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中国企业不是要不要国际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国际化的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纵深发展,中国加入WTO五周年之际,颇受争议的WTO问题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对于中国企业的诸多领导者来说,WTO后时代的竞争才真正开始,国际化问题再次成为面临中国企业家一个棘手的问题,从而迅速深温,成为世界当前主流思想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目前谈论焦点不是要不要国际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国际化的问题,确实,国际化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在《世界是平的(TheWorldisFlat)——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一书之中,托马斯·弗里德曼将全球化分割成三个阶段。“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始于公元1492年哥伦布环球航行从而打开了新旧世界的贸易大门,直至公元1800年前后,企业的快速扩张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化2.0”是企业之间的融合,从公元1800年持续到公元2000年,其间被经济危机带来的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硬件的革新扮演着主要的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再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门槛,软件的不断创新让大洋两岸的人们可以通过海底光缆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

  尽管到公元2006年,历史似乎正进行着一次有趣的轮回。在五百年前,谁也没有想到,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使用简陋至极的导航技术穿越海平面,并安全返航,以此证明“世界是圆的”。他们在茫茫大海中折腾了71个昼夜,一直到1492年10月3日凌晨,才发现第一块陆地。哥伦布深信他脚下所踩的正是印度,而实际上,那是后来被命名为“亚美利加(America)”的崭新大陆。几个世纪后,美国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光顾真正的印度时,托马斯·弗里德曼发现,这里的人们在顶尖学府里接受教育之后,已经掌握了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世界仿佛骤然变平——正像那些印度工程师面前的液晶屏幕,鼠标点击之间,已经能够轻易调动遍布世界的产业链条。

  为了证明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特意进行了一次目的地为“印度”的旅行,但却对世界得出了与哥伦布截然相反的结论。托马斯·弗里德曼将自己比作现代版的哥伦布,在其300多页的著作中,他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而不断地寻求最好的论证:“当世界变平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也被铲平了!”托马斯·弗里德曼和许多人交谈,大段大段地引用其他作者的文章、E-mail、官方报告、广告片花、演讲稿和调查数据。显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问题并不在于细节的贫乏,而在于整本书读起来乏善可陈。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几近雷同的阐述:“世界越来越小,变革正在无情地推进,许多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但我们不要为此感到恐慌”。

  从弗里德曼就出版了一本关于全球化的著作以来,引起了一场关于全球化的争论。六年之后,弗里德曼对于全球化的认识更为深刻与透彻,《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一书也因以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益处,提出了“现代商业课题中最令人瞩目和引人入胜的真知灼见”而荣获《金融时报》与高盛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美国权威杂志《商业周刊(BusinessWeek)》和《经济学人(TheEconomist)》之类的杂志里几乎随处可见,只要读者不是在密室里被关了五年禁闭,那关于外包工业的新闻几乎早就可以倒背如流。面对外界的评论,弗里德曼自信十足。“如果我的基本观点是对的,这本书就会被人记住;如果事实证明它是错的,这本书就会完蛋,被人扔进垃圾堆里。”

  事实已经证明,不是要不要国际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国际化的问题,当个人也可以与大企业竞争,大企业也可以拥有小公司的灵活与快速;当身在斗室也可以洞悉天下,远在北美地区的企业仍然如同邻居——在全球化3.0时代,无论国家、企业或者个人,都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以适应扁平化的世界。

  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托马斯·弗里德曼用了相当的篇幅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如:“如果你希望自己和孩子有竞争力——不论SOHO族或企业员工都至少必须做到非常特殊、非常专业、非常深耕,或非常会调适中的一点”;“如果你的国家再不好好拼教育——人才质量就会不如人,年轻人的雄心会不如人,科研水准也会不如人。现在,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是微软在全球最有创意的研发中心了”;“给国家、企业、父母的良心建议——这年头不可能再有终身雇佣了,只有‘终身受雇力’。国家应该改变社会保险的结构,企业应该帮助员工往多方向发展。”

