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主要理论 解析亚当•斯密之三 —— 还原斯密劳动与分工本来面貌



目前本人已经研读完了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的内容,斯密开篇第一章就是研究分工,我从研读中得知斯密对分工之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可以讲分工之论是斯密整部著作的基石,斯密在论分工中论证和阐明了众多观点,本人经过认真的注解已将这些观点提炼出来,(见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注解,价值中国网站)其实对这些观点的总结和认识也不是本人今天发现的,因为研究斯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很早就有专家学者做出了方方面面的总结,甚至提炼和发现了斯密定理。

斯密的分工理论不仅是斯密研究各项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当今经济学界、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实践者们研究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据本人不完全归纳得知在以分工理论为研究主要方向的有:

1.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一定的产业总是坐落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上,一定的劳动空间必然有一定的产业与之相应。同时,企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内部分工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相反地,工场手工业分工又会发生反作用,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马克思分析了分工会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协作可带来规模经济效益。正如马克思所说:“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

马克思还分析了分工是如何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在分工条件下,每一个工人终生从事某一种简单操作,从而成为“局部工人”,他花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循序地进行整个系列操作的手工业者要少;分工使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计划性、规划性和劳动强度;分工使局部工人终生从事某种固定操作,有助于操作经验的积累和劳动方法的完善以及劳动效率的提高。而协作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则来源于:协作劳动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集体生产力;协作劳动所引起的竞争心理与振奋精神可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协作可以缩小生产的空间范围,从而由于劳动者的集群、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集群而节约费用。马克思的上述分析从分工和协作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原因作出了一种说明。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这主要是因为: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见专业化分工深化与产业集群演进)

2.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继承了亚当8226;斯密劳动分工学说,第一次利用分工理论提出了“产业集群”概念,马歇尔对斯密分工研究最大贡献是“报酬递增与工业组织”经济现象的总结,并且阐述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3.阿林8226;杨格1928年在其经典论文《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中重新阐述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的思想,并对“斯密定理”进行了拓展,他第一次论证了市场规模(范围)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相互作用、自我演进的机制,从而第一次超越了斯密关于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见专业化分工深化与产业集群演进)

4.以杨小凯教授为主要代表就是在吸收了亚当·斯密在分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科斯交易成本理论核心结合,诞生了《专业化与经济组织》这部著作,可以讲这是当今世界利用斯密和科斯两种思想相互融合的结晶,也是华人经济学家在斯密分工理论研究方面最高成果。

5.利用斯密分工理论从事产业组织和报酬方面研究的是以钱书法教授为代表的,钱教授主要是论述在劳动分工深化、产业组织演进和产业或市场规模报酬之间存在着互动增进的正反馈机制。(见钱书法:劳动分工深化、产业组织演进与报酬递增)

 亚当.斯密主要理论 解析亚当•斯密之三 —— 还原斯密劳动与分工本来面貌

6.陈平2002年1月为纪念严复翻译《原富》100周年发表的《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重要论文,该文用生态文化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描写市场竞争和劳动分工,用稳定性和复杂性之间的消长关系来解释,即提出了“广义斯密原理”,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资源种类和环境涨落的三重限制,历史上劳动分工发展是多样性的。该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了全新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当然,对亚当·斯密劳动分工思想的挖掘还有很多方面,在这里由于篇幅关系本人只是提供了较少的一部分,因为有很多人在没有看到斯密《国富论》之前,在阅读以上各类观点时可能会对劳动分工产生误读或认识的偏差,鉴于这个原因我感到有责任让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回归本来面目,便于我们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时候作为原本理论基础。

关于斯密劳动分工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部分,其一,劳动;其二,分工。本人将从这两个方面阐明自己的观点。

