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韬光养晦(1)



系列专题:《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后美国世界》

  韬光养晦

  无论中国国内发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使国际事务更加复杂化。因为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规模决定了它的影响力会远远地跃出其边界之外。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实力的国家,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诞生的。现有的大国名单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俄罗斯,它们的地位两个世纪以来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大国就像歌剧中的首席女主角,在国际舞台上的进进出出都惊天动地。20世纪初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或者同期哈布斯堡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这两个帝国的衰落就在巴尔干酿成了此起彼伏的危机,也使现代中东陷入了绵绵不绝的纷争。

 第23节:韬光养晦(1)
  从近年来世界局势的发展来看,上述规律体现得并不十分明显。当代日本和德国已经分别成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但在政治和军事上依然无所作为。迄今为止,中国的崛起已经梦想成真,但对国际社会造成的震荡却十分有限。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当时的中国事实上根本没有什么外交政策,或者更确切地说,发展就是中国的大战略。中国把修好对美关系视为发展的关键环节,部分原因在于它希望得到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最先进的技术。从更大范围来看,中国正在埋头苦干,也就是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所说的"韬光养晦"。在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干涉"(noninterference)和"不对抗"(nonconfrontation)政策仍在延续。除了涉台事务不容染指外,中国尽力避免与其他国家政府发生对抗。迄今为止,中国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经济增长上。200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发表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话,详尽地阐述了经济、金融、工业、社会和环境等问题,但对外交政策却所涉甚少。

  谈到所谓的"中国崛起"时,中国的许多退休外交官忧心忡忡。"这种说法让我感到震惊,"中国外交学院前院长、前法国大使吴建民表示,"我们的国家还很穷,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不希望人们谈论我们的国家时……夸大其词。"原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方星海也以同样的口吻指出:"请记住:美国的人均GDP是我们的25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中国围绕如何表述其外交政策方针进行了一场有趣的争论,上述担忧在这场争论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2002年,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郑必坚创造了"和平崛起"一词,用以表达中国安安静静地顺着全球阶梯向上攀登的愿望。郑必坚的说法获得了广阔的市场。然而,这一提法后来却失宠了。

  许多西方分析家认为,这一提法的问题出在"和平"一词上,它有可能限制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选择自由。事实上,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国内并没有多大分歧。中国把台湾问题视为自己的内政,并认为有采取武力手段的权力,尽管动武是最后的选择。正如郑必坚对我说的:"林肯为了捍卫联邦而打了一场战争,但你们仍然可以说美国是和平崛起的。"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中国一些高层领导人担忧的是这一提法的第二个词:"崛起"。把"崛起"一词译成英文,更准确的译法应当是"thrust"、"surge"。中国高级外交官不愿到世界各地推销"中国崛起"的论调,他们尤其担心美国的批评者会把中国的"崛起"视为"威胁"。在2003年以后,中国的高层领导人开始采用"和平发展"的提法。"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一回事,"郑必坚说,"只是措辞不同而已。"事实的确如此,但提法的转换表明:中国十分注意在前进时不要张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5459.html

更多阅读

第23节:要做真正的聪明人(1)

系列专题:《职场生存学:潜伏在办公室·第二季》  第五章  要做真正的聪明人  职场潜规则第五条:做事要藏拙,做人要露怯。  在职场中,笨和聪明,往往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样。  那些公认的聪明人,在职场中的命运往往不会

第23节:怎么开店才能赚钱(2)

系列专题:《史上最好看会计入门:牛角包一样的会计》  “哦,妈您这么解释就合理多了,现在我明白我爸为什么不回来了,您活活把一位老同志吃伤了。您要是再这么给他吃面包,我估计我爸得离家出走。”  第二节: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与VCD的关

第23节:如何抗拒忧虑(5)

系列专题:《顶级成功学大师的箴言:做最好的自己》  第一步:首先毫不畏惧而诚恳地分析整个情况,然后找出万一失败后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第二步:找出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之后,让自己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接受它。  第三步:平静地

第23节:好心态助你“不可替代”(7)

系列专题:《基业长青企业员工秘笈:做不可替代的员工》  第五节 一起开创大场面  英国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美国的罗勃?凯利教授试图解析与“职场红人”有关的课题,他从事

give and take mobi 第23节: 法则1 GIVE AND GIVE(3)

系列专题:《谎言法则:你嘴上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一定能治好的"这种强有力的语言,使得他心情非常舒畅。于是,他认为"通过我加倍的努力,也许我能做到吧",从而产生了很强的意识,渴望治好自己的病。  于是,他开始非常积极地按食疗法

声明:《第23节:韬光养晦(1)》为网友仰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