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外来务工人员社保 两个外来实业家的“宁波痛”



仰融和张志祥,这两个福布斯富豪的宏大产业梦想都“折戟”于宁波,宁波是实业投资家的“滑铁卢”吗? 

文/本刊记者  丁  汀 

从宁波市区出发,汽车沿“通途路”穿过被劈开的太白山,一大片高架输电铁塔,就像从地下冒出来一样,一下子展现在面前。这里,就是现在中国民营企业聚集的核心地带之一—宁波北仑经济技术开发区。 

记者此行的目的是寻找一块“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1000米”的土地。这块地,在两三年以前和当时的一个中国《福布斯》富豪—仰融相联系:他曾经规划在这3000亩地上,打造一个“汽车王国”。 

这块地不仅是仰融命运的一个标志,似乎也是宁波这座城市“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个烙印。3000亩地很大,但是出乎意料,我搭乘的汽车在所知的“大概位置”附近转了一个小时,也没有找到它。 

附近的村民说“不知道”,或者“不记得”。一个小时后,得益于一份关于这个被称为“宁波机电大项目”规划书里面的详尽说明—大矸镇西侧,余北快速路北侧,西临富春江路,东至钱塘江路——记者找到了那块地。在9月黄昏的阳光中,荒草高可没颈。不远处有个小型的施工队在作业,那是宁波市电信局在铺设光缆工程;更远的地方,据说一个来自台湾投资的剪刀厂即将动工。 

此刻,仰融远在美国,继续着他和辽宁省政府旷日持久的官司。而由于“宏观调控”的影响,批地程序暂停,在这块地的周围,很多昔日的农田已被抛荒,等待着机器的轰鸣。 

仰融的“宁波”? 

2001年9月,仰融来到了宁波。他要在这里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造汽车。陪同他一起来的,是这个项目指挥部的12个“核心人士”。仰融为未来的这个汽车厂定了一个16个字的选址方针:“有山不显,离水不远,坐北朝南,地势平坦。” 

那时候的仰融踌躇满志:“山是实力;水是财运;坐北朝南,有王者之气;地势平坦,可避免大起大落。”曾经是12核心人士之一的原华晨人士如此解读这16个字的含义。 

北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在仰融看来,这正是一个聚财之地。尤其是,它距离北仑港不足7公里,邬隘铁路编组站2.5公里,杭甬高速公路北仑入口2公里,交通颇为便利。同时,它还有周边超过2400家汽车配件企业,还有长三角地区最成熟的汽车产业环境。 

这就是所谓的“宁波机电大项目”所在。华晨意欲在此引进英国陆虎(ROVER)(后是宝马)技术,投资超过100亿元,建造一个“一期单班年产轿车7.5万辆,发动机10万台;发展为双班年产轿车30万辆,发动机40万台”的汽车厂。 

那之前不久,浙江省的领导曾经在杭州西湖边设宴款待这位踌躇满志的汽车界风云人物,领导致辞的大意是:欢迎你们到浙江来投资,浙江将为你们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 

此言非虚。在此后的几个月中,这个“宁波项目工程指挥部”在北仑的进展颇为顺利。华晨在宁波的历程不足一年,动用的资金20亿(后有10亿被辽宁方面追回),却没有修建自己的办公场所。项目指挥部,设在原北仑开发区管委会的办公大楼内。据说仰融看中这个楼,是因为它正对那个“坐北朝南”的山包。华晨的“大手笔”和北仑的诚意一拍即合:管委会以1亿元出让此楼,作为华晨在宁波的办公场所。来自华晨的各方人士,取代了管委会各局的大员,在这座当时区内最气派的大楼内进进出出。 

对“核心”的12个人,宁波方面更是礼遇有加:没有住所,管委会专门分出两个单元12套楼房供他们暂住;没有汽车,管委会主要大局的领导们,让出他们自己的“座驾”供其使用。那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原华晨人士,甚至至今清楚地记得他所乘坐的那辆汽车的牌照。 

