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钢索的人林宥嘉 走钢索的人



把中国央行行长与格林斯潘放在一起比较,是从周小川上任后开始的 

文/本刊记者  杜  亮 

        格林斯潘留任了—尽管这位77岁的老人的市场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在2003年9月,《全球金融杂志》对世界主要央行行长的评级中,已经当了16年美联储主席的“格老”跌至“D”级。而在2002年底刚刚履新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取得“B”级。 

        就此得出“周小川比格林斯潘高明”的结论吗?恐怕失之草率。实际上,这更像是一场“人民币对美元”的胜利。 

        不过,把中国的央行行长与有着全球威望的格林斯潘放在一起比较,确系从周小川上任后发端。 

        “一个经济体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央行的动作就越受关注,这是铁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召博士认为。  

        在过去的一年中,周小川和其领导下的央行确实有着太多令人关注的理由—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 

“公众人物” 

        中国的部委官员中,能够成为“公众人物”并任人评点的极少。因为在中国的官僚体制中,他们大抵只是一个政策的执行者—有太多的想象力反而会制造许多麻烦。周小川并不是一个例外,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他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公众人物”。 

        在证监会主政的时候,周小川因推行“国有股减持”问题犯了众怒,只好呈请国务院暂停以致最终停止“国有股减持”。尽管大家都晓得这事情从头到尾都是“集体决策”,但是“流言蜚语”还是扣在了这位“敬爱的周主席”头上。 

        而央行行长的位置,原本是一个远离“公众”的角色,可偏偏出了一个“121号文”,惹得房地产老板们不高兴,从而让周小川再次成为“公众人物”。 

        央行的一个文件,能够在产业界引起轩然大波,确为十几年来所罕见。周小川对于这样的反响可能不会估计到。不过,对于这样一个文件,周小川似也不该“独当其责”。在周上任之初,对“房贷”的整肃措施已经在酝酿之中。“如果不是SARS,文件早就出台了。”而据称,在文件出台前,也是征求了业界意见的。 

        对“121号文”的评价即使在房地产业界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既然众加挞伐,必有偏颇之处。于是,有了后来的国务院18号文,其核心意思是强调“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对于这个“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文件,万科董事长王石的评价是对房地产商“心理上的安慰”。虽然只是“安慰”,但对房地产商来说,毕竟这种“纠错”的方式带来了“精神上的胜利”。 

        “转轨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担任过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的周小川曾经说。这句话当然也很可以安慰他自己。 

        从证券到银行,为什么让股民、地产老板急得跳脚这两件事都先后出自周小川任职期间?这也许并非偶然。周小川本人身上较重的理论、理想色彩是其一大魅力,有时也正是因此而受人指摘。 

“央行独立”:理想与现实 

        其实,121号文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响,除了其内容触及业界利益的直接原因外,似乎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央行似有意借此彰显其“独立性”倾向。 

        学界对于增强央行独立性的呼吁起自2003年3月银监会从央行的分立。银监会分立之后,央行可以更加专注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维护金融的稳定”,而不必过多考虑商业银行的“感受”。不过,这显然还不是学者们所期望的“独立性”的全部含义。 

        在西方许多国家,中央银行与政府平列,同向国会负责。因为“维护币值稳定”与“刺激经济增长”上,央行与政府往往意见相左。”“是什么导致了通货膨胀?是政府的过度消费(支出)导致了通货膨胀。”格林斯潘的老师博恩斯教导他。这种“预算赤字危害”的理论对格林斯潘影响至深。而“格老”之所以权倾一时,是因为总统也需让他三分。中国的央行行长显然不可对此奢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三方面的决策均需报国务院批准。 

        而在现阶段,中国央行的“独立性”还表现为其与其它政府部门,包括宏观调控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冲突”。 

        从121号到18文大体上反映了这样一个冲突的结果。18号文的起草者是建设部—作为房地产业的主管部门,它当然不希望央行的文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构成打击。 

        而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判断上,央行与另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国家发改委,看法也有差别。央行认为是“整体过热”,而发改委认为是“局部过热”。不过,央行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上,特别是市场化手段的运用上,比发改委有优势。 

        针对贷款增长过猛的趋势,除去大量发行票据以回笼货币的紧缩手段外,2003年8月,央行更祭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的“杀手锏”,冻结资金上1500亿。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的公报称,“到2004年1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已连续5个月下降,货币政策效应继续显现。” 

