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首和兔首 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之争的启示(2月15日)



关键词:新列强主义  鼠首和兔首拍卖  文物外流  历史包袱  国计民生

 

由于佳士德公司将于2009年2月23日至25日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办“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拍品中包括1860年英法联军自圆明园掠走、流失海外辗转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铜像,两件拍品拍卖估价均为800万至1000万欧元,总价高达人民币2亿元。这件事情在引起中国人强烈愤慨的同时,再次引发了关于中国如何收回失散文物国宝的争论。

虽然1995年在罗马外交大会上通过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规定: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时间限制。1996年,中国在签署该公约时就声明保留对历史上被非法掠夺文物的追索权,但英美等国并未加入这一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先后制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包括《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等。

但在文物法律专家看来,整个规则体系只是由国际道义来维系,有效的约束机制匮乏。

 

由于加入这些公约的都是那些受害的国家,而且很难对已经被推翻的朝代有追索权。即使有,诉讼主体都不清楚。

原告是谁?那些历史文物是属于历史上的那些王朝还是属于民族?还是属于整个民族?谁能够说的清楚?民间自发组织的律师团不是以爱新觉罗的后裔作为原告吗?那感觉就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总是给人怪怪的感觉;另外的问题是被告方是谁?是“谁抢的”,谁指使抢的?谁发动的战争?被抢了之后所转手的那些环节是否需要调查清楚呢?

就如一个盗窃团伙,当事主发现的时候,犯罪份子转瞬之间早已经把赃物转了不知道多少次手了。从某种角度讲,通过无数次的拍卖的行为本身与此有相通之处。更何况在这140多年之间,谁能够搞得清楚那其中的脉络与来由呢?

凭心而论,在商业逻辑上讲,经过合法转让,最终得到那个东西的人就是合法持有人。因此,即使是资深法学家都,理性地分析之后都会认为——即使诉讼都未必会胜诉。

更何况那原本就是敲诈,或许拍卖行就是希望中国人把这事闹大,至少可以省了不少的宣传费。

但毕竟那至少曾经是中国自己的东西,所以有相当大比例的人认为要不惜一切代价回购。比如保利当初就是花大价钱买回文物,但那同时就给了列强的继承者以新的可乘之机。所以才会有那些昔日的侵略者转而用讹诈的手段对中国进行新一轮的洗劫。

不同的是百多年前是用割地赔款的方式,而现在是用高调拍卖的模式,那是强盗在用商业逻辑去进行灵魂上的交易。

 

中国是不能忘记历史的,历史上的屈辱与侵略,列强与侵略者们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恶,不是简单给几张笑脸、道几次歉就可以既往不咎的。而这样高调拍卖的性质更恶劣:

首先,通过战争手段从别国境内抢走的东西,就是强盗,那性质不应该由于政权的更迭而丧失;而那些东西不是属于任何政权、朝代,而是属于那个国家与民族的。

其次,强盗抢了东西之后,还要把抢来的东西倒来倒去的高价拍卖,并以公开卖给外人来要挟中国,这简直就是在叫嚣和挑衅。

第三,以媒体炒作手段来吸引公众的关注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此炒作就是在对中国人甚至全世界人民良知的挑逗,是在试探中国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对中国政府的极大不尊重。

第四,中国的任何维护本国文物的行为,不管是通过国际间的外交途径、民间途径还是法律途径、舆论传播的途径,都是在给那些文物提高价钱拍卖提供支撑。

第五,中国国宝天价回流,这显然是在助长内外勾结,将更多的中国文物流入国际市场的,那将是防不胜防的,会带来致命性的恶性循环。

第六,那些相关的收藏家与拍卖行、以及那些惟利是图的新列强主义者而言,这显然是输了外交,但特别是在经济环境如此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显然更看重的是虽然背离信义却是利益最大化的。

 

如果这两件国宝确实被公开拍卖,无疑也有积极的作用,至少我们在群情激奋之余,不能不去理性思考:让那些依然迷恋于迎合友邦的中国人清醒一些。不要再奢谈什么友邦。

友邦可以在任何场合、在任何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之时惊诧的。

当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卖来卖去的时候,我们还剩下什么是不能买卖的?