反映出宁波方面诚意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小恩小惠”。宁波的“汽车梦”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为了把华晨的这个项目留在宁波,还“捆绑”签署了沪甬跨杭州湾大桥的项目,这个在当时预计总投资86亿元,连通宁波与上海的项目,被普遍认为是一棵“摇钱树”:宁波方面知道,仰融自然也很清楚。 

成败转头空 

但这个承载着仰融和宁波双方梦想的项目仅仅进展了几个月,在仰融与辽宁方面,即爆发了关于华晨产权的“战争”。“地平了,山炸了,该搬迁的1169户人家也搬走了,然后项目结束了。”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这位原华晨人士为此唏嘘不已。 

他说,这个项目的动荡,从短短不到一年内更换的六任项目“总指挥”即可看出:展万金(来自一汽金杯)、刘燕生(上海大众第一任规划部长)、陆林奎(一汽集团)、秦荣华(台湾敏孚集团)、苏镇和(台湾敏孚集团)、张宏(华晨金杯)。这些人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不过两个多月,最短的,则只有短短“几天工夫”。 

“实际上,当来自敏孚集团的董事长秦荣华成为项目总指挥的时候,项目的控制权已经易主,仰融已经出局了。” 

2002年6月19日,仰融被踢出华晨董事局;26日,仰融秘密出国,他的汽车王国之梦,在宁波不得已画上了一个句号;8月10日,这位原本是项目核心之一的人士从宁波取回了自己的行李,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在仰融初涉宁波之后整两年,2003年9月,那块地迎来了“台塑大王”—台塑集团总裁王永庆。王本人携其家眷及高管,在仰融曾经看中的那块地上走了一圈。但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台塑汽车项目,至今仍未得到宁波方面任何正式确认,比较可靠的消息,依旧是“只有接触,并未详谈”。 

按照华晨原来的规划,2004年5月,第一辆华晨制造的陆虎汽车将在北仑下线。但现在,那块地依旧荒废在那里,有没有人接手,即使宁波的不同官员中也有不同说法。与此相关的那些人和事,则各归其途:台塑在宁波一期投资的10亿美元中,包括码头、热电、重型机械等项目已经开始投产;华晨当年的合作者敏孚集团,依旧在从事他们的汽车配件产业,并不断发展和长大,在2004年的中国汽配企业100强中,敏孚旗下有2家上榜:信泰机械和裕民机械,分别排在第36位和第68位。 

而被仰融视为“摇钱树”的跨海大桥,则已分属宁波当地的10家企业,为造桥而修建的栈桥,已经有10公里,从南北两端延伸至宽阔的杭州湾水域内。 

仰融留给宁波的“遗产”,除了那块地,还有这个城市更加执著的“汽车梦”,在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委)提供的一份材料中,他们对汽车产业的构想,除了“推进吉利三期、四期扩建”之外,还有“引进一家汽车整车生产企业”,“要在未来5年,形成30万辆汽车的生产基地。” 

仰融与辽宁的“交恶”,重要的原因在于仰融把他的汽车布局重点转移到宁波,影响了辽宁方面把沈阳建成一个“中国底特律”的构想。和辽宁掰手腕,宁波自然无能为力。还有一点—与仰融事件无关,但对宁波的“汽车梦”可能更具现实挑战性—无论是来自何方的汽车项目,都将对杭州湾对面的上海汽车业产生影响。 

张志祥:又一个失意者 

北仑当地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仰融和他的宁波项目,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宁波建龙。所以找到这个已经暂停的钢铁大项目并不费力。这个计划投资160亿元(已投入近40亿)的大型钢铁项目紧靠北仑港。 

出乎意料的是,“宁波建龙”的牌子,挂在一个简陋的3层小楼的上面—那是北仑客运总站的所在,公交车和乘客就在这个楼下的小院里进进出出。东面不远,是建龙已经暂停施工的钢厂。淡绿色的钢架下,保安面带笑容,他开玩笑说:“我们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了。” 

