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须“走出去•塑品牌”



     有资料显示,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迅猛增长,2009、2010年分别跃上2150亿元、2550亿元两个台阶,2011年再次开创历史新局面,一举攀上3083亿元,是2009年的1.43倍,销售收入已接近汽车、超过石化,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吉林省最具发展潜力和市场活力的支柱产业。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已突破3500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4000余个,比2009年增加270个,带动农户262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5%,比2009年增加4.1万户。资料显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然而,由于企业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市场化能力的欠缺,这些因素仍然会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制约着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基本概况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

  2012年,吉林省全省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47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51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84户,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013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达到7户,10亿至100亿元的达到23户,1亿至10亿元的达到176户。这些龙头企业层级式地构建起了吉林省各级县、市、区、省的支柱型经济带动作用,成为各级政府的标杆型企业。这样的带动作用必然使一些中小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奋起直追,从而整体提升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济规模和企业运营能力。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产业带动作用突出

  2012年,吉林省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禽蛋、乳品、参茸(中药材)、蔬菜、林特产品十大产业系列,大成集团、皓月集团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型企业,修正药业、阜康酒精、天景玉米、德春米业、吉云鹿业、康美新开河等重点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也都名列前茅。预计到年底,粮食加工量达1560万吨,比上年增加60万吨,是2007年的1.16倍,实现销售收入1570亿元,同比增长14.3%,是2007年2.5倍;畜禽加工量达3.8亿头(只),比上年增加0.2亿头(只),比2007年增加0.86亿头(只),实现销售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11.5%,是2007年的1.66倍;全省中药材加工量48.7万吨(含鲜品),与上年基本持平,比2007年增加13.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60亿元,同比增长11.8%,是2007年1.94倍。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良好的发展势头势必吸引商家、资金、人才等的聚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本、企业和人才投入到吉林省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来。另外,通过产业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前端和后端将会有更大的投入,前端的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将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质量稳定、品质安全、成本控制等,对于后端的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等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可见,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已经使前端的农业生产、中端的农产品加工、末端的市场营销形成了健康成长的产业链布局。

  创新价值和品牌附加值成为企业发展内核

  2012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和研发投入,近60%的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据调查,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数量76个,比上年增加4个,比2007年增加28个。全年投入科研经费达到7.52亿元,形成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或突破性创新成果100多项。

 农业产业化经营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须“走出去•塑品牌”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企业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一:产业聚集能力比较弱

  吉林省是农业资源大省,却是农业产业发展比较薄弱的小省。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最缺的还是产业集聚和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约有8500余户,基本上是分散性、小规模、非品牌化的运营模式,相互之间产业联系不紧密,链条不完善,同质化竞争明显。不走产业集聚的道路,农业产业化经营既长不大、也做不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企业应该围绕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支持发展配套产业、相关服务业及下游产业,培育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的加工企业集群,把孤悬的点状企业拉成链条,把产业链条变成产业“板块”,打造集原料生产、精深加工、研发推广、包装储运、市场信息、品牌营销、金融服务、合作联结等产业关联度高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科学配置资源、聚集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生产力,才能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相关的投资拉动、项目带动都要围绕这个战略谋篇布局。

  对于吉林省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我们并不陌生,也有过很多合作。整体上来讲,尚未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除了极个别企业,如大成、皓月、修正等具备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之外,其他中小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上还处于单兵作战的局面,企业间无法形成合力,资源不能共享,产业链各端尚难形成良性对接。

  问题二: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弱

  农业产品的加工深加工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在国外和南方沿海发达地区,由于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强,完全把农产品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不会浪费任何一点资源升值的空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企业则不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种浪费并不是指纯粹的资源丢弃式的浪费,而是由于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资源价值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而导致的浪费。湖北某企业集团利用小麦加工出来的麦麸制作早餐食品,不但自己企业的麦麸全部用完,还要大量收购其他企业的麦麸。这个产品是由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带领团队完成的研发工作,然后企业与大学进行合作,附加价值达到几倍甚至十几倍,既避免的浪费,又创造了超额利润。

  另外一个就是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整体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研发人才的相对较弱。很多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都是工人农民转化而成的,很多企业没有研发设备和检测设备,能够保证产品的基本质量标准已经相当不易,何谈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这就需要进行政府或者政策层面的资源统筹。本来吉林省是一个教育大省,当然也是人力资源大省,如何通过政府政策层面让大学、研究机构的成果顺利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如何让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研究成果服务于中小农业产业化企业,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问题三:品牌理念落后,品牌力不强

  吉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落后,过多依赖国有经济和农业资源优势谋求发展,必然导致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理念落后、品牌运营能力不强的现状。从整个吉林省来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时间较短,中小民营企业基本没有品牌观念,直接导致整个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品牌打造不力。很多企业与品牌策划机构合作打造品牌营销长久机制,却因为战略规划等问题而最终搁浅。

