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要求推进二孩 孔子管理思想:中式管理的基本形式 二



其四、形而上学:道。

孔子的形而上学,以“道”为基本哲学范畴。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足见孔子晚年十分注重“道”。儒家经典《周易·系辞》说:“形上之谓道

,形下之谓器”。“道”就是儒家的形而上学。缺乏形而上学的坚实基础,理论大厦就会摇晃,甚至于倒塌。

《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

吉凶,吉凶成大业。”有一阴一阳之道指导人们的思维,大业才不会走入迷途。因而,孔子曰:“无为而治者

,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不妄作为而能够治理天下的人,舜就是吧?他做了些什么呢?

只是毕恭毕敬地坐在王位上罢了。对什么毕恭毕敬呢?天命。恭恭敬敬地遵从天之令,人之性。也就是遵道。

由此孔子总结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遵道,能弘道,这正是儒家治理思想的哲学根基。虽然孔子

开始整理传承《易》之形而上学比较晚,也并不完善,但毕竟有了初具形态的儒家形而上学。然而也正因为这

形而上学的构建有些迟,也不够系统完善,不够强有力,因此,儒家内部不断产生分歧。最直接的首先是孟子

和荀子的部分歧见,使儒家理论产生偏移。在人性上,孟子和荀子都背离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传统哲学原

理,孟子曰:“人之性善”。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有利己有利人的阴阳趋向,皆为天性

,本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人后天的价值判断而已。关于人性的一阴一阳的先天特性被孔子的大弟子们强行拆散

而指为人之本性,也就不再成其为“道”了。足见儒家的形而上学未能深深渗透于儒家的传统之中,实在有些

软弱乏力。后儒董仲舒则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说是“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

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从根本上背离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哲学思想。并且提出“三纲五常”永恒

不变的名教观念,与《易》的变易思想背道而驰。而最甚者则是被尊为理学宗师的宋儒朱熹。朱熹的哲学思维

背离传统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和“执两用中”的哲学传统。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阴阳两端和中的一分为三

的哲学。由朱熹集大成的理学以“理”取代“道”。产生“理”与“气”的两分法思维体系。“天地人三才”

论被理气二元对立论所替代。朱熹认为“理与气是二物”,构成一对新的哲学基本范畴。形成了他所创造的中

国式的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朱熹认为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又说:“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

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以本体言之,则有是理然后有是气。”“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

。” (《朱熹集》)“有是理,便有是气”。“理”与“气”的对立,构成了类似于西方哲学的一分为二的形

而上学,从根本上背离了中国传统的一分为三的哲学。而且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人竟然成了“天理”的

掌上玩物,更是从根本上背离了传统的人是宇宙的中心的人文精神。离经叛道的朱熹理学一度被官方禁止。但

朱熹的“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未有君臣,先有君臣之理”(《朱子语类》)的说教从根本上说

,纯粹就是维护皇权专制的御用理论工具,因而终于被帝王所赏识,取代了孔子的思想而占据正统的地位,开

始了唯“理”是从,以“理”控制人们的思想,“以理杀人”的专制黑暗时代。而且其毒害一直延续至近代,

至今仍然阴魂不散。诸如“有理走遍天下”、“凡事都讲理”、“以理服人”的单讲一个空理,不求实力发展

的说教仍然广为流传,以至于空讲理讲到帝国主义列强打入中国,大肆屠杀中国人了,还是为一个“理”字所

困而难以能摆脱,国弱而民遭殃!占据了正统的地位的朱熹理学动摇中国哲学根基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国近代

的衰落和民族的耻辱。这些后患,均出于孔子思想体系中形而上学的软弱无力。这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大缺憾

第三节 孔子管理思想体系的结构化

用现代视点,我们可以将孔子管理思想体系归结为如下的理论框架:

一、治道——三维组织治理理论:

1.礼。追求体制合理化。逻辑判断,求真。核心理念:礼制、礼乐。

2.义。追求利益正当化。价值判断,求善。核心理念: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和。追求组织完美化。审美判断,求美。核心理念:忠信、孝悌,和而不同。

二、道统——四维管理哲学:

1.生存哲学。基本范畴:命。“畏天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境界哲学。基本范畴: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行动哲学。基本范畴:中。“中庸”。“过犹不及”。“君子而时中”。

4.形而上学。基本范畴: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第三章孔子管理思想与老子形而上学想的协同行为分析

由于孔子思想体系中形而上学的软弱无力的事实,由于老子的形而上学透彻地发扬了《易》的形而上学内涵的

事实,自汉而后的发展,便有了内道外儒的现实通路。这种以老子哲学作为形而上学主内,以孔子的管理思想

作为治理工具主外的协同,实在有互补的天然合理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但历史的现实是除了儒道互补

