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文化支撑



有人说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文化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创新,就不可能有科技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一月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胡总书记在“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这个题目下的两段讲话,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总书记讲话的开头两句“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是强调创新文化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三句“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明确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创新的内容。从第四句开始,后边的句子按句号划分一共有11句830个字,按语法来划分,这11个句子全部是祈使句,一共用了40个表示祈使语气的词语;在这830个字的讲话中,表示祈使语气的词语占了125个字。分别是:“必须大力发扬”、“大力增强”、“大力增强”、“要坚持”、“通过”、“为科技创新提供”、“要大力弘扬”、“增强”、“增强”、“勇于”、“要在全社会培育”、“倡导”、“完善”、“大力提倡”、“大力倡导”、“敢于”、“勇于”、“宽容”、“努力营造”、“支持”、“要注重”、“积极改革”、“大力推进”、“鼓励青少年参加”、“要大力繁荣发展”、“促进”、“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形成”、“既要”、“又要”、“要坚持”、“扩大”、“有效利用”、“要鼓励”、“支持”、“支持”、“鼓励”、“要积极主动”、“支持”。如果让我们的中学语文老师来评改这段作文,用了这么多近似和雷同的词语,他可能会打个“不接格”。我搞这个烦琐的统计是想告诉大家,总书记这段讲话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创新文化;第二,在创新文化方面我们还有严重缺陷,要做的工作太多了。如果按刚才列举的这些关键词来细分,就还有至少40项工作要做。以我的观点看,我们现在需要重点解决的“文化”问题有三个。

第一个,是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充分认识到:创新主要是自然人个体而不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产物,因此要尊重个人的首创精神。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规律有两个:一个是人在“相”和“囚”的状态下最富于创新活力;一个是创新主要是自然人个体的智力成果。即使创新成果以集体形式出现、创新活动是有组织进行的,但是创新的意念始终是来源于个体自然人的头脑。这两个规律都是基于“个人”性质的,用一句话来讲:创新就是个体自然人在“相态”和“囚态”中富有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保护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法,它的性质就是私权、是一种自然人的民事权利。我们刚刚颁布的物权法,就把保护私权提升到了与保护公权同等的高度。在科技创新和民事活动中,法律只有保护个体自然人的私权,才能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和刺激科技创新。

我们现在无论是官方、民间,对这个创新的规律严重认识不足。认识了这个创新的规律,就应该提倡宽容个人甚至表现个人、突出个人的精神。半个世纪前,美国哲学家、小说家安·兰德写了一本表现个人精神的伟大小说叫《源泉》,这是一本“世纪之书”,被誉为“青年志气和个人精神的‘圣经’”。有很多著名的人物都喜欢这本书,伟大的格林斯潘说:“她使我明白:为什么资本主义不仅是有效率和可行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曾经发表“世界上最牛演讲”的伟大企业家、甲骨文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森说:“当我还是一个少年时,我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建筑师——那是在我读了《源泉》之后。”这本书伟大在什么地方呢?就伟大在它不遗余力地歌颂了个人的创新精神。

在20世纪中期,传统建筑被创新的现代建筑取代了。在世界上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创新和飞跃,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人成为牺牲品,书中描写的主人公洛克这个角色,他就是从牺牲品到成功者的一个代表。洛克因为坚持自己对建筑的创新理念而被他就读的理工学院开除,之后他长期被建筑界排斥和打击,但他不是一个情绪主义者,而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他坚持自己的创新理念不动摇,在极度艰难的被“囚”的状态中坚持创新,慢慢获取一点一滴的成功。有一次洛克帮一个缺乏高水平设计能力的朋友设计了一个安居工程,他不要任何名利,前提是不允许任何人修改他的创新作品。结果这个设计工程接受了他那个朋友无法阻止的来自政府、建筑界和居民的修改意见,最后由两名建筑师把洛克的创新作品改得面目全非。安居工程建好之后,洛克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举动——他用炸药包把这个工程炸掉了。洛克这个无言的举动说明了什么,它要说明:你这个集体的智慧要否定创新,我这个个人就要毁掉平庸。洛克在法庭上的长篇证词中说:“心智是个人的属性,并不存在所谓集体的大脑这样的东西,并不存在所谓集体的思想。由一群人所达成的一致只不过是一种妥协,只不过是从许许多多个人的思想中推断出来的一个结果而已,它只是再次推论的结果。首要的行动——推理过程本身——必须由每一个人来独自进行。我们可以将一顿饭分给许多人来吃,我们却无法在一个集体的胃里去消化这顿饭。没有一个人能用自己的肺来代替别人呼吸,没有哪个人能用自己的大脑代替别人去思考。人类身体和精神的所有功能都是他个人的东西,它们无法分享和转移。”“创造者进行发明创造,而寄生虫则剽窃和模仿别人。”“人类一直接受这样的观念——听从别人的意见是一种美德,但是创造者恰恰是那个唱反调的人。人类接受的教导是——随波逐流是美德,但是创造者正是那个逆水行舟的人。人类被教育说团结在一起是美德,但是创造者恰恰就是那个特立独行的人。”“那些伟大的创造者们——那些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在他们那个时代都是特立独行。每一种伟大的新思想总是最先遭到反对,每一种伟大的新发明都被指责。第一台发动机被认为是愚蠢的。飞机曾被认为是异想天开。动力织布机被认为是罪恶的。麻醉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洛克最后说:“是我设计了科特兰德项目,我把它交给了你们,我又毁灭了它。我之所以毁灭了它,是因为它的存在并不是出于我自愿创造的选择……它的形式已经被两个自以为有权进行改进的二手货擅自修改,而他们要改动的却是他们无法创造和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创造的东西。”在洛克看来,你去修改你无法创造、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创造的东西,你就是在毁灭创新!因此洛克要把那个毁灭创新的结果给它毁灭掉!这个严重的故意爆炸行为,这个肇事者在我们今天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可能把他枪毙十次都不为过——可是一百年前的美国法律却宣布他“无罪”。这个故事虽然是一篇小说,但它反映的是美国社会宽容个人、欣赏个人、宽容创新、欣赏创新的制度和文化。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文化支撑