在宁波人看来,比起上海,宁波更有理由建设成为一个钢铁工业的基地。理由似乎仅一条就足够:上海宝钢现在进口的铁矿石,绝大多数都是从北仑港上岸的。所以当上海设想在大小洋山修建自己的深水码头的时候,宁波人惊呼那是“重复建设”。 

宁波的钢铁梦,其实已经做了20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接见当时的香港船王包玉刚时,后者即提出,他有意在宁波建设一个大钢厂,因为那里的条件很好。那次会见之后,邓小平批示说,应该“支持宁波办钢厂”。 

作为一个契机,宁波人随后向当时的国家计委提出立项申请,先后两次,国家计委批准了宁波立项。但是由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最终宁波的钢厂建设被搁置。这也成为20年后,当宁波成为一个民营资本的核心地带之后,在河北唐山发家的浙江人张志祥,决定把他最大的钢厂建在北仑的一个重要原因。 

 宁波外来务工人员社保 两个外来实业家的“宁波痛”

当然,与仰融类似,宁波也让张志祥感到了什么叫失意—虽然失意的程度不同。在四五月份刮起的宏观调控风暴中,建龙突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个正在建设的项目被指“违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国家的立项批复。这是摆在桌面上的原因,但圈内流传的说法上“其遭到了来自上海的竞争对手的投诉”。“投诉”的原因与宁波对上海搞大小洋山码头的想法如出一辙,都是“重复建设”。 

不过,正是两次批复的存在,让卷入宏观调控漩涡的建龙,出现了转机—从没有国家审批,转变为“审批时限过期”。 

“不知道你是不是注意了,和铁本的沸沸扬扬不同,宁波建龙虽然也被说成是违规项目,但是它在媒体的真正‘曝光’,只有一次。”北仑开发区外宣办主任乐峰说。他所说的惟一一次“曝光”,指的是某中央媒体在5月底的一次报道。 

的确,比较已经不复存在的铁本,建龙遭受的批评要温和得多,甚至在此后,媒体的报道开始出现同情的色彩。在被指“违规”3个多月以后,现在它的前途也已经渐渐明朗起来。 

乐峰说,宁波建龙得到的处理意见有两个要点:一是需重新申报,二是需资产重组。“因为建龙的产品将以汽车板、家电板和造船板的宽带钢为主,是有望成为替代进口的精品钢,产品相对高端,并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乐峰说,“尤其是宁波的钢厂并非没有国家批文,只不过是批文已经过了有效期限,所以应该区别对待。” 

“至于资产重组,是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大局相吻合的。”乐峰如此解释。“劣质的钢铁在淘汰,有些具备实力的国有钢铁企业也有扩张的需求。” 

所以宁波建龙的转机需要满足的条件,就是与这样的“需求”配合,接纳国有资本的进入。宁波方面证实,它正在和包括杭州钢铁集团在内的国有钢铁企业接触。对张志祥来说,这可能是他为了宁波建龙的未来必须做出的妥协。 

6月的时候,张志祥曾经说,要给建龙的项目下一个结论,“需要国内最顶尖的专家说话”,“他们才知道建龙的项目是优还是劣”。现在这已不是问题,问题是:为了重生,他要“交”出多大的控制权? 

宁波:“暗战”上海靠什么? 

