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全球降息潮蜂拥 中国如何应对?



     面对席卷全球的降息风潮,在经济下滑、通胀预期升温的背景下,中国是否也会加入降息行列?有专家表示降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中国应稳住宏观,保持宏观经济大体的稳定运行。

  全球多国央行联袂上演的宽松大戏愈演愈烈。5月14日,降息大军又迎新成员。

  5月14日下午,塞尔维亚央行宣布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11.25%;而在早些时候,考虑到本国货币谢克尔不断走强,危及国内重要的出口行业,以色列央行干脆等不到5月27日召开的议息会议,在“计划外”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5%。

  面对席卷全球的降息风潮,不少专家表示中国应紧跟欧美,缩小息差抵制热钱。但也有专家表示降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中国应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开放金融市场,以开放的态度应对宽松的环境。

  降息潮席卷全球

  尽管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国重申避免“汇率战争”。但西方发达经济体相继祭出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随后各国掀起的降息潮再无法掩盖“汇率战”升级的事实。

  日本央行4月宣布在两年内将基础货币量扩大一倍,以实现2%的通胀目标,帮助日本经济走出“通货紧缩”泥潭。美联储同样继续维持量化宽松政策,其5月1日在例行货币政策会议后,宣布维持每月购买850亿美元债券,以及超低利率政策不变。

  在美联储和日本央行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后,5月2日,欧洲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至历史最低位,并表示未来可能进一步采取宽松行动后,各国央行密集行动的全球新一轮“宽松潮”开启。

  印度央行5月3日降息25基点;澳大利亚央行5月7日宣布下调基准隔夜拆款利率25个基点至历史最低,同日,肯尼亚央行也宣布降息100个基点;5月8日波兰央行和格鲁吉亚同样宣布降息25基点;韩国央行5月9日将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5月10日,斯里兰卡央行和越南央行也分别下调基准利率50个和100个基点。

  加上5月14日宣布降息的塞尔维亚和以色列央行,在13天内,11家央行加入降息。

  由于G20、G7会议持续放纵日本贬值,引发了各国对货币竞争性贬值、出口下滑的担忧。因此,包括以色列、新西兰和瑞典在内的多家央行正在通过外汇市场干预本币升值,一时间“货币战”爆发的疑云四起。

  降息潮可能远未结束:摩根大通预计,俄罗斯、南非和罗马尼亚未来几周也将加入放松货币政策的阵营,而摩根士丹利则认为,英国央行可能在新行长卡尼7月1日就任后进一步宽松,而土耳其央行以及匈牙利、波兰和澳大利亚等已经降息的央行也可能在未来再度降息。

  不少专家表示,与以往相比,新一轮降息的汇率战意味分外浓重。迫于美日欧等国家大举量化宽松带来的“热钱”涌入和本币升值压力,更多的新兴经济体不得不跟风降息或是采取汇市干预措施。

  “近期全球各国纷纷降息,是以美欧日等国家发起的新一轮货币宽松带来的连锁反应。”大华银行经济财政研究部高级副总裁、高级经济师全德健直言。

  数据也表明,美日欧等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已经使得大量热钱涌入欧亚等新兴市场。据世界银行对全球新兴市场资金流入的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前4个月,新兴市场的资金流入量较上年同期激增42%,达到640亿美元。

  凸显严峻经济形势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均现乏力。4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由此前预期的3.5%调降0.2%至3.3%。全球央行争相掀起宽松浪潮,凸显了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降息已经成为当下各主要经济体刺激经济复苏的不二选择,并且远未结束。

  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近期并没有哪一个经济体有明显的复苏,经济的波动也比较大,这意味着全球量化宽松的基本态势还没有改变。

  就在几周前,IMF刚刚宣布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主要考虑到美国大幅削减开支以及欧洲经济衰退,该组织呼吁各国综合(行情专区)运用货币等政策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ING银行(行情专区)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蒂姆·康顿5月7日表示,全球央行都在纷纷向下修正其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并据此调整其货币政策,加大宽松力度。

  另一方面,新一轮宽松浪潮也带有明显的“货币战”特征。包括澳大利亚等央行都明确表示,降息的一大考虑是为了遏制过强的本币,为出口护航。

 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全球降息潮蜂拥 中国如何应对?
  包括康顿在内的不少经济学家都预计,如果世界经济增长前景进一步恶化,预计会有更多的央行再次加大货币宽松。

