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实务 中国经济法理论与实务(连载)11



第三章 经济合同概述

   

第一节 经济合同的概念

  一、合同的概念

  合同亦称契约。合同是当事人之间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确立、变更和终止双方

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具有下列法律特征:

  (一)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和法律关系

  法律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和能够引起合同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行为。法律

关系是指人们之间依法所确立的某种权利义务关系。法律行为和法律关系是依法产生的,

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任何一方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约定,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二)合同是一种合法的法律行为

  合法的法律行为是指合同的确立、变更和终止,以及合同的内容、程序、形式都符

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国家计划要求的行为。合法的法律行为是受国家法律保

护的。

  (三)合同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法律地位平等的

  行为

  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法律行为。意思表示一致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经反复协商,

使各自的真实意思达成一致意见的一种表示。因此,合同关系与行政关系不同。

  法律地位平等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或多方在确立、变更和终止合同关系中均同样享

有某种权利和义务。合同当事人之间,无论法人和公民,无论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也

无论上级和下级,只要发生合同关系,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就是平等的,必须贯彻平等互

利、协商一致、等价有偿的原则。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任何单位和

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否则,合同关系不能成立。

  (四)合同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

  合同依法成立后,对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均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严格按照合

同约定履行各自应尽的义务。如果任何一方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必须依法

承担违约责任,以维护合同的严肃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经济合同的概念

  所谓经济合同,是指法人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

议。经济合同是合同种类中的一种合同,因此,除具有合同的一般特征外,其自身还具

有下列基本特征:

  (一)经济合同的主体必须是法人。我国《经济合同法》第2条规定:“经济合同

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这一规定表明:在

一般情况下,经济合同的主体必须是法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不

能成为经济合同的主体,无权签订经济合同。因此,公民个人之间、个体经营户之间签

订的合同,不是经济合同;企业法人与其所属成员之间签订的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也

不属于经济合同范畴。但是,个体经营户、农村专业户、承包户同法人之间为实现某种

经济目的而签订的合同,属于经济合同。如村民承包果园、承包磨坊等。我国《经济合

同法》第54条规定:“个体经营户、农村社员同法人之间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参照本

法执行。”个体经营户、村民虽然不是法人,但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成为经济合同的

主体,同法人签订经济合同。不过这只是《经济合同法》中规定的一种特殊情况。

  (二)经济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而签订的协议。“一定经济目的”

包含以下含义:(1)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利益;(2)为了满足扩大再生产或全社会的

需要而进行的某种经济利益;(3)在生产或者流通中所确立的某种经济权利和经济义

务的协议。如产品购销、加工承揽、建设工程承包等。“一定经济目的”是经济合同区

别于其他民事合同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经济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所谓双务,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既享受某种权

利,又承担某种义务,任何一方不得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也不允许任何一方只承

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对等。又由于合同当事人双方都是为实现一定经济

目的来参与经济合同法律关系的,因此,双方必须是平等的、互利的和等价有偿的。否

则,不属于经济合同范畴。

  (四)经济合同是受国家计划制约的协议。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

合同既是制定国家计划的依据,又是落实国家计划的重要手段,因此,订立经济合同,

必须符合国家计划要求。凡属于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产品和项目,必须按照国家下达的计

划指标签订合同;属于国家指导性计划的产品和项目,也要参照国家下达的指导性计划

指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签订合同。既使在变更和解除经济合同时,也必须经下达

该计划的上级机关批准后,才可以变更或解除。因此,《经济合同法》规定,违反国家

计划的经济合同是无效经济合同。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民经济中的指令性计划将会逐渐被减少,而

指导性计划则会相应增多;计划调节相对减少,市场调节逐渐增多。但无论如何,我国

国民经济必须是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经济合同也必须要受国

家计划制约。

  (五)经济合同在发生纠纷后,可以到有管辖权的仲裁机关申请调解或仲裁。经济

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当双方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到有管辖权的仲裁机关申

请调解或者仲裁,而其他合同纠纷则不经过仲裁的程序。这是经济合同区别于其他合同

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三、经济合同与协议的异同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把协议称为合同,也有人把合同又称为协议。合同与协议

是否同一个概念,两者有何异同?

