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脱险 姜昆 “虎口脱险”



 

中信证券的挫折,对于中国的证券业,当是一笔宝贵财富 

文 | 本刊见习记者  蔡钰 

“离万丈深渊还差三步。”对于与贝尔斯登的短暂“恋爱史”,中信证券(600030.SH)一位高管如是说。3月14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行、85岁的贝尔斯登突发流动性衰竭,随后,摩根大通提出每股2美元的超低收购价。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自然“解约”。 

从去年10月中信证券公布与贝尔斯登达成换股收购的全面合作意向至此,不到5个月的时间。 

如果说摩根大通如“天兵突降”,挽救了贝尔斯登的话,那么它同时也把中信证券救离了苦海。 

1000个人心中本该有1000个哈姆雷特,但所有人向记者谈起中信证券时的措辞都如出一辙:“侥幸”,“命大”,“逃过一劫”。 

“走出去,采取国际化战略以分散风险。”3个月前,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在公开场合曾经表白。此刻的他,内心或许会五味杂陈:庆幸之外,也许还有遗憾。 

未实现的“蓝图” 

在媒体印象中,王东明从来不接受专访,也鲜在公开场合露面。他的低调或许正是其对风险抱有强烈规避心态的一种折射。在中国资本市场启动股权分置改革的2005年,所有机构都将此视为A股黄金十年的开端,王却关闭了中信证券旗下的自营业务,理由是“自营就像是赌博”。下属对王的评价是:“保守,不激进,但是欢迎风险,也能驾驭风险,是时刻准备着出击的人。” 

早在2002年底上市之初,国际化战略就写入了中信证券的招股说明书。只是到2006年才有实质性启动。 

与制造业企业家们谈国际化战略时强调收益不同,王的国际化战略把“避险”放在首位。在2007年底的某次公开演讲中,王东明谈到,只有大力拓展证券经营机构在海外的业务份额,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国内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从而熨平经济和金融周期。  

王东明曾经专门研究过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经济泡沫。在那次繁荣期中,日本的银行与证券集团由于保守而没能成为全球性大企业。贝尔斯登在日本有着一定的投行业务经验,2006年其在日本的股票承销额达到了50亿日元。这是王东明看重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研究野村等日本企业,想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贝尔斯登副董事长唐伟曾对媒体如此解释中信证券的谋略。 

携贝尔斯登共同拓展香港及东亚市场则是中信证券在商业上的考量。2005年,中信证券便通过收购中信资本控股在香港的投行业务,成立了中信证券(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5月,中信香港更名为“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简称中信国际)”。名字上的更迭,已然体现了中信证券国际化的雄心。 

借助中信国际这一海外平台,中信证券开启了其国际化的第一个阶段:“亚洲化”。2006年,中信国际正式开展业务,其国际化战略实质性启动。是年,中信国际先后承接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海化学在香港市场的发售。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发人民币债,中信国际连续为其承销。2007年,鞍钢A+H配股、中信银行A+H,中信证券均为境内外承销商。2008年,中信证券发的最大的一单中铁建,中信证券在境内是独家承销,境外是联合承销。“境内外”业务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显现。 

“中信证券的优势是对国内企业的服务。经过长期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稳定的客户。中信证券将伴随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来实现自身的国际化。”中信证券一位高层对公司的国际化路径做了如此诠释,“如果我们直接去接欧美公司的资本市场业务,可能很难跟欧美投行竞争。” 

不过,在香港之外的亚洲其他区域,中信国际尚无力染指。  

而按照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洽商的那一份没有实现的“蓝图”,双方相互参股后将共同建立一家持股比例为50%:50%的香港合资子公司,贝尔斯登将其在香港、东京和新加坡的三家子公司装入其中,而中信证券则贡献出其国际化业务的惟一平台——中信国际,双方将以合资公司为载体共同在亚洲的非大陆地区开展业务。 

很显然,这份蓝图如能实现,将帮助中信国际走出香港,真正“亚洲化”。 

不仅仅是侥幸 

中信证券此次从贝尔斯登案中全身而退,普遍被外界视作“侥幸”,但“侥幸”二字其实并不尽然。 

中信证券董事会在2007年10月份宣布拟与贝尔斯登合作时,态度就相当谨慎。在当时发布的公告开篇,用黑框文字强调,“本预案所涉及事项还需进一步磋商,公司并不保证将按照本预案中描述的条款成功完成谈判或实现交易。”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在经历了长达1年半的商谈之后,董事们通过的仍只是一份关于合作的“预案”而非“议案”。 

