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 国防工业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



[摘  要] 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挥,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工业在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当前,在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防工业将发挥更加积极和主动作用。为了使国防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按照国防工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认真把握和努力解决好一些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 国防工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前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工业在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前,国防工业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继续发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作用。

一、国防工业在推进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一是不平衡,二是东部发达,中西部地区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工业几次大规模的重新布局和调整,使我国落后地区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科技和工业基础,国防工业成为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1.“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中国近代国防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从1889年张之洞在武汉创建我国第一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60年里,由于统治阶级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上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破坏,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不仅规模很小,速度很慢,而且布局很不合理,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国防工业的这一布局不仅使其国防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其应当发挥的经济功能,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受到严重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如何尽快地建立起自己强大的国防工业,是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任务。新中国国防工业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并集中体现在156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上。“一五”计划时期,由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不仅安排了大量的国防工业建设项目,而且在地区分布上进行了比较合理的布局。

“一五”计划时期,由苏联援建的实际施工项目工程为150个,军工企业占了44个,包括航空工业12个、电子工业10个、兵器工业16个、航天工业2个,船舶工业4个。[1](P297)其它施工项目工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国防工业相配套的基础工业,如钢铁、机械设备制造等。“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布局,是按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备战的需要来进行的。毛泽东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问的。”[2](P723-724)从工业布局的实际情况看,国防工业的新建项目主要安排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其比重远高于被安排的中西部的民用项目。如,由苏联援建的106个民用项目中,被安排在中西部地区的只有32个;而在苏联援建的44个国防企业中,安排在中西部地区的却有35个。国防工业是先进工业的重要体现,国防工业新建项目集中安排在中西部地区,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一五”计划完成后,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1](P298-299)

2.20世纪60年代展开的三线建设,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一五”计划完成后,尽管我国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现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观,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先进的工业基础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到1964年,由于国际安全形势的恶化,全国的经济工作重点开始转向战备的轨道,并在三线地区(西南、西北内陆省份)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国防工业为主体的战略后方建设。三线建设初期的国防工业工程项目主要有: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成都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以重庆至万县为中心的造船工业基地,陕西的航空工业、兵器工业基地,甘肃的航空工业基地,云南交界的攀枝花钢铁基地及酒泉钢铁厂等。[3](P2866)1969年,由于中苏边境冲突和周边安全形势的紧张,再度掀起了三线建设的高潮,要求把国防工业、科研重点项目迅速抢上去。在1970年拟定的“四五”计划中,用于三线建设的投资和建设项目占全国计划的一半以上。

从1965年到1980年,我国在13个省、自治区开展的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共投资2050余亿元资金,几百万人力,安排几千个建设项目,建立了雄厚的军工生产基础和尖端国防科研试验基地。三线建设的开展,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初步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科研和生产结合的战略大后方工业交通体系。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内地共形成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400亿元,约占当时全国的1/3。[3](P2869)尽管三线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但它促进了内地省区的经济繁荣和科技文化的进步,给内地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为我国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一些过去人烟稀少的荒山僻野现成了著名的新型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十堰等,一些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不少中小工业城市,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各种差距有一定程度的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

 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 国防工业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

3.改革开放后国防工业的调整改革,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并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与此同时,对国防工业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国防工业的调整和改革主要表现为三线建设的调整和搬迁,以及以“军转民”为重点的改革。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从1979年到1983年,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三线建设进行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调整投资方向,停建、缓建一批基建工程;二是一些生产任务严重不足的企业转向民品生产;三是对少数选址不当,难以维持生产,或者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的工厂和科研院所,实行关、停、并、转。1983年底,国务院成立专门机构,对三线建设进行全面调整改造,一是调整企业布局,二是调整产品结构,三是技术改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三线建设的调整和搬迁,以及转入以“军转民”为中心的调整改革,是发挥效益的再创业阶段。它为内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后的调整和改革使国防工业实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再造,许多企业通过转型已经成为驰名中外的民用集团,如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转制为主要生产系列民用车辆的“东风”汽车集团、重庆兵器工业基地变成占世界产量第一的“嘉陵”摩托车集团。不少三线基地还走出国门,面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如西昌导弹基地用长征系列火箭为世界多个国家发射了卫星,并成为世界知名的卫星城。通过军民结合的产品改造,到1990年,军工企业的民品产值已经达到155亿,占当年军工企业产值的75%,比1985年增长了1.93倍。[3](P2873)经过调整和改造,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已初期规模,在一些具有相对优势领域初步构建起高技术产业群,如光电子产业、软件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智能仪器仪表、航空产业、卫星应用产业、生物医药等,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改革开放后的国防工业的调整和改革,使国防工业成为催生西部开发、实现西部崛起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419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阅读《灵山》与《一个人的圣经》1 一个人的圣经txt

原文地址:阅读《灵山》与《一个人的圣经》(1)作者:再复阅读《灵山》与《一个人的圣经》 ——在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文学系主办的文学讲座的讲稿刘再复一、小说背后的文化哲学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高行健的两部长篇小说:《

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 浅谈国际物流与中国物流业的对策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形式和特点(一)国际物流的概念国际物流是指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制成品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和转移,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的物的流通。(二)国际物流的形式1.从国内物流的形式看国际物流

第8节:市场—微观经济的主体世界(1)

系列专题:《人人必知的经济常识:图解微观经济学》第二章市场——微观经济的主体世界  什么是市场:商品买卖的集散地  菜市场也许是我们对市场最真切的感受,一个卖菜卖肉的地方,而今天的市场已经被无限拓展了,我们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市

声明:《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 国防工业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为网友暖色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