  (一)经济合同与协议的共同点

  所谓协议是指有关国家、政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个人,在平等协商

的基础上订立的一种具有政治、经济或其他关系的契约。协议,在其所表示的意义、作

用、格式、形式等方面基本上与合同是相同的。经济合同和以经济为内容的协议,都可

以称为契约,两者都是确立当事人双方法律关系的法律文书。

  (二)经济合同与协议的区别

  经济合同与协议虽然有其共同之处,但两者也有其明显区别。经济合同的特点是明

确、详细、具体,并规定有违约责任;而协议的特点是没有具体标的、简单、概括、原

则,不涉及违约责任。从其区别角度来说,协议是签订合同的基础,合同又是协议的具

体化。

  经济合同与协议是两个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只从名称上来区分,而应

该根据其实质内容来确定。如果协议的内容写得比较明确、具体、详细、齐全,并涉及

到违约责任,即使其名称写的是协议,也是合同;如果合同的内容写得比较概括、原则、

很不具体,也不涉及违约责任,即使其名称写的是合同,也不能称其为合同,而是协议。

  四、经济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的区别

  经济合同是从民事合同中分离出来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主要区别

是:

  (一)经济合同的主体主要是法人;而民事合同的主体主要是公民个人。在一般情

况下,公民与社会组织之间订立的合同是民事合同。

  (二)经济合同的客体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活资料主要是为了满足整个社

会的需要的那部分生活资料。民事合同的客体也包括生活资料,不过是为了满足公民个

人自身所需要的那部分生活资料。

  (三)经济合同中计划经济合同的内容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不能随意放弃的,因为放

弃了权利和义务,就等于放弃了国家计划。民事合同的权利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因

为它不受国家计划制约,不至于损害国家利益。

  (四)经济合同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往来,坚持等价有偿的原则。而某些民事合同中,

当事人之间可以是无偿的。如无偿保管合同、无偿借贷合同、赠与合同等。

  (五)经济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当双方当事人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

可到有管辖权的仲裁机关申请调解或仲裁。民事合同纠纷则不经仲裁程序,而直接到人

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节 经济合同的种类

  在我国,经济合同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我国《经济合同法》第8条的规定,

经济合同的种类主要有:购销、建设工程承包、加工承揽、货物运输、供用电、仓储保

管、财产租赁、借款、财产保险,及其他经济合同(如供用水合同、供用气合同、投资

合同、联营合同等)是按照经济合同的不同内容和业务范围来划分的。根据不同的标准,

从各个不同角度,还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这种分类,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

  一、按照经济合同订立的形式不同,经济合同可分为:口

  头经济合同和书面经济合同

  口头经济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经过口头对话就可以钱货两清的“君子协定”。

  书面经济合同是指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但又不能即

  时清结,需要用文字形式记载下来予以表示的协议。根据《经济合同法》第3条规

定,凡不能即时清结的经济合同,均应采用书面形式。

  划分口头经济合同和书面经济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对于那些标的金额比较大,不

能即时清结,应该采用书面形式而没有采用书面形式的经济合同,原则上应认定合同为

无效。是否采用书面形式,是认定合同是否成立的一个法定条件。

  二、按照经济合同标的不同,经济合同可分为:转移财

  产的合同、完成工作的合同和提供劳务的合同

  转移财产的合同是指一方将一定的财产转移给对方,由对方支付相应报酬的合同。

转移财产的合同包括:(一)转移财产所有权(发生在全民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

和经营管理权(发生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如购销合同;(二)把财产暂时提供给

他人使用,如租赁合同等。

  完成工作的合同是指一方完成另一方交给的工作任务,另一方根据数量和质量给付

一定报酬的合同。如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完成工作的合同,其特点是:

合同标的是指一定的劳动成果。

  提供劳务的合同是指一方按照约定的条件,使用自己的劳动、设备和工具,为对方

提供自己的劳务活动,而对方支付一定报酬的合同。如货物运输合同等。提供劳务合同

的特点是:合同的标的是指某种劳务活动。

  划分转移财产的合同、完成工作的合同、提供劳务的合同,其法律意义在于:对于

不同种类的经济合同,应承担各种不同的违约责任。如工矿产品购销合同,任何一方违

约,通用产品的违约比例为1—5%;农副产品购销合同,供方不交货或少交货时,违

约比例为10—20%,需方如果无故拒收或者无故退货时,违约比例为5—25%。

  三、依照国家计划制约程度的不同,经济合同可分为:计

  划经济合同和非计划经济合同

  计划经济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根据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签订的合同。这种合同的当

