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治国的金融之道:藏富于民(3)



系列专题:《政府有钱为何不如民间富有:金融的逻辑》

  朝代时期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存银子

 第36节:治国的金融之道:藏富于民(3)
  不管是宋、明、清还是其它朝代,各朝都遵循一种基本的财政规律,朝代新起时期都是国库储蓄丰盛,随后递减,再后就是财政日益吃紧,赤字越来越不可收拾,最终致使改朝换代。以往,学者主要以腐败来解释这种周期性规律,基本认为朝代初期腐败不普遍,但正是因为中国历来没有对权力的可靠制约与监督机制,随着专制体系的年龄越来越高,贪污腐败也会越加猖狂,到最后国库空空,迫使朝廷在财政税负上狗急跳墙,然后便是官逼民反,朝廷最终灭亡。——权力失控和贪污腐败肯定是改朝换代规律的制度性根源,但除此之外还有国家理财策略以及金融技术上的差别。

  由于清朝的财政数据相对较多,过去对其研究得也比较细,我们以清代为例,看看它与当前中国的差别。

  从统治者的角度讲,他们最怕的应该是在国家出现危机、社会动乱的时候,国库里没钱,财政上入不敷出。事先规避这种危机风险的手段大致有两种,其一是事先多存钱,往国库中存的越多则越好;第二种手段是靠事先尽最大可能地发展国力,不仅把到手的钱都花完用于发展,而且还尽可能借钱发展,透支未来的收入先发展。这两种经济国策实际上类似于宋朝王安石、司马光关于开源与节流的辩论,第一种策略强调“节流”,而第二种国策强调“开源”。过去二十几年中国的发展国策以及美国历年的策略都属第二种,而以往中国各朝的经济方针基本属第一种,这种国策当然也跟儒家理财思想非常一致。

  图2给出了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道光三十年(1850)户部库存银两的变动情况 。按照传统儒家评价国家财富的标准,可以说清朝即使在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起义之前还是非常富有的,这种富有在乾隆后期达到顶峰,1781年国库存银7000万两,到1789年为6000万两左右!1850年时降到800余万两。太平天国起义对朝廷开支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发生货币危机,但即使在1853至1863年间,户部银库仍然年增19万两。这不多,但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那至少比今天承担越来越高国债的中国要好,更比今天负债9万亿美元的美国要富有。只不过,正如我在前面谈到的,那种国库财富只是反映过去收入的钱,它并不能表示清朝未来也会富有。图2基本说明,清朝初、中期往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从那以后就开始每况愈下,印证了朝代财政先富后贫的周期性规律。

  我们也可从国家财政收支来细看晚清的发展经历。图3给出1838年后一些年份的财政收支情况 。据史载,从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在1000万两左右。从图3看到,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为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高达760万两。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按照传统儒家理财观念看晚清的结余可能还太少,但当时的经济国策从根本上讲极其荒谬,在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同时又面对日本的威胁下,朝廷不仅不想法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国力,反倒一心放在“节流”上,只想到往国库多存钱。结果是,国力相对其它国家继续衰退。

  清朝财政赤字的真正起点是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赤字高达1292万银两,1899年为1300万两 。义和团运动带来的庚子赔款大大冲击了清政府的财政,1903年的赤字高达3000万两!此后的清代朝廷债务缠身,一直到1911年灭亡之前仍然如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2985.html

更多阅读

华为的成功之道 第26节:第2章 π型人的成功之道(1)

系列专题:《做左右逢源的职场达人:π型人》  第2章 π型人的成功之道  1 成功就业的两大工作支柱  ——英特尔格鲁夫的成功之约  “如果你想要成功,就要开辟新的路径,这会比走已知的成功路径更好。”——洛克菲勒  π型人就

第36节:拾叁章:将门虎女张燕燕(2)

系列专题:《清醒傻子的人生之道:傻儿皇帝阿斗回忆录》  张燕燕瞅见我手里捧着的礼物,喜笑颜开,当胸砸了我一拳--这是她习以为常的表示亲热的方式,不过我可吃不消。只听她语带惊喜,说道:"阿斗,俺太高兴了,原来你知道今天是俺的生日啊!快给俺

第47节:治国的金融之道:藏富于民(14)

系列专题:《政府有钱为何不如民间富有:金融的逻辑》  答案还在制度资本上,在对权力的制约以及政府预算过程是否透明上。实际上,不只是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承受公债的能力千差万别,即使回到历史上也如此。比如,16、17世纪时荷兰的国债比西

第46节:治国的金融之道:藏富于民(13)

系列专题:《政府有钱为何不如民间富有:金融的逻辑》  中国做强之路能走多久?  本章的分析让我们大致能看清过去西欧、美国、今天中国的国策逻辑,也是日本在明治时期以及自1990年后的经济政策逻辑。发展证券市场特别是长期限资本市

声明:《第36节:治国的金融之道:藏富于民(3)》为网友薄荷味白衬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