洛克在他的证词里边还讲有一句话,他说“没有任何工作是通过大多数人的意见集体完成的,每一件创造性的工作无不是在单一的个人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的。”我们看看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时代创新的杰作,也“无不是在单一的个人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的。”马克思主义无疑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智慧。有好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家们说,他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给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可是过了二三十年,历史又证明他们那个“发展”、“增添”的东西是错误的。你怎么能够把那个你自己的、可能对也可能错的东西,都往马克思的头上泼呢?毛泽东思想也是毛泽东的个人智慧,要不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你把中国一万个最聪明的脑袋加起来,也不会产生毛泽东思想。同样邓小平理论也是如此。如果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理论,首先拿出来经中央高层集体讨论,那个早就被修改掉了。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中国有多少个臭皮匠啊,有十三亿多,那么诸葛亮应该有四亿多,这样计算的话,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应该是超过美国的几十倍。很多臭皮匠合在一起不是诸葛亮、不是创新,而是捣蛋,甚至破坏。在科学研究和管理活动中,是不是多数人的意见就是正确的?是不是根据多数人意志制定的规则就是好的?美国宪法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宪法,但是美国宪法回答的是“NO!”所以美国宪法采用各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制衡措施来阻止所谓“多数的暴力”。在多数时候,尤其是关键时刻,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不正确的,因此根据多数人意志制定的规则通常不是最好的规则。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一个组织和集团中,精英分子始终是少数人。创新的关键在人,关键在个人,个人创新是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素,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育尊重个人、宽容个人的文化精神和社会风气。

第二个“文化”问题,是在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上,把科技创新与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截然分开。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创新型国家,它的社会科学是落后和缺乏创新的。一个国家要出现单纯的科技创新不可能,科技创新必然依赖和伴随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因为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的社会科学理论提供思想指导、制度支撑、营造创新氛围和培育创新精神。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就是当时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思想创新和文化创新,结果带来了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和创新。在世界近代和现代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创新,都无不包含深厚的文化根由。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科技大会上的讲话就强调:“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说到社会科学理论创新,这是我们严重缺乏的。理论论文是社会科学成果的表现形式。可是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科学中,我们所谓的“论文”不过是一种“说明书”,一种“精神产品”的“说明书”,它派生于、附着于原创性的“古”、“外”之“精神产品”。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中国古代学术大师的原著都不是“论文”,而当代论述孔孟老庄的文章都是“论文”,这些论文其实就是孔孟老庄的“说明书”。再比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原著绝大多数都不是规范、标准的“论文”,而论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论文”则汗牛充栋。这些“论文”不过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说明书”。社会科学“说明书”最大的缺陷是什么呢?就是缺乏创新。香港的张五常">张五常先生说,把大陆百分之九十九的社科论文一把火烧掉,丝毫不会影响大陆社会科学的发展。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在“制造废纸”。在国内社会科学这个文化领域,模仿、抄袭成风,肤浅泛滥,严重缺乏创新。我们现在的科研、教学体制也很腐朽,缺乏一种引诱创新的机制。比如规定什么职称每年要发表多少篇论文,如果当年的爱因斯坦在我们现在的好多大学工作的话,他一定会被辞退,因为爱因斯坦并不每年都发表论文。许多研究和创新工作,要持续若干年,不是每年都会有成果出现,你要求这样做,大家就只有抄袭。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腐败成风,这就是严重缺乏创新的表现。中国有一个怪现象——“臭老九”们都在骂政府官员的腐败,但政府官员却从来不骂、也不治理这些“文抄公”的腐败。大概官员们都信奉伟大设计师的名言“深圳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学术腐败无关国运,因此不值得“一骂”与“一治”。但是现在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严重缺乏创新的学术腐败就与国运有关了,这个腐败就必须要治一治了。