事人和合同标的,都是国家已经明确了的。任何一方不得拒绝签订合同,不得自由选择

缔约对象和改变合同标的,否则,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非计划经济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不是根据国家计划签订的合同。这种合同的当事人

可以自由选择对象和协商不同标的。

  划分计划经济合同和非计划经济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计划经济合同在违反国家计

划时,可直接确认合同无效。计划经济合同的变更和解除非经下达该计划的上级机关批

准,不得变更和解除,否则,协议无效。非计划经济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只需双方协商

一致即可,不需要经过上级机关的批准。

  四、依照经济合同的名称的不同,经济合同可分为:有

  名合同和无名合同

  有名合同是指由国家法律对经济合同的名称和内容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的合同。如

购销合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等。

  无名合同是指国家法律对经济合同的名称和内容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的合同,如《经

济合同法》第8条中规定的“其他经济合同”。

  划分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对于有名合同,除了适用一般规定外,

还直接适用有关该合同的具体规定。如购销合同,除适用一般原则规定外,还适用购销

合同条例的具体规定。对于无名合同,只能适用《经济合同法》的一般规定。

  五、依照经济合同的责任关系的不同,经济合同可分为:

  总合同和分合同

  总合同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承包或加工单位,承包或承揽任务时,建设单位或定

作方将全部工作任务交给一个总承包或总承揽单位而签订的合同。

  总承包或总承揽单位将其中部分工作任务分包给其他单位,主体任务由自己来完成

而与其分包单位签订的合同是分合同。

  划分总合同和分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有利于划清各自的责任。如果是总合同与分

合同的关系,则分包单位应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向建设单位或定作单位负责;

如果不是总包与分包的关系,则承包单位或承揽单位直接对建设单位或定作单位负责。

  六、依照经济合同主从关系的不同,经济合同可分为:主

  合同和从合同

  主合同是指不以其他合同存在为前提,能够独立存在的合同。

  从合同是指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以其他合同存在为前提才能成立的合同,如抵押合

同、保证合同等。从合同随主合同变更而变更,消灭而消灭。

  划分主合同和从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如果合同存在主从关系,则从合同将随主合

同的成立而成立,变更而变更,消灭而消灭;如果不存在主从关系,则是独立并行的合

同关系。

  七、依照经济合同成立的特定方式不同,经济合同可分

  为:要式合同和非要式合同

  要式合同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的约定,必须履行特定方式后才能成立

的合同。如需要鉴证、公证等。法律规定需要履行特定方式才能成立的合同,称为法定

要式合同;由当事人双方约定必须履行特定方式后才能成立的合同,称为约定要式合同。

非要式合同是指不需要履行特定方式即成立的合同。

  划分要式合同和非要式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如果属于要式合同,必须在履行特定

方式后,合同才能成立,未履行特定方式前,合同原则上不发生法律效力。如果属于非

要式合同,合同签订后即可成立。

  八、依照经济合同权利义务产生的方式不同,经济合同

  可分为标准经济合同和非标准经济合同

  标准经济合同是指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合同的基本条款而签订的合同。标准经

济合同的特点是: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国家已经明确规定的,不能协商和变更。

如财产保险合同、货物运输合同等。

  非标准经济合同是指不是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基本条款,而是由当事人双方自

愿协商来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

  划分标准经济合同和非标准经济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如果属于标准经济合同,可

以不对合同条款、内容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只看其条款,内容是否与“标准条款”相一

致;如果属于非标准合同,则应对其条款和内容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标准经济合同在双

方发生纠纷时,仲裁机关或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条款”来

解决。

  九、依照经济合同效力的不同,经济合同可分为:有效

  经济合同和无效经济合同有效经济合同是指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政策规定和国家计划要求,并对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无效经济合同是指不具备有效经济合同条件,对双方均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划分有效经济合同和无效经济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可以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社

