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世故人情,缺乏监督--企业决策机制方面的谋略败局(8)



系列专题:《中国式管理的十大谋略败局:谋败》

  海瑞:是。清官只是从道德品质的角度衡量一名官员的素质。合格的领导应该德才兼备。除了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外,还需要智慧、能力,毅力以及处世技巧,等等,也是我们现在说的IQ和EQ问题。

  王熙凤:我觉得,宋江缺乏海大人那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风亮节,如果有这种素质,情况肯定不一样。

  海瑞:(笑道)凡事都有两面性,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固然不错,但这种油盐不侵的处世方式也给自己的仕途带来许多障碍,更重要的是使许多本来能够顺利办好的事情,出现人为的坎坷,真正的领导是需要怀柔政策的。

  赵普:这是真正的经验之谈。

  王熙凤:此话怎讲?海大人愿意献身设法?

  海瑞:做清官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标准是"清",即个人生活清廉自律,为官俭朴清正。至于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不畏强暴,打击贪官污吏,为百姓申冤做主等,也不算太难,最难的是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

  赵普:我觉得能做到清官就不简单了。海大人的生活非常人所能想象,他一辈子生活都很辛苦,可以说落落寡欢。明朝的官员按惯例可以为自己的父母请封赠,一般只有犯了罪或受过处分的才不获批准,但官居正二品、清正明廉的海瑞海大人却没有为他自己的母亲请得太夫人的称号,在当时是少有的例外,难道侍母至孝的海大人不愿意自己的母亲得到封号?

  海瑞:这就是清官的悲剧,也是我刚才说的,使许多本来能够应该顺利办好的事情,出现人为的坎坷。关于为太夫人申请封赠的事情,本来是名正言顺的,但有许多人从中作梗,上书几次都无果而终,结果我也心灰意冷。

  王熙凤:可以想象,以宋江的人缘,如果遇到海大人的情况,肯定不会出现太大的波折。但其领导方式存在的缺陷导致的后果可能更严重一些。

  赵普:未必是这样。海大人一生提出过不少治国施政的意见和方案,但被采纳的几乎没有。他能够大刀阔斧地实行自己的政见,也只有在巡抚应天府上任短短半年的时间。主要政绩就是疏浚江河,其他的措施在他离任以后就被废止了。所以,如果用政绩来评判明朝人物的话,海大人不过是个一般的清官,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道德上的典范。

  王熙凤:这可能是一个有作为、有雄心、有能力的政客最大的悲剧,主要原因在哪里?

  赵普: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风亮节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不管海大人如何清廉高尚,他的施政策略得不到继任者的认可,大面积的推倒重来,对老百姓来讲,难道不是一种折腾?

  王熙凤:我不能同意赵先生的观点。这也未必是海大人的错,难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是官员的美好品德?难道我们应该鼓励官员徇私舞弊、贪污盗窃?

  海瑞:(笑道)王小姐偏激了。我也希望听到赵先生的真知灼见。

  赵普:因为没有实践的检验,所以,很难评价海大人的施政策略,但一件未竟的事业毕竟是可悲的。从实际效果来分析,真的有些劳民伤财。

  王熙凤:是不是因为海大人得罪了许多贪官污吏,才招致别人的反感?

  赵普:未必全是这样。严嵩倒台后,海瑞可以说盛名昭著,他的刚正无私、廉洁自律已为整个国家公认。但是"水至清则无鱼",极端的无私,极端的刚直,极端的眼里不揉沙子,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则是求全责备、吹毛求疵。这样的人势必会用他自己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部下和上司。请问,这种官吏是否可怕?王小姐能接受这样的领导吗?

  王熙凤:(笑而不语)海大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品德?

  海瑞:赵先生分析得有道理。但这是无法选择的,我只能这样做。我也知道,以我这样的性格和作风,上司当然衔恨在心,如果不是本人言行如一、清廉正直,十个海瑞也早已罢官免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也是我的"护官符",难道不是这样吗?

  赵普:是这样。所以凡事都有两面性,但海大人的"护官符"最终还是无效而终。当海大人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南直隶的许多地方官惶惶如惊弓之鸟,自动离职或请求他调的络绎不绝,缓绅之家纷纷把朱漆大门改漆黑色,以免炫人眼目而求韬光养晦。驻在苏州的一个宦官把他的轿夫由八人减至四人。如此等等,足可以证明海大人声势之迅猛,足以使人震慑,难道这些人都是贪官污吏?

 第40节:世故人情,缺乏监督--企业决策机制方面的谋略败局(8)
  海瑞:呵呵,刻薄寡恩,不近人情,可以说是天下清官共同的特性,我也一样。

  王熙凤:真的难以想象。以个人抗衡强大的社会力量,海大人真的是单身鏖战的孤胆英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3885.html

更多阅读

第63节:意得志满,急躁冒进--企业战略定位方面的谋略败局(9)

系列专题:《中国式管理的十大谋略败局:谋败》  多尔衮:我插一句。李自成进入北京的时候,山海关还有吴三桂的百万大军,我们根本没有进军北京城的计划,所以,你的第二条分析,我不能同意。  王熙凤:侯先生的意思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很茫然,根本

第61节:意得志满,急躁冒进--企业战略定位方面的谋略败局(7)

系列专题:《中国式管理的十大谋略败局:谋败》   刘宗敏的观点:这天下是打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当战略研究小组成员把集团公司的战略方案送给刘宗敏的时候,刘铁匠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嘴角浮现出轻蔑的冷笑,他妈的,一帮穷文人能干成啥?这天

第60节:意得志满,急躁冒进--企业战略定位方面的谋略败局(6)

系列专题:《中国式管理的十大谋略败局:谋败》  顾炎武,男,江苏昆山人,别号亭林,字宁人,意思是息事宁人的意思。但他本人绝对不是"省油的灯",非但不宁人,反而处处惹事。他老人家最著名的名言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写过一本叫《日知录

第59节:意得志满,急躁冒进--企业战略定位方面的谋略败局(5)

系列专题:《中国式管理的十大谋略败局:谋败》  想到这里,牛金星激动得浑身颤抖,啧啧啧,他觉得自己得500两黄金的可能性很大。从闯王近来的行为趋势分析,他考虑的问题应该是登基大典,而刘宗敏等飞扬跋扈的陕西将军系给闯王的最大启示是,大

第58节:意得志满,急躁冒进--企业战略定位方面的谋略败局(4)

系列专题:《中国式管理的十大谋略败局:谋败》  再说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听说李自成进了北京,正在北京城如火如荼地搞革命,"打土豪,分田地"那是自然的,谁都会这样做的,吴三桂并不觉得奇怪;后来听说李自成把他们全家保护起来了,吴三桂也没怎

声明:《第40节:世故人情,缺乏监督--企业决策机制方面的谋略败局(8)》为网友满目逢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