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生:一个时代的大命题



——我读《谋生:王志纲纵论人生之道》

文/裴有青

通宵细读一本书——已经好几年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了,但《谋生——王志纲纵论人生之道》一书却改变了我的这种习惯——静静的灯光下,彻夜边阅读边思考,当看完这本书稿的最后一页时,指针已经指向早晨七点钟。

aihuau.com

之所以如此兴致看完这本书,不仅是其引人入胜的精彩内容,更看重的是它的前瞻性价值,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当所有的人只关注眼前利益、为一些假面现象所迷惑而导致人生方向的迷失、当人们在泡沫中享受着短暂而虚无的快乐并将此当成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和收获、当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几近扭曲了的全民狂欢的“兴旺”局面中而难以自拔时……所有的一切,都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而这种现象又源于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缺乏某种科学和理性的认知以及实践能力。

 谋生:一个时代的大命题
在《谋生》一书中,对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有着深刻的解读和各项主题的延伸思考,其中不少精辟观点,都是对“谋生”概念独特的定义和解读。

一个大命题

早在2007年下半年,当王志纲踏进北京大学为莘莘学子们进行生涯规划讲座时,我就一直关注其相关内容,虽然那时所掌握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章节,但从其主题内容和规划思路上,就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这样一个系列讲座的长远意义。“谋生”这样一堂课,不管是对学生、社会人士和企业,还是对城市、国家乃至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永恒话题。而作为中国优秀战略思想库的领军人物,王志纲以其三十来特有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所总结出来的“谋生”理论,将其融汇于短短的几节讲座课程当中,更显得其中的价值不言而喻。

《谋生》一书正是对此次系列讲座的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另外加入了王志纲观察、解剖世事的更多全新精彩观点。王志纲以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千人、历万端事”的广博见识和独特的解读方式,从世界格局到中国现状、从区域战略到城市发展、从企业形态到个人规划等方面独到的见解,体现了一个当代深谋远虑的战略大家的哲学理论体系和超前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书中所涉猎的内容超出了对“谋生”这两个字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其中的很多内容看似宏观磅礴,其实却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看上去很多似乎并无关联的事物,本质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谋生要谋什么?王志纲给出了两个基本的答案:谋生计和谋生活。一字之差,却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进一步讲,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不管作为怎样的一个个体,都具备最基本的正常谋生思维和向往幸福生活的追求,正如马斯诺的人生需求金字塔一样,当有了谋得生计的基本能力以后,就必然要谋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在不断的追求中燃烧自己的能量,实现自身价值。不管处于逆境,还是风光无限时,每个人都要仔细地想一想根本性的问题,你是处于“找饭碗”的阶段,还是处于“找魂”的阶段?你有没有将自己置身于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中?是一直要停留在第一个阶段的自我满足,还是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去追寻第二阶段的幸福,并上升到更高层次享受创意的生活?……

尽管我们并没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我们也无法确定明天的人生,但任何事情并不是没有轨迹可寻的,相反,合理的规划至关重要,甚至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人生的每一步在不经意间走过时,我们是否让自己变得更具成长性?是否还为走过的路耿耿于怀或者对未来之路充满无助迷茫?所谓“谋生”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在社会的大平台上,以现实为基础,既要认清形势,认识自己,确定方向,树立目标,坚持不懈为之奋斗,又要认真做好当前每一天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规律,并与这个时代发展规律相合拍,把握命运,活出精彩。

不光个人如此,对于企业而言,对“谋生”的深入思考同样有着非凡的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诞生了无数企业,也倒下了无数企业,它们有时奇迹般地崛起,却又在悄无声息中消失,尽管有时候也将自身的能量发挥到极致,却在经济周期演变过程中无情淘汰出局……经历太多挫折以后,不禁有了疑问,一个企业,谋生的手段和发展方向是什么?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无情现实中生存和成长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是否具备在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中经受住一次次磨难的能力?是否能够与时俱进、而不是整天沉迷于留恋过去的辉煌?是否能看清行业发展趋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它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险象环生、布满艰辛的道路,如何去应对困难?如何去把握机遇?今天,很多企业急缺的正是这样的“谋生”课。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谋生”不仅仅意味着GDP有多高、经济增长有多快、经济排行榜上多靠前,更在于城市的幸福指数有多高、环保指数有多高、核心竞争力有多强、和谐指数有多高以及潜在能量有多少等因素。当中国的很多城市以“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强、小城市不特”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你模仿我,我抄袭你,跟风之势蔚然成风,不管自身实力如何,都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靠拢,力求在“大规划、大格局”上大展风采而成为第一,却不屑于在“小智慧、小产业”中寻求机会而成为精品,争得头破血流依然大踏步往前冲,如此抓“大”放“小”,却掩盖了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甚至导致优先发展权的丧失——很多城市都是在走过很多弯路、经历无数残酷事实以后才明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内涵发展的真正价值意义。从这个意义上,一座城市“谋生”的前提也就是 “找魂”,找出自己的特色资源优势在哪里,挖掘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理清在世界格局和区域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一个适合自己的最佳角色,然后以一种全新的思路打包出去,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城市特质,让世人接受你、喜欢你、甚至离不开你,对你产生特殊的情感,那么,这座城市的魅力和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纵观中国乃至全世界,凡是真正吸引人们纷纭而至并留恋于此的魅力城市,莫不遵循如此规律。