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经济合同的种类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划分。合同的种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

着我国改革、开放、搞活形势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合同的种类也将随之不断增多。

   

第三节 各类经济合同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购销合同

  购销合同是指一方将产品或者商品销售给对方,对方接收产品或者商品并按规定支

付价款的协议。销售产品或商品的一方,称为供方;接受产品或商品的一方,称为需方。

购销合同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根据其产品和商品性质的不同,购销合同分为工矿产品

购销合同和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根据其购销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供应合同、采购合同、

预购合同、购销结合合同、协作合同和调剂合同等。

  (一)工矿产品购销合同

  1.工矿产品购销合同的概念

  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在规定期限内,按照分配计划或者双方达成的

一致意见,将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商品销售或转移给对方,对方获得产品或商品,并支付

相应价款的协议。销售或转移产品或商品的一方,称为供方(卖方);获得产品或商品,

并支付价款的一方,称为需方(卖方)。

  2.工矿产品购销合同的基本特征

  工矿产品购销合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标的是产品或者商品。工矿产品是指工厂生产的产品或矿山生产的产品。工

厂生产的产品,如钢铁、机床、汽车、洗衣机、电冰箱、布匹等重工业产品和轻工业产

品;矿山生产的产品,如铁、煤、铜、铅、锡等产品。

  (2)产品或商品的转移,是所有权或经营管理权的转移。转移所有权,发生在国

营企业与集体企业,以及集体企业相互之间的购销活动中。供方在交付产品或商品时,

因购销合同关系,供方将财产所有权(占有、使用和处分权)转移给需方。需方获得所

有权,供方失去所有权。转移经营管理权,发生在国营企业相互之间的购销活动之中。

由于国营企业的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因此,供方在交付产品或商品时,只是向需方转移

财产的经营管理权,而不是所有权。需方获得的也只能是经营管理权。

  (3)工矿产品的供应是以物资分配计划为依据的。由国家下达的指令性生产计划,

其工矿产品的购销合同,必须以物资分配计划为前提。根据下达的物资分配计划,由供

需双方签订购销合同。企业也只有在完成国家计划的条件下,才可以就计划外的产品,

对外签订购销合同。

  (二)农副产品购销合同

  1.农副产品购销合同的概念

  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为购销农副产品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

议。出售农副产品的一方,称为供方;接收农副产品的一方,称为需方。农副产品的范

围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水果、药材、肉、禽、蛋、鱼等农、

林、牧、副、渔各种产品。

  农副产品购销合同的种类包括:定购合同、预购合同、购销结合合同、议购合同等。

  2.农副产品购销合同基本特征

  (1)农副产品购销合同的主体具有广泛性。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

展,农副产品购销合同的主体也有很大变化。不仅有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等法人组织,还包括有个体工商户、专业户、承包经营户和完成生产责任制后的农

民个人。

  (2)农副产品购销合同的履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目前,我国农业受自然条件影

响比较大,农副产品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着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在签订和

履行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时,应特别注意农副产品生产的季节性。

  (3)农副产品购销合同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国家根据农副产品对国计民生的重要

程度,将农副产品分为三类:一类农副产品是:粮、棉、油等。二类农副产品是:猪、

禽、蛋、麻、烟、丝、茶、羊毛、牛皮等比较重要的生活资料和工业原料。三类农副产

品是一、二类农副产品以外的农副产品。从1985年起,国家对一、二类农副产品改

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对于三类农副产品国家如果需要,由收购部门与农副产品持有

者进行协商收购,又称为议购。由于一部分农副产品执行国家指导性计划,所以供需双

方必须认真履行各自义务,既要完成国家计划,又要照顾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经济利益。

  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

  (一)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概念

  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是指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为了完成特定的工程建设项目,

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建设单位称为发包方,施工单位称为承包方。

  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由建设单位(发包方)提供必要的投资计划、计划任务书、设

计资料和其他必要的工作条件;由施工单位(承包方)按照合同约定,按质、按量、按

期完成特定的工程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按时验收,并支付约定的报酬。

  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可以由一个总包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总包合同,然后再由总包

单位就工程的次要部分与其他承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分包单位对总包单位负责,总包

