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装修 从《战国策》看《博弈论》



  刘向在《战国策》开篇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件:

 战国策装修 从《战国策》看《博弈论》
  秦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悠,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酰壶酱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作为日渐衰落的东周的重臣颜率,为应对国难,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轻轻松松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如果换些没头脑的庸官,那么不仅兴师动众,而且会使尊严、利益丧失殆尽。《秦兴师临周章》说明:一个弱国,欲苟存于乱世,须学会把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相关联。

  从历史上看,秦国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美国.那个时候的秦国实行以耕养战的国策.以商鞅变法为发端,秦国进入了一个高效率的法律优选专业标准化时代.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同研究发现。在秦始皇兵马踊陪葬坑中出土的古代弓箭的箭头,几乎都是一个标准。不论是外形,还是尺寸。后来也经过空气动力学家的分析发现,这种设计外形可以使弓箭射出更远的距离。而这时的周王朝中央政府几乎已经是一个空架子了。政治经济实力自然大打折扣,被小小诸侯国逼上求人的绝路,实在也是无可奈何。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齐国就是现在的山东及其周围一些地区。这个时候的盐铁虽然没有实行政府官卖,利用海水煮盐肯定也使齐国收到不少的好处。再加上齐国远离秦国,免受战火袭扰,经济上当然相对殷实。

  秦意图的是九鼎,还是东周的土地?我揣测,索要九鼎不过是个名目,要的还是东周的土地。颜率保护的,是东周的土地而非九鼎,这一点很明白。如果强秦真的得到那几个既不能吃也不能用的鼎,就引兵而退,东周的国君就不会如此忧心仲仲。九鼎只是虚名,土地才是实利。秦国看得到,颜率看得到,唯齐王看不到。齐王因贪图虚名最终被耍弄。

  颜率的说词充分了利用了各国的矛盾和厉害关系,说服了齐国出兵。他借助了齐国也想要九鼎的想法,和保存周王朝的名誉,齐国因为名利双收的想法出兵干涉,以为可以得到九鼎。秦国退兵后,齐国向周王朝索要九鼎,周王朝不想给,再一次派颜率去劝说齐国。当时齐国要想运送九鼎只有经过楚国,或是魏国。颜率正是利用了假如借到楚魏,这两国也想要九鼎的想法,而说服了齐国索要九鼎的想法!

  颜率求齐国对付秦国,相当于请老虎赶狼。颜率第一次说齐王,以名利诱之,第二次则是夸大成本与风险,这两次都成功了,何也?兴兵保周抗秦风险极大,难道齐王糊涂了,会为了一张画饼甘冒风险?非也,这主要是由于颜率的说辞挠到了齐王心里的痒痒肉。请注意颜率说话的顺序:“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好像前面是名,后面是利,但其实后面的“九鼎”才是真正的名,而前面的所谓“美名”不过是虚名,齐王未必会在乎,之所以颜率把虚名放前,实名放后,并且故意说得九鼎是利,乃是因为有些东西不能当面戳破,但也要有所提示。战国时代,诸侯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齐国当然并不例外,而九鼎是天下的象征,虽然得到九鼎并不代表真的得到了天下,但也不能让它落到竞争对手那里,让对手在名义上占据上风,这种心思才是齐国出兵的真正原因。

  “吓”退了秦国后,齐王当然要东周履行诺言,虽然他未必真的那么渴望得到九鼎,但既然这东西看似已经送上门来,有总比没有好,而颜率则明白九鼎对于齐王而言并不是非要不可的东西,他二次说齐时,故意夸大运送九鼎到齐国的成本与风险,是让齐王知难而退还有个台阶下,齐王自然也明白确实有风险和付出不小的成本,最关键的是秦国对于九鼎的威胁已经解除,既然没人再打九鼎的注意,也就没人能在名义上占先,那还是继续保持均衡状态比较好,自己犯不着费那么大力气非要拥鼎在手,引起其他诸侯的敌视,否则以齐国的国力,真想把鼎运过来并非难事。总而言之,颜率之所以能够成功,并非因为齐王“糊涂”,而是准确的把握住了当时的局势和齐王的心理,顺水推舟,最终化解了这次危机。

  如果学习博弈论的话,这个案例值得好好分析。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

  参与博弈的组织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的秦国、二是没落的周王朝中央政府、三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比较强大的齐国。在这个博弈中受益最大的应该是周王朝中央政府无疑了。

  这个博弈模型在今天仍然有很多有价值的应用。资本市场中,这样的并购案例已经不少见了。这就是战国策的第一个案例,案例中秦国,周王室,齐国的一些做法对我们在现实中处理一些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战国策》开篇就以生动的个案显示了语言的魔力。

  人们时刻处在各种扑面而来的问题之中,问题的解决不是靠简单、粗暴和轻率的行为,而是靠人类的头脑。“有话好好说”,言语足以解决问题、化解危机,而战争、冲突等暴力行为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会运用谋略和口舌的人,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显得非常轻松,就像“草船借箭”的诸葛亮,他获得十万支箭的方式竟是那样的轻松快捷、匪夷所思。

  无论是战国时代还是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竞争和冲突是永恒的。当一个弱者处在利益主体林立的“丛林”中时,他应该象颜率一样清醒: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主动地帮助弱者;只有利益的诱惑才能使那些应该帮你的人来帮你。天下美誉和九鼎之宝的诱惑永远强于对弱者的同情心。你自己不关联着他人的利益,他人会资助、借贷给你吗?颜率以道路这样的小借口,使齐王的非份之想落空。用夸张、铺陈的语言,渲染运九鼎之难,语言的堆砌在这里起了强大的心理作用,使齐王望而生畏。道路问题确实是无法克服的客观原因,所以看起来颜率并没有失信。颜率也不是欺骗,因为齐王已得到美誉,而且齐王在道义上就应该救助东周。何况,九鼎之宝是小国家随便就能拥有的吗?

 

  卫战胜于2007年2月(原文题目为《颜率护鼎》发在资本博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5540.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战长沙》观后感 电视剧战长沙演员表

《战长沙》是由霍建华、杨紫、牛骏峰等实力派明星倾力参演的抗战情感巨制,导演孔笙,讲述了1938年10月,日军攻陷武汉,长沙危在旦夕。城中茶园巷的胡家人,在孙女婿薛君山的主持下,千方百计为胡家最宠爱的一对龙凤胎湘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实录张龙特等奖 张龙最后一头战象ppt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实录张龙特等奖  张龙 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教师,区学科带头人。2009年参加北京市第七届语文阅读教学大赛,荣获特等奖;同年,参加北京市教师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曾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区优秀

《最后一头战象》读书笔记 最后一头战象读书小报

《最后一头战象》读书笔记 在我们学完《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后,我找来沈石溪作家的同名小说《最后一头战象》,进行了阅读,感觉很有意思。这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象,第二部分写的是猪,在这部分里,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野猪跳板

声明:《战国策装修 从《战国策》看《博弈论》》为网友两面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