一、关于劳动学说

从解析斯密原作角度提炼出的斯密劳动观点是:劳动能够创造财富。根据是“考察一下文明而繁荣的国家的最普通技工或日工的日用物品罢;你就会看到,用他的劳动的一部分(虽然只是一小部分)来生产这种日用品的人的数目,是难以数计的。”【杨敬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第7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其实斯密在这里从语言表达上也没有直接讲出劳动能够创造财富,而是讲劳动能够制造出极为丰富的商品,只是后人将其引申为创造财富,从注解过程本人再也没有见到斯密在论分工一章中提到劳动是创造财富方面的论述,很大部分是讨论劳动分工的课题。因此,有关斯密的劳动学说只限于此,那些将斯密的这个观点演绎成其他理论或观念是绝对不成立的,为此本人需要特别澄清,回归斯密劳动学说本来面目。

二、关于分工学说

1. 从解析斯密原作角度提炼出的斯密分工作用观点是:

(1)分工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升;

(2)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操作熟练程度;

(3)分工可以强化劳动者技能;

(4)分工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判断力。

根据是“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杨敬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第4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这是亚当·斯密论分工开篇的第一段话,斯密一上来就亮明了自己对分工作用的观点,后人利用这个观点中第一点、第二点和第三点非常多,最为推崇可能就是第一点即:“分工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但是很多人缺乏对这一观点中的第四点深入研究,本人认为斯密的“分工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判断力”同样重要,从本人上述解析的四点来说,除第一点是指生产力以外,其余三点都是指劳动者的,在这里本人有必要阐述关于劳动生产力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是指具体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其次我们要搞清楚影响劳动者生产能力的因素,其实斯密已经罗列出这些因素(劳动者熟练程度、劳动技能和判断能力),这些应该是原本影响劳动生产力主要因素,只是斯密没有对它们之间作用关系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是后人在讨论劳动生产力方面做出的引申,如“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状况,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方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等。”这些是现代人概括的,也不是斯密的本意。其三,劳动生产力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者整体劳动素质程度决定劳动生产力程度,劳动者整体素质越高,劳动生产力越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越低,劳动生产力越低。那么由谁来决定劳动者整体素质呢?斯密同样也没有解释,但是,我们能够推断出劳动者熟练程度、劳动技能和判断能力是劳动者整体素质的体现,这三方面都因分工作用得以强化和提升,因此那些对劳动者倾向于熟练程度和技能强化的研究理论和观点同样是不成立,因为它们没有真正体现斯密分工作用思想的全面性。

2. 从解析斯密原作角度提炼出的斯密研究分工利用媒介是个别代表性小型企业,不是从社会分工开始研究的。

根据是“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果,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杨敬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第4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斯密本意是让人们通过具有代表性个别制造业的分工剖析,能够理解社会的一般性分工现象,我们再从斯密解释为什么要利用个别企业分工研究入手的原因,斯密认为:其一,制造业分工最完备;其二,分工最完备的是不重要的制造业;其三,事实是重要制造业比不重要制造业更为周密;其四,小型制造业能够让人感到分工完备是因为场地小、人员少让观察着能够一览无余。其五,大型制造业人们感觉分工不完备的原因是人员多、部门多、场地大,观察着不能看到全部,所以感到部门和岗位划分不明显。正因为上述这五个原因斯密才会从最简单和最小型的企业入手论证分工四点作用的观点。那么后人在利用斯密这些思想时候很长时间出现了偏差,偏差之一,忽视微观经济的企业内部分工研究,重视宏观经济社会分工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只能看到经济学家讨论宏观经济分工现象的理论很多,而看到企业内部分工理论研究很少的原因;偏差之二,支撑斯密劳动分工的观点的论据原本就是企业内部分工的举证,而不是社会分工论据的举证,而很多人却偏离了斯密论据的举证,导致将分工理论研究宏观化,从这点上讲导致后人误认为《国富论》就是宏观经济学,为此,本人仍要归本求源,提倡劳动分工理论研究微观化,在这方面杨小凯博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那部《专业化与经济组织》就是微观经济学的典型代表,可惜杨小凯博士过早离我们而去。

3. 从解析斯密原作角度提炼出的斯密微观经济中企业分工原理:

第一原理:【技术培训原理】因为分工需要劳动者通过岗前训练才能操作机械设备;

第二原理:【专业职业原理】分工可以使某种产品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第三原理:【机械制造原理】机械设备的发明、制造和使用基本是分工的结果;