  托马斯·弗里德曼还指出:“从前的企业要发展数十年才能真正成为跨国企业,企业今天创业,几周后就成为跨国企业的企业比比皆是。未来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就是跨业、跨国合作的管理能力。”因此,托马斯·弗里德曼给出了企业国际化扩张致胜七个建议:第一,世界被铲平后应该调整自己的内心,而不能构筑壁垒;第二,小企业要学会做大,学会如何利用新工具参与全球竞合,让企业发展得更远、更快、更广、更深;第三,大企业则要学会让客户做大,自己则做小;第四,最好的企业都将是最好的合作者,越来越多的任务都必须通过企业内外的各种合作来达成;第五,一流企业会定期自我体检来保持健康,并把结果卖给客户;第六,一流企业外包是为了致胜,而不是裁员,外包是为了更快、更便宜的创新,是为了成长,为了取得更大市场,为了请更多专业人才,而不是为省钱而炒更多人鱿鱼;第七,把工作包去海外的,不是那些不爱自己土地的人而已,有理想的人也在做,例如:公益创业家,他们做的就是“授人以渔”的事。

  对于国际化的问题,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企业要想扁平化生存,最重要的还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其中的关键的转变就是“横向”。在全球化2.0时代,由于许多企业管理者掌握更多的信息,价值观建立在由上至下的纵向指挥和控制的基础之上;而在全球化3.0时代,传统的团队和组织模式都发生着变化,“信息不对称”越来越难以做到,越来越多的组织都是由下而上的管理,出现越来越多的虚拟团队。如果需要要做一项业务,直接把业务分割成许多单元、交给地球另一端的合作伙伴,从头至尾都通过网络完成,甚至不需见面。在这样的组织形态与合作方式下,原来积累下来的习惯、人脉和资源就都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估,管理就不能依靠命令与控制,而要靠沟通与协作、靠共识来完成。

  《世界是平的》是一本洞察先机的大财经书籍,北京华夏圣文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培训师汪洋就认为:正如书的副标题“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所标明的,这是一本大财经书籍,“是在一些事情刚发生,另一些事情还没有发生时就写的一本预言未来管理的书。而我们要从企业的发展史里面体会一些信息,看到一些非常有用的案例。这对未来的企业管理有所帮助”。

 世界是平的:中国企业不是要不要国际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国际化的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尽管今天还没体会到扁平化的影响,但是也必须从思维上做好准备。就像托马斯·弗里德曼说的:“许多企业的决策者——无论是何种行业、企业大小、经营者或创新者——都在重复讲同一句话:‘就在这两三年,就在这两三年’。‘就在这两三年’,他们做起了本来做梦都没想过可以做的事,不然就是必须去做本来做梦都没想过必须做的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目前在一些通讯等高科技领域甚至比美国还普及,这在数十年前根本不可能的。然而,“世界会不会更好,全凭创新能力”,中国企业能不能扁平化生存,也要靠创新能力和市场洞察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5124.html

更多阅读

开放式创新:中国企业必须要迈步上道

     宝洁从2001年只有4个人的小企业购买了电动牙刷的技术,第一年收入盈利2亿元。最近说世界上有一个品牌在中国,到底是国际的,还是中国的呢?那个品牌在中国人人都用到就是碧浪,70%的人认为碧浪是中国的,但是碧浪是宝洁的。宝洁与科

袁岳:中国企业还处于危机中

经济观察报:中国正处在一个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企业将面临哪些挑战? 袁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企业环境化的挑战,就是节能减排。这不是说企业要去做环境产业,而是说我们每一个企业所做的原来的行业和生意都要变得环境化,尤其是生产

曹德旺:中国还不能取代美国变成消费大国

夏季达沃斯9月10日-12日在中国大连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全球影响”分论坛上表示,中国还不能取代美国变成消费大国,中国消费能力赶上美国需要一段时间。   以下为发言实录:  

张亚勤谈管理:中国企业需要一种长远心态

  记者:前30年中国企业处在大变局、大转型时期,那么新甲子时代,中国企业可能处于什么样的商业环境?  张亚勤:中国过去60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30年是自力更生、走向独立的30年。中国和世界几乎没有任何交往,更多的是“闭门造车”

声明:《世界是平的:中国企业不是要不要国际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国际化的》为网友五月好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