单位对建设单位负责。建设单位也可以直接与其他分包单位签订承包合同。各承包单位

分别对建设单位负责。但建设单位必须做好工程项目的协调工作。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又

分为勘察、设计合同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两大类。

  (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基本特征

  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从其

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来说,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即必须是经国家主管部门审

查、批准,在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进行核准、登记并领有营业执照的基本建设专业法人

组织。必须具备必要的人力、技术力量、机械设备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等条件。勘察设计

单位必须持有勘察设计证书。

  2.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具有较强计划性。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是承、发包双方根据国

家基本建设计划任务所确立的一种合同关系。基本建设计划是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和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单位,必须保

证完成基本建设计划任务,同时,也不得随意突破基本建设计划任务。任何单位和个人

不得签订计划外工程项目,不得随意扩大投资额和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必须维护基本建

设计划的严肃性。

  3.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具有法定程序。基本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内外协作配合环节

较多,因此,必须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一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从开始提出到建成交付使用,一般必须经过下列严密程序:(1)

提出建设项目;

  (2)根据发展国民经济长远规划编制计划任务书;

  (3)选定建设地点;

  (4)进行勘察设计;

  (5)初步设计的批准,列入国家年度计划;

  (6)进行施工准备;

  (7)计划安排;

  (8)组织施工;

  (9)进行生产准备;

  (10)工程竣工,组织验收和交付使用等。

  上述法定程序,既是基本建设的法定程序,又是签订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法定条件,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遵照执行。

  4.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主体之间具有严密的协作性。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由于涉及面

广,所以往往需要由勘察、设计、建筑、安装、运输等各个部门互相配合,密切协作,

共同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各个部门、各环节一旦出现某种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工

程的进展。为此,需要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主体之间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发扬大协作精神,

共同完成施工任务。

  此外,在总承包与分承包的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中,总包与分包之间,分包与分包之

间的权利义务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各单位之间只有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才能保证工

程项目的胜利完成,否则,主体之间应负连带责任。

  5.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必须接受专业银行的监督。中国建设银行是国家专业银行,

依法对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实施监督权。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签订后,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审

批,并将合同副本送交中国建设银行。属于财政拨款的基本建设项目,依照法定程序由

建设银行拨款;属于银行贷款的建设项目,由银行依法定程序贷给。建设工程承包合同

的经济往来一律实行转帐结算。银行通过拨款、贷款和结算等形式对建设工程承包合同

的工程投资、工程造价、工程进度、费率标准以及合同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发挥其

分工协作、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保证监督作用。

  三、加工承揽合同

  (一)加工承揽合同的概念

  加工承揽合同是指承揽方按照定作方提出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定作方接受

承揽方完成的工作成果并支付约定报酬的协议。提出加工任务的一方,称为定作方;接

受并完成工作任务的一方,称为承揽方。加工承揽合同包括有:加工合同、定作合同、

修缮合同、劳务合同、约稿合同、出版合同、印刷合同、广告合同等。

  (二)加工承揽合同的基本特征

  加工承揽合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加工承揽合同的标的是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加工承揽合同是完成一定工作的

合同,承揽方根据定作方的要求来完成一定工作的。因此,合同的标的不是承揽方交付

的物品或提供的劳务,而是定作方交给的工作,并表现为一定的工作成果,无论是体力

成果还是脑力劳动成果。如加工、修缮、修理、印刷、复制、设计、翻译、以及物品性

能的测试、检验等。

  2.承揽方必须自己完成定作方交给的工作任务。承揽方与定作方签订加工承揽合

同后,承揽方必须依法履行自己义务。第一,必须使用自己的设备、技术和劳力;第二,

必须由自己完成加工、定作、修缮任务的主要部分;第三,不经定作方同意,不得把接

受的任务擅自转让给第三方去完成,否则,承揽方应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

  3.承揽方对定作方享有留置权。根据经济合同法的规定,承揽方享有留置权的条

件是:第一,定作方超过领取期限6个月不领取定作物;第二,定作方不按照合同约定

向承揽方支付报酬。只要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承揽方将有权按照一定程序变卖定作物,

