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生 “欲望”不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



没少批评主流经济学的“稀缺论”。但是也因此招致不少不屑和反批评,有人说钱皮压根儿不知道稀缺为何物,有人说钱皮在如同唐吉柯德一般大战风车,说钱皮不过是在批评自己心中的东西而非西方经济学……但还是有人诲人不倦不吝赐教,说的就比较明白,指出钱皮实际上是混淆了稀缺和短缺,混淆了需要和需求。

的确,我一直不愿意去纠缠需求和需要之间的细微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觉得这种区分毫无意义。这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里就已经说明了:

【需求,即需要。需求或需要,在汉语词面意义上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因需而求,因需而要,恰恰包含了心理学对行为的两段式划分:动机和行为。本书不划分汉语词面上的细微差异,将“需求”和“需要”合并为心理学动机意义上的“需要”但仍以经济学常用的方式“需求”表述。】(《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30)

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敝人乃中国人是也,惟一熟悉和堆码熟练的文字(码字,张五常老先生也这般称呼“写作”)就是汉语汉字了,其它语言仅知皮毛。在汉语当中,“求”和“要”以及“欲”、“需求”和“需要”以及“欲望”都是相通的,这一点恐怕是全地球的中国人都知道。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知道,当某人与他人洽谈一宗交易的时候,你会听到他们这样说:你(需)要多少?你的需求量有多大?等等,对方绝对不会误解而反问:你问的到底是需求还是需要?不讲汉语的人会不会这样反问,钱皮就不得而知了,英语了得又懂经济学的人不妨参乎进来给大家谈谈。

就我略知一二的英语来说,当我在英汉词典当中查找汉语“需要”或者“需求”的英文对应的时候,通常want、need、demand、desire这些注释英文单词会一起出现。我也知道心理学对这些东西有所区分的。但是,经济学有必要吗?

 经济学研究生 “欲望”不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

 

你也可以翻开任何一本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不论是中文的还是其它文字的,不论是全球通行的萨缪尔森的各版《经济学》还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用高度发达方便的计算机技术统计一下,看看这些个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大部头当中出现过几次“需要”,又出现过几次“需求”。据我的经验是,“需要(want)”寥寥无几,在谈论稀缺的时候提到几次,之后便泥牛入海踪迹不见了,而“需求”()无处不在多如牛毛不计其数汗牛充栋。

我知道经济学是如何定义稀缺性scarcity的,的确如大家在西方经济学教材里看到的那样是和需要(want)对应的,也就是说是和“欲望”这个东西对应的。但我认为这样的概念没有什么意义,我倒是更加赞同西方经济学当中对需求的有效性的强调。

如果scarcity是和want对应的,而scarcity又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我们是不是可以因此说want需要就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这和经济学强调需求的有效性没有矛盾吗?与灵魂scarcity对应的WANT为何会在教科书当中少之又少,而与其不相对应的需求却多如牛毛?在自以为符号化、数学化程度很高的西方经济学当中,我只看到教科书中到处都是需求量的符号Qd,有谁见到“稀缺”和“需要”的变量符号是什么?为何总是在开头提及尔后便弃如旧履始乱终弃呢?这是否可以说经济学早已经跑题和丢魂了?

看来,如果不能够说明经济学就是研究欲望这种心理学主题的,那么还是接受建议放弃“稀缺是经济学的主题和灵魂”之说吧。

 

话到此地大家或许能够明白我所说的“经济学的主题就是交换”,因为交换对应的是有效需求,如果只有需求而没有支付能力,则交换就无从谈起了。而不考虑供给的需要,你自己躲在家里就可以天马行空地梦寐以求了,不就是独自空想嘛,和经济学可以不沾边的。正因为经济学只能面对有效需求demand,是要研究和他人有关的市场交换的,所以,《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才说,需求对于经济学来说是一切的中心。而不是需要或欲望,因此也不可能是与want对应的稀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5312.html

更多阅读

哥不是收破烂的,做不到让你随喊随 收破烂喊话录音

1.哥不是收破烂的,做不到让你随喊随到2.我不是草船,你的贱别往我这发。3.你的矮是终身的,我的胖却是暂时的 。6.別在无聊的时候來找我,不然显得我是多余的.7.国家,为什么没有拿你的脸皮去研究防弹衣呢?9.鹅鹅鹅,曲项用刀割,拔毛加瓢水,点火

西施不是卖豆腐的 豆腐西施杨七巧电视剧

西施不是卖豆腐的婷婷浣纱女,未闻号角声。但知越国败,自请入吴营。西施为了兴越灭吴大计,匆匆来到吴王夫差的身边,实施美人大计。当越国占领吴国后西施的下落不明,关于她的下落众说纷纭,至今也是个迷。虽然西施最终的下落是个迷,但是关于

声明:《经济学研究生 “欲望”不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为网友少年的真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