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企业的基本内容有 基本价值构成的提高(四)



《理论经济学》第四编(上)社会再生产考察(11—13章)

第十二章第五节

第十二章内容介绍

在资本主义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用公式表示就是c/v比值有增大的趋势。但是我们现在考察的是社会主义再生产。正因为研究的对象已经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以考察问题的具体方法也必须随之变化。我们知道,有机构成本身又表示着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相应关系,而有机构成的提高其实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表现。所以,我们以c/n代替c/v,其中c仍然代表劳动者生产上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n则既代表劳动者新创造的全部价值,又代表劳动者本身。就是说,在考察年再生产时,是以一个劳动者全年新创造的价值作为计量单位。因此,从社会总体讲,c/n比值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变化。因为c/n之比决定着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关系,因此,我们把由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并且反映劳动生产率变化的c与n之比叫做基本的价值构成,简称基本构成。

基本价值构成概念的理论渊源、基本价值构成反映了社会生产——尤其是现当代社会生产的那些本质特征、基本价值构成概念对于考察社会再生产有怎样的意义。这些是本章研究的重点问题。

五、有机构成提高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影响

    有机构成的提高,不过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资本主义形式的表现,而在资本主义下,一般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活劳动所推动的物化劳动量不断增大,即要吸收同量的活劳动,必须有越益增多的物化劳动量这一事实的资本主义形式的表现。因为,为资本家所获得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工人全部新创造价值的一个部分。

    在资本主义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部类比例也是不断地有增大的趋势,既然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过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表现,所以,那是必然的事。假如新加劳动量已定,能够改变的就是新加劳动为工人所得的部分和为资本家获取部分的比例划分,即剩余价值率的变化;因此,如果要对资本主义的实际再生产过程进行分析,那就不过是以实际的剩余价值率代替假定的剩余价值率。但这根本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改变不了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增大的总趋势。因为总趋势是,为创造同样多的新价值,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必然要增加。

有一种看法,说马克思自己没有考虑有机构成提高对扩大再生产的影响。这样理解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因为正是马克思本人在许多地方反复强调指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第一部类所占比例的增大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归根结底那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表现。至于讲到具体计算问题,我们应该记得马克思在考察扩大的再生产时,分析了这样一个表式: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1430c+285v+285m=2000

 构成企业的基本内容有 基本价值构成的提高(四)

关于这个表式,马克思明确指出:“在其中,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一般平均的比率为1:5。这种情况,假定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有显著的发展;与此相应,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也已经有显著的发展;生产规模也已经有显著的先行的扩大;最后,一切会在劳动者阶级中生出相对过剩人口的事情也已经发展。”(马克思《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译本,第二卷572页)如果我们把这一扩大再生产的表式改成简单再生产的表式,但有机构成不变,例如:

Ⅰ.5357.14c+1071.43v+1071.43m=7500

    Ⅱ.2142.86c+428.57v+428.57m=3000               

与另一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一般比率为1:4的简单再生产表式对照: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前者总产品价值10500,第一部类约占71.4%,第二部类约占28.6%;后者总产品价值9000,第一部类约占66.7%,第二部类约占33.3%。但这两个表式中的新创造价值却都等于3000。对比结果既然如此清楚,我想,是用不着再作什么说明了。

    因为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一文中对资本主义下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常常被人们引用,所以我们在此有必要谈一谈这个问题。列宁在该文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得更快”“这个结论是直接根据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原理得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无可比拟地超过以往各个时代的高度发展的技术。”(《列宁全集》第一卷72页,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他又指出:“技术越发展,手工劳动就愈受排挤而为许多愈来愈复杂的机器所代替,就是说,机器和制造机器的必需品在国家全部生产中所占的地位愈来愈大。”(《列宁全集》第一卷88页)

    列宁的这些话是和马克思的论述一致的,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列宁所说的手工劳动为机器所排挤,其实质就是活劳动为物化劳动所代替,同数劳动者推动和消费越来越多的物化劳动。因而“技术愈发展”,产品中代表过去劳动的部分就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代表新加劳动的部分则减少得更快。

    关于列宁对技术进步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具体论证和计算,需要稍为详细地作些分析。列宁假定,用于吸收新增加的劳动者的新资本有机构成得到提高,而原有资本的有机构成没有变化。按此种方法计算,也证明了生产资料生产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

    同时,列宁也探讨了疑难问题。他写道:“既然我们认为v与c+v之比愈来愈小,为什么不可以认为v会等于零,认为原有数量的工人在生产资料数量增多时仍旧够用呢?这样,额外价值的积累部分将直接加到第一部类的不变资本中去,社会生产将在第二部类完全停滞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创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来增长。

    当然,这已是滥用公式了。因为这样一个结论是建立在不可思议的假设上面的,因而是不正确的。怎能设想v与c之比日益缩小的技术进步只表现在第一部类上,而让第二部类完全停滞不前呢?使第二部类完全不进行积累,是否符合要求每个资本家在破产威胁下扩大企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呢?”列宁并且用下列图式说明所讲的上述内容: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Ⅰ(1000v+500m)=Ⅱ1500c

