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红杉希望找到成功投资的文化基因



  “如果为了‘搏’到一次成功的话,我就不做红杉这个基金了,因为未来5——10年,中国会有很多高速成长的企业,撞到一次不是成功投资的标志。而如果说未来10年,在NASDAQ上市的有50家超过1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红杉中国投资的企业能在其中占到一定的比例。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在成功投资了携程、如家、分众、金丰易居、在投资上未尝败迹的沈南鹏看来,成绩属于过去,而在未来能否实现红杉资本的规模性成功更为重要。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Sequoia在进入中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展开积极布局,其投资的行业更是TMT(科技、媒体、 电信)一直延伸到农业、保险、动漫、福彩等行业。

  与另一些风险投资的观望态度相比,沈南鹏更认为未来5—1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当难得,必须及早动手,“中国风险投资者为什么会这么累,因为我们列二十个行业,就会发这20个行业都在增长,连航空业都有15—20%的增长,所以作为投资者,视线必然更开阔一些。”

  ——截止到目前为止,红杉资本已经接到1000多份商业计划书的,已经考察了近400个项目,但即便如此,沈南鹏依旧半开玩笑地把风险投资者称为“弱势人群”,认为目前所看到的有清晰商业模式和独到产品定位的公司很少。

 沈南鹏:红杉希望找到成功投资的文化基因

  “能赚钱不等于我们要投资”

  南都:在您接到的1000多份商业计划书会涉及各行各业,怎么决定一家企业是否有投资价值?有的风险投资商会把自己投资的范围圈定几个熟悉的行业,但红杉中国在投资涉及的范围很广,在面对农业、动漫、或者福彩这些原来并不太了解行业的时候,红杉如何决定是否进入?

  沈南鹏:我自己也作过创业者,也能理解商业计划书对创业者的意义,——即便有的在我们看来不太靠谱,整个筛选会是非常严谨的过程。有的公司可能会很赚钱、但我们现在未必能投资,因为能够赚钱不等于能作大,而我们要投是将来能上市的公司,并希望他成为全国性的品牌。有公司可能会说,我们现金流不错,每年投1000万人民币,可能会拿回3—4百万利润,但商业模型会不会很持久?管理上关联性如何?比如你在上海开间烧饼店,在广东能不能复制?——所以我们会选择那种扩张性和和伸缩性很大的企业。

  比如说我们投资利农,从商业模型来说,利农在全国15个点都设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在以工业化的方式管理农业,在农业种菜的过程中引进 ISO9001,把福建、广西农民拉到广州、深圳来种菜,解决当地农民工资的性价比,而最终产品40%进沃尔玛超市的,剩下的主要是销售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去,——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最典型的,白领阶层兴起之后消费需求的提升,这其实和携程、如家的故事是一样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VC最终还是投人,我以前作投资银行的时候关注过“超大”农业,对农业有一些认知,但那个行业中如果没有一个让你特别激动的CEO,我们就不会去投,比如说农业是很有增长性,而且市场份额比较分散,但如果没有碰到利农领导团队、没有接触到他们新思路的话,我们也不会投资。

  我们的团队每隔一段时间会坐下来讨论,看中国有哪些行业值得关注,就会发现要关注的行业很多,美国高速增长的行业已经很少了,但在中国风险投资者为什么会这么累,是因为列20个行业,会发现这20个行业都在增长,连航空业都有15——20%的增长,所以投资者必然要视线更开阔一点。

  除了看整个行业、还要看高速成长是长期现象、还是短期现象,——会不会3—4年之后市场竞争得一塌糊涂,最后大家都没钱赚。比如太阳能,毫无疑问,当然是高速成长的行业,但你会稍微担心一点,觉得这个行业到了一定情况,上游的硅片如果不是那么紧张的话,是否会成为商品市场,竞争壁垒是否会变低,这些都是判断的因素。而基金公司的能力最强的其实就是这一点:根据你的信息,进行很好的判断。

  “未来5—10年经济发展机会难得”

  南都:有观点认为现在是融资的好时机,但不是投资的好时机,您如何评价公司目前的积极投资的节奏?是否觉得过于‘激进’?

  沈南鹏:我们也曾经研究美国红杉的投资,对其12支基金投资的投资速度和回报比例之间我们也做过一些数据分析,不过也没有找到特别明显的特征,但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目前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未来5—10年可能是最好的机会,比如,目前如家酒店发展的势头,——只要开业3个月,平均入住率就在 98%以上,从股东角度来讲,我有时也在想,这种情况会延续到5年之后吗?从行业来讲,这种情况意味你的竞争对手也很容易进入。

  所以我认为,中国消费行业,目前正处在爆发增长的时期,投资者机会确实比以前更多,而我们的团队,都是以往有一定行业积淀的人,我们并没有降低投资门槛。 看看国内几支比较活跃的基金,IDG、软银、鼎晖,相信他们新投资的公司也不会比我们少。

  “希望找到成功投资的文化基因”

  南都:在谈到与海外VC的竞争优势时,本土VC会强调自己有直接决策权,不用跑去美国总部沟通就能决定,而红杉资本的本土化策略之一就是您和张帆作为创始合伙人,有完全的决策权,此外还有红杉资本那些本土化的策略?您需要去美国总部做汇报吗?Sequoia总部多大程度地参与建议?