对于一个国家,“谋生”的意义更为广泛:当一个国家在不断走向繁荣富强、和谐进步时,不仅要化解外部矛盾,还要解决内部矛盾,不仅要顾全大局,还要保护正常的个体利益不受侵犯。对外而言,在走向全球化的道路上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各方面的地位和形象,维护正当的权利,提升核心竞争力,促使综合国力更加强大,确保不被全球发展边缘化,在参与全球一体化的协作与竞争时,“谋生”的最大意义在于如何有效融入世界大家庭、而又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以更加自信的态度和更强的实力去谋得在世界舞台上的适当角色;对内而言,则要处理好各个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均衡发展,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各项要素的基础上,注重协调区域、产业发展以及社会、民生问题等诸多要素,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国家“谋生”的大课题。

……

总之,“谋生”无处不在,它是一个大命题。一个人、一家企业、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都需要有“谋生”的战略眼光,即“谋生”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解决生存和生活问题那么简单,其哲学内涵更体现在对发展态势的科学理解和把握上,又能从中总结出一套规律性的东西,为己所用,为人所用,为社会所用。

《谋生》一书中,王志纲纵论的不只是人生之道,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探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哪里?我将要去哪里?”的战略之道,揭示“因时、因地、因人”的万事万物发展之道。这一大命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动态把握和解读,方能更深入了解其中的精华,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发展中的诸多困难时不至于乱了阵脚,从而有所作为。

一个人,开创了一个时代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用三年多的时间写就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企业发展简史——《激荡三十年》。在书中,吴晓波用他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三十年间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种种发展变革历程和不同的命运以及整个社会因此而演变的过程,可以说,凡是在这个时代具有标志性的企业和人物,不管结果是皆大欢喜还是以悲情收场,吴晓波都作了生动的描述和细致的分析,成为记录和研究这段时期中国企业发展影像的一个样本。

然而,吴晓波将描述的全部精力放在了人们普遍意义上比较看重的“实业”企业和企业家身上,即使再进一步也只是包含了所谓资本运营方面的内容。但是,他忽略了一个虽然目前在中国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但已经绽露锋芒而且一直在不断成长中逐渐发展壮大的一个行业——中国的智力行业,即咨询策划业。

世界性的著名咨询机构如麦肯锡、波士顿、罗兰贝格,广告公司如奥美、电通、李奥贝纳等,都已经发展地比较成熟,若要叙述其所在国家的企业发展史,这些企业必不可少。而在中国,若论企业发展史,这个行业似乎一直处于边缘,难以被列为“正规军”,或许是理解有所偏颇,亦或是缺乏自信的缘故。

王志纲在北大讲座答学生问时,也有这样一个情节:

问:王老师,我发现你这些年的经历都是给别人做策划,有一点给别人做嫁衣的味道,我想问的是,你有没有想要做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不是要像现在一样总是去帮助别人的事业?

王志纲:难道你认为我现在不是在做自己的事业吗?

问:是事业,但是我觉得你还是在给别人做一些东西,既然你喜欢尝试新的东西,我想问你有没有尝试一下做自己的东西?

