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炼:最后的匈奴?



炼化领域的“国进民退”是一种悲哀,也是无奈的现实。在油企巨头的版图上,山东地炼已是最后的堡垒 

文 | 本刊记者  何伊凡 

三月的山东平原辽阔悠远,油井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蓬草丛生的土地上,“磕头机”慢吞吞地一上一下。一切看上去一如既往、平静有序。然而,以中海油欲控股滨州6家地方炼化企业(简称地炼)的行动为始,一场蔓延至山东全境的地炼整合风暴再度席卷而来。 

作为中国第一地炼大省的山东,合法生产的地炼企业有21家,占全国地炼企业数量的34%。2007年,山东地炼完成原油及燃料油加工量2319万吨,占全国的8%-10%;成品油产量1007万吨,占全国的5%-6%,是保障中国石油供应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因如此,近年来,如中海油者,中国蓝星、中石油、中石化等多家央企集团或其子公司都先后强势介入山东地炼整合。 

在央企集团瓜分下,山东地炼还能割据一方吗?也许他们难免成为中国石油产业里“最后的匈奴”。那个崛起于草原的剽悍族群,与强大的秦汉对抗,然而经历短暂的辉煌,最终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博弈简史 

山东地炼势力与石油“国家队”本来系出同门。凭借毗邻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之便,地方炼厂曾在山东遍地开花。当年它们也都属于国有企业,但在这些年的国企改制浪潮下,国有股已逐渐退出,从控股地位退居到多数只占10%左右的股份。目前山东地炼企业身份复杂,有的经过三次以上改制,还有的虽带着红帽子,已与民营企业无异。但是,炼厂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并没有因此疏远。合法的21家山东地炼企业分布在7个市、18个县,其中有7家地炼企业税收占当地财政收入50%以上。山东昌邑市的一位领导开玩笑说:“我们要保护老邓,他体格健壮才行,否则他一打喷嚏,我们就撑不住劲儿了。”这位老邓,就是昌邑石化董事长邓贵德。垦利县财政每收入的1元钱中,至少有0.7元是昌邑石化贡献的。 

1998年石油行业重组,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特大型企业集团成立,国家对地方炼化企业的清理风暴随之降临。 

1999年上半年,炼化企业清理整顿会议在江苏无锡召开,参会者达数百人,气氛剑拔弩张。山东地炼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参与讨论。当时一种说法是将100万吨炼化能力以下的企业关闭,但刘爱英等地方炼厂利益代表者并不认同。“很多当时不够100万吨的企业管理水平也很高,在地方举足轻重,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一刀切会切出毛病来。”刘爱英回忆说。他们的意见受到了尊重,最终采用的是一个综合判断标准。 

到2000年底,山东全省关闭19家炼厂,压减了392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全国200多家地炼企业保留了82家,山东占21家。 

然而,这仅是一场新较量的开始。根据1998年石油行业“南北分治”的重组安排,拥有胜利油田的山东被划为中石化势力范围。山东地炼企业的原油计划供给由它分配,成品油销售也由它负责。这样,它虽然不是地炼名义上的主管单位,却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 

地炼不是“亲儿子”,甚至还是成品油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中石化与之关系可想而知。“拿收成品油这件事来说,行情好时人家就收,行情不好时人家就不收。”一位匿名的业内人士说。 

就是中石化愿意收,地方炼厂有时还不愿意交。因为最初中石化要求按照自己的出厂价格收油,这样算下来,由于油价倒挂,地炼企业全部亏损。“中石化的炼化企业由中石化来补贴,地方企业谁给补贴?”刘爱英忿忿地说。 

直到2000年3月份,就交货问题双方争论得已非常激烈,一直吵到国务院。原国家经贸委一位司长、中石化销售公司负责人与地炼企业坐在一起协商,最后达成的共识是“协商定价”。不久之后经贸委正式下文,收油价可以按照批发价格上下浮动5%。 

另一矛盾来自原油供给,两大集团原油加工指标逐年增加,而山东地方炼厂现在虽拥有4500万吨的加工能力,但从1970年至今,每年都只能拿到不足170万吨的指标油。不但量上远远不足,而且地炼厂拿油的价格也相对高昂。对自己的下属企业,中石化曾按照每吨905元的国内市场价格供油,而提供给山东地炼企业时就与国际接轨,每吨最低1200元,最高时1700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炼企业的饥饿感也越来越强烈。“有梦想的都是油源。”中海石化销售部总经理杨振伟说。 

地炼厂的原油供给缺口主要通过黏度大、杂质多的燃料油弥补。还有一部分原油来自新疆塔里木和辽河等低效油田出产的稠油,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的炼厂都不愿意加工。“大炼厂不敢炼,四五个月内设备就腐蚀了,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有些虽然是土办法,但能解决问题。”杨振伟说。但是这部分油源要看那些油田增产的情况,所以供给并不稳定。除此以外,活跃的“石油掮客”为山东地炼企业的原料需求提供了灰色渠道。他们神通广大,能将原油以燃料油形式进口,也能利用国内三大石油集团公司的配额和排产计划进口国外原油或直接购买国家的储量原油(详见《中国企业家》2005年第6期《山东小炼油“地下生态链”探秘》一文)。 

