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2016年卷土重来 青岛啤酒卷土重来



在三年疾风骤雨的内部整合之后,金志国要带领沉默的青啤重回扩张之路 

文/本刊记者  周一 

“现在我(青啤)痛苦并快乐着!”青岛啤酒总裁金志国用他浓重的山东口音神态淡定地说,此时青啤历时三年的整合期即将宣告结束,新一轮烙下金志国色彩的大扩张即将开启。此时,金志国担纲青啤帅印约三年。 

三年来,这个刚上任时令外界感到陌生的青啤“新帅”选择了沉默。而一向被视为行业风标的青岛啤酒也一下子在公众视野中“隐身”了,其大开大阖的并购风格骤然收敛。事实上三年以来金志国全神贯注地集中于内部整合。一贯理性的金志国称之为“一场疾风骤雨式的整合”,“一场发生在水面下的地震”。一位青啤员工解释说,这是站在青啤外部的人根本无法体会的。 

“地震”过后,青岛啤酒每年的产能提高了40万吨,这与彭作义时代通过大规模并购获得的增长量几乎接近。 

青啤的动作似乎总与业界风向相反。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啤酒率先以收购方式大步整合啤酒业。在三年前中国加入WTO时,彭作义这一举动的含义才被跟进者华润、燕京及众多外资啤酒企业领悟过来;当众多的跟进者大举扩张时,金志国领导青啤果断掉向,进入全面整合消化期;现在当对手开始控制收购速度、准备进入消化整合时,沉寂了三年的青岛啤酒再一次改变风向:谨慎开始新一轮大扩张。 

过去三年是中国啤酒行业并购最频繁的三年,以华润为首的中资企业和以AB为首的外资军团在这三年里已经将“收购争夺战”演绎至巅峰了,埋首内部整合的青啤已经错过了诸多收购机会,“珠江啤酒”、“开开啤酒”、“钱江啤酒”等优质企业已被对手们收入囊中,就连收购最为凶猛的华润啤酒前董事长宁高宁也慨叹,“可收购目标已经十分有限了”。 

此时有意“开始新一轮大扩张”的金志国,还能采用什么方式呢? 

水面下的地震 

2004年12月26日,在青啤集团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金志国大踏步走向写字板,迅疾地写道:“用我们的激情,酿出消费者喜好的啤酒,为生活创造快乐。” 以此为核心,金志国对青啤近三年来的整合、理念的转变及企业的转型,向部分青啤中层干部做了约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一刹间使人以为走进了MBA讲堂。 

这是典型的“金氏风格”,与彭作义时代浪漫主义手法截然不同,金志国的关键词是“理性”、“数据”、“量化”。对于青啤来说,新领袖展开的整合法则令他们感觉陌生。 

对青啤处境的焦虑感牢牢抓住了金志国,“(青啤)就像是长江中纵横自如的一条巨轮,现在已经开到了入海口。而我们在长江建立的优势,在大海里会被颠覆!”三年来在青啤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变革,都源于金志国对这一关口的判断。 

金志国上任伊始,便紧急收缩彭作义时代的并购战线,将青啤发展战略拐了个弯,指向内部“整合”。作为整合的深化,金志国试图以“品牌”强势拉动市场,代替过去其制造优势对市场的影响,试图由“控制生产”转向“控制价值链”。简而言之金志国将其目标分割为两段:第一段业务整合,第二段品牌整合。 

在全国拥有50多间工厂,产能居首的青啤,具备典型的生产型企业特征。而金志国正是致力于将完全被制造企业文化覆盖的青啤,打造成完全市场型企业。金举例说,首先“消费者喜好”的判断由过去的“我们”转变为真正的消费者。青啤开始借用各种手段来记录消费者的喜好,平衡记分卡即是其一。 

金志国甚至尝试以关键指标来测量“青啤的快乐指数”。金解释说快乐指数由公司内、外两部分构成,内部可以分解为“股东回报、管理层及员工满意度”等,外部则可以分解为“政府及社会满意度”等。包括青啤国际化这样的目标,金志国也在内部将其分解成各级子动作,量化每一步骤的进展。 