……

这就是一个“不把咨询策划行业当事业” 的典型例子!事实上,诸如此类的观点在今天依然比较普遍,一谈到咨询策划、市场广告营销等为实体企业服务的行业时,就常常被认为是没多少价值的“虚业”,甚至在有些人眼中是“不务正业”,而忽视了它也是作为一个行业和企业正常存在发展的事实。

诚然,中国的咨询策划行业就其发展阶段和整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否认它的成长性:从1978年开始,到2008年的三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其壮观景象可谓是“千年之变局”,伴随着一批实体经济性质企业的发展壮大,从事智力行为的咨询策划行业也随之成长进步,其价值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今天,再来探讨研究中国的各个行业和企业时,咨询策划业已经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它在整个产业链的正常运行中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当我们用辩证、动态的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咨询策划行业正在走向越来越广阔的空间。纵观咨询业在中国作为一个正式行业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当以麦肯锡、罗兰贝格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大牌咨询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时,国内类似能沾上边的个人或公司要么是回避,要么是仇视,或者就是抱着一种非得要打败“外来和尚”不可的迫切心态,再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盲目地崇拜并拼命地照搬他们的理论模型和分析工具……当然,出现这种情形,也与中国近现代多磨多难的曲折发展史有关,但是,历史从来不会被遗忘,从古至今,中国从来就不缺大智慧和大谋略,千年之前一些思想大家们的纵横智慧学和战略之道震古烁今,像诸葛亮、司马懿、苏秦、张仪等人只是其中佼佼者的代表,数千年历史中,中华文明传承不断,呈现给世界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海洋,其中有太多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发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大智慧的古老民族却在自视最为得意的领域里落后于别人,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也正是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无规则时代,王志纲的不经意“下海”,不仅在真正意义上开创了中国咨询策划行业的一个新时代,而且带领着他的团队耕耘出了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为这个行业制定了一个高标准,使得行业群龙无首的局面得以扭转,并适时提出“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的宏伟目标,以泰然自若的自信将东方智慧与西方文明平等对接,暂且不论这种自信背后的持续影响力有多深远,单凭这份难能可贵的执着追求精神,就是对“谋生”最好的注解了。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为自己创办的王志纲工作室谋得了良好的生存空间,而且为企业、为政府出谋划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影响力,轰动南国的碧桂园、撬动区域板块的99昆明世博会、扭转乾坤的华南板块、惊艳亮相的丽江新城、实现华丽城变的大成都、走向世界的“中国首个海外经济特区”……通过一个个具有开创性意义项目的策划,积累了一大批成功甚至富有传奇色彩的案例和与之相对应的战略思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特殊的经历和社会影响力,王志纲一直以来所探索的建立中国特色战略思想库的目标更具长远价值和意义,而从一开始就保持独立的思想和多年来的原创精神,为咨询策划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并且在十多年间,一直引领着这个行业的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国的咨询策划行业中,王志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名字,甚至可以说,没有咨询策划业的中国现代企业史是不完整的,缺少王志纲的中国咨询策划行业是充满遗憾的——“谋生”到如此程度,可赞,可叹!

之所以讨论“一个人,开创了一个时代”这样一个看似不着边际的话题,恰恰正是以咨询策划这个特殊行业在中国某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来更进一步地加强对王志纲所倡导的“谋生”一词的注解。王志纲作为这个行业的典型代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己谋生、为他人谋生、为社会提供谋生的方向指引,本身就是一个现实的“谋生”典范,因而更具说服力和公信力,他所梳理出来的一些“谋生理论”也更具时间考验的规律性。

面对纷繁世界的谋生之道

并不是所有昨天经历过的到了今天依然是合理的,并不是所有今天存在的到了明天依然是不变的规律,甚至在昨天看来是符合当时发展需求的事物到了今天却很有可能与现实情景格格不入。

世界的多变性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随着“雷曼王朝”的倒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下子如被捅破了天,华尔街昔日看似强大的金融阵营瞬间近乎瓦解。由于多年来美国一直处于全球老大的地位,而华尔街又充当着全球金融中心的角色,使得此次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力以最快的速度蔓延,蔓延的结果出现了两个互为因果的可怕局面:一是全球金融遭受重创,二是全球经济进入了普遍衰退的周期。而它们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更大,使得很长一段时期内,世界处于一片阴影当中,人们的信心遭受严重打击。华尔街的精英们所创造的空前“繁荣”局面,却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面前被无情地打碎,“多年的积累”瞬间转化为虚无的泡沫,在一个时期内,世界的真面目逐渐比以往更加清晰起来。

同样,中国的问题也不容乐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继而转化成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在这一系列事件当中,我们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华尔街金融事变却带给整个世界实体经济如此巨大的灾难?为什么那些一直以来都看似强大的巨头们却因为某一个环节的失误而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为什么历经多少风风雨雨的百年老店却在一场危机面前不得不面临破产的尴尬局面?为什么当次贷危机横行美国时,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却一致乐观地认为不会对中国造成太大影响,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远在万里之外大洋彼岸的一场危机,瞬间让中国遭受了数万家企业倒闭、超过两千万失业者的巨大灾难?为什么在外部环境稍有风吹草动时,我们的很多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竟然如此之弱?……