享受留置权利。

  4.承揽方在完成工作或交付工作成果以前,对一切风险承担责任。承揽方在履行

合同期间,对定作方的材料、定作物具有占有、管理的责任,不仅要对完成工作成果的

质量、数量、期限负责,而且还要对由于不可抗力原因造成标的物毁损或灭失承担风险,

也要对由于未能预料和不可防止的事故所造成的后果负责。承揽方一般无权要求定作方

赔偿损失或给付报酬。

  四、货物运输合同

  (一)货物运输合同的概念

  货物运输合同是指托运方和承运方,为了完成一定的货物运输任务,由承运方按照

双方约定的运输工具和时间,将货物运送到约定地点,由托运方支付规定的运输费用的

协议。请求运送货物的一方,称为托运方。托运方可以是货物的所有者,也可以是提取

货物的第三者;承接运送货物的一方,称为承运方。

  货物运输合同可分为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和国内货物运输合同两大类。国内货物运输

合同又分为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公路货物运输合同、水路货物运输合同、航空货物运输

合同和联合货物运输合同等。

  (二)货物运输合同基本特征

  货物运输合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货物运输合同的标的是提供一定劳务。货物运输合同的标的不同于购销合同、

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和加工承揽合同。货物运输合同标的不是托运方托运的货物,而是承

运方将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所提供的劳务活动。托运方根据承运方提供的劳务活动支付

运输费用。

  2.货物运输合同具有严格的计划性。货物运输合同是根据国家计划进行的。企业、

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大宗货物(如煤炭、石油、钢铁、粮食、木材等)的运输,

必须根据年度、季度、月度运输计划签订运输合同。承运方为了保证国家计划任务的完

成,必须优先安排国家指令性计划任务,兼顾指导性计划任务,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有计

划、按比例的发展。

  3.货物运输合同的运费由国家统一规定。货物运输合同的运输费用,一般应由国

家运输部门根据国家行政法规规定的标准条款签订合同,承运方和托运方均无权改变国

家规定的标准条款。

  4.货物运输合同主体一般涉及第三方(即收货方)。在货物运输合同中,有时托

运方就是收货方,在这种情况下,托运方与收货方则是同一当事人,不发生与第三方的

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托运方往往是为第三方(收货方)办理货物托运手续。在这

种情况下,托运方与收货方不是同一当事人,因而与第三方发生关系。在货物运输合同

中,第三方不直接同承运方签订货物运输合同,而是在合同成立后,由第三方享受收货

权利。因此,收货方即是货物运输合同的关系人。

  五、供用电合同

  (一)供用电合同的概念

  供用电合同是指供电方根据国家电力分配计划、电力可供量和用电方的需要,按时、

按质、按量地将电力输送给用电方,用电方按照供电量和电价向供电方交纳用电费用的

协议。供应和管理电力的单位,称为供电方;用电单位,称为用电方。

  (二)供用电合同的基本特征

  供用电合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合同标的(电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谓特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

电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客观存在,并能发挥出一定效能的无形物质;第二,

电力是随生产随使用,供用同时生产的一种特殊的供应合同的标的。

  2.供用电合同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国家为了加强对供用电力工作的管理,保证计

划用电,根据国家计划分配的电力,由“三电”办公室(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

电)实行保证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供电部门与用户之间必须严格按照电力分配计划

指标,签订计划用电合同,以保证国家发电、供电和用电计划的基本平衡。

  3.供用电合同中供电方只能是特定的供电部门。在我国,电力的供应是由国家规

定的特定供电部门(供电局)统一供应的,其他任何部门不负有专门供电的任务,无权

与用户签订供电合同。供电所不具备法人资格,不能与用户签订供用电合同。任何用户,

未受供电局的委托,也不得擅自向其他单位转供电力。

  4.供用电合同一般具有长期性。长期性是指其具有稳定性。因为供用电双方均具

有法人资格,双方的供用关系是一种持续的比较稳固的状态,所以,双方所建立起来的

供用电合同法律关系也具有相对的长期性。供用电合同是一种长期的供应合同。

  六、仓储保管合同

  (一)仓储保管合同的概念

  仓储保管合同是指存货方和保管方为加速货物流通、妥善保管货物、提高经济效益,

由存货方将货物交付保管方保管,在约定的储存期限届满,将原物完好地返还存货方,

由存货方按照规定支付相应保管费用的协议。交存货物的一方,称为存货方;代为保管

货物的一方,称为保管方。

  (二)仓储保管合同的基本特征

  仓储保管合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仓储保管合同主体,一般为国家设立的专业仓储公司和商业、物资等从事仓储