宁波发展“临港大工业”的城市定位与那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产业升级”的梦想不谋而合 

文/本刊记者  丁  汀 

在宁波人的眼里,他们最大的资源是北仑港以及那附近优良的岸线条件。2003年,以这个港口为主的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居中国大陆第2位,全球第6位(1.8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中国大陆第1位(275万标准箱)。 

由于这个港口的存在,宁波人使用了一个他们自己发明的词汇“临港大工业”来为这个城市定位。所谓临港大工业,就是“与港口的大吞大吐相关的,建设于港口附近区域的工业”,主要包括石化、能源、汽车、钢铁、造纸和修造船六大行业。 

1999年,国务院就确定宁波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20年前的宁波是上海的“乡下”,北仑是宁波的“乡下”。现在,宁波的眼睛瞄准了上海,而着力点就在北仑,他们的“临港大工业”中的很多产业,都和上海的重点产业布局,有些或明或暗的“冲突”。 

不同的是,在上海,目前处在主导地位的是清一色的国有企业,而宁波,却大都是民营和合资企业。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副主席陈守义在2003年年初曾经对上海有过尖锐的批评,那时候他列举的“重复建设”中,包括能源、石化和钢铁,也包括上海人寄予厚望的洋山港。 

到了2004年,上海以正在建设的洋山港,把自己定位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宁波只能是随之把它的北仑定位为“东北亚航运中心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宝钢要整体上市了,宁波建龙暂停了;上海的汽车在后WTO时代挺进,宁波的汽车,华晨走了,台塑没来,吉利要“加紧开工二期扩建工程”,还有一个宁波设想的新的“整车引进项目”停留在纸面上。 

把宁波和上海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的那座“沪甬跨杭州湾大桥”正在施工之中,宁波的未来,将永远和上海无法分开,虽然他们又爱又恨。 

根据宁波市计委提供的资料,到2003年年底,被他们称为“临港大工业”的这些行业中,635家规模以上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692亿元,占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3%。635家企业,693亿产值,平均不足1.1亿元的工业产值说明,作为重化工企业,它们的规模还很小。 

但他们的目标不小,在前面提到的六大行业中,宁波计划到2010年实现超过200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宁波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 

根据乐峰的介绍,单在北仑,在建的工程之中,国内最大级别的重化工企业,即有中华纸业(外资,由印尼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投资118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造纸工业基地)、北仑电厂(国有,扩建,国内最大)、宝新特钢(合资,特种钢,华东最大,国内最大之一)、烟台万华(民营,位于大榭岛;16万吨MDI,国内最大)以及海天塑机(民营,塑料机械世界最大)等项目。 

不过,宏观调控让宁波的发展,至少在短期内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开发区(园区)的数量从97个整合为16个,规划土地面积从115万亩减为27.85万亩,包括建龙在内,有些项目原定的步调不得不暂停。 

宁波计委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处副处长华弼天说,宏观调控对重工业领域的“清洗”,成为一种催化剂,使得这个城市在其发展定位上做出了调整。华说,现在“重化工业即临港大工业还是我们的重点,但是同时,高技术产业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最近确定的4个重点,包括数字电视、新材料、信息技术以及汽车及配件”。 

宁波发展“临港大工业”的坚定信心,足以承载一些民营企业家“产业升级”的梦想,失败者似乎永远只有个案价值。 

乐峰说,宁波就像个“戏台“。宁波市政府则是搭起一个台子,民营企业就是唱戏的演员,“只要没人捣乱,没人拆台,这个戏就能够唱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207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两个月宝宝的睡眠训练 两个月宝宝睡眠规律

原文地址:两个月宝宝的睡眠训练作者:比岸小丫小艾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我们为纯母乳喂养而战;第二个月,为如何缓解胃肠不适而战;到了第三个月,又开始为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而战。由于第二个月,reflux让小艾很不舒服,白天哭闹的时候很多,我们只好竖

两个钢筋工的名片 钢筋工手册

我坐的后一排,就是大巴车的最后一排座位。最后一排是个五人的连座,座位的右边挨坐着两个男人,座位的左边,也就是我的后边坐着一个男人。若不是其中的两个男人说话,我并不知后边的座位上坐了几个人,也不知坐着的是男人还是女人。“你去哪

声明:《宁波外来务工人员社保 两个外来实业家的“宁波痛”》为网友清尊素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