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 中国进入人才红利时代



     来源:2009年08月05日   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琼  

  在一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之后,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全球经济是否走出危机;而国人最关心的,则是中国能否借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成功转型。据悉,去年年底,中央主管部门已经将引进海外高级人才作为转型的重要环节,并启动了“千人计划”。在《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耀辉时,他指出,中国产业成功转型关键一步,就是从过去的人口资源红利走向人才红利时代。

  《上海证券报》:在《人才战争》一书中,你特别强调人才是中国经济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为什么?

  王耀辉:在我看来,中国产业升级之所以困难重重,源于缺乏人才。以前依靠铁公基(铁路、公路、基建)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无法持续,未来中国必须从投资型拉动经济走上人才型拉动经济之路。要完成这一目标,就不得不面对全球抢夺人才的大战。

  《上海证券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产业转型,他们也同样经历过人才战争吗?

  王耀辉: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大飞跃发展的时代,抢夺全球人才都成为最重要的一环。更早一些,不妨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前苏联的不同做法,这也导致两国目前的不同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时,美国和前苏联分兵攻入德国,两大强国着眼未来发展各自抢夺值钱的资源。看好重工业的前苏联,从德国运走机器和设备;精明的美国却从海德堡、哥廷根等大学运走大量高学历的“战俘”。如今,前苏联、美国不同的命运,证实了人才是远重于任何有形资产的重要资源。

 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 中国进入人才红利时代

  《上海证券报》: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前后,有不少优秀的中国学者到了美国。在目前美国的知识精英中,来自中国留学生占多大比例?

  王耀辉:中国移民是这批外来移民精英的代表之一。据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统计,目前美国约35%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在外国出生,其中26%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地区),这一比例远远高于留美学生排名第二的印度,后者的比例为14%。在高端科学技术领域里,中国学者aihuau.com的地位相当重要。2004年,美国将探测车送上火星,而负责探险车着陆系统首席工程师就是出生自中国的李炜钧。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上海证券报》:这些中国精英,对海外发达国家经济或科技的作用有多大?

  王耀辉:即使是美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也不能不深叹人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早在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就指出,外来移民为美国经济带来100亿美元的净收益。2008年,兰德公司对美国进行调查后认为,美国最大竞争优势仍然存在,其动力来自于全球最优秀人才在为美国工作,如全世界70%诺贝尔奖得主都在美国工作。未来若能吸聚全球大多数顶尖人才,美国将持续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2007年一份报告显示,每个非欧盟国家留学生平均每年带来的效益是2.44万英镑。加拿大预计为2.5万加元。以美元计算也差不多是2万美元左右。按照现有中国留学生计算,中国仅留学一项就每年为国外贡献100亿美元外汇。

  《上海证券报》:这些留在海外的中国知识精英,对中国未来产业转型有什么作用?

  王耀辉:未来,中国可能从吃人口数量红利时代,转变到人才红利时代。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依靠吃人口数量这个红利、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发展。但力资源大国和人才大国相差甚远。

  我在书中提到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的名言,“即使一个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在50岁或60岁时回到印度,我们也没有失去他们。我们将因为他们到国外获得经理职位或成为富翁而高兴。我们应将它看成是智慧银行,正在积聚利息,等着我们去提取。”这一道理在中国同样适用。毕竟我们拥有那么多优秀的海外人才。当然,我们也可以学习海外国家,出台一些引进海外(不仅是海归人才)人才战略。

  《上海证券报》:走上人才型拉动经济之路的标志之一是服务业比重,这正符合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至2020年,要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其中,“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那么,在你研究并呼吁人才战略的过程中,你发现中国人才战略有什么变化吗?

  王耀辉:中央主管部门也注意到全球人才战争的重要性。去年年底,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会议;其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相关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这也是被盛赞的“千人计划”。上海、无锡等地也在加紧研究如何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提升城市竞争力。

  《上海证券报》:你曾经参加过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调研,并担任中组部关于国际人才竞争研究课题的专家组组长。你个人认为,和海外相比,我们人才战略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王耀辉:确实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比如说解决海外精英入籍或永久居留权问题,承认双重国籍。实际上揽全球人才为我所用,不需要关心对方的国籍,最重要的对方是否是中国需要的人才。

  此外,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专业猎头机构、研究机构,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超级人才”。如同当年周恩来总理挖来钱学森一样。其实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就采取这一做法。这比飞到海外,一下收到一大堆简历更能对症下药。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中国也必须建立国际化的人才选拔、激励、评估制度,这样当海外人才入籍中国后能够发挥才能,中国才真正能从人才战略中得到较为丰厚的回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1586.html

更多阅读

汪华斌 : 中国的人才标准是什么? 中国视频标准是什么

中国的人才标准是什么?汪华斌中国的人才标准是什么,估计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你说是学历吗,可北大的研究生只能卖猪肉;在我们不少企业,正式学历的人下岗了;留下的却是没有学历的人。再看我们不少单位,有很多没有学历的人竟然成了高级人才而要推

心理机构_中国心理网 中国心理人才网

首页  中国心理网  心理机构(该信息来自互联网,没有经过本站审核)快速导航点击你要了解的以下类别北 京天 津上 海重 庆河 北 省山 西 省内蒙古自治区辽 宁 省吉 林 省黑龙江省江 苏 省

人才中国网的故事 中国医疗人才网

人才中国:人众才智中兴国强“人才中国”名称由来于2007年底河北省作家协会《大众阅读报》子刊《人才中国周刊》。经过一年时间将其发展为以报纸、网络、学生组织为主体的多元化体系,并于2008年底进驻北京国际教育家协会面向全国发展。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邀请函 外经贸人才交流大会

回祖国发展 圆创业梦想——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留学人员展区百名海外博士深圳各区考察活动邀请函尊敬的广大海外学子: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CIEP)将于2015年4月18-19日在深圳举行。该大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外国专

声明:《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 中国进入人才红利时代》为网友染霜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