夹缝求生的地炼厂不断与中石化摩擦出矛盾火花。比如2002年8月,东营的地炼企业垦利石化与中石化合作态度不佳,与滨州滨化集团、广饶石化集团等6家企业共同被扣减9月份的原油指标。两年后,垦利石化因不满于中石化扣减原油指标,并且每收购一吨成品油向地方炼厂收取50元销售费用,因此一吨成品油未交。中石化当时计划在东营收油2.12万吨,但仅完成0.96万吨。震怒之下,中石化建议扣减垦利石化当年度9月份的原油指标1.17万吨。 

“2000年以后,地方炼厂发展太快,和两大集团抢市场。于是中石化希望通过上青岛1000万吨的大炼油项目,把我们全都给灭了。”某地炼企业人士说。 

青岛大炼油一期炼油装置年加工原油能力就达1000万吨,是国内当时单系列最大最先进的一套炼油装置。为此,青岛和山东政府招商12年,几经周折获得批准,并引进中石化为投资方。中石化开出了把建设大炼油项目与关停地方小炼油结合起来同步运作的条件,拟关停10家地炼企业,即所谓“上1000万吨,关1000万吨”。 

2003年10月,山东省与中石化出台方案,决定先行关停3家——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和淄博市临淄区化工厂。这一下,国家队与地方军的“战争”,演变成了两个央企巨无霸之间的角力。因为济南石化和济南长城炼油厂同属于中国蓝星集团,而蓝星集团隶属于后来成立的中国化工集团。2002年山东省把蓝星请进门,将济南石化和长城炼油厂控股权无偿划拨给它。蓝星对两家注入技术改造资金已经上亿,如今提出关停,岂能答应。 

2004年10月,山东地炼企业准备派代表去北京上访,加之蓝星反对,山东省权衡之下与中石化达成了一个模糊的协议,暂时不要关停,待大炼油项目投产后再决定其前途。 

“关停1000万吨”的风波自2002年开始,地炼企业朝不保夕的传闻不绝,银行不敢给它们放贷,甚至抽资、催贷,不少企业命悬一线。“当时感觉在能源行业,还是国有企业有优越性,我们虽然也属于国家明文保留下来的,但总像在后娘手里。因此大家就开始想办法,朝国有大企业靠拢。”上文中匿名的地炼企业负责人说。2004年6月,中国化工邀请多家地炼企业聚集在北京开会,2005年之后,华星石化、正和集团等4家地炼企业被中国化工收编。加上济南石化与长城炼油厂,蓝星集团已经在山东拥有6家地炼企业。 

“我们和中石化的关系可以说相当紧张,但又不敢得罪它。”某地炼企业负责人说,“我宁肯给它当苦力,当‘农民工施工队’。能给我活干,我已非常高兴了,还敢和人家提什么条件?” 

收编之路 

自从蓝星突入山东这块中石化的势力范围,找上门“谈婚论嫁”者越来越多。山东地炼们开始慎重考虑这些建议,看重的彩礼就是“油源”。 

原油价格“破百”如同利剑高悬,同时,自2007年下半年,燃料油供应也渐趋紧张。燃料油中质量最好的型号是M100,加入催化材料,还能生产40%-50%的汽油和柴油,被山东地炼企业广泛使用。“但是近期日本对M100的需求量大增,用它搞深加工,挤压了山东地炼的进口量。”刘爱英说。同山东一样,日本所需的燃料油也主要来自东南亚。 

中石油也插足山东,2007年它与滨化集团合作在滨州阳信县新建一座250万吨的炼化装置,滨化集团控股,中石油提供油源。与中石化相比,中石油在山东没有炼化企业,与地炼企业冲突不大,看起来是更恰当的合作伙伴。不过,滨化项目之后中石油并没有急于伸出橄榄枝,反而在2007年12月5日与山东省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计划在威海多风多雾的镆铘岛建设石化基地,炼油规模也是1000万吨。这一项目与中石化原定2008年投产的青岛项目可能成为绞杀山东地炼的“双龙”。 

与中石油、蓝星等图谋收编山东地炼的央企巨头相比,中海油涉足更早。6年前,它就在山东布下首个棋子。“中海油由沥青开始,从一个勘探、开发公司逐步走向下游。”中海油油气开发利用公司综合管理主管张瑞虎说,“当年我们是想给自己的重油找出路,联系过很多大炼厂,但人家认为油太稠,不好催化,没有办法,只好在山东找地炼企业加工。”彼时滨州化工集团正处在关停并转的“五小”边缘,滨州市政府急欲对其进行重组。2002年7月,中海油以“油源换股权”,联合滨化5家股东在原有生产装置基础上组建中海沥青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每年为其提供300多万吨重油,滨化得以重生,而中海油也拥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炼油化工基地。 

 山东地炼:最后的匈奴?