 诺基亚2016年卷土重来 青岛啤酒卷土重来

而品牌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让一度陷入多品牌、无序竞争的青啤,聚焦到前四大品牌,降低内耗。一度过于分散的多品牌收入结构在2004年被完全改写,2004年前三季度,青啤前四大品牌收入已经占据了总销售额的60%。与此相应,过去三年来青啤品牌营销方面的费用为2000万(人民币)、4000万、8000万,今年将上升至1.7亿。与过去相反,“这些不再被分散到各品牌头上了,而是重点投放于前四大品牌。” 

在青啤内部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爬山的游戏:除金志国外所有人被蒙上眼睛,手拉手向上爬,金志国负责把所有人带到山顶。谈及这个细节,沉着硬朗的金志国禁不住眼眶湿润。 

和游戏类似,当“地震”波及全员时,金志国也努力想“把每个人带到山顶”。基于一系列的转型目标,青啤各种针对性培训特别多,金甚至希望每个员工来“点菜单”,以完成“知识重构”。这位毕业于中欧MBA学院正在攻读博士的总裁,抽出了大量时间做老师。 

金志国手里捏着一张草草写了几行字的提纲,却在2个半小时里滔滔不绝,而且条理清晰、思路缜密,言语之间颇具文采。这很难让人相信数年前他还是青啤生产线上一名刷瓶子的员工。“激情是我的原料。”他在会议室里踱来踱去,语音铿锵。 

拒绝冒进 

如果说在彭作义时代,青啤依赖“模糊感觉”获取规模膨胀,现在金志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更精准地丈量这种“感觉”。三年来,在战略、营销、财务、管理、信息化、流程等方面,金志国固执地推进着这种重构式变革。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是,青啤开始大面积引入外部智囊,来引导、主持内部变革。三年中青啤重新制定了148项新制度,有70项流程经过了重新设计,新建了24个标准流程。 

在这些看起来“务虚”的变化推动下,青啤正发生令业界惊异的变化。 

首先是口味的一致性:50间工厂完全相同的口味。借助于AB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青啤已经学会如何将不同区域的原料和水,酿造成口味一致的啤酒。 

与“水下地震”同时到来的是青啤每年在产能上的增长。从2001年到2004年青啤从原有生产体系上获得的产能增长每年约40万吨,而赢利则由2001年的1亿增至2004年前三季度的2.87亿。 

这场水下地震获得了投资人的认可。三年来,青啤A股价格从5-6元涨至10-11元,香港H股由3元上涨至7-8元。2001年到2002年,青啤的流通股由散户迅速转移到了机构投资者手中,对此金志国流露出稍许得意。 

45岁的金志国,正试图将青啤引入一个理性而稳健的时代,他说他的目的是“在青啤内部建立一个平台,所有一切在平台上有序运转”、“我在不在都没有关系,这个时钟自动运转,我只不过上上弦。”同时,金志国避免任何风险性过强的收购。当比利时的英特布鲁啤酒通过收购美洲饮料,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啤酒商,由此带来业界专业还是多元的争论时,金志国态度坚定,“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走专业化道路。” 

对于青啤全面国际化所需时间,这个拒绝冒进的企业家回答说:“10年。”他解释说,青啤的国际化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已经完全国际化的国内市场获胜,第二步则是外向型拓展。第一步是整个发力的重心,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地产地销”,但对目前已经建立的贸易方式亦不会放松。 

2004年12月底金志国前往台湾,考察青啤在当地工厂的建设及市场状况。前期的贸易方式已经使青啤在台湾打败所有外资品牌,成为当地“台湾啤酒”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在金志国的计划中,正在试验中的“台湾模式”,未来会成为青啤海外扩张的模版。青啤也会尝试在海外寻找为其定牌生产的企业,但金对此态度谨慎,“不能简单学,毕竟我们对外部的市场认识有限。” 

在很多人看来金志国没有彭作义身上纵横捭阖的霸气,金志国曾笑言,在青啤危急关头越过头上的数级领导担任总裁,使他不得不收敛了个性。有意思的是,这两个青啤一把手,先后都采取了完全与市场风向相逆的经营策略。当多数企业对产业整合完全陌生时,彭作义以卓越的远见提前完成了青啤的历史性扩张;而这两年华润和燕京继青啤后大手笔扩张时期,金志国却态度坚决地放下并购,着手全盘整合。这也使他充满了争议性,毕竟“收购目标已十分有限了”,这是准备扩张的青啤首先面对的现实局面。与彭作义时代对小而弱的企业兼并不同,金志国称:“不放弃收购,但只有十万吨以上、副省级以上的大厂才会进入我的视野。” 有几家在彭作义时代收购、现仍持续亏损的工厂已经进入退出程序。 

