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冬天 骗局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六章 冰川与核冬天1



第六章 冰川与核冬天

—— 充分证明K-T事件

 

[ 思路:K-T撞击直接导致大型拗陷盆地、高原、沙漠、戈壁、黄土高原的形成,以及板块分离、地覆天翻和大面积掩埋古地表,进而导致核冬天,形成全球性同期冰川。然后气温慢慢回升,冰川消融,产生间冰期。坂块继续漂移,火山再度大面积爆发,再次核冬天。然后,气温渐渐回升,冰川消融,再次产生一个时期的间冰期。坂块继续漂移、火山继续再度、核冬天再次降临。如此循环往复,“四冰三间”由此而成。]

 

第五章已经具体论证了小行星的入侵事实,以及对地表地貌产生的巨大变化。小行星的入侵,除了导致了大型盆地、大型的环形山、广阔的沙漠和戈壁以及黄土高原的形成之外,同时,一是必将掀起全球性的遮天闭日般的沙尘风暴;二是必将导致全球性的大面积火山爆发,进而为沙尘风暴增添力量、推波助澜;三是必将伴随众多高大的火成岩山脉乃至高原的迅速拔地而起。四是必将对古大陆产生分裂并相对分离(漂移)。五是火山活动平静后,遮天闭日般的沙尘风暴必然在地表上形成极度的低温气候,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冰川地质时期,也可以说是真正的核冬天降临的时期。六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生物、植物、动物大灭绝,以及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的形成。巧合的是这六大撞击后果,在中生代末期(距今6500千万年前)却同时性地在地球上并列地出现。对今天的人类而言,无论从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仍然可以从那个时期的全球性天翻地覆的剧烈变化历史中,从延续至今的广泛地质地貌现象上,找到数不胜数的从微观到宏观的充分证据。

 

一、全球性沙尘风暴

当小行星撞击入侵地球并碎裂爆炸之后,必然导致全球性的沙尘风暴。随之而来,这些沙尘风暴必将广泛地降落于地球各地(包括海洋中)。

 

 核冬天 骗局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六章 冰川与核冬天1

今天,人类从地球表面白垩纪到第三纪的界面剖面上,发掘出的高品位铱含量,足以说明地球在中生代末期,也就是距今6500万年,地球上曾经发生过掀起全球性的遮天闭日般的沙尘风暴。

 

例如,一是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深海钻孔中发现铱含量超常,并与该地区的含微玻璃陨石的层位大致相当。二是在意大利比奥的几个白垩纪到第三纪的界面剖面上,也发现铱含量异常,高出一般地层中含量的30倍。三是在丹麦同样的层位里,高达80*10**-9(80乘10的负9次方)以上,高出其背景值约几千倍。四是在法国巴黎盆地同类剖面上都发现铱含量超常达40*10**-9(40乘10的负9次方),五是在西藏高原的同类剖面上,也发现铱含量超常,达40*10**-9(40乘10的负9次方)。如此相似的剖面,全世界已发现40多处。

全球如此高含量铱的广泛分布,究竟来自何方?科学家们从陨石身上找到答案。他们对7种球粒陨石共计64块标本,进行分析后显示,铱含量在330*10**-9~730*10**-9之间。可见,球粒陨石比沉积岩的背景值要高出3~4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地球上某些特殊层位(例如白垩纪与第三纪界面上)的高含铱量,应该来自地球以外的天体,俗称天外来客。

 

另外,一是西西伯利亚平原在古老的基底上平铺着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其下储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二是英国的奔宁山麓向东横越法国、德国、波兰、俄罗斯,直到中国的华北和东北,这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煤炭分布带的掩盖层物质;三是全球陆地在中生代末期形成的煤炭及广泛分布和掩埋层理。综合这三个方面的地质情况,显然也足以说明距今6500万年,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全球性的因撞击而形成的,遮天闭日般的、厚实的沙尘风暴。

