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上半年宏观数据不支持政策收缩



  分析员 李静 记者 许瑶

  2009-7-20

  投资者报(分析员 李静 记者 许瑶)中国的经济,因被金融危机牵扯而衰退,又因政府主导下的投资拉动而复苏。在复苏前景越来越美好的当下,政策究竟还要不要起继续刺激?换句话说,是不是已经到了政策退出的时候了?近期又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

  事实上,虽然经济已经复苏,不少经济数据也令人欣慰,但目前谈论政策退出为时尚早,即使退出之日来临,退出也将遵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而实行。

  宏观经济继续复苏

  宏观经济复苏的步伐在稳步前进,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公布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再一次印证这一事实。

  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状况的“主脉”,上半年的GDP同比增长了7.1%,符合市场关于复苏的预期。按季度来看,继一季度同比增长6.1%之后,二季度同比增长了7.9%,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走势也很清晰。

  “三驾马车”的情况基本符合预期,其中投资借政策推动的东风,2009年以来逐月上升。上半年投资总额91321亿元,同比增长了33.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了7.23个百分点,月度来看,增速逐月加快,已从2月份的26.5%的增速上升至6月份的33.60%。未来,随着四万亿投资的进一步落实,投资的增速有望保持当前的水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上半年消费仍平稳增长,上半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同比增长15.0%,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中,消费一直是稳步增长的,未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就业形势的好转,收入的增加,消费有望进一步增长。外贸的情况虽不容乐观,但也在意料之中。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

  工业生产也在恢复性增长。虽然整个上半年工业增加值仅增长7%,较去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但复苏迹象明显,其中4、5、6三个月份,分别同比增长了7.3%、8.9%和10.7%。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的利润降幅也在逐渐收窄。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502亿元,同比下降22.9%,比1-2月份降幅缩小14.4个百分点。

  政策出现微调

  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同时,不少市场人士开始猜测,是不是政策要转向了?猜测的产生,源自进入7月份以来,政策层面上出现了一些虽然细微但极其引人关注的调整。

  首先是时隔7个月之后,一年期央票重现市场。为保障市场流动性充裕,2008年11月下旬,央行停发1年期央票。

 2016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上半年宏观数据不支持政策收缩
  时隔7个月之后,2009年7月8日,央行公告称,为保持基础货币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于7月9日重新发行一年期央票,发行量为500亿元,同时,还将发行3个月的央票,发行量也为500亿元。作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手段的央票重新发行,向市场释放出收缩流动性的信号。

  紧接着,央行又在7月15日发布公告称,将于7月16日发行300亿元的3个月央票和200亿元的一年期央票,继续释放着回笼资金的信号。

  除了央票的微调之外,房地产政策也在悄悄地发生一些变化。

  7月6日,杭州市率先收紧二套房贷款,消息一出,市场反响巨大。紧接着就传闻南京、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的二套房贷款政策也跟着调整,即提高首付比例至四成和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调10%左右,7折利率优惠将成为历史等等。

  政策全面收缩为时尚早

  宏观经济数据的乐观,政策层面的微调,是不是预示着政策退出时机已经来临了呢?

  《投资者报》分析认为,由于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扎实,外部环境也并不乐观,在下半年的时间里,现行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还将基本维持现状,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政策措施,也极为必要。

  虽然上半年的GDP、消费和投资都符合市场预期的增长,但这都是在四万亿投资政策、一系列消费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实现的,这种情况下,政策要退出,前提条件则是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已经形成,能够依靠经济体自身的生态环境来实现良性运转,并实现经济整体的增长。

  实际情况是,这一前提条件尚不具备,下半年经济的增长仍要依靠政策的辅佐。6月17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工作会议也指出,我国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但是基础还不稳固。而统计局在7月16日发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时,也认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德勇7月15日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虽然中国的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是目前一些宏观数据还是不够稳定,现在准备刺激性经济政策退出策略为时尚早。我们应该等中国的经济完全稳定后,再退出政策。”

  此外,就全球而言,各国政策退出的时机也并不成熟。上海证券研究认为,美国仍处于失业率的困扰之中,不断攀升并创下纪录的失业率数据,不能排除将引发新一轮的经济下滑风险,所以,股神巴菲特认为,美国有必要实施第二轮经济刺激方案。和美国类似,日本的就业形势也不乐观,而外需对经济的贡献仍为负数,对于外向型经济的日本来说,复苏仍然很艰难,政策退出也为时尚早。欧元区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第一季度的GDP超预期下降,很可能会使得欧元区经济的复苏,晚于日本和美国。因此,现有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政策退出与否还有待观察,后期各经济体政策的基调将是以维持现有政策为主。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德勇博士也认为:“现在西方国家只是刚提出政策退出的这个问题,但还没有开始行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刺激政策没必要先退出。”

  时机成熟将缓慢退出

  关于未来政策的走势,存在着两大阶段,一是维持现状阶段,二是待经济复苏基础扎实,时机成熟之际,政策的逐渐退出阶段。

  至于这两个阶段到来的时间,最关键的还是看经济的增长态势如何。目前市场普遍的看法是,在下半年的时间里,鉴于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基本还将维持现行政策,即处于第一阶段。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政策不会立即退出,但是也不意味着现行的政策会一成不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表示,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还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丰富和完善政策,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以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可以说,进入7月份以来,货币政策的一些细微调整,就是政府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机抉择”采取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出决策层对前期充分释放的流动性的结构调整,其根本意义在于未来的流动性布局。

  就第二阶段而言,对其确认要遵循规律。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则认为,政策的介入和退出都有自身的规律,应该按照规律办事。

  “一般而言,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把握上,存在一些基本规律,即在已确认本国经济连续3个月回升之后,经济刺激政策就可以逐步减轻,而减轻的过程就是逐步退出的过程;在判明经济已连续6个月回升之后,就可以将刺激经济政策“全身而退”,甚至可以视物价上涨情况决定货币政策方向和力度。”

  在明确判断出退出时机之后,应该采取怎样的退出策略也很有讲究。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扩张性政策的正确退出路径应当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逐步退出,然后逐步开始货币政策紧缩。也就是采取财政政策先撤退,货币政策“掩护”的策略。

  张德勇博士则认为,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有节奏地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改为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健’的意思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共支出,控制贷款量等。”可见,即使时机成熟,政策退出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逐步的、不影响经济增长的退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5409.html

更多阅读

2016中国经济周期分析 中国式经济周期

     2013年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同比增长7.7%,环比增长1.6%。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介绍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这个速度比去

声明:《2016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上半年宏观数据不支持政策收缩》为网友菲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