第四原理:【部门划分原理】分工可以导致企业内部划分出不同专门职业的部门。

根据是“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杨敬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第4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企业今天的岗位和技术培训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斯密的第一原理【技术培训原理】,那么今天我们的职业技术培训研究和管理咨询中的技能培训设计工作是否追循这个原理操作呢?否也。我们今天企业产品生产是否依照第二原理【专业职业原理】将生产工人提升到专业职业高度组织管理呢?否也。我们的管理者和管理咨询师他们在为企业规划设计组织结构时候是否根据劳动分工的【部门划分原理】操作呢?还是否也,另外本人看过一些文章,他们认为斯密在《国富论》中没有涉及到企业管理的论述,这更是一种严重偏离现象,斯密在上述这些思想难道不是企业管理思想吗?难道不是微观经济学立基吗?可以有根据地讲都不是。正因为我们今天存在着这么多对斯密本人和《国富论》产生的误读和误解,所以本人更要为斯密本人和他的学说正本清源。

4. 从解析斯密原作角度提炼出的斯密的分工导致行业划分及决定国家发达程度观点:

(1)斯密观点:劳动分工可以导致社会各类行业的成立和行业划分。

(2)斯密观点:其一,国家行业分工程度决定这个国家产业发达程度;其二,国家行业分工程度决定这个国家劳动生产力发达程度。

(3)斯密观点:其一,落后社会分工是不发达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是发达的;其二,劳动分工是促进社会发达的原动力。

根据是“各种行业之所以各各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程度如果是极高的,则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未开化社会中一人独任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一般都成为几个人分任的工作。”【杨敬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第4--5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斯密从微观经济的企业分析进入了中观经济的和宏观经济的行业与国家分析,在这方面后人研究的非常多,我在文章中已经举证了一少部分这方面的研究的成果,在此不再赘述。

5. 从解析斯密原作角度提炼出的斯密的分工导致制造产业先进于农业产业的观点:

(1)斯密观点:其一,进步社会农民与制造者也是一种分工;其二,在制造业中分工是比较充分的。

(2)斯密观点:农业不如制造业发达主要原因是农业分工程度不如制造业分工程度。

(3)斯密观点:一个富裕国家由于制造业产业分工程度非常高,而农业产业分工程度比较低,所以,制造产业可以优先发展,农业产业落后制造产业发展。

(4)斯密观点:在富裕国家农业产业由于分工程度低造成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小的问题。斯密在此处第一次提出“劳动量”、“费用”、“投入和产出”概念。

(5)斯密观点: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由于农业产业分工程度基本一致,所以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所生产的农产品价格是基本一样的。

(6)斯密观点: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由于制造产业分工程度差异很大,再加上气候环境也不同,所以工业产品价格富裕国家比贫穷国家更具竞争力。