去年12月3日,中海油副总经理吴振芳来到东营,对东营最大的地炼企业利华益集团颇感兴趣,而东营市政府则大力撮合,市委书记张秋波当时以三个“最”字承诺:以最大的诚意,调动各方资源,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最优良的环境”。至于合作方式,“中海油既可以控股,也可参股;既可与单体企业合作,也可与多个企业合作”。 

1个月后,中海油多位高管再次奔赴东营,这次已是有的放矢。计划部总经理陈伟杰带队考察了利华益集团、富海化工、中海石化、海科石化、石大科技、垦利石化6家地方炼油企业,中海油必须控股51%的合作方案被摆上桌面。 

这是中海油与山东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一部分,双方还将在港口码头、石油天然气管网、城市燃气、成品油销售网络等方面深入合作。 

“如果被中海油收购,肯定能获得原油、资金、码头的支持。”中海石化销售经理杨振伟有些矛盾,“从内心讲,别人不合并的话我们也愿意独立发展,但周边几家和中海油都谈了,如果我们不参与,一旦它们和中海油联手,我们很快就会被击垮。” 

目前紧锣密鼓布局东营的中海油收编之路不会很平坦。东营上规模的地炼企业已向多元化发展,有的企业还衍生出纺织、制药等板块,部分目标公司新业务效益平平。地炼企业希望中海油能打包收购,而对中海油而言,这是难以接受的包袱。据说在与利华益集团的沟通中,双方就此存在分歧。也有自称利华益职工者猜测,高层本无意出售,只是东营市政府力促整合,管理层不好公开拒绝,才抬高价码。 

“不是第一次了,我从报纸上知道自己成了整合的对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东营地炼企业负责人说,他挥手赶走面前淡蓝的烟雾,嘴角挂着自嘲的微笑。 

尽管中海油小心翼翼地尽力避免与中石化、中石油正面交锋,但它的动作可能还是刺激了两大石油公司,特别是中石化的神经。“中石化过去对地方炼厂居高临下,最近态度有微妙变化。”山东炼油化工协会的工作人员说,由中石化控股的中联公司牵头成立山东省燃料油协会就被认为是向地炼企业的一个示好之举。 

这似乎是中石化欲以更温和方式整合山东地炼企业的信号。 

中海油近期在山东加大收编地炼企业力度的消息令周边地区的下游民营油企忧心忡忡:“原来他们有很多油都流向民营加油站,我们油荒时全指着这点油源了,要是他们被国有企业重组,我们下游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我们未来有三种选择,一种是被收购,找靠山;一种是将资金转移出炼化产业;一种是渐进渐退,变现股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炼企业人士说:“当然还有一种,就是被淘汰,自生自灭。” 

江苏省石油化工工业协会理事长邵茂盛认为,地炼企业要想与大油企抗争不现实,与有油源者合作,淘汰一批,保留一批,也是必然。但他并不认为出让控股权是最好的方式。例如在江苏,各地效益最好的地炼企业都被中石化纳入囊中,兼并之后中石化又不好好管,委托扬子石化托管,“扬子石化有自己的炼化企业,有空去管他们吗?” 

“中国地炼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是山东和陕西,陕西地炼企业已被两大石油集团招安,从原油到成品油都由人家统购统销,自己可支配的不到四分之一。山东已是最后的堡垒。”河北工商联石油商会会长齐放无奈地说,“炼化领域‘国进民退’是一种悲哀,不利于高油价时代平衡风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9617.html

更多阅读

养老金入市:谁的养老金?

养老金入市:谁的养老金?家宝同学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在中国两会中,温总的一句7.5%,立即让全球的股市、大宗市场和外汇市场炸了窝。不过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戴相龙老哥拼命向大家显示裤衩,让大家看到社保基金的9%回报的骄人战

蒋昕捷:谁的城市?(中国青年报 2009-2-25) 新闻联播2009 05 25

首页->> 中国青年报图形版->> 冰点特稿冰点特稿第699期【冰点】:谁的城市?本报记者 蒋昕捷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25    [打印] [关闭]中央电视台新址的电视文化中心(缩写TVCC)着火的时候,李照兴正在上海的一家小饭馆里喝

中国人为什么严重地匮乏抽象思维的能力? 抽象逻辑思维

中国人为什么严重地匮乏抽象思维的能力?黎鸣严重地匮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实质上就是严重地匮乏思维的能力。这是因为,人类思维的最本质的部分,也即最关键的步骤几乎都集中在抽象的过程之中,它既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出发点,也是思维获得有价值

《小夜刀/血战:最后的吸血鬼/血战新世纪》

◎译  名 小夜刀/血战:最后的吸血鬼/血战新世纪◎片  名 Blood: The Last Vampire◎年  代 2009◎国  家 中国/日本/法国◎类  别 动作/恐怖/惊悚◎语  言 英语◎字  幕 英文◎IMDB评分 5.5/10 2,284 votes◎

声明:《山东地炼:最后的匈奴?》为网友丫头哥爱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