的成功的一面之外,还有由汉代开始的儒道学者之间“儒道相绌”的另一面。《史记·老子列传》载:“世子

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绌,废除,贬退之谊。儒老学者均出于门户之见和个人得失之私利,确

实互相贬废。以至于孔子管理思想与老子哲学思想协同的努力举步维艰,无功而返。《史记·老子传》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史记·仲尼弟子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孔子也师事于老子

,可见本无门户之争,学术上也可互补,互相合作本属学术活动之必然。至于演绎成“儒道相绌”,则在儒家

“内圣外王”、“学而优仕”观念的恶性膨胀。

而实质上,内道外儒的构想确是具有现实性。

老子的《道德经》传承了允执其中、持中致和的传统哲学,将《易》所传承的哲学内容提高为完整的形而上学

体系。但由于语言的深奥难懂,历来多被误解。尤其是在中国人失却了自信心,“洋”迷心窍的时候,竟把老

子哲学贬低为诸如“以道为世界本原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权术的始祖”、“道

教宗师”等等 。

 中央要求推进二孩 孔子管理思想:中式管理的基本形式 二
其实,老子哲学具有完整的哲学范畴和形而上学体系。《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真正

传承中国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就是老子关于道的哲学论述。其结构体系简要概括为下面的三大关系。这种关

系哲学完全可以补孔子形而上学的不足,而使孔子的管理思想具有强大、完善的形而上学的支撑。

一、老子的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道”与“德”。——天人关系。

1.“朴”与“道”对举。

老子将“无名之朴”,与有名之“道”对举。《说文》:“朴,木素也。”即指木的本来状态,未经加工削砍

雕琢的原木。老子用“朴”来形象地指称未经人的思维加工的保持原来面目的无名状态,直接称之为“无名之

朴”。未经人之精神加工、命名的存在就是“朴”,“朴”没有具体的规定性,称之为“无名”。老子曰:“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由“无名”才产生“有名”。“有名”所表征的“名”,其最高范畴就

是“道”。老子的“道”是存在的总体及其规律性的“名”,并非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世界本原”。老子把这

种关系归结为名实关系,说:“名者实之宾”。老子将“道”与“朴”对举,是名实对举。这是老子形而上学

关于天人之际关系的总体描述,是老子哲学的总框架:天,自然界独自存在,在与人产生关系之中,人的思维

用“名”(概念、范畴、理念)的方式来反映它,并赋予它规定性:“道”。老子在郭店《老子甲》中说:

“卑道之在天下,犹小谷之与江海。”“道”与“朴”的关系形象地被比喻成小谷与江河的紧密联系:无江河

之源,就没有小谷之满;无“无名之朴”之源,就无“道”之名。老子的形而上学,早已超越本体论的初级阶

段,超越认识论的阶段,进入关系哲学[注2]的最高阶段。

2.“器”与“德”对举。

老子曰:“朴散则为器”。无名之朴被散割了就称为为器,用“器”指称“朴”的局部,其名则为“德”。而

曰:“大制无割”。“大”指“朴”的整体,“朴”的整体则名为“道”,没有被分割。因为没有被分割,才

能整体映像,才能够遍聚其所得,复归到无名之朴,所把握“道”的规律性才能与它的无名状态相符合。这就

叫做“恒德乃足,复归于朴”。又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深通之德只服从于道,局部已从整体的特性,

德遍足了才能复归到朴的本源。这里“道”与“朴”对举,“德”与“器”对举均是名实对举。

二、老子“名”的生成体系。——概念、范畴、观念的生成关系。

1.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说:“道产生一,一产生二,二产生三,三产生诸名物”。清晰地描述了老子形而上学如何生成“名”的

关系结构体系。“道”是“朴”或它的部分“器”的整体统一加以映照而成的名,并且依据思维中“混而为一

”的方式,由思维点加以映像。故道之所谓“至之”,即极尽而映像之所谓“大一”,以及“混而为一”之所

谓“小一”,都产生了“一”的观念。而“器”是“朴”割裂的局部,由此而产生了“一”,其割裂之外的部

分自然又可以产生另一个“一”,因而产生了“二”。特别是人的思维时常用这种分割形成并立的两端,统称

为阴与阳。阴阳两端互相激荡产生了第三个事物,于是二产生三,这第三种状态有多种可能,三蕴涵了“万物

”。这样,人的思维中的“名”的整个相互关联的结构就赖以产生。

2.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的是:“诸名物有恃于阴的状态,而怀抱着阳的状态,涌摇着无名之朴馈送的那些‘粮草’据以构成与

无名之朴遥相呼应的特征。”其中的含义之一是万物均由阴阳两端的相互激荡而生成,与《易》的“一阴一阳

之谓道”的含义相同。含义之二是由此生成的“名”具有与无名状态相符合的特性。含义之三就是:阴阳两端

互相激荡而生成第三个事物,也就是“中”的事物,从而产生和谐的关系,由此构成“执两用中”思维方法的

哲学基础。

三、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认识论。——认识与大自然的关系。

1.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像地,地像天,天像道,道像它所指称之物那样。道所指称之物就是“无名之朴”。“道法自然”