  从总体上来看,我们认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企业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推进品牌建设:一是形成一批以玉米、稻谷等强势资源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大品牌,这些品牌的目标是全国性品牌甚至世界性品牌;二是形成一批以玉米稻谷等强势资源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中小品牌,这些品牌的目标是区域性强势品牌;三是形成一批以吉林特产人参、鹿产品、农业经济作物、养殖、山货等资源相结合的特色、生态、绿色农业产业化品牌,如果做好深加工,甚至可以形成几个全国性或者国际性的大品牌。

  问题四:抓大放小

  这是资源丰富的省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共同特征。在中国的特殊经济环境之下,政府及政策导向仍然是企业发展的比较重要的推力。我们建议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是抓大不放小,不要把资金、政策、人才等政策资源全部集中于玉米、稻谷、肉类加工等大资源企业,而更应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根据我们的经验,很多资源弱势省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走在了前头,就是因为没有受到资源优势的误导,把产业发展的价值优势放在前面来考虑,而不是一味地盯在资源型企业的发展上,反而能够创造远远高于资源加工带来的价值利益。

  问题五:农村环境、农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抓农业产业化发展,往往忽略了农村环境、农业生态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吉林省农村一个比较普遍的现状。如今,能够开发成土地的全部用来种田,导致农村环境越来越恶化。多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农业的生态化进程已经严重滞后,东北肥沃的黑土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保护问题。有人一想到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问题,就想到成本投入,资金从哪里来?其实,经过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环境生态建设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投入性的产业,基本上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市场化的产业,环境生态保护可投资能赚钱,已经形成共识。因此,政府要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加快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的保护,保证吉林省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塑品牌走出去

  农业要有品牌,农产品要有品牌,农产品加工深加工产品要有品牌,省要有省的品牌,地区要有地区的品牌,市要有市的品牌,县要有县的品牌,乡镇要有乡镇的品牌,做好了做细了,村要有村的品牌,屯要有屯的品牌。如果这样一堆“绕口令”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那么吉林省的农业及农业产业化之路就有了方向感了。

  在吉林省,有的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别人的猪肉卖15元每斤,吉林精气神的猪肉就已经卖到几十块钱一斤。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在南方市场,黑龙江五常的大米就能够比吉林省的大米每斤多卖几分钱,辽宁盘锦的大米也要贵于吉林省的大米,不是质量有区别,而是品牌有区别,过去,吉林梅河大米也是名声在外,后来,由于品牌运营没有跟上,逐渐被五常和盘锦超过了。其实,吉林省的玉米、稻谷、种子、饮料、肉蛋奶、山货、水果、人参、水等资源从品质上是国内一流的甚至是超一流的,但吉林省围绕农业的品牌建设却严重滞后,不要说吉林的猪肉卖不上好价钱,不要说吉林的西瓜卖不上好价钱,不要说吉林的大米卖不上好价钱,不要说吉林的蔬菜卖不过山东蔬菜,不要说吉林的蘑菇木耳卖不过黑龙江的,原因很简单,没有做品牌,只能卖原料,产品没有附加值,而且还要参与价格战,上面的现象出现就可以理解了。 “各种贱伤农”的背后,就是品牌不给力,农民无法创建品牌,需要依靠政府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希望吉林省的“各种贱伤农”现象不要再出现,本来也不应该出现。

  初级农产品提升附加值是农业品牌塑造的基础

  初级农产品为何卖不上价?如何拯救传统农产品产业呢?从品牌高度看,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初级农产品附加值太低。只有站在品牌高度进行农产品市场开发才会是出路。

  健康生态是吉林省初级农产品的重要提升点。提及东北农村,广阔的田野、一望无际的黑土地、茫茫的长白山、美丽的松花江等给人无限遐想,非常易于通过农村的生态田园形象建立起健康生态农业品牌。

  独特的地理环境能够给品牌做强大的背书。长白山的人参、松花江的鱼、通化的葡萄酒等都是通过独特的地理环境做为背书建立起来的品牌,吉林省尚有很多可供深度挖掘的品牌地理背书,可以在打造品牌时提供强大的支撑。

  传统性传承性也可以为品牌的打造开出新路。在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查干湖一年一度的查干湖传统冬季捕鱼场面壮观,中央电视台几乎每年都要现场直播,包括《舌尖上的中国》也用上查干湖捕鱼的素材。农业产品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利用这种传承性和传统性开创品牌不失为一条捷径(虽然品牌打造并无特殊捷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467.html

更多阅读

从云南楚雄走出去的大明星 云南楚雄旅游

从云南楚雄走出去的大明星在2015年8月19日上午召开的“州委党的群团工作座谈会上”,州委书记侯新华的一句话刺痛的不止本人,他说:“怒江那么小的地方出了个茸巴辛那、阿普萨萨,那么楚雄呢?”作为一个在楚雄州工作的人,尤其像我这样辗转在

中国企业走出去 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

     2013年是中国银行俄罗斯子行落户(以下简称“俄中行”)俄罗斯的第二十个年头。俄中行是中国银行在俄罗斯境内设立的全资附属行,也是中国在俄罗斯设立的第一家金融机构。在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越来越密切,双方合作越来越广泛的

声明:《农业产业化经营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须“走出去•塑品牌”》为网友作逼倒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