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欧容:“没有人在十七岁认真”



     2013戛纳影展主竞赛单元作品《花容月貌》导演弗朗索瓦·欧容:“没有人在十七岁认真”

  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最具活力的法国导演,作品风格偏黑色、重幽默、具颠覆性,带有心理分析的味道,主题以探索欲望和越轨为主。有人把他比作希区柯克或夏布洛尔的衣钵继承者。

  今年戛纳电影节期间,法国《世界报》依照时间顺序,评出了本届电影节的“十大惊闻”,第一件便是弗朗索瓦·欧容在接受《好莱坞通讯》时的过激言论,面对美国记者对其新片《花容月貌》的挑衅提问,欧容回答:“许多女人都有放纵自己去卖淫的幻想。”该报道于5月21日刊出,即刻掀起一片公愤。迫于压力,欧容第一时间用推特道歉:“关于那些愚蠢的言论,还有那些误会;很显然,我指的并非所有女人,而只是我电影中的人物。”这则插曲客观上为这部没有超级巨星加盟的电影造足了声势。加上电影本身探讨了一个颇具争议的主题—青少年援交,从5月影展至8月21日导演携两位女主演参加高蒙电影院的首映,《花容月貌》始终是各大欧洲电影刊物期待的作品。

  欧容曾凭黑暗惊心的《八美图》、《挑逗性谋杀》惊艳影坛,也拍摄过《5×2》、《时光驻留》这样的温情文艺片。新片《登堂入室》重回黑悬疑惊悚题材,在2013年凯撒奖及其他欧美电影节中都是大热门球。

  一切情节都随人物变化流动

  《花容月貌》用四个季节和四首歌贯穿少女的故事。一切从夏季的海边假期开始。生于中产家庭的女高中生伊莎贝拉随母亲、继父和弟弟去南方度假,结识了一位德国男孩,并将第一次献给了这位“露水男友”。

  回到巴黎后,伊莎贝拉开始无心学业,一心渴望冒险,去经历同龄人不敢的体验……她背着家人开始了一种双重生活,白天依旧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循规蹈矩;黑夜就变成一位神秘应召女郎,去感受另一种游离在社会边缘的生活。她通过网络交友接客,约定地点和价格,然后准时赴约。在各家高档的酒店客房中,女孩子伺候着各类年长的男人,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品行恶劣、习性怪异的顾客…… 她的收费标准从300欧元逐渐增长到了500欧元。所有的顾客中,伊莎贝拉觉得老人乔治最有魅力,一次交易前,两人甚至举杯小酌,促膝而谈;由于心脏病突发,乔治猝死在宾馆的床上,伊莎贝拉只能仓皇地逃走。警察的介入戳穿了女孩的双重身份,母亲整天活在痛苦和焦虑中,逼着女儿去看心理医生。乔治的妻子却找到了伊莎贝拉,两人一同故地重游,去凭悼乔治亡故的宾馆房间……

  整部电影节奏平稳,风格十分写实,即便遇到戏剧性强烈的段落,如乔治猝死,或母亲知道真相后,愤怒地抽打女儿,欧容的处理总是收敛节制到了极点。电影讲述“青少年援交”的故事,却没有一点色情的意味,更没有盖棺论定,用一两个简单粗糙的理由来解释少女的行为。一切的情节都跟随着人物在变化与流动,用写实的场景来展示生活本身的复杂性。《花容月貌》在故事和主题上,看似与欧容以往的作品不同,其实依然贯穿着欧容一贯的审美倾向—对未知事物的冒险体验。伊莎贝拉热衷于对非法行为及自己情欲的探索,正如《登堂入室》里的文学老师渴望得知学生的“小说世界”,最后因好奇心弄得身败名裂;又如《游泳池》中的侦探小说家希望真枪实弹地破一次疑案。对生活中无知神秘的冒险冲动永远是欧容电影的原动力。

  冒险本身会上瘾

  时代周报:《花容月貌》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作为导演,感觉跟以往有何不同?

  欧容:我以往的电影主要以年长的演员为主。但在上一部《登堂入室》中,我指导过两位高中男生,我自己也找回了一点刚学习电影时的感觉。那时候我就开始想,什么时候再拍一部高中女孩子的片子。

  时代周报:但片中的伊莎贝拉不是一个单纯的青少年,她在课外是个援交少女。

  欧容: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7岁是怎样一种感觉,生理变化带来了怎样的体验?电影经常会把青春期处理得很理想化。其实对我而言,它是个很痛苦、很复杂的过渡阶段,而且我对它没任何怀旧感。我不想把青春期单纯地描绘成一个情感阶段,它同样充满荷尔蒙的气息。身体在经历快速的变化,渐渐地,我们又对这种变化感到麻木。少女援交这个主题其实是为了提出这些问题,青少年如何寻找自我,如何认识自己身体里的欲望,这里的欲望与感情没有关系。

  时代周报:伊莎贝拉出生在富裕家庭,她并不是为了钱。

  欧容:伊莎贝拉并没有生活压力,也不需要为学费去绞尽脑汁,她完全是出于本能。现实生活中,这类女孩子也可能吸毒,或者患上神经性厌食症……只要是隐秘的、非法的、严禁的事物,她都有兴趣尝试。青春期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阶段,所以描述它的人才会无比兴奋。兰波就写过一首诗,题目就是“没有人在十七岁认真”。伊莎贝拉就是这样。

  时代周报:伊莎贝拉去见她的客人时,总是出现地铁的自动扶梯,或是宾馆里长长的过道…… 有时你似乎故意让这些影像循环出现,有什么特殊的意图吗?