第三个“文化”问题,是我们每天都在吹嘘创新,但是很多所谓的创新活动逐名不逐实,实质上没有创新,而且严重缺乏创新。从我们的新闻媒体和广告来看,每年每月每日,甚至每时每刻每分都有重大创新,可能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来,中国“创新成果”是世界上最多的。如果你只听中国人自己吹牛,中国就完全是一个创新型国家的形象,根本不是离创新型国家还很远了。单看药物这一块,如果统计新闻和广告的说法,现在国内发明治疗各种不治之症的特效新药可能有上千种,能够治好癌症的就有上百种,能够让人体长高和有效减肥的就有几十种。

国内现在有一个与创新有关的滑稽现象,很多人抱怨我们的社会缺乏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等;但在九十年代以来,中华大地上却强烈地回荡着一股“名字创新”的热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家乡兴义城里有一家很有名的饭店叫“盘江饭店”,九十年代初被改成了“盘江宾馆”。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名字被改了呢?是不是叫“宾馆”才够时髦、上档次、具有“现代味”?那么著名的“北京饭店”、“长城饭店”、“香格里拉饭店”,为什么不也改叫“宾馆”呢?在兴义的另一发现是我的母校“兴义师专”,被改成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足足十九个字;校门上党委的名称有二十七个字——“中国共产党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委员会”。是不是要带上“民族”二字,才能体现出地方民族特色呢?恐怕这体现的倒是中国政治体制的名义“特色”。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年,我们地方上响当当的“黔西南报”也被改了,改成“黔西南日报”,记得当时改名的时候还召开了一个庆祝座谈会。是不是每天出一张报纸就非得叫“日报”不可呢?那为什么著名的“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军报”、“深圳特区报”等等不增加一个“日”字呢?

看到家乡这些不再耳熟的新名字,就给人一种东施效颦、酸不溜丢、逐名浮躁的感觉。反观全国,方知是大气候使然。听说国内有若干所“工学院”都因合并而被更名为“工业大学”或“理工大学”。这一改是不是也高了一个档次?那为什么世界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不也改叫“麻省理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呢?看来这“名字创新”并非世界潮流,而是一股务虚不务实的和“中国潮流”,是缺乏实质创新而图创新虚名的“中国特色”。后来听说“四川大学”被改成了“四川联合大学”。这使我更加茫然,我真的以为人们都疯了。中华大地改名成风,这个不仅不是创新,而且是对文化的破坏,是一种类似“文革”的暴行。名传全球的“四川大学”没有了,那个被并入“四川大学”的“势力”害怕“四川大学”淹没了自己,于是这些臭皮匠就窝里斗。大搞一番“文化革命”的结果,就相互妥协、集体创新,用一个不曾属于任何一方的名字,以求得最后的“双赢”与“和平”。这种不惜牺牲大局、整体利益和文化传统的“窝里斗”的集体创新,有多么可怕!幸好后来真理、正义战胜了虚伪、邪恶,“四川大学”这个名字又被恢复过来了。

西方国家科技那么发达,创新成果那么多,可是人家有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企业、报刊、大学,名字从来不变,传统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中国并不是没有几百年的大学,但它的名字一变再变,历史和文化被粗暴地割断了。现在我们这种逐名不逐实的风气很严重,这种风气的实质是破坏,就是该创新的不创新,不该创新的却要去搞个假创新,结果把文化财富弄得个乱七八糟。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科技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可是现在的文化风气就是解放思想而不实事求是。这个风气不从根本上改变,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极为不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5884.html

更多阅读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范文 校园文化规划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文化积累中和历史积淀下形成的产物,是一个学校的形象和品牌,也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生态系统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并被师生认同,能使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精神家园。一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论文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ppt

浅谈基层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粗浅的说,安全文化一般包括物质基础、管理制度和精神意识三个方面,这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一脉相承、前后呼应的。因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确保

企业班组文化建设探索 企业班组文化建设ppt

一、什么是班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在于基层(站所点、班组),基础不牢,企业文化就悬于空中。企业班组文化建设范围应该包括建设项目、收费站所点、服务区等最基层

校园文化建设 为什么要校园文化建设

杨家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打造学校校园文化精神品牌的需要,更是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需要。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

文化支撑 “款多”背后的文化支撑

     海尔一定体会到了,它操作卡萨帝这个号称“艺术家用品”的高端冰箱品牌,除了渠道,基本采用传统的营销打法是不行的。  首先视觉就不过关。卡萨帝针对的顾客,对美学要求有相当的追求。这从它选择中产期刊《三联生活周刊》做传

声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文化支撑》为网友不求你爱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