 虎口脱险 姜昆 “虎口脱险”

而同期或此前的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其他A股上市公司宣布其各自的境外并购事项时,直接发布的就是更具确定性和可操作性的“议案”。  

2008年初,深受次贷拖累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们先后公布业绩大幅减值,贝尔斯登关闭旗下第三只对冲基金,其股价跌幅也远远大于中信证券的跌幅,中国投资者开始担心这场交易是否划算。 

在此期间,中信证券的项目团队表现了观望的姿态,并启动了与贝尔斯登的重新议价。2月中旬,唐伟曾通过贝尔斯登在中国的公关公司拒绝了《中国企业家》的采访,并要求将对话时机延至四五月份,这应是双方计划公布修订后的股权合作方案的时间。 

3月14日,贝尔斯登财务形势急转直下,公司CEO艾伦·施瓦兹发表声明承认现金头寸短缺,正通过摩根大通向纽约联储银行申请紧急融资,并与摩根大通探讨永久融资的可能。随后的17日凌晨,摩根大通提出以2美元/股的超低价收购贝尔斯登。 

中信证券迅速作出了反应。3月14日是周五,中信证券将定于17日发布的2007年年度报告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班前送了过去,随之附上的还有一份有关与贝尔斯登战略合作进展的公告。公司强调:“目前双方就协议主要条款的沟通及尽职调查工作尚未结束,尚未签署任何正式协议,更未支付任何价款,公司不能保证未来能够达成最终协议。”17日获知贝尔斯登被低价收购的消息后,17日周一一上班,中信证券董事会又立即拟写了第二份公告,宣告与其合作的终结。这份公告在18日被送至上交所。当天晚上收盘后,市场看到了这则消息。 

“如果在它已经要破产的情况下,还花110美元/股去买那就是冤大头了。”接近交易的人士表示,中信证券距离成为“冤大头”的交易还差三步。“尽职调查是第一步,制定方案是第二步,上报审批是第三步。现在第一步还没完。” 

王东明曾公开表示,监管层对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合作呈原则上支持的态度。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合作事项早在2007年10月下旬就已经公布,但为了等待贝尔斯登年报及一季度财报的相关信息,其尽职调查迟迟未能完成,加上双方有意重新议价,方案一直没有上报中国证监会、外管局与商务部审批。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指出,中信证券止步贝尔斯登交易得益于操作进程的缓慢。 

与贝尔斯登的意外分手显然不会中止中信证券的国际化战略。  

在3月17日公布的年报中,中信证券依然强调对次贷危机“机会”的一面。年报称,国际化是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欧美主要金融机构在次贷危机中,市场价值普遍出现严重缩水,正好为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企业提供了反向收购的机会。” 

“与贝尔斯登的合作虽然没有成功,但在谈判调研、交流培训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得到了一些教训,感受到了中西方投行理念和文化的不同。”中信证券一位高管称。 

“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向国际有很多路径,第一种方式,可以设立分公司慢慢拓展;第二种方式是财务性投资,第三可能是我们公司未来想实现的,通过股权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实现业务国际化。”前述高管表示,“把我们的业务和机构延伸到境外,这是一项长期任务。” 

“公司为原计划所做的努力将在公司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信证券在终止与贝尔斯登合作的公告中评价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2636.html

更多阅读

1986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加长版 2013节联欢晚会节目单

主持人:赵忠祥 王刚 姜昆 方舒 顾永菲 刘晓庆总导演:黄一鹤直播时间:1986年2月8日19点45分至1986年2月9日0点10分现有视频长度为4小时19分2014年5月27日更新分为八组,为本人独家搜集整理。部分节目未收集到,因此,这个节目单不全。有兴趣

中国曲艺网 郭德纲骂姜昆的女儿

著名作家萧乾:我眼中的文武相声2012-04-05 14:17:57 曲艺网每天中午一点,我必躺在床上听北京电台和“大碗茶”联合举办的相声节目,有时听得蛮起劲。我不能否认,有时听个头儿,我就咔嚓一声关上了。想来这套节目的主持人一定乐意知道我这个

姜昆说赵本山要为二人转涉黄负责是啥意思 赵本山涉黄

二人转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虽然赵本山已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说到二人转,还是有太多的岐意。就连姜昆也显得很无奈,所以才在发言中提到,“之前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在网络搜索中搜索二人转,甚至有5800多条都跟黄色有关。很显然,二人转需

声明:《虎口脱险 姜昆 “虎口脱险”》为网友我的淘气娃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