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点击商业计划书的“死穴”(2)



系列专题:《资本杠杆撬动成长:有效沟通有密码》

  分析行业时不要兜圈子

  在投资界有一句话,没有夕阳的行业,只有没希望的企业。行业分析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决定是否投资的唯一考量因素。融资方自己写商业计划书的最大毛病是把各方面都描画得十分美好,完美到了足以引起投资者警惕的程度。其实,如果投资人不考虑进入某些行业时,你的项目即使再好,也会在第一轮被淘汰。当行业不是很重要的因素时,投资人需要通过行业分析来获得对融资方所处的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直接素材。商业计划书无法代替投资人之后进行的尽职调查和独立研究,在行业分析上兜圈子是不明智的做法。

  商业计划书中最常见的兜圈子做法是,融资方总是“无意”中犯了用大的行业来代替细分行业,或者用其他地区代替本地区等假借概念的错误。比如,用整个游戏软件行业的分析代替手机游戏行业,用服装制衣行业的分析代替制服行业,用一线城市房地产数据代替本地房地产发展分析等。之所以这样做,有细分行业数据不容易收集的原因外,显而易见,整体行业或者发达地区的规模数据要比子行业或其他地区大很多,也好看得多。但这种处理手法相当拙劣,给投资人的印象很不好,而且这部分内容一般是放在计划书比较靠前的位置,投资人在无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可信行业分析数据时,很可能因为手中项目太多而放弃继续读下去。

  预测未来收益时不要画大饼

  商业计划书的收益预测部分往往是“水分”最大的地方。融资方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掺水”,投资方总希望能把多余的水分挤掉。这种局面有点像市场里的讨价还价。我的经验是,计划书中的收益预测通常超过实际可达目标值的一倍以上,有些更高达两三倍。融资方自己做的收益预测往往离实际情况很远,创业者的预测高估程度超过已有该行业经历的企业。

  高估收益往往也和行业分析不足有关。很多商业计划书在预测收益时,只是简单地将行业总量数据乘以一个比例,比如理想中的市场占有率。但总量数据本身就超过细分行业数据时,再加上对市场的过分乐观,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得出的数据高得离谱了。在常见的商业计划书里,收益预测部分往往是最简略的部分,很多只是一张简单的两三行的表,未提供预测的假设条件或依据,年度间的增长似乎也是按照简单的增长率计算的。这样的收益预测既无法令投资方信服,也无法依此计算投入和回报。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新行业的创业者或者公司而言,几乎没有可能在开始的3年实现收入或利润的大幅度增长,或者是从开始1年的百万元级的销售额,很快形成几何级数增长。计划书的这一部分最需要严谨求实态度,实际上却是被处理得最儿戏的内容。

  分析竞争对手时,不要王顾左右而言他

  企业在任何领域经营必然遇到竞争者,哪怕是全新的商业模式,也将会遭遇对手的挑战。投资人的收益不仅与被投资方是否做得好有关,也与其竞争对手的强弱变化紧密联系。同行中的前三、五、十位的竞争对手的情况分析,对于投资前景的判断和项目收益预测必不可少。

  商场如战场。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商业计划书里对于竞争对手分析的忽略或语焉不详,显然不是“知己知彼”的表现,至少是“不知彼”,甚至是“不知己”。融资方在制作商业计划书时,存在回避或不愿意正视竞争对手的倾向,轻描淡写地处理市场竞争分析,不仅误导了投资方,也麻痹了自己。经常看到融资方在计划书中写着“没有竞争对手”或随便提到几个同行企业,并没有针对性地就所涉及业务领域进行对比分析。对于经验丰富的投资人而言,不会轻易相信“太平无事”这样的分析。即便是利基市场,也只有暂时的平静。如何有的放矢地对待已有的竞争者,提出有效防范未来竞争者进入的对策,是确保投资方利益、降低投资风险的必要环节。

  制作商业计划书,其实很艺术

  有人说,最牛的商业计划书应该只用几页纸。关于到底是几页,有很多种版本。还有盛传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这类创业精英当初连自己都搞不清楚QQ的商业模式和前景,想法还写不满一页纸。我们现在经常阅读的计划书像本厚书,框架完整,资料丰富,但仍然不容易找到“对路”的感觉。人们对于商业计划书的认识充满了自我诠释,使得这个原本应该很专业的文件变得越来越具有不易琢磨的艺术性了。

  商业计划书的艺术性,体现在能够用最打动投资人的文字和数据,在最节省的篇幅里让投资方认同你的项目商业和赢利模式、增长潜力、投资回报,并对项目团队产生信任感 。这其实不是要求文字的鼓动性和渲染力,而是在于恰到好处地用投资人所希望或者习惯的理解方式来展示融资方的项目。从这个角度来讲,过短或者太长的商业计划书都不会达到满意的效果。

  商业计划书的艺术性还在于,商业计划书的完成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份分析报告。真正完美无瑕的项目是极少见的,所有项目都存在令人遗憾的一些缺点。试图通过计划书来包装和美化融资标的,不是不应该,而是需要懂得如何掌握火候和适度。商业计划书的产生过程,应该是站在投资方的角度深入地检讨和规划项目,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投资人首先需要看到的是一份诚实的计划书,项目本身发展阶段的不完善是客观和普遍存在的,在说和回避的选择上,坦白地说出来应该是明智的选择。但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提出所面临困难的解决办法。这样一项融资中至关重要的工作,最好是在有经验的融资机构的辅导下完成,既可避免融资方的盲点和误区,又可借助专业顾问的力量完善商业和赢利模式,而且更容易打动投资方,并可以与投资银行的融资活动顺利对接,少走弯路,提高项目融资成功率。

 第12节:点击商业计划书的“死穴”(2)
  (文/郑磊 战备与资本市场专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3177.html

更多阅读

《团购内幕》第12节:明争暗斗

系列专题:团购模式研究     第12节:明争暗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黄真真作为市场部经理,实打实的广州分公司三朝元老。在市场部之内,论资历,论能力,确实无人能与之匹敌。  悲催的是,在整个广州分公司之内,论资历,论能力,与黄真

商业模式内涵 第14节:第二章 商业模式定义及内涵(2)

系列专题:《成功商业模式设计指南:商道逻辑》  国家有关部委对600种主要消费品进行了调查,覆盖了包括消费类电子、服装、食品、日化、办公等多个行业,结果显示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没有,供求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

第12节: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2)

系列专题:《日常生活中的迷局:经济学的诡计》  二手车市场之所以存在逆向选择,是因为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存在卖者将低质量二手车宣称为高质量二手车的道德风险。  除信息不对称之外,行业垄断和行业暴利也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

第12节:‘我们唯一应当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9)

系列专题:《大萧条中的罗斯福:谁拯救了美国》  像往常一样,没有技能的工人是先头部队,紧随其后的是白领工人和技术员。专业阶层稍后才感觉到了震动,当教师和牧师们的薪水被削减或沦为白条的时候,其他专业群体的业务也迅速下降,而收费却

第12节:一、揭开外企的底儿(7)

系列专题:《备受追捧的求职必杀技:王大哥的求职经》  4.外资企业的招聘流程  ①?面试流程  简历筛选-笔试-人力资源部面试-直属部门经理面试-大区经理面试-更高级别经理面试  外资企业的面试一般最少有两次,最多5~6次,全部通过

声明:《第12节:点击商业计划书的“死穴”(2)》为网友清风徐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