同,尽管日本经济在美国原子弹轰炸后受到重创,但中国经济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半个世纪所经历的破坏,可能更具杀伤力。罗斯基认为,20世纪前40年日本的经济成就无人能否认,但同期中国的成就与之相比亦非有天壤之别,因此,对战前的中国经济实际状况,理应重新认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086.html

更多阅读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 中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引言  关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国内外许多学者与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不同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作为处在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财政分权具有较多的特殊性,财政政策也具

2016中国经济增长率 中国经济应追寻有质量的增长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岭南论坛上,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有质量增长的话题展开探讨。  深圳实现平缓快速的产业升级  赢周刊:从当前形势的走向看,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  唐杰:很多人在讨论中国经济

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任何经济体的增长模式都是由内需、出口和投资三种方式组成,这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所不同的是,三种方式对不同经济体的贡献会各有区别。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内需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出口和投资为辅。统计数据表明

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因素 腐败是推动中国经济的一个阴性因素

   不可否认,推动中国经济的因素是多元的。好的政策,优秀的技术人员,廉价的劳动力,对国外的开放等都是很重要因素。如果把这些因素看成是可以公开的阳性因素,那么还有一个推动中国经济的因素,就是腐败。由于腐败是不能公开的因素,所以腐

声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为网友成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