  有分析认为,各国都旨在通过降息提振经济复苏,扭转国内的经济颓靡,但其引发的降息潮则加剧了各国对于本国货币汇率的担忧。不过,这一轮全球宽松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并不为专业人士所看好。

  汇丰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恩在最新报告中指出,新一轮宽松政策“治标不治本”,央行送出的这种“止痛药”,短时间内可能扭转市场走势,但能否扭转经济颓势,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长远来看,这样无节制地“用药”并不可取,且可能带来严重副作用。金恩认为,当前全球金融资产一片繁荣,与其说这体现了央行推动经济健康复苏的能力,不如说是创造金融泡沫的能力。“当然,如果取代金融泡沫的是经济崩溃,那么兴许值得冒这个风险。不幸的是,泡沫通常是经济崩溃的前奏。”

  中国如何筑堤

  面对正在上演的新一轮全球降息潮,在经济下滑、通胀预期升温的背景下,中国是否也会加入降息行列?

  “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以自我为主。”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外部宽松意味着中国加息概率进一步减小,至于是否应该降息,需进一步观察宏观经济的走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上涨2.4%,PPI同比下降2.6%。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点评数据时表示,“中国降息窗口将打开”。他认为,CPI的上涨可能受到替代因素、季度和翘尾因素的影响,但PPI的下降则由于美日货币宽松人民币升值,导致企业实际资金成本增加,竞争力恶化,同时,楼市调控和光伏产业过剩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足。

  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分析师李建军则表示,降息的条件似乎已经成熟,但最大的问题和障碍在于是否真的需要降息。目前货币存量大,降息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如果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速在全年目标7.5%之下才有必要放松货币政策。

  在欧美日三大经济体都竞相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大量资本涌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前三个月中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达9790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4946亿元。

  为弱化大量热钱涌入对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央行在时隔17个月后再度启动央票,于5月9日公开在市场招标发行了100亿元的央票,同时重申统筹考虑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

  当前我们面临两难:一方面外需仍未企稳;另一方面在美元日元等主要货币持续宽松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大,给今年出口企业形成新的压力。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跃文认为,“全球范围的降息行动会进一步加剧情势,影响中国金融稳定,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形成新的严峻考验。”不过,他预测中国央行近期还不会动用降息工具。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不支持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可以预期,将来人民币有可能贬值,资金流向不排除突然逆转的可能。这意味着出口企业的人民币升值恶梦将可能结束。

  因此,在下半年美元可能加速升值的背景下,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对于减少中国经济和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汇率弹性增加可能使出口企业的成本和收益波动增大,进而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未来国内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可能将从单向人民币升值转为汇率双向波动的不确定性。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认为,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下,中国不会很快采取降息行动。当前,中国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依赖仍然较大,在出口疲软、房地产严控的背景下,降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振经济,但其副作用亦很明显,即增加信贷风险和资产价格上涨。

  “目前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充足,流动性充裕,在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存在的情况下,调降利率很可能诱发国内的新一轮通胀,并严重影响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左小蕾说。

  总之,在欧洲央行与美日相继持续宽松货币政策,中国国内经济增速乏力、流动性充足及热钱大幅涌入的背景下,预料中国央行将维持中性货币政策,短期不会降息也不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当前就是要稳住宏观,保持宏观经济大体的稳定运行。放活微观,放宽企业微观主体的发展空间,具体就是减税、降负、结构转型升级不放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924.html

更多阅读

全球变暖的原因与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最简单的答案: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一、全球变暖的原因根据物理学原理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任何物体都在向外辐射能量,这叫做热辐射。一般物体的热辐射的波长有一定的范围,由该物体的绝对温度决

科技小论文----警惕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全球变暖论文

现在,大家都觉得天气好像变热了,原本凉爽的秋天要到10月下旬才开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人类自己惹的祸。随着科技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副作用,炎热的夏天,人们都喜欢用空调。空调排放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甲烷,甲烷是导致气候变暖的气体。

变暖的地球下载 大堡礁 地球变暖的另一牺牲品?

   从太空朝地球望去,你会发现有一串串闪耀着天蓝、靛蓝、蔚蓝和乳白色光芒的明珠点缀在这颗蓝色“水球”上,这是我们星球上唯一一个可以从太空中看到的生物群—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每一个去过大堡礁的游客,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

声明:《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全球降息潮蜂拥 中国如何应对?》为网友哥的幸福迷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