根据是“在进步的社会中,农民一般只是农民,制造者只是制造者。而且,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也往往分由许多劳动者担任。试以麻织业和毛织业为例,从亚麻及羊毛的生产到麻布的漂白和烫平或呢绒的染色和最后一道加工,各部门所使用的不同技艺是那么多啊!农业由于它的性质,不能有象制造业那样细密的分工,各种工作,不能象制造业那样判然分立。木匠的职业与铁匠的职业,通常是截然分开的,但畜牧者的业务与种稻者的业务,不能象前者那样完全分开。纺工和织工,几乎都是各别的两个人,但锄耕、耙掘、播种和收割,却常由一人兼任。农业上种种劳动,随季节推移而巡回,要指定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绝不可能。所以,农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现在最富裕的国家,固然在农业和制造业上都优于邻国,但制造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必定大于农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富国的土地,一般都耕耘得较好,投在土地上的劳动与费用也比较多,生产出来的产品按照土地面积与肥沃的比例来说也较多;但是,这样较大的生产量,很少在比例上大大超过所花的较大劳动量和费用。在农业方面,富国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劳动生产力大得多,至少不象制造业方面一般情况那样大得多。所以,如果品质同样优良,富国小麦在市场上的售价,未必都比贫国低廉。就富裕和进步的程度说,法国远胜于波兰,但波兰小麦的价格,与品质同样优良的法国小麦同样低廉。与英格兰比较,论富裕,论进步,法国可能要逊一筹,但法国产的小麦,其品质之优良完全和英格兰小麦相同,而且在大多数年头,两者的价格也大致相同。可是,英格兰的麦田耕种得比法国好,而法国的麦田,据说耕种得比波兰好得多。贫国的耕作,尽管不及富国,但贫国生产的小麦,在品质优良及售价低廉方面,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但是,贫国在制造业上不能和富国竞争;至少在富国土壤气候位置适宜于这类制造业的场合,贫国不能和富国竞争。法国绸所以比英国绸又好又便宜,就是因为织绸业,至少在今日原丝进口税很高的条件下,更适合于法国气候,而不十分适合于英国气候。但英国的铁器和粗毛织物,却远胜于法国,而且品质同样优良的英国货品,在价格上比法国低廉得多。据说,波兰除了少数立国所需的粗糙家庭制造业外,几乎没有什么制造业。”【杨敬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第5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斯密分工思想映射到了国家不同产业发达程度的分析,这里的观点可以使我们十分清楚一个国家为什么工业要比农业发展快的原因,贫穷国家为什么贫穷而富裕国家为什么富裕的道理,还有农产品价格穷国具有竞争力而工业产品富国具有竞争力的原因。

6. 从解析斯密原作角度提炼出的斯密的劳动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增长的原因:

(1)斯密观点:劳动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增长原因之一是分工带来劳动者生产技能不断提升。

(2)斯密观点:劳动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增长原因之二是分工避免劳动岗位变动的损失。

(3)斯密观点:劳动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增长原因之三是分工促进生产机械发明,进而简化劳动复杂程度。

根据是“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分工实施的结果,各劳动者的业务,既然终生局限于一种单纯操作,当然能够大大增进自己的熟练程度。惯于使用铁锤而不曾练习制铁钉的普通铁匠,一旦因特殊事故,必须制钉时,我敢说,他一天至多只能做出二三百枚针来,而且质量还拙劣不堪。即使惯于制钉,但若不以制钉为主业或专业,就是竭力工作,也不会一天制造出八百枚或一千枚以上。我看见过几个专以制钉为业的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人,在尽力工作时,每人每日能制造二千三百多枚。可是,制钉决不是最简单的操作。同一劳动者,要鼓炉、调整火力,要烧铁挥锤打制,在打制钉头时还得调换工具。比较起来,制扣针和制金属纽扣所需的各项操作要简单得多,而以此为终生业务的人,其熟练程度通常也高得多。所以,在此等制造业中,有几种操作的迅速程度简直使人难于想象,如果你不曾亲眼见过,你决不会相信人的手能有这样大的本领。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骤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不可能很快地从一种工作转到使用完全不相同工具而且在不同地方进行的另一种工作。耕作小农地的乡村织工,由织机转到耕地,又由耕地转到织机,一定要虚费许多时间。诚然,这两种技艺,如果能在同一厂坊内进行,那么时间上的损失,无疑要少得多,但即使如此,损失还是很大。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在开始新工作之初,是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而且在相当时间内,与其说他是在工作,倒不如说他是在开玩笑。闲荡、偷懒、随便这种种习惯,对于每半小时要换一次工作和工具,而且一生中几乎每天必须从事二十项不同工作的农村劳动者,可说是自然会养成的,甚而可说必然会养成的。这种种习惯,使农村劳动者常流于迟缓懒惰,即在非常吃紧的时候,也不会精神勃勃地干。所以,纵使没有技巧方面的缺陷,仅仅这些习惯也一定会大大减少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第三,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这必定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举例。我在这里所要说的只是: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的发明,看来也是起因于分工。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分工的结果,各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所以只要工作性质上还有改良的余地,各个劳动部门所雇的劳动者中,不久自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来完成他们各自的工作。唯其如此,用在今日分工最细密的各种制造业上的机械,有很大部分,原是普通工人的发明。他们从事于最单纯的操作,当然会发明比较便易的操作方法。不论是谁,只要他常去观察制造厂,他一定会看到极象样的机械,这些机械是普通工人为了要使他们担当的那部分工作容易迅速地完成而发明出来的。最初的蒸汽机,原需雇用一个儿童,按活塞的升降,不断开闭汽锅与汽筒间的通路。有一次担任这工作的某儿童,因为爱和朋友游玩,他用一条绳把开闭通路的舌门的把手,系在机械的另一部分,舌门就可不需人力自行开闭。原为贪玩想出来的方法,就这样成为蒸汽机大改良之一。”【杨敬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第5--6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后人对斯密这种观点认可度最高,按照目前本人掌握的资料来看,还没有发现任何偏离。