业务的法人组织。仓储保管合同实施细则中规定:仓储保管合同实施细则适用于经工商

行政管理机关核准,依法从事仓储保管业务的法人同委托储存货物的法人之间签订的仓

储保管合同。当前,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中出现的经营仓储粮食等农作物业务的专

业户,也可以成为仓储保管合同的主体。不过这是仓储保管合同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2.仓储保管合同的标的是保管方提供的劳务活动。仓储保管合同与货物运输合同

的标的一样,是指保管方使用自己的设备和人力等条件为对方所提供的劳务活动,而不

是被保管的物品本身。

  3.仓储保管合同的标的是特定物或特定化的种类物。所谓特定物是指特别指定的

物品。特定化的种类物是指物品在被储存保管前,不属于特定物,但在交付储存保管以

后,该物品就具有了特定化的性质。因此,被储存保管的物品应该是特定物或特定化的

种类物。

  七、财产租赁合同

  (一)财产租赁合同的概念

  财产租赁合同是指出租方和承租方为了解决生产、工作或生活的需要,由出租方将

财产暂时交给承租方使用,承租方交付一定租金并在租赁关系终止后,将租赁的财产返

还给出租方的协议。出租财产的一方,称为出租方;租用财产的一方,称为承租方。

  (二)财产租赁合同的基本特征

  财产租赁合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财产租赁合同的标的在存续期间,出租方只能转移财产的使用权,不转移所有

权。也就是说,承租方从出租方所取得的只是对财产(租赁物)的临时占有、使用和收

益的权利,没有处分租赁物的权利。

  2.财产租赁合同的标的只能是国家法律、政策所允许流通的特定物。如交通运输

中的车辆、飞机、船只、电子计算机;工农业产品中的机械设备和一些日用品等,都可

以作为财产租赁合同的标的。但是,武器、弹药、军事设施、土地、矿藏、水流等,是

国家法律所禁止的流通物,不能成为财产租赁合同的标的,不能进入流通领域。

  3.财产租赁合同的标的,必须是不易损坏、不易消耗和不易腐烂并能较长时间保

存的物。《财产租赁合同条例》规定:

  租赁届满,承租方必须将原租赁物完好地返还给出租方,所以,租赁物不得是易耗、

易腐和容易损坏的物。

  4.财产租赁合同标的,必须是属于出租方自己所有或有权经营管理的财产。出租

方对属于自己的财产,不仅有占有、使用的权利,而且对自己的财产还有处分的权利。

对财产的处分权利是所有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不具有对特定财产的所有权,就不

具有出租该项特定财产的权利,不能作为合同的标的对外签订财产租赁合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执行,租赁业务又有了新的发展。由于所有

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企业虽然对依法所经营管理的财产不具有所有权,但在法律、

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有权根据国家授权出租所经营管理的财产。为此,企业所经营管

理的财产可以成为财产租赁合同的标的。

  八、借款合同

  (一)借款合同的概念

  借款合同亦称贷款合同。是指贷款方(专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与借款方之间达成

的,由贷款方将一定数量的货币划拨给借款方,借款方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借款,并按

照规定的期限和数量,还本付息的协议。出借货币的一方,称为贷款方,用款的一方

(单位和个人),称为借款方。

  借款合同根据各部门的性质和借款用途的不同,又分为:

  工业借款合同、商业借款合周、农业借款合同、基本建设借款合同及其他专项借款

合同。

  (二)借款合同的基本特征

  借款合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贷款方必须是国家批准的专门金融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专业

银行是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信用合作社。

全国的信贷业务只能由国家金融机构办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与借款方发生借贷

关系。

  2.借款方一般是指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学校、研究单位等实行财政预算拨款的单位则无权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在

特殊情况下,城乡个体工商业户、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农民也可以成为借款合同的主体,