        比起121号文的“无疾而终”,这应该算是周小川的一个得意之笔。 

        在猴年伊始的中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负责人承认某些行业、地区有经济过热现象。此种表态显然支持了央行去年开始的货币调控政策。而周小川更在之后的央行工作会议上暗示:防止通胀将是央行这一阶段主要的工作,今年的货币政策更加呈现出偏紧的趋向。 

 走钢索的人林宥嘉 走钢索的人

        最近两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持续一枝独秀,而现在走到一个新的关口,在央行的调控手腕下,金融能不能为之保驾护航,会不会留下一些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待时间评价。 

“学者型官员” 

        周小川是一个温和而谦逊的人,发表演讲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并面带微笑”。仅仅从外表和谈吐上判断,周小川并不符合官员的特征,倒更符合他更学者的身份。周具有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其论文曾两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而其90年代初与吴敬琏合著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也曾成为中国规划市场化改革方向的重要参考文献。 

        “但从本质上讲,周还是一个官员。官员永远都是实用主义者,”北大教授陈平认为,“作为金融官员,他追求的是最小化风险。而对企业则相反,追求的是最大化利润。” 

        “合作要比独断更利于规避风险。”陈平称。正是在这一点上,周的“亲和力”与“合作精神”颇为央行的同僚所称道。这多半和周系统工程学的背景有关。周认为:“一个人很难做出大系统的工程项目或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才能搞大项目。” 

        周的“官员实用主义”还表现在他非常在意央行行长的身份,而非逞一时口舌之快。在主政证监会期间,周以“大刀阔斧”推进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言行颇受媒体认可。而在央行行长位置上,周则给人以“谨言慎行”的感觉。尽管媒体总是希望在有周出现的场合捕捉其有关货币政策,尤其是至今仍属“高度敏感”的汇率机制走向的只言片语,但每每失望而归。有趣的是,周小川在公众场合对敏感话题的刻意回避,使得“物业税”与“金融服务如何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样与其职责不相干的题目都曾经成为其演讲的主题。以至于有的媒体发出生出周小川演讲“跑题”的感叹。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这样的字眼正如周自己所承认的那样,“已经说了很多了”。 

        在改革问题上,周是“激进派”还是“渐进派”?似乎都是,又都不是。不过,在骨子里,周是接受“渐进式改革”思路的。2003年9月,周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渐进式改革与汇率体制演变》的文章:“我们汇率体制的改革属于一种帕累托改进(即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输家而至少能有一部分人赢—本刊注)。”“你不需要确切地追求登顶的最佳路线,但你要保证每一步都在向上攀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1812.html

更多阅读

林宥嘉《说谎》你真的听懂了么? 说谎 林宥嘉下载

前几天在空间里放了一首歌,是林宥嘉的《说谎》,我想,全世界应该没有人会不理解歌词真正的含义吧!真的是没有说谎吗?呵呵,不,其实,歌词的每一句话都在说谎,从一开始就是谎话,一直到最后!虽然歌词写的不是我们,但是有几句话的确是我想说的!既然你

林宥嘉新歌:《思凡》

这首歌的背景我还没有查到,但是仅仅是歌词,就能引发很多想法。不一定只有悲伤的情歌或者狂傲的励志歌曲才会唤醒我们紧绷的神经,这首从外星人的角度审视地球的歌,不得不说是一种对未来的创新,我期待着全球网络首发,但是却忍不住,提前听了盗

命理点评:林宥嘉与邓紫棋恋情告吹

济缘命理讲堂原创文章:据香港媒体报道,早前就有传邓紫棋同林宥嘉分手,而林宥嘉早前就以“每个人都有各自圆满人生,选择舒服的生活状态”默认分手,在今天就传出林宥嘉有小三的消息,就是他的同门师妹陈匡怡。 半年前,邓紫棋和林宥嘉在台湾金

林宥嘉——我们曾相爱,想到就心酸 心酸 林宥嘉 微盘

我们曾相爱 想到就心酸--------《心酸》所谓的宽容坚强我做不到啊往後的寂寞年华怎麽去消化--------《早开的晚霞》你是我的眼 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 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 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 

声明:《走钢索的人林宥嘉 走钢索的人》为网友思念满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