7. 从解析斯密原作角度提炼出的斯密的劳动分工导致商品剩余和商品交换观点:

(1)斯密观点:其一,劳动分工是产生剩余商品的根源;其二,劳动分工产生商品交换。

(2)斯密观点:社会各阶级实现富裕的原因是所有人都能提供自己的剩余产品来进入交换的结果。

根据是“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数的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一切其他劳动者的处境相同,各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着生产的大量产物,换言之,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与以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的,别人亦能与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杨敬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第6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这个观点是“劳动剩余学说”和“商品交换学说”第一次诞生地,其他任何对于这两个方面的相近的也好,背离的也好所产生的观点,都是从这里引发的,所以在研究这两个课题的人不可能脱离斯密这一原本去另立于此阻断新的任何观点。

8. 从解析斯密原作角度提炼出的斯密的劳动分工与合作的观点:

斯密观点:在一个文明发达的国家里,社会分工既然重要,可是劳动合作也同样重要,社会即需要分工,也需要合作。

根据是“总之,我们如果考察这一切东西,并考虑到投在这每样东西上的各种劳动,我们就会觉得,没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帮助和合作,一个文明国家里的卑不足道的人,即便按照(这是我们很错误地想象的)他一般适应的舒服简单的方式也不能够取得其日用品的供给的。”【杨敬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第7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我感觉斯密的这一观点在后人的论述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实际这里体现里斯密的哲学思想,事物的对立和统一,分工与合作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统一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合作的思想产生还建立在斯密对各个企业之间相关性、各个产业之间相关性的观察和分析基础之上得出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解释就是对企业讲叫作生产价值链,对产业讲就是行业价值链,所以,对劳动的分工与劳动合作的研究应当引起经济学界和理论实践方面的注意。

最后对第一原理:【技术培训原理】、第二原理:【专业职业原理】、第三原理:【机械制造原理】、第四原理:【部门划分原理】的命名与划分做出说明,这些命名和划分是本人根据斯密对分工是促进劳动生产力增加原因观点的归纳,同时也是为了研究这些观点的便利和鲜明而做的一项工作,可能在以后的文章中大家还会看到上述名称,也就不再做出解释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3210.html

更多阅读

罗密欧与罗密欧 作 者:风夜昕 罗密欧与辛德瑞拉

两个都姓欧阳的人,因为一系列的偶遇由‘仇人’发展成‘奸夫’的搞笑过程。第一章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天我的一个哥们儿问了我一个问题:罗密欧与罗密欧,打一个名词。那时的我单纯的好似一张白纸、一池水清,想了半天愣是没想出来。然后他告诉

唐.哈斯金思与他的光荣之路 光荣之路

历史的传承,往往会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发生质与量的变化。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东西,往往会在下一个时代中成为难题。面对并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往往是一条没人走过的光荣之路——寂寞呼吸唐.哈斯金思与他的光荣之路帕特莱利,

“麦克斯韦妖”与“文化的科学” 麦克斯韦小妖

“麦克斯韦妖”与“文化的科学”Tag:新近化论;文化科学;能量;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综合研究“麦克斯韦妖”与“文化的科学”——从怀特的《文化科学》看自然科学的人文使用情况摘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接合、交融已经成为一大

声明:《亚当.斯密主要理论 解析亚当•斯密之三 —— 还原斯密劳动与分工本来面貌》为网友我装装不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