      Ⅰ500m积累起来,加到Ⅰ4000c中去

      Ⅰ.4500c+1000v+(5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Ⅰ.4500c+1000v+1000m=6500

    Ⅱ.1500c+750v+750m=3000

    Ⅰ(1000v+500m)=Ⅱ1500c

    Ⅰ500m照先前一样积累起来,余类推。” (《列宁全集》第一卷71、72页)

    现在看来,这些问题是应该解决也是能够解决的。因为第一,劳动者总数的增加和与之相对应的新创造价值量的增加,并不是资本进行积累所必不可缺的条件;相反地,如我们在前面已经引用的马克思所明确指出的:“一国使用的不变资本的比例愈大,生产不变资本所消费的那部分不变资本也就愈大,……如果这部分不变资本增加了,那末不仅年产品量会增加,而且年产品的价值也会增加,即使年劳动量保持不变。这种增加就是资本积累的形式,理解这种形式非常重要。”事实不断证明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当然,有机构成的提高对于各个企业不会是均衡一致的,那是很正常的事,无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中的各个部门、企业都是如此。因此,即使劳动者人数不增加,生产上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仍然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

    第二,如果像列宁的图式所表示的,第一部类由于积累,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Ⅰc增大了,即第一部类总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了——这是必然会发生的,那末第二部类总资本的有机构成同样会提高。甚至可以认为,在一定时期,第二部类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速度要快于第一部类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速度。

    可是,第三,列宁的图式是想说明,如果第二部类总资本的有机构成也要提高,即增大Ⅱc,那末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就不能全部完成。因为这时候,第一部类代表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扣除用于本部类积累即Ⅰc的增大以后,第二部类所需要的用于更新和积累的生产资料价值量,就会大于第一部类剩余的新创造价值量;而且继续发展下去即随着第二部类有机构成的继续提高,还会出现第二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大于第一部类新创造价值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困难之所在,因而列宁就认为在工人总数不增加时第二部类无法进行积累。但是,这个困难是能够解决的,出路就是增大第一部类生产的比例,第二部类所占比例则相应缩小。因此,在社会总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时,第二部类生产的一部分必须转变成第一部类生产,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条件下,第二部类生产获得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这一章详细地进行了讨论。其实,问题不在于劳动者总数是否增加了,而在于资本有机构成是否得到了提高,只要资本有机构成是提高了,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就必然增大。所以,如果为吸收更多的劳动者而用作积累的新资本的有机构成较高,结果造成第一部类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二部类,造成第一部类所占比例的增大,那末在再生产的连续进行中,原有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是积累的另一形式),其后果同样会造成第一部类所占比例的增大。

    第四,事实上,马克思作为举例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一般比率为4:1和5:1的两个再生产表式,是代表了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正如马克思自己所已经指出了的,后一比率表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我们上面的计算已经表明,如果在不同的两个比率下,社会同样是简单再生产的形式,后一种情况下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必然较大。但是,社会生产是怎样从前一个阶段发展到水平较高的后一阶段的呢?显然,为了使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较低的水平提高到比较高的水平,必须有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使原有的不变资本的量得到增加(包括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即Ⅰc和Ⅱc都将增加),而“这种增加就是资本积累的形式,理解这种形式非常重要。”同时,第二部类生产的一部分必然会转变成第一部类生产,从而造成第一部类所占比例的增大。

所以,在资本主义下,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一部类所占比例也将逐渐增大,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8857.html

更多阅读

大转型:中国企业家的境界(四)“先天不足”

     中国民营企业身上有一种倔强、奋进的可贵精神,没有一个国家的民营经济在30年内取得像中国民营企业这样的成绩。中国民营企业正在向正规化、制度化、非家族化方面发展。然而,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似乎并不理想。  自1980年以

商务谈判策划书 商务谈判中易犯的错误(四)

 对于大多数企业经理人来说,没有接受过商务谈判的培训。在商务谈判中,很多时候是根据感觉或者经验来操作,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无意识地犯下一些错误,从而让谈判对手得到机会,对我方进行反驳或反击,使得己方处于不利的局面。在本篇商

创业指南:如何开始你自己的生意(四)

   对于一般经营、服务型部门和岗位,应采用岗位、级别的等级工薪制度。该项制度建立得越早越好。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实际能力,以及员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有目的的定岗、定员和定级、定薪。员工进入企业有明确的个人定位及发展目标

蹲踞式起跑易犯错误 创业者易犯的错误(四)

   创业者易犯错误之十九—只相信金钱操纵市场     “只有不合格的投资,没有不合格的项目。只要舍得投入,再不好的项目也能产生好的收益。”这是浙江某塑料制品厂厂长的投入万能论。为了体现自己的投入万能论,这位厂长收购了当地

营销:英雄的事业(四)

 5、渠道与目标客户数量的“互补平衡”:渠道数量的疏密有一定科学规律,并非越多越密就越好。密切关注客户质量,及时综合分析客户动态,以适当的资源匹配相应的客户。当一个市场出现要被淘汰和死亡的客户时,马上用新开发的客户或对原有的

声明:《构成企业的基本内容有 基本价值构成的提高(四)》为网友城南恋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