  沈南鹏: 我们除了有完全的决策权之外, 在队伍组建、公司文化建设方面也有完全的自主权,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有的海外资金会因为总部要介入、觉得向总部汇报会是“紧箍咒”的话,但我们来说,决策权是放在当地,我们自己非常想听Sequoia的意见。

  你想,一个具有30年投资经验、长盛不衰的公司,不同于有的VC只是强一代就昙花一现,Sequoia文化里就有很强的传承性,他一定会给你很多有益的建议。比如半导体行业,即使他不来问我,我都要去问Sequoia,因为在红杉里聚集了最强的半导体的投资者,思科、Microchips最好的都是红杉投的,难道你碰到半导体的问题不去问他们?

  比如,在一个早期企业,多少规模的投资可能让这个公司更集中注意力?投资的结构多少才合适?毕竟那批人投过500家公司,而投资很多东西是跟着经验来的,你难道不应该听听投过500个项目、曾经投过YAHOO、GOOGLE的合伙人的意见吗?

  比如,一个两亿美元的基金,应该平均每张支票的规模是多少,可能今天我看到一个项目,觉得这公司太好了,绝对是10倍、20倍回报,我很激动,这觉得要把4000美元万押上去,但美国投资者会告诉你,这不是我们过去30年来所做的事情,投资应该分散,尽管这个项目这么好,但总会有风险,所以 4000万支票是不太合适的。对我个人来说,会更愿意尊重美国的意见,你把20%的资金赌在一个项目上,你可能赌对了,但不表明你的基金是做对了——这是两回事。

  Sequoia能实现130个IPO,决不是偶然的,VC中国历史很短,而我认为在中国这么高速成长的经济中,如果投资成一个项目两个项目也并不希奇。关键是不断地投成好的企业,在公司的文化里找到成功投资的基因,如果说要搏到一次成功的话,我就不做这个基金了,所以我投如九店家,投金丰易居、我都不认为是特别好的例子,中国在5—10年,都会有很多高速成长的企业,撞到一次不能算成功投资的标志,我们要寻找系统化投资的方法。

  我们的目标是,如果说在未来10年里面,在NASDAQ里,有50家超过10亿美金市值的公司,我们红杉中国要在里面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不是说我赌到一家企业,赚了40倍。

  相关链接:红杉资本近期投资

  2006年6月20日,红杉资本以1000万美元投资中国众合有限公司,合众为一家专注于专注于保险中介服务行业的投资公司,资金将支持众合旗下保险代理机构的发展,用来开设分支机构及收购兼并。

  2006年5月18日,以红杉资本中国为首的投资商注资750万美元,与创建虹猫蓝兔品牌的湖南宏梦卡通联手,共同组建宏梦数码(湖南)有限公司,进行“虹猫蓝兔”系列动画节目延伸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这是中国卡通业界第一次引入国际风险投资。

  2006年5月,红杉资本对外证实,向福建的利农集团投资,利农为一家位于福建省漳州的农业科技公司,主要生产有机蔬菜等产品,这也是成立三十年来Sequoia全球首次投资农业。投资金额为500万美元。

  2006年3月,红杉资本宣布投资深圳穗彩公司,具体金额不详,穗彩公司是由一些多年从事福利彩票发行和销售工作的业内人士在1999年8月创立的,专业从事电脑彩票投注终端设备及系统应用软件研究和销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2144.html

更多阅读

沈南鹏:三年内两次杀入纳斯达克

   “在中国,评判人的财产是很难的——有的人上市,有的人不上市。我觉得有个人的话说得很好,这些富豪榜最多不过给一些经济人物,尤其是企业家们拍了一张集体照,细节比较模糊,也不一定是精确的。但是央视经济人物远远超出了财富的概念,不

沈南鹏:创业应从最简单的入手

当年沈南鹏求学美国时,MBA在中国尚未流行。在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博士项目下攻读一年数学后,沈南鹏定下了自己的目标:转商学院读MBA。毕业那年,他投身花旗银行从事投资行业,为自己的留学经历找到了一个令许多人羡慕的结果。     第一天

沈南鹏:如何寻找长期投资策略

第三届全球华人企业领袖峰会于2005年11月12-13日在上海香格里拉酒店隆重举行。本次活 动由远见中国传媒集团、《远见》、美国百人会主办。《东方企业家》、上海远见广告有限公司承办。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以下为投资热点与投资机

沈南鹏:只追求金钱很难创业成功

在纽约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大厅里,西装笔挺,个子高挑的沈南鹏看起来无疑是踌躇满志的。如家快捷酒店(NASDAQ:HMIN,下称“如家”)10月26日在这里上市,对于沈南鹏来说,这是三年内,携程上市后,他第二次敲响纳斯达克的钟声。    他似乎一

红杉沈南鹏:冬天应“冬泳”而不是“冬眠”

      红杉资本中国合伙人沈南鹏   2008:仍然有高兴的事情  虽然金融危机来袭,但沈南鹏表示,2008年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停止投资,他们仍然在看项目,对外投资的步伐也没有放缓,只是选择项目的时

声明:《沈南鹏:红杉希望找到成功投资的文化基因》为网友渲染笔墨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