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宗族文化问题研究 天津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研究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视,中办、国办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繁荣农村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落实好、完成好这一艰巨任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面貌和农民的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文化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表明,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农村改革发展要迈上历史新台阶,必须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一、天津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天津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格局。

1、农村文化机构日趋健全。目前,天津市基本上实现了国家规划的“县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其中有13.9%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形成了覆盖全市农村的三级文化网络。

近几年来,宁河县以创建文化先进县和文化先进乡镇为契机,逐步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龙头,14个乡镇文化站为骨干,275个村街文化室为基础,216个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群众文化网络,以县图书馆为龙头,278个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图书馆为骨干,86个家庭图书室为补充的图书阅览网络。现在宁河县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已初步形成,农村文化阵地得到了加强和巩固。其中,宁河县潘庄镇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站,芦台镇北田村儿童文化园荣获全国“蒲公英计划”文化园称号,芦台镇、潘庄镇被评为天津市先进社区文化先进乡镇,拥有6个县级文化先进乡镇,48个先进村文化室。

天津市宝坻区文化馆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在长年深入基层为农民群众演出的同时,建立起了业务人员下基层制度,至今已指导和建立了基层艺术团队40余支、8个文化活动基地、8个未成年人活动基地和3个农民工活动点,每年受益农民群众达30万人次。

再有,静海县西双塘村,不仅在村中盖起了文化室,而且还盖了一处影剧院,同时抽调了近百名文艺活动骨干组织了自己的剧团和一支庞大的“威风锣鼓”队,每逢节庆日,西双塘村便锣鼓齐鸣,热闹非凡,使得整个乡及周边村都来同欢共乐。还有,北辰的天穆镇、大港区中塘镇和蓟县的城关镇都有较好的文化站。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天津市曾融资亿元,决心下大气力扶持文化站(室)的恢复和发展事业,特别是对农村文化站(室)的设施、设备、人员配置及特色地域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尤其是静海县委、县政府已经将“文化兴县”列入了静海今后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使得这个县的文化工作,特别是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有所改善,而且又有了新的打算和动作。2008年,天津市文化局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天津市启动了杨柳青年画艺术中心、天津河北梆子剧院、艺术职业学院、大天津杂技马戏城建设工程;加快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度,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制定了天津市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体育中心)建设规划,启动2008年天津市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实现每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目标),筹备建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继续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加大为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放映电影次数。2008年11月,天津市首批100个“农家书屋”已建成使用,首批建成的100个“农家书屋”平均每个书屋配置500种近1500册图书和30余种报刊,内容涉及农业实用技术、农村致富经验、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农村医疗卫生和生活等方面。

近年来,西青区把文化建设作为发展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大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农村、社区成为不落幕的舞台。其中,一批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六个百”、杨柳青民俗文化节等基层文化活动成为本市乃至全国叫响的文化品牌。截止2008年9月,西青区已建成基层文化阵地116个。2008年6月11日,汉沽区首家农村电子图书阅览室正式建立并开通。电子图书阅览室集上网浏览、阅读、娱乐、学习于一体,功能强大,实用性强,为该村农民群众接触优秀文化知识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健康、快捷的网上科普文化服务,满足了村民多层次文化需求。2008年11月6日,天津市新闻出版局来宁河县为11个农家书屋配置了20000多册500多个品种的图书,每个书屋配备1500多册,并于当日发到了每个农家书屋。北辰区大张庄镇南麻疙瘩村、双口镇双口二村和西堤头镇芦新河村等23个“农家书屋”也顺利通过达标验收,将成为农民朋友致富奔小康的“知识角”、“智力库”,在推动全区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农村文化活动日益活跃,为经济服务的功能增强。天津市通过办文化与送文化的结合,各种文化下乡活动和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农民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情日益迸发。从1998年实施“2131工程”以来,市政府连续多年将农村电影工作列入为城乡人民办20件实事的内容。天津市文化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市委宣传部、市农委、市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对搞好农村电影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农村电影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农村宗族文化问题研究 天津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研究1

近几年,宁河县农村文化活动比较红火,表明群众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文化单位的宣传、教育和娱乐功能,使全县农村文化持续开展,每年送电影下乡1000多场,全国报刊杂志发表中、长、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150多篇,民间木雕艺术、花灯艺术、花会艺术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创建成为全市知名文化品牌。这些文化活动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还有,近年来静海县西双塘村的“威风锣鼓”“威风”到了天津广场和北京的地坛庙会;大六分村的“杆会”竟一下子耍到了广州交贸会的现场;静海县的图书馆把农业科技书送到农民手中,使不少农户在科学种田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尤其是静海县的农民业余书法的频繁活动和蓬勃发展,使这个县成了市级及全国民间“书法之乡”。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天津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天津市农民艺术节已经举行了五届。天津市农村民间花会表演、天津市农村小戏展演、“天穆杯”小品大赛活动、天津市农民歌手大赛、天津市农民读书征文活动等活动异彩纷呈。2008年5月开幕的天津市第五届农民艺术节,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推动本市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主旨。艺术节各项活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突出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倡导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历时近五个月的艺术节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成果,宣传农民群众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充分展示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特别是坚持了十七年,历经十一届的北辰区“天穆杯”农民小品大赛是本市群众文化的一个品牌,2008年首次办成全国性比赛。