当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通过金钱得到或者转让的时候,还有什么是金钱不能办到的?

虽然金钱能买到的都很简单,但理性地看,也是相对比较傻的做法。

 

但话又说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让国宝回家呢?

据说,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座博物馆中有中国的文物达167万件,民间的数字是这个数字的十倍,凭什么断定哪件该买哪件不该买、哪件先买哪件后买呢?如果这边买了那边又通过私下的渠道跑出去,转了一圈之后就身价百倍,那么中国的财力可以经受几轮如此的循环呢?

更何况,花钱买回来就相当于认可了流出去的合理性,而我们是在为祖先偿还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债务,而不是享受资源。不管是通过重修还是通过购买的方式,无非都是劳民伤财。甚至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

而且,重修就牵涉到对比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跟前辈一决高下吗?我们可以确定我们比前辈做得更好吗?我们有必要把所有的历史重担都扛在肩上吗?

 

那些流失海外的国宝与文物原本就是中国的,到哪里都是中国的,不会随着持有人所在在国籍而改变,相反,那些买卖过国宝的人,应该把持有中国的国宝为耻辱。

这绝对不是精神胜利法的体现,而是现实而理智的策略。因为任何从事收藏的人都是享受拥有的乐趣,而不是给自己和后代内心添堵的。

 

据说每年维修布达拉宫的费用就高达2.4亿,重修圆明园动辄就是数以亿计的投入。

还有更令人瞠目结舌的:那个由于诞生了孔子与孟子而名扬世界的山东济宁曲阜,这个山东县级地方政府在一年前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大创意”——投资300亿元建“文化副都”。

 鼠首和兔首 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之争的启示(2月15日)

今天维修布达拉宫、明年修复帝王陵寝、后天在旅游景区上投入巨资,甚至重修圆明园、现在又面临拯救世界经济与散落在海外的国宝的抉择的时候了------

 

我们的财政真的到了那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程度了吗?

我们已经到了为宣扬大中华精神而不计成本的程度了吗?

我们买是买不起的;即使不是买不起,那关乎现世子民的国计民生问题还做不做了?

 

如果我们对文物持释然的态度,也就会让那些炒作中国将是最大的买家的国际势力的阴谋与如意算盘落空。

即使作为国内收藏界泰斗级人物的马未都,都表示要尊重所有历史上的东西都需要得到尊重。历史的痕迹也许是残缺的,但还是让它保持残缺的状态就是对它最佳的尊重。当世的人再聪明,与历史都不可能相提并论,因为我们终究也会成为历史

我们是历史的继承者,就是需要尊重历史的原貌,不是说完美的就是好的。

其实外流的文物不过就是符号,当被修复了,怕也失去它本来的意义了。

 

不要让历史成为我们的包袱。

以现在的钱买回历史,就意味着要去填埋历史留下的坑,不是在享受祖先辛辛苦苦流传下来的瑰宝,而是在偿还祖先留下的债。

历史需要铭记在心,而不是担在肩头。

 

贾春宝

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3688.html

更多阅读

世界的痛:权和利之争的利比亚战争图文

[图文]世界的痛:权和利之争的利比亚战争(5)2011年04月02日18:34 来源:网络综合多国部队的干预3月17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部分安理会理事国代表举手投赞成票。当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新华社记者申宏摄图表:安

2月13日西方“偷情节”的来源和趣闻 三国志13 西方人物

·2月13日西方偷情节成为了平时难得一见的一道让人炫目的风景线。每逢2月13日,便是西方人的偷情节(Valenswine''sDay)。这个节日属于蓝色蒂芙尼珠宝箱和女性内衣。在西方,2月14日是情人节,但一些人会在这一天提前过情人节。他们约会的

声明:《鼠首和兔首 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之争的启示(2月15日)》为网友刺骨旳柔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