,法,像。自然,就是“自己那样”,“道”像他自己的真身“朴”那样。人的认识完全来源于大自然。

2.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认识是为了实践。行动需要道的指引。

3.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又曰:“道恒无名,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

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也就是说,道遍满了就返归于无名的状态,因而就没有什么

事是不能做好的。王侯如果能遵循它,诸事物就会自己依照规律而化育生成。看到了化育生成的繁荣景象就想

妄为,我将用无名之朴的哲理来安抚他。安抚以无名之朴的哲理,无非就是想使他没有妄为的欲望。没有有妄

为的欲望而且遵守归根的原则,一切将会自己不受妨碍地循着正轨运行。

老子哲学主张有道者无为,只遵循规律来办事而不妄自制作条规。认为道遍满了就返归于“无名之朴”。人们

用道指导自己的行动,“辅万物之自然”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因而也就能够有所作为。

老子阐明了遵循规律而能成事的哲理。指明道与行的关系。

第四章 思想家与管理者的协同行为分析

传统儒学有一个基本主张,即“内圣外王”。所谓“内圣”的由来就是修身养性,做一个有德性的人;所谓“

外王”的由来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冯友兰《中国哲学之精神·绪论》中说:“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

派哪一家,都自以为讲‘内圣外王之道’。”最后的《结论》中又说:“所以圣人,专凭其是圣人,最宜于作

王。如果圣人最宜于作王,而哲学所讲的又是使人成为圣人之道,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内圣外王之道。”所有

的“内圣外王之道”都基于一个假设:修身可以成圣人,圣人可以为王。可是历史的不幸是“内圣外王之道”

的假设仅仅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经不起实践的经验。这种不切实际的“内圣外王”空想和“学而优仕”的

观念恶性膨胀,不仅演绎成“儒道相绌”,搅乱了学术研究,还毒害了中国的教育,导致人人为“外王”而读

书。

致力于学术的学者,与致力于现实利益的管理者本来就要求有不同的天赋和环境,必须分工而后合作。把两者

混为一谈,反对必要的社会分工本来就是一种糊涂观点。而没有伟大思想家和强大的管理者的民族必定要走向

衰落。

其实,《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从孔子开始,在儒家那里,不少民众拥护

的君主都被视为圣人。《周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误以为从圣人的“神道设教”可到“天

下服”,圣人也就最终可以成为王者。于是从圣人走向王者的道路就成为儒家学者的毕生追求。

但是,《易传》的作者所谓的圣人实际上并不是因为他们首先是圣人才最终成了王者的,而是因为他们首先是

得到百姓拥护的王者才逐渐被视为圣人的。内圣外王的推理颠倒了因果。《周易》与儒家所说的圣人,与其说

是“内圣外王”,不如说是“以明君为圣”更为贴切。《孟子·公孙丑第二》载:“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

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哪个圣人比得上孔子?而孔子直到五十六岁时才做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从中

国历史的事实看,内圣外王从来不是现实的通道,虽然儒者前仆后继也未曾打通过此等通道。然而所幸的也是

孔子、孟子和苟子等都没有成为王者,否则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大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了。而后世的千军万

马争外王,人人都想当皇帝之惨烈就不堪设想了!

“内圣外王”理论的谬误,妨害了儒道协同,妨害了中国治道的完善与进步,最终导致儒学的衰落。也引导中

国的教育步入官本位的陷阱而久久不能摆脱。治道和教育的缺憾使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如今,在由于落

后而挨打之后的国人,决不可一再演绎“国人丧失了自信”的悲剧。应当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抛弃那些历史垃圾,振奋民族精神而自立于民族之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2687.html

更多阅读

法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作者:李林 来源:学习时报社会管理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党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下,政府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需要采取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道德的、纪律和行业规范的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下,通过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科学组织和对资源的 合理配置所要达到的基本标准。事实上,任何一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出现,都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而且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目标也会

赵传先:置业顾问的基本素质要求

赵传先:置业顾问的基本素质要求  1、置业顾问的条件  1)品德条件:  1.1置业顾问与公司  置业顾问应诚实、正直、可信赖,热爱公司,维护尊地公司的名誉,不做损害尊地公司的事情,不利用工作之便搞私下变易等。  1.2置业顾问与

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 绩效管理的5个基本发展水平

实践当中存在多种形式的绩效管理一方面反映了绩效管理具有不同发展水平或发展阶段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决定企业绩效管理的发展阶段的既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相关,也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认识和能力相

声明:《中央要求推进二孩 孔子管理思想:中式管理的基本形式 二》为网友喜夏厌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