诚然,企业的发展成长与外部环境有关,但危机的到来只是导火索,归根结底还是由企业自身的因素所致。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在一个假象环生的时代,“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人把一些暂时的偶然收益当成是永久的必然成功,在泡沫的顶端越走越高,当泡沫破灭之时,就是跌落低谷之际,这造就了“命运随着泡沫走”的被动局面。由此,导致了大批“在偶然中成功,在必然中灭亡”的悲剧事件屡见不鲜。

以长期以来被冠以“世界工厂”的东莞为例,2006之前,接触东莞的一些老板时,他们的优越感让我不禁怀疑市场的真实性:在东莞大多数加工制造业工厂,一派繁荣景象,订单根本不用发愁,招工信息到处都是,工人加班到深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厂房一扩再扩……单从表面现象看,对这些企业来说世上似乎有无忧无虑赚不完的钱,企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这是2005年初与东莞本地一位生产玩具企业老板的一段比较典型却又具有普遍性的对话:

问:你公司的产品销售途径和目标市场如何?

答:通过国外代理商,我们公司产品全部销往欧美地区,在那里很受欢迎。

问:你如何评价企业的这种市场运作模式?

答:欧美地区对我们公司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大多时候都是供不应求,市场销量不用愁。很多年都这样走过来了,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

……

事实上,类似性质的加工制造业企业在东莞遍地开花,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在某种程度也打上了这种烙印的痕迹,过去三十年的积累和之前供销两旺的事实面前,他们相信这种市场局面会一直持续下去,这种心态导致很多企业只是拥有大量产品复制功能,而缺乏创新力量和应变能力。因为过去我们将太多的偶然当成了必然,将太多的偶然存在的事物理解为是理所当然的规律,将太多泡沫看成是繁荣的标志,将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当下的利益上……正是因为我们将太多的情感变得很不理性,从而产生了更多不符合实际发展规律的所谓的思辨力,并走上了一条具有极强造富能力而缺乏创新能力的道路。然而,随着2008年全球经济遭遇危机,这些企业大都面临转移或者倒闭的悲惨命运。从企业“谋生”的角度看,错把今天当昨天,在年复一年地加工生产着那些所谓畅销品的同时,依然遵循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旧式思维,在一有条件就无限地加强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同时,却没有适时地将内涵扩大再生产摆在应有的战略地位去重视,更没有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调整的周期规律变来看待自身企业的生存和成长空间。在经济繁荣时,宁愿临渊羡鱼,也不退而结网,当经济衰退时,首先倒下的就必然是这一批,尤其是在今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这种趋势愈发明显。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随着全球扁平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地球村越来越成为现实,没有人怀疑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步伐和历史必然,也没有哪一个人的成长可以与这个世界孤立起来。然而,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或者是整个国家,当我们走向世界去面对一个个新的挑战时,应当树立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异常模糊的话题,搞不清楚这个定位和方向,必然会多走弯路,甚至走上一条难以挽回局势的道路。

事实证明,世界的发展并不平坦。随着这个盲目崇拜和狂欢年代的终结,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当这个时代以出乎想象的发展态势来改变普通人的生活时,也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也没有什么一帆风顺的事情。在一种相对理性的状态下,人们往往才会发现更多规律性的东西,这时候,人们也才更加意识到“谋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毫无疑问,接下来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比以往更加纷繁复杂的世界,但是,即使再复杂的事物,也总有它的头绪和发展轨迹,当一个新时代到来时,我们是否能静下心来,找寻另外一些“常规”之外的规律呢?尤其是在一片迷茫中假想未来的人们和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企业家们,是否还只是抱着“侥幸地等待危机过去”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关于这个问题,王志纲在他的《危机来了怎么办?》一文中的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改变:“这次危机倒是好事,迫使人们放弃一夜暴富的妄想,静下心来思考十年二十年的人生道路,才是在危机之中的长远之计。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来考察大势,考察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再思考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危机正是转机的开始。”诚如斯言,不光个人如此,一家企业、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莫不如此。

