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宝贝tri第四章 《粮安天下》第四章 世界粮食危机的发生与影响(第一节 粮食危



从理论上理解粮食危机应以粮食安全的概念为起点。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与不同时期的国际情况紧密相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概念。

粮食危机的实质是粮食生产和供给相对需求不足的问题。2007年下半年发生并于2008年初全面暴发的世界粮食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粮食供求矛盾在经过一段时间积聚和演变后的结果。粮食危机有其萌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呈现粮食供给减少、粮食库存下降、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等特征。此次粮食危机波及世界,使数亿人口遭受饥饿,使一些国家发生通货膨胀,30多个国家陷入粮食短缺,并使有的国家发生社会动荡。

2008年4月29日,世界银行集团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在瑞士伯尔尼出席联合国系统总行政官协调委员会会议后,发表了一份声明。佐利克在声明中指出,“未来几周对于解决食品危机至关重要。对于20亿人民,高食品价格现在是一个每日挣扎、牺牲的问题。对于太多人,这甚至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佐利克的声明,标志着整个世界已经不得不直接面对全面暴发于2008年初的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的现实。

佐利克坦言,由于2006年、2007年粮食价格高涨,可能已经使1亿多人口陷入了贫困,并可能使国际社会多年来消除贫困的努力付诸东流。然而,世界粮食危机不仅仅停留在饥饿与贫困的层面,还造成一些国家通货膨胀,影响世界经济秩序,并直接威胁整个世界未来经济增长,甚至使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因此陷入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总之,2008年暴发的粮食危机是一次席卷全球的危机,它将给世界经济和社会带来剧烈与深远的影响。

aihuau.com

第一节 粮食危机:概念与理论

目前学术界对“粮食危机”(food crisis)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上已开始使用“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这个术语来描述世界粮食供求紧张关系和各国政府应对此局面所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说,粮食危机实质上就是“粮食不安全”(food insecurity)状态。所以,从理论上理解粮食危机要以粮食安全的概念为起点。

41粮食安全概念的提出与演进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当这个目标受到严重威胁时,即出现了粮食危机。

事实上,粮食安全问题虽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但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和国际社会所追求的核心政策目标,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直接动因是1972~1974年间暴发的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对粮食安全做了上述精辟的定义。

20世纪70年代初,连续几年的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导致世界粮食歉收,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的粮食产量同时下降。与此同时,前苏联一改过去国内粮食歉收就屠宰牲畜以降低粮食需求的做法,出人意料地进入了国际粮食市场,大量购买粮食。这些情况导致世界范围内粮食供求关系出现异常紧张状态,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的粮食危机中,世界粮食库存锐减,世界粮食库存量与当年世界粮食消费量的比值由18%降到了14%,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促使粮价上涨2倍多。在这次粮食危机中受害最大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根据第四次世界粮食普查,受粮食危机影响最严重国家的儿童接近1/2处于营养不足状态,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5~8倍;一些最贫困的国家,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由于无钱购买粮食或得不到国际社会援助,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人口非正常死亡率急剧上升。

粮食危机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4年11月在罗马召开世界粮食大会,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足的世界宣言》。该宣言提出,“每个男子、妇女和儿童都有免于饥饿和营养不足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因此,消灭饥饿是国际社会大家庭中每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有援助能力的其他国家的共同目标”。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还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该约定认为,保证世界粮食安全是一项国际性的责任,并要求有关国家为保证世界随时供应足够的基本食品,避免严重的粮食短缺,要保证稳步扩大粮食生产以减少产量和价格的波动。该约定还要求各国政府采取保证世界粮食库存量最低安全水平的政策,也就是要坚守粮食库存量与消费量比值不低于18%的安全线。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粮食安全的新定义,其内容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新的定义包含了三项具体目标:一是确保能够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的供给;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这个新定义得到世界的认同。1996年11月在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做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这一概念又在之前基础上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粮食安全概念的变化说明,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与不同时期的国际情况紧密相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国际性概念。

42粮食危机实质是供给与价格问题

洞察粮食危机概念与目标的背后,我们可以将世界粮食问题最终归结为两个问题:一是粮食生产和供给问题;二是粮食价格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粮食价格固然是由其本身的价值,即粮食生产过程中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决定,但在具体时空条件下也受粮食供求关系的影响。同时,国际贸易体系中价格形成机制、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的政策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粮食价格。然而,从长期看,粮食危机实质是粮食生产和供应相对需求不足的问题。只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证粮食供给充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就不会发生。反之,粮食危机不可避免。

关于世界粮食生产和供给问题,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各国都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农业开展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灌溉技术不断发展,良种良法得到推广应用,农药、化肥、杀虫剂等农业投入品得到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同时,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改造传统农业为主题的先进农业经济理论,一些国家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上这些因素都使世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粮食危机之后,各国注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世界粮食供给明显改善。

印度实施绿色革命发展战略,1966年从墨西哥引进高产小麦品种,同时增加化肥、灌溉、农机等投入,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1980年粮食产量从1966年的7235万吨增至15237万吨,由粮食进口国变为粮食出口国。菲律宾结合水稻高产品种的推广,采取了增加投资、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于1966年实现了大米自给。在实行绿色革命的11个国家中,水稻单产20世纪80年代末比70年代初提高了63%,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在此国际农业背景下,1986年世界银行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发表了题目为《贫困与饥饿——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和选择》的报告。世界银行在这篇报告中指出:“世界有丰富的食品,过去40年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快于空前未有的人口增长。世界有足够的粮食可以利用,那些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只要他们有钱买得起,就可以进口。而许多贫困国家和千百万贫困人口不能分享丰富的食品,他们的食品没有保障,主要是因为没有购买力。”换言之,由于农业绿色革命,世界各国都对世界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充满信心,并自然地把消除粮食危机的重点放在了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上。正如世界银行《198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所说,“普遍营养不足的根源往往不是粮食生产不足,而是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均”。

