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10)



系列专题:《中国企业之殇:竞底》

  竞底法则三:竞底者为了追求显性指标,倾向于牺牲隐性指标。

  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是显性指标,而他们的快乐和创造力是隐性指标,所以学校为了追求前者,不惜放弃后者。产品的价格相对品质而言,更为显性,所以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不惜使用质量凑合的器件。追求显性指标可以快速、显效地增加竞底实力,学校的升学率高,企业的产品价格低,都会给相关领导带来莫大的好处,因此竞底者乐此不疲。

  竞底法则四:每个竞底者同时也是被竞底者。

  竞底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盘根错节的网络,每个人都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他们都会受到不同来源、不同形式的竞底。如小学生受到父母的望子成龙式竞底,但他们也可以用挑食、不听话等对爷爷奶奶竞底,而爷爷奶奶则用孝道对小学生的父母竞底。

  中国式的生意经常常是:销售者千方百计,找到对采购决策者"说话管用"的关系人,然后通过利益使该关系人能为己所用,最终拿到订单。这种方式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法则的存在:只要找对了人,用对了手段,任何采购决策者都可能被销售者竞底。

  竞底法则五:竞底不可持续,任何竞底者最终将被他人竞底。

  中国常常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就是对法则五的直观描述。竞底者"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很容易击穿底线而导致失败。即使小心维持在底线之内,曾经强势的竞底者终将老去,被后来的竞底者所取代,这既是逝去者的悲剧,也是未来者的福音。但正是这种频繁的更替,使中国没有百年的企业,社会财富缺少良好的积累,中国人勤劳而不富裕。

  竞底法则六:九斤老太法则--竞底者的接班人,一定比前辈缺乏竞底精神。

  竞底实力=竞底精神×资源,只有竞底实力强大,才能对弱小者竞底。由于后辈没有机会培养出坚韧的竞底精神,因此组织的竞底实力将一代代地趋于萎缩,第二、三代竞底者通常会被其他第一代竞底者所竞底,这就是中国普遍的"富不过三代"现象,这也印证了法则五:竞底者终将被他人竞底。

  竞底法则七:中国消防通道法则--平时用于防范风险的备用资源,一定会被逐渐占用,不到引发重大后果,不肯回头。

  这个逐渐占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向底线滑动的竞底过程,只有击穿底线,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或警醒,让问题得以解决。但这种解决,又可能是另一次竞底的开始。

  富士康和华为,是深圳乃至世界华人圈子里最优秀的两家企业,这两家企业的定位有天壤之别:华为是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高科技新兴企业;富士康是不打品牌、研发不重要的加工性企业。但无独有偶,郭台铭的"血尿哲学"和任正非的"拧毛巾哲学",却有着极为惊人的共同点。

  我们不得不再次重申,竞底的本质,就是打到底线。

 第18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10)
  在郭台铭的理念中,有了"血尿",人的拼搏才到达底线,而没有"血尿",就说明还有潜力可挖;

  在任正非的眼里,毛巾被拧出最后一滴水,还正好没有被拧断,那就是他的底线:如果还剩下一滴水没有拧出来,那就算不上好的打到底线,就不是竞底高手。

  中国的企业界曾一度热衷于向狼学习,海尔的张瑞敏推崇狼,联想的杨元庆强调如狼似虎,这股炽热的"向狼学习"的风气,据说也源于华为的任正非,他认为做企业就需要狼的精神,因为狼有让自己活下去的三大特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7106.html

更多阅读

第18节:跟随企业前进的节奏,决不掉队(3)

系列专题:《青睐或淘汰:谁是企业最受欢迎的人》  “零”,即每天早上将思想清零,甩掉包袱,从零开始,锲而不舍。  “一”,即学会在实践中抓“一”,因为“一”代表了这个事物的本质,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抓“一”也就是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揭开公司面纱案例 第18节:第一章 揭开面纱 探秘情商(13)

系列专题:《提升情商改变命运:情商铸就精英》  面部表情和言语表情在直接表达情绪、情感方面起主要作用,面部表情更直观,言语表情更准确。动作只是表达情绪、情感的一种辅助手段。  单由动作本身不易准确推断出具体的情绪内容,要准

第18节:一、揭开外企的底儿(13)

系列专题:《备受追捧的求职必杀技:王大哥的求职经》  美资企业坚信人是有潜力的,人才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所以对员工良好的系统培训、专业的职业规划都会在美资企业中得到长期执行。  美资企业的用人准则中,员工能得到聘用和晋升,注

第20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12)

系列专题:《中国企业之殇:竞底》  案例: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竞底实质  中国人并不擅长系统思维和抽象思维,因此很少形成较有影响的理论。台湾学者曾仕强总结出一套"中国式管理",名噪一时,他说这种管理有三个核心,在此一一剖析如下: 

第19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11)

系列专题:《中国企业之殇:竞底》  一是敏锐的嗅觉;  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  三是群体性格。  任正非手下的研发大将李一男,曾凭着敏锐的嗅觉离开华为,创办了港湾公司,并成为华为的强大竞争对手,但华为显然不喜欢中国通

声明:《第18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10)》为网友最好旳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