  欧容:就像所有的非法经验一样,人们会去寻找一种仪式感,包括相应的服装,重复性出现的地点等,而电影里,伊莎贝拉的仪式过程是互联网上与人联络,想象顾客的长相,商谈价格,然后去约会地点接头等。后来,她告诉精神治疗师,在重复这些仪式性的活动时,她几乎没有什么特别感觉;真正促使她去接客的原因是冒险本身,是参与非法活动带来的兴奋感,她渴望打破自己那种乏味的存在感。其实,在我的电影里,许多人物的性格都有逃离现实的一面,像吸毒一样,冒险也会上瘾。

  真实的青少年问题精神分析师

  时代周报:青少年援交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你选择这个题材,是否要做很多社会调查?

  欧容:当然,我做了不少调查,因为现在青少年获得信息和沟通方式不同了,许多情色交易主要通过电话和网络来完成…… 所以我必须去寻找原始材料。比如我采访过一些警官,有些负责青少年案件,有些是卖淫新形式的专家,还有一位精神治疗师塞尔吉·海费茨,他专治问题青年的心理疾病。我需要这些原始素材来确认我自己的一些判断,同时也可以丰富一些剧情。但我会尽力忘记这些真实素材,完全依靠虚构来创造。

  时代周报:听说你邀请赛尔吉·海费茨这位精神分析师在电影扮演他自己?

  欧容:是。我跟他见面时,还在剧本创作阶段。当时他读了已经写完的几个章节,在几个关键点上作了些评论,尤其是伊莎贝拉说,她会用援交挣来的钱支付听诊费时,精神分析师应该是个什么态度。其实,这个角色我脑子原本有几个著名演员的人选,但赛尔吉很吸引我,说话也很智慧。所以我建议他演这个角色,他居然同意了。另外,他的办公室给了我很多布景上的启发。试镜时,他的镜头感很好,就是微笑稍微多了点。他告诉我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最常见的就是青少年反对父母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意愿。所以与这些问题青年沟通时,必须要先“明确立场”,自己作为医生是站在他们一边的,甚至是反对他们父母的。我把这段用在了电影里,伊莎贝拉和母亲同时在他面前时,他明显支持伊莎贝拉。

  “我也想让自己的电影有这种现实感”

  时代周报:电影中伊莎贝拉没有父亲,但你并没有把她的表现归结于父爱的缺失?

  欧容:父爱的缺失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伊莎贝拉的状态是由许多原因导致的。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其实对我来说,伊莎贝拉这个人物也是一个谜。我不想过于简单地去诠释她,只想跟随着这个人物,就像一个昆虫学家观察着自己热爱的研究对象一样。电影人物和现实的情况差不多,每种性格的形成都有复杂的过程。

  时代周报:伊莎贝拉对母亲有一个情人似乎并不恼火。相反,母亲知道女儿的所作所为却很生气。

 弗朗索瓦·欧容:“没有人在十七岁认真”
  欧容:青春期是一个很麻烦的阶段,孩子们渐渐懂得父母也都是凡夫俗子,并不是想象中的英雄,甚至父母还会对自己说谎,向自己隐藏一些秘密。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真实、诚恳。然而,她们发现成人的世界充满了虚伪和谎言。于是她们变得敌视家长,因为父母早就从神台上跌入凡尘了。

  时代周报:母亲知道真相后,动手打伊莎贝拉时,我们的感动似乎大于震惊。

  欧容:拍这场戏之前,我跟好几位女性朋友聊了很久。我问她们:“如果伊莎贝拉的母亲发现了17岁的女儿在援交,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她们大都回答:“那肯定很可怕,我会拼命责怪自己,我尽量去理解她。”她们基本倾向于一种比较积极开明的态度,去靠近并试图理解。只有一位朋友除外,因为她女儿曾经吸毒,她偷偷跟我说,发现女儿抽屉里有毒品那一刻,她打了女儿一耳光。我听了后,就有点感悟。面对十几岁的儿女,父母不知道说什么,或做什么来表达愤怒时,确实有可能对他们做出身体性的伤害。母亲的扮演者杰拉尔蒂娜也同意我的观点,不过她觉得,她的角色性格软弱些,打完孩子后立刻就会后悔,会为自己的粗暴行为道歉。

  时代周报:能不能谈谈中学生背诵兰波诗歌的那场戏?

  欧容:那场戏里,我希望能够抓到一些青春期的脆弱和美感。除了几位主演,那些课堂上的高中生都不是职业演员,有些是亨利四世高中的学生。他们背诵完诗歌后,我要求他们与老师之间有些互动,他们可以表达一些对这首诗歌的感觉或分析解释。这些不是剧本里的内容,都是临时决定的,这场戏完全是用纪录片方式拍摄完成的。

  最近我重看了戈达尔的《随心所欲》,戈达尔在片中直接采访一些妓女,纪实与虚构完美结合起来。我也想让自己的电影有这种现实感,所以我很想听听现在青少年的观念,看看是否与我17岁时的观念有相似之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263.html

更多阅读

十七岁:首发预报片任贤齐放没有下初恋-十七岁_头头影院

  青春爱情怀旧影戏《十七岁》近日发布了影戏先导版预告片,影片主打怀念17岁的初恋时光,先导预告片围绕“找回失落落去的青涩爱情”,展示了影片中男女主演贾静雯和任贤齐的一段阔别二十年的初恋回忆,同时,也将影片中贾静雯17岁的女儿的

商博良和罗林生 让 弗朗索瓦.商博良

商博良和罗林生 一、商博良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Champollion,1790年12月3日—1832年3月4日),是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是第一位识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被誉

声明:《弗朗索瓦·欧容:“没有人在十七岁认真”》为网友失恋小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