当收购标准放窄,目标越来越少时,扩张的重头戏放在了“自建工厂提升产能”上。金志国说,“现在自建厂的门槛越来越低,相对并购存在的诸多隐性成本来讲,选择自建厂将成为潮流。”金志国不讳言,早在2001年青啤就预见并实践了这一趋势,过去三年青啤的产能提升也得益于此。究竟这是青啤的先见之明还是眼下的无奈之举,有待时间证明。 

现在青啤还需重新审视另一个挑战者——华润啤酒。由于华润在啤酒产业上下游已有相当强势的产业整合,未来必然给任何只具有单一优势的企业带来极大的考验。 

危险的“AB”游戏 

金志国不讳言自已是个优点和缺点都相当突出、拥有破坏力的人。上任一年后,青啤九年来抉择不下的合资难题,最终被金志国力排众议破解了:青啤将全球第一大啤酒企业AB集团纳为其战略性股东。 

即使现在,公司内外对这桩合资都充满了争议。金志国半真半假笑说,“至少在中国少了一个竞争对手。”目前青啤正努力从AB身上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术,未来将利用其资源拓展国际市场。 

根据《战略性投资协议》,AB股权由原先的4.5%将逐步升至27%,成为青啤的第二大股东,这与青啤第一大股东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所持30.56%相差不多。郎咸平认为“AB公司只要在市面购买约4%的流通股便成为青啤的第一大股东!”从此次AB收购“哈啤”的强势手腕来看,这确实令情况变得岌岌可危。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以合资方式引进法国达能集团时承认,他必须严格监控达能在增持方面的任何动向,以免遭遇“突然袭击”。 

但金志国始终对股权博弈充满自信。他说:“AB承诺永远不以任何直接、间接方式增持青啤股票,永远不做青啤第一大股东。”这是否把AB理解得太简单?金志国闻言哈哈大笑,“AB是一匹凶狠的狼,当心不要被它咬到,遇到其他对手时,这匹狼还可以随时放出去咬人。”他强调自己了解AB一贯的霸权和其真实目的,但合资是为了青啤的长远利益,目前还远没有到详细披露细节的时候。 

2004年,在青啤支持下,AB成功收购了中国第四大啤酒企业“哈啤”。由于此前青啤已与AB签署在中国市场的“排他性”协议,故为了获得青啤对此次收购的支持,AB亦保证了青啤在收购哈啤后的获利性。青啤集团董事长李桂荣则意味深长地表示,“未来哈啤一定会回到青啤大家庭中。”外界对青啤的获利方式做了各种猜测,比如青啤和哈啤进行换股,比如青啤通过哈啤在东北的资源开拓东北市场等。 

这其中交织、错杂的脉络究竟该如何梳理?金志国仍对此秘而不宣。他不讳言,“现在外界还看不懂,(我们)一点也不希望外界来了解、研究。”在反复追问下,他策略性地透露说;“AB承诺青啤是其中国市场惟一战略性合作伙伴。”他补充说:“好像海峡两岸的关系,AB永远坚持‘一个青啤’的原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1019.html

更多阅读

青岛啤酒:体育营销战略升级

文/本刊记者李颖  发自上海2012年2月18日、19日,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2011-2012赛季CBA全明星赛,王治郅、朱芳雨等球星比赛,青岛啤酒等众多企业参与,青岛啤酒啦啦宝贝炫舞激情,体育界、商界、娱乐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中国球迷奉

同行学案青岛专版 青岛啤酒,凭什么与世界同行?

青岛啤酒的国际化之路在于创建了一种模式,即理性的中国公司走出去、品牌走上去的模式,而不是简单的把工厂搬到海外。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具体策略上,青啤到底用什么走出了自己的路子?“Made in Thailand”,假如有一天,你喝到的青岛啤酒是“

青岛啤酒招聘 青岛啤酒,大客户制成“替罪羊”?

  为青啤攻城拔寨12年的青岛啤酒营销领域的领军人物严旭在毫无征兆中离职了。官方说法是:该公司副总裁兼营销中心总裁严旭因个人原因辞去其所任职务,改任高级营销顾问。据青岛啤酒公告称,青岛啤酒总裁孙明波将兼任营销中心总裁一职,

声明:《诺基亚2016年卷土重来 青岛啤酒卷土重来》为网友陌梦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