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1978:光明的中国(4)



一直如履薄冰的陈凯旋不知道,他能顺利地一路走来,是因为他的起步,无意间抓住了中国计划经济的软肋:日化轻工业。随后才能快马扬鞭,一路奔跑。

建国后,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一直学习、效仿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经过30年的时间,日化轻工业已经跌入低谷。开放以来,虽然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路线,但仍沿着计划经济的轨道在运转。幸好有千千万万个投身于此的陈凯旋们,才让日化产品重新在市场上富裕起来。仅仅10年之后,中国人已经可以用积压的此类产品换苏联的飞机。可见在起跑的初期,陈凯旋们的机遇有多大。从这个角度看,山西人李海仓的曲线和陈凯旋异常巧合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同样是1975年,李海仓发现了一点门道:商店里紧缺肥皂,人们买不到只有用猪胰子、皂角水代替。作为生活必需品,要是能自己生产肥皂,肯定不愁销路。三年后中秋节的前两天,李海仓向父亲提出要出去闯闯。他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思想深处渴望出人头地,二话没说给了30元作路费。

背着一个小包,李海仓上路了,目的地是距家乡川口村59公里的运城。在火车站候车室睡了一个晚上,他找到运城生产肥皂的粮油加工厂。中秋节全厂放假休息,只剩下守门的大爷。原本失望的李海仓听说大爷做过肥皂,立刻把刚买的两盒月饼送给了他,还硬拉着去小店里喝了几杯。几杯下肚,大爷决定收下这个“徒弟”。大爷找来一只铁桶,教他如何配料、如何熬制。一个星期后,李海仓如法炮制,做出了第一块肥皂。有了技术,他返回家乡,找到大队干部,要求大队投资。

队里没有资金,只能提供给小麦和一口大锅。他卖了小麦,支起大锅,办起了肥皂厂,和队里签订协议“第一年交出6000,第二年1万。”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这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肥皂生产出来,供不应求。一年后,李海仓如数把6000元交到大队。利用这笔钱,大队提高了村民的福利,每工分从5毛增加到了1元。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一倍。第二年,李海仓上交的1万元又使工分涨到了1.2元。相比其他收入差的村子每工分只有1毛钱,川口村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富裕村。

肥皂生产毕竟技术含量太低,短缺只是暂时的。随着全国轻工业的发展,李海仓的小肥皂厂无论规模还是价格都已竞争不过大厂。坚持只能亏损,明智的选择就是歇业。他瞄准了流通领域。他听说把300 万斤高粱卖给江苏海门一家酒厂,除去运费可赚五万。因为车皮不好搞,这个生意却没有人做。

 《奔腾入海》1978:光明的中国(4)
李海仓接下生意,打听到和闻喜相邻的介休车站要给职工发电扇作福利,自己垫款从扬州拉回1000台电风扇,并以每台低于进价20元的价格卖给介休车站。车站被李海仓的诚意打动,给了4 个车皮的焦炭作为补偿,并解决了运高粱的车皮。一转手,4 个车皮的焦炭卖了3 万,扣去电扇亏的2万,还挣了1万。再加上卖高梁所得利润,李海仓又赚了一笔。最重要的是,在介休车站运输高粱时,李海仓结识了焦炭大王李安民。

李安民做焦炭多年,生意甚至做到了国外。在与李安民的交往中,李海仓了解到,相比流通业,焦炭行业更有利润可图。他动心了,背着铺盖卷来到了李安民的焦炭厂,在那里学原料选购、焦炭生产的全套工艺、生产管理和市场销售。1987年春节,李海仓拿出20万元,又向信用社贷款10万元,和国有企业闻喜县白水泥厂一起,成立年产1万吨的联合焦化厂。但当1000吨焦炭生产出来,销售却成了难题。临汾、运城、西安、三门峡、洛阳、焦作、新乡,李海仓跑了无数地方,可对方要么只用机焦,要么只用土焦。

今天是残酷的,明天是残酷的,可后天是光明的。很多人倒在明天的晚上,坚持到后天的,总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不言放弃的李海仓,带着焦炭找到了河南济源钢铁厂的厂长,最终这位厂长买下了他的全部焦炭。

李海仓打听到南方焦炭价格更高,只是运输有困难。他找到三门峡车务段,提出“运输单位和焦炭厂形成长期合作,双方共同出资建厂,也就是实现双方的捆绑经营”的设想。车务段负责人听了李海仓的想法,也对焦炭业的丰厚利润产生了兴趣,双方各出资70万元,成立了年产3万吨的闻喜三铁焦炭厂。以闻喜三铁焦炭厂为依托,李海仓组建了三铁焦化总厂,这便是后来山西省最大的民营企业——海鑫集团的前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0817.html

更多阅读

《奔腾入海》1988:海岛狂欢(9)

罗小甲是特殊的。因为,不能迅速转化成货币的知识显得无足轻重,这是1988年的中国困惑。而同年,美国知识界开始形而上的追求,他们尝试着将企业引入关注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而

《奔腾入海》1988:海岛狂欢(1)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苏芮《跟着感觉走》1988:海岛狂欢理想主义的情怀在继续蔓延,狂欢却成为整个国家的主旋律,海南、北京、乃至全国:吴一坚与景柱孤身闯海南,多年后前者为“陕西首富”,后者当上“海南首富”;石油大王龚加龙起

《奔腾入海》1985:中国有了“万元户”(1)

“是谁在练太极风生水起?”              ——周杰伦《双节棍》1985:中国有了“万元户”“万元户”这个新名词,席卷大江南北,深入到人的内心,演变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的代名词:尹明善和翟美卿挤进了“十万元户”甚至

《奔腾入海》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1)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鲁迅《呐喊》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沉湎了几代的经商意识

《奔腾入海》1979:富起来吧(9)

一本《当中国改变世界》的书将21世纪的开端定格在1979年。就在这一年,玛格丽特8226;撒切尔与邓小平,两个看似互不相干的大人物共同震撼着世界。他们提出相同的口号,都借用弗朗索瓦8226;基佐的号召“富起来吧!”前者当选英国首相后,坚决

声明:《《奔腾入海》1978:光明的中国(4)》为网友思慾難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