在20世纪80年代粮食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国际市场农产品的实际价格稳步下降。从1950~1984年,国际市场农产品实际价格下降了984%,其中粮食价格降幅最大,下降了1227%。从1984~1995年,小麦价格持续下降。在这一时期,除1994~1995年间,大米的价格也保持下降走势。而在1984~1991年间,玉米的国际市场价格也在持续下降。总体上,这一时期世界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生产增长的速度高于粮食需求增长的速度,世界粮食实际价格稳步下降。

表4-11950~1989年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实际变化单位:%

1950~1959年196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

农产品总计-2565000010-984

谷物-32403078-1235-1227

饮料-1869-119110534-1074

脂肪和油料-3162-706-781-1218

原料-2245511-1593-1029

根据《1986年世界发展报告》第7页数据计算。

 数码宝贝tri第四章 《粮安天下》第四章 世界粮食危机的发生与影响(第一节 粮食危

然而,这种粮食供给充足、粮价稳步走低的格局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却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第一次农业绿色革命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过分地使用化肥、农药和过度地使用土地造成土壤日益贫瘠甚至退化,进而导致粮食增产乏力。其次,由于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占用了大量耕地,另一方面污染了耕地和淡水资源,温室效应也导致世界气候发生变化,农业自然灾害增多。这些因素造成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速度放缓。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世界粮食需求却出现快速增长态势。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又发现高产粮食中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低,长期用作主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削弱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针对粮食供求矛盾日益尖锐、高产品种粮食营养成分不足的问题,有的科学家提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设想,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转基因技术等培养出产量更高、更富于营养的农作物。然而,转基因技术被许多国家出于生物与基因安全的考虑加以抵制,在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中普遍应用转基因技术仍待时日。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悄然发生了转折,粮食由供求平衡逐步转向供求偏紧。随着粮食供求矛盾的不断积累,最终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里暴发了波及世界的粮食危机。尽管由于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各国政府的快速反应以及现代人类社会庞大的运输能力,这次粮食危机并没有造成大量人口饥荒,但它造成一些国家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比以往更加深刻与持久。从长期粮食供求来看,目前这种粮食供求偏紧的矛盾还将持续下去,维护粮食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头等大事。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2亿左右。这意味着世界必须在现有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再增产50%的粮食,才能满足未来人类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如果考虑工业、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对粮食消费越来越多的需求,粮食供给将面临严峻挑战。总而言之,这次世界粮食危机又使全球回到20世纪70年代曾经面对的、现在又似乎有些陌生的老问题,即我们如何才能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的问题。

43粮食危机形成的过程与阶段

2007年下半年发生、2008年初在世界范围内暴发的粮食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经历了一定过程的积累和演变后,粮食供求矛盾加剧的集中体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开始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量增长日益放缓,而同期粮食需求不断增加,随着粮食供求矛盾的加剧,出现粮食危机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次粮食危机形成的因素肇始于2001年。当人类社会满怀信心与期待跨入新千年的时候,酿成粮食危机的因素已悄然来到人类的身边。由于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这不仅抑制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也带动了粮食价格上涨;同时,世界人口增加、粮食消费升级,以及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大大增加了粮食消费需求,其结果是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到2007年下半年,在一些主要粮食生产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美元贬值的直接影响下,世界粮价开始急剧上涨。2008年的前3个月,所有主要农产品的实际价格都达到了近30年来的历史高峰,国际名义价格则达到了近50年的历史峰值,粮食危机全面暴发。具体来说,本次粮食危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 2002~2003年,粮食危机的初始阶段。

将2002~2003年称为此次粮食危机的初始阶段,是因为在这期间世界粮食供求关系开始出现逆转,其标志是世界主要粮食品种库存量与消费量的比值开始下降。2000年世界主要粮食品种的库存量几乎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世界小麦和大米储量约为年消费量的30%。2001年,世界大米库存量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14710万吨。随后,粮食库存量不断下降,粮食库存量与消费量的比值开始下滑。由于储备充足的缘故,这时期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并未发生迅速上涨,世界粮食供求总体基本平衡。但已形成发生粮食危机的初始因素。

(二) 2004~2006年,粮食危机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世界粮食储备量迅速下降,以大米为例,2004~2005年,世界大米储备量创下新低,比2000~2001年的历史最高纪录下跌了几乎一半。同时,由于粮食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开始出现大幅上涨。这时期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如澳大利亚等国家,遭遇了历史罕见的连年旱灾,世界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大大加剧了粮食供求矛盾。

(三) 2007~2008年,粮食危机的暴发阶段。

这一阶段粮食供求的标志性特征,主要是各粮食品种价格出现飞涨。粮食危机与石油危机相互叠加,互为推动,引发了不少国家的通货膨胀。2007年美国暴发了次贷危机,为拯救房地产和信贷市场,避免经济衰退,美联储连续降息,造成美元贬值,这为世界粮食危机推波助澜。2008年美国又暴发了金融危机,这将使粮食危机进一步加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240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数码宝贝tri第四章 《粮安天下》第四章 世界粮食危机的发生与影响(第一节 粮食危》为网友蜕变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