4、农村民间文化保护渐受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是一种神圣的历史传递,我们应该把天津的民间文化完好地交给后一代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天津市十分重视对当地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开展了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去芜存精,积极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演出、展示和传承。2005年,天津市公布了《天津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市级试点项目》,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市财政保护资金的支持下,2005年开展了部分试点项目的保护工作,包括:国家级试点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保护工作、市级试点项目“泥人张”彩塑保护工作。目前,天津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泥人张彩塑、天津京剧、天津时调、宝坻区评剧、宝坻区京东大鼓、天津市红桥区回族重刀武术等七个项目。另外还有,丰台木版年画、挂甲寺庆音鸾驾法鼓老会、葛沽宝辇、汉沽飞镲、西青民俗文化载体建筑、“刻砖刘”砖刻、风筝魏风筝、剪纸、戏曲脸谱等九个非物质遗产项目。农村民间艺术项目有刻字版画、藏书票、农民画、新年画、布贴画、泥贴画、麦秸玉米皮画、豆画、陶艺、根雕、微型木艺、抟土艺术、葫芦木艺、皮影雕刻、柳编工艺、木雕工艺、布艺等十七个项目。

二、天津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虽然天津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成效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利用率不高。尽管有些富裕乡镇、村建起了较为现代化的文化活动场所,但仍有相当多的地方由于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得不到保证,设施面积不足,设备陈旧老化,有的被挤占、挪用和变卖,设施设备的陈旧与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形成突出矛盾,致使这些地方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不少地方,乡镇电影放映队纷纷解散,机器设备闲置生锈,农民常年看不到电影。不少区(县)、乡(镇)的文化馆、文化站(室)的硬件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一些文化馆、文化站(室)的建筑面积、活动厅室、必要设备等均难以令人满意;一些文化馆、文化站(室)的经费状况差强人意,基本只能“养人”,活动、办公则没有保障。根据我们综合问卷及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各类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村文化站(室)的总体使用率不超过30%。

2、农村文化经常性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尽管近年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长,但与新增财力相比,与其他行业相比,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仍明显偏低,特别是保证农村文化健康发展的经常性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如图书经费缺乏等。一些乡镇无公共娱乐场所,上面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但雷声大,雨点小,各级报刊杂志、各级领导和专家教授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各级政府用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尤其在财政体制改革后,乡镇基层政府只能安排有限的资金勉强应付市级以上举办的大型活动,文化经费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在许多地方没有得到可靠保证。更令人担忧的是少数地方,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了文化建设,还将地方文化设施维修和设备购置专项经费挪作它用。但在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不重实效,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大活动,搞门面功夫,造成资金浪费。

3、农村文化事业队伍建设弱化。长期以来,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弱化,农村文化工作的从业人员,难以评上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提拔晋升的机会又少,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导致了一方面难以吸收到新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农村文化队伍,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纷纷离岗创业、或长期病休等,造成人员流失严重,从而对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组织引导、艺术辅导的职责发挥产生了不利影响。目前,大多数县的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中高级、中级职称占比较小,专业理论素质偏低和专业知识老化,能挑大梁独挡一面的业务人员少,对一些必备的现代技术(如:网络信息技术等)的掌握尤其欠缺。同时还存在着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人员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等问题。

4、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在日益富裕起来的乡村,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农民的业务文化生活十分单调,造成在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并有蔓延之势。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对自身文化生活状况满意度不高。有30.18%的农村居民对目前的文化生活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只有10.29%的居民表示满意,还有80.15%的农民表示,村里不组织或很少组织集体性的文化活动。调查显示:当前农民在劳动之余,参与较多的文娱活动依次是:看电视的占18.7%,打牌玩麻将的占15.9%,看录像的占10.6%,而从事民间文艺活动的不到1%。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文化生活以看电视、看录像、打牌玩麻将的娱乐文化为主,而读书看报、农业知识学习培训等知识文化生活缺乏,民间传统文艺活动也不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选择还很有限。

5、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顺,部门分割严重。文化管理与服务单位的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缺乏活力。文化、卫生、体育等职能部门,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当地的学校、企业都会开展一定的活动,但大都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缺乏共享共建的意识,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有限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如乡镇综合文化站都是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只对文化站进行业务指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多头管理,不少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农技站、广播电视站、学校等联系协调不够,各自为阵,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浪费,不能集中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4227.html

更多阅读

大学生网购问题研究 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购问题研究——基于江西师范大学的调查为例摘要:“网购热”频频见诸媒体,然而并不能令人完全信复,通过我们在江西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网络购物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经过对调查的统计和分析,我通过对策研究,试图探讨出一些当下

中国大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问题研究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问题研究[摘 要]20世纪20年代,瞿秋白等人提出了官僚资本的概念。抗战胜利前后,共产党人有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提法。1949年建国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基本延续了

声明:《农村宗族文化问题研究 天津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研究1》为网友恍如隔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