读完《谋生》书,听完“谋生”课,这些道理尽在其中。

一本书,引导一种潮流

2008年,王志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句“让中国人知道什么叫战略”让我感受颇深:久久思索的一系列问题,竟然是“战略”一词所能概括得了的。在对一些产业和企业的关注和研究过程中,不管是城市的决策者,还是企业的领头人,战略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行动始终是我必然的观察点,也作为一个评判的根本标准。由此发现,在各行各业和不同企业发展中,尽管各有各的特殊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战略的失误往往是最致命的打击,而对战略的视而不见则是最大的危机。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谋生战略”的问题。

理性的思维方式需要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去引导,战略的谋生手段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历史的角度去把握。当今关于生涯规划的书籍多如牛毛,要么是纯理论式的灌输,要么是对搜集罗列故事和理论教条式的直观延伸,但真正学以致用、以原创性的真实案例来剖析问题的生涯规划书籍却凤毛麟角,即使是风靡全球的卡耐基作品和中国流行多年的《方与圆》等以及其他各种励志类的书籍,大多侧重于讲解人生道理,所展示的也只是静态的人生故事以及教导人们如何具体做人做事的方法等道理而已。而《谋生》一书,则是以此为基本点,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视角去解读一个个鲜活的偶然和必然性事件,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特性解读某种人生历程,以辩证、动态、发散型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发展轨迹,跳出“就生涯谈生涯”单一的、静态的、封闭的事物发展属性来从更高层面上畅谈生涯规划,从而做到有理有据、虚实结合,这也正延续了王志纲一贯以来特有的分析和解读问题的风格,更体现了中国式智慧的战略之道。延伸开来,《谋生》并不只是纯粹的生涯规划书籍,深入其中,你会发现,书中的每一段话、每一种观点、每一个主题都有着不一般的内涵,书中所总结出来的理论带有极强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它所揭示的某种规律属性正是基于这个时代所承载的现实基础和历史事实,这也是此书超越于其他同类书籍的真正价值所在。

尽管每个人的看法和人生轨迹各有不同,但《谋生》揭示的道理和规律却是相通的,在我看来,它可能是这样的一本书:一个人生涯规划中一幅特别的导航图;一个人认清形势、认识自己、改造自我、重塑人生的良性催化剂;一个人形成更加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具有非凡影响力的有效载体;影响一个时代回归理性的积极符号、引导一个时代思想潮流的智慧结晶……总之,《谋生》是一本不一样的书,它以特有的智慧和思维方式试图解答现实中的诸多困惑,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用心去解读、用心去体验,定会收获不少。

退一步讲,或许今天我们依然难以从喧嚣的世界中回转过来,我们依然还没有完全抛弃全民狂欢年代的快感,我们依然对未来的信心只存在于虚幻的想象当中,我们还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梳理自己的人生、把握社会的脉搏……也许多年以后,当社会发展到一个相对理性的状态、人心趋于平静时,我们再来回味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才更能明白它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因为,穿越时空的智慧,不会随着时光的流淌而消失,正如《谋生》一书后记所写一样,这是“一个看似平凡、实则艰深的课题,一个微观上关乎个体幸福、个体命运而宏观上系于天下格局、时代大势的‘哥德巴赫猜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691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邹越,一个时代的骗子 邹越演讲视频

原文地址:邹越,一个时代的骗子作者:祝格亮邹越,一个时代的骗子  祝格亮  邹越上次到了浏阳来演讲,我不认识他,也没有听过他的演讲。身边有些朋友人比较推崇他,我觉得这是一种盲目。  我认真看了他的演讲视频资料,基本处于高声线的状态

白杨街道:一个幸福的大家园

全省首届“最有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单位”形象展示——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点 睛白杨街道:一个幸福的大家园蒋鑫富那天有个小区正好在商量大事。只见会议桌两边坐着十多个奶奶或大妈,上方有两个年轻人正在讲话和作记

诗朗诵,一个时代的抒情 朋友相聚抒情诗朗诵

诗朗诵,一个时代的抒情特邀嘉宾:陆 澄国家金话筒奖主持人、资深朗诵专家采访主持:张克文 本刊主编张克文:这次徐汇区“大地在歌唱”诗歌朗诵赛给我们印象很深刻,一是它对年青一代的感染力非常强,二是它是党的主流价值极好的传播载体。

信息时代的大数据现象值得哲学关注 facebook值得关注的人

信息时代的大数据现象值得哲学关注——话说《大数据时代》摘要:《大数据时代》传送了当前IT技术新发展的走向及其对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的信息,深化了对当代世界变革的认知,加速了人类文化品位的提升。同时指出大数据是信息时代的一

声明:《谋生:一个时代的大命题》为网友无情少年毒如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