 

二、全球性爆发大面积火山

据地质资料介绍,世界各地大规模的中生代火山活动带到晚白垩世后期才有了减弱,但一般说来自第三纪火山活动仍较频繁,主要以基性为主的火山喷发。

 

全球同时发生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以及广泛的剧烈无比的地质运动,足以说明地球在该时间段里,整个地球地表与地幔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动荡。因为,如果这个力量是来自地球内部,那么,在地表上产生的裂痕应该几乎是均衡的。然而,事实上,那时的全球性火山活动并非分布均衡,而主要是分布在与沙漠紧紧相连的周边地域和大陆漂移板块的运动前部地带以及洋中脊升起导致的海洋扩张区域。

 

显然,从中生带末期以后的全球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是小行星的入侵和撞击,使得地壳广泛性地巨大裂纹并引起火山爆发、熔融地幔物质上溢。

 

三、全球崛起众多高大火成岩山脉、高原

第一方面,第三纪(约7000至2500千万年间),欧亚大陆第三纪山脉向南突出。 地壳运动早第三纪最引人注目的是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这一阶段是青藏高原开始隆起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西部规模较大的山前拗陷和东部沉积中心形成的时期。尽管世界各地大规模的中生代火山活动带到晚白垩世后期有了减弱,但一般说来自第三纪火山活动仍较频繁,主要以基性为主的火山喷发。但西藏冈底斯山到拉萨一线已有中酸性的火山物质。台湾同样有酸性熔岩的分布。

第二方面, 矿产:自第三纪由于沉积环境多样化,在中国不仅形成了巨厚的磨拉石建造,而且在广大地区形成了各种成因类型的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中蕴藏的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有石油、煤、油页岩、含铜砂岩和各种盐类。生成石油的原始物质是有机物。由于早第三纪有大量动植物遗体的堆积, 仅在海相地层而且在陆相地层中都有油田的存在。石油主要见于长期下沉的拗陷和大中型湖泊沉积盆地,如自第三纪初、中期有关层位中。 煤受一定的构造和气候因素控制,常见于暖温(亚热带)地区,因气候温暖潮湿适宜于煤的形成和聚集 。早第三纪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在中国主要见于秦岭以北,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地区和南岭以南珠江、右江地区。同时含煤层位中大都含有油页岩层,如中国抚顺、茂名均已有较厚的油页岩层。早第三纪盐类沉积相当丰富,主要有石膏、岩盐、芒硝、天然碱和钾盐等。盐类的形成除具备深拗而封闭较好的盆地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长期干旱气候的环境。早第三纪时,中国干旱带占前相当大的地区,是盐类富集的天然场所。此外,还有含铜砂岩、铀的氧化物等沉积。

 

第三方面,新生代开始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如早第三纪古地理图所示,古地中海比现代大,古欧亚大陆出现代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为古地中海中的岛屿 这些陆块尚未与古欧亚大陆连接,红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遥远,而古北美洲与古欧亚大陆接近,有时相连。

 

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此升彼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印度与亚洲大陆结合发生在距今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喜马拉雅山耸起则是最近200—300 万年的事。上新世以来喜马拉雅山脉约升高了2000米。同时,整个青藏高原的南北向水平挤压,与其北部的四大盆地的同时性拗陷,在地质形成上典型的凹凸地貌,与其彼此之间“能量巨变、形状巨变”的动平衡正好吻合。喜马拉雅山脉强烈褶皱并具掀升性质,形成向北倾斜的叠瓦状构造,山脉南陡北缓两坡不对称喜马拉雅山地壳极不稳定,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是世界上主要大地震带之一。始新世中期结束海侵以来,珠穆朗玛峰不断急剧上升,上新世晚期至今约上升了3000米。与此同时或稍早,欧洲升起了阿尔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4925.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核冬天 骗局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六章 冰川与核冬天1》为网友吟花间画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