同银行、信用社签订借款合同。

 经济法实务 中国经济法理论与实务(连载)11
  3.借款合同必须符合国家信贷计划的要求。信贷计划是签订借款合同的前提和条

件。借款方必须根据国家批准和信贷计划向贷款方申请贷款;贷款方必须在符合国家信

贷计划的信贷政策的条件下,由贷款方与借款方签订借款合同。超计划贷款必须严格控

制。

  4.借款合同的标的为人民币和外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是借款合同的主

要标的。外币主要是供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其他需要使用外汇贷款的单位借贷使用的。

在外币的借款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借什么货币还什么货币(包括计

  收利息)

  5.订立借款合同必须提供保证或担保。借款方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必须有足够的

物资作保证或者由第三者提供担保,否则,银行有权拒绝提供贷款。这种保证或担保是

使贷款能够得到按期偿还的一种保证措施。

  6.借款合同的贷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借款方在归

还贷款时,一般要偿还贷款利息,而利率必须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计付,当事人双方无权

商定,对国家规定的利率,任何人无权变更或修改。

  九、财产保险合同

  (一)财产保险合同的概念

  财产保险是指投保方与保险方达成的,由投保方将自己的财产或利益向保险方投保,

并支付保险费用,保险方在约定的责任范围内,对投保的财产因保险事故的发生所遭受

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协议。对特定的财产和利益申请保险的一方,称为投保方;在

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承担赔偿金额的一方,称为保险方。

  财产保险,包括财产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等以财产或

利益为保险标的的各种保险。我国的这种保险制度反映在法律上就是财产保险合同。

  (二)财产保险合同的基本特征

  财产保险合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保险合同的保险方,一般是指特定的保险机构。在我国,专门经营国内财产保

险业务的特定保险机构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各级保险机构是当

地人民银行领导下的独立核算企业,受人民银行和上级保险公司的双重领导。其他任何

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办理国内保险业务。投保方则可以是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

  2.财产保险合同是一种附有条件的法律行为。所谓附有条件是指当事人之间法律

关系的生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投保方交纳了保险费用,在保险期限和在保险

合同责任范围内发生保险事故的条件下,双方的法律行为才发生法律效力,保险方与投

保方之间才产生经济赔偿的权利和义务、

  3.财产保险事故的发生与财产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本身无关,财产保险事故的发

生,既不是保险方的过错,也不是投保方的责任,而是由于客观外界的因素所致。

  4.财产保险合同的主要条款具有确定性。当事人双方必须按照保险机构事先法定

的保险条款签订合同,保险方和投保方均不得变更或修改原条款的内容。

  十、联营合同

  (一)联营合同的概念

  联营合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法人之间为了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明确相互权利义

务关系的协议。

  联营合同包括合资经营合同、合作经营合同、来料加工合同、补偿贸易合同等。由

于联营形式是多样的,所以联营

  合同种类也是多样的

  (二)联营合同的基本特征

  联营合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联营合同的多样性。在横向经济联合中,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提倡以大中型

企业为骨干,以优质名牌为龙头进行组织。组织形式可以是原材料生产与加工企业之间

的联合;生产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民用与军工企业之间的联合;工、农、商、

贸企业之间联合以及铁路、公路、水运、民航企业之间的联合;也可以是本地区、本行

业内部的联合和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从其法律地位来说,联合可以是紧密

型的、半紧密型的,也可以是松散型的。联合的方式可以是合资经营、合作生产、来料

加工、技术合作、补偿贸易等方式的联合。联营合同主体和联营内容的广泛性产生了联

合经营合同形式的多样性。

  2.联营合同主体权利义务的一致性。联营合同各方经济意向是一致的,因此,合

同主体各方即享受权利,也承担义务,权利和义务既是一致的,又是平行的。但是,合

同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不是对等的。合同主体权利义务的一致性表现为:共同投资、共

同经营、共同分享利润、共担风险和亏损。

  3.联营合同的长期性。在多种方式的经济联合中,无论是合资经营,还是合作生

产、来料加工、技术合作、补偿贸易合同等,在短时期内是不能实现经济目的的。一般

均需在3年以上,有些合同需要十几年、二十几年时间。联营合同主体之间建立起来的

经济法律关系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因此,联营合同一般具有长期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8633.html

更多阅读

经济法理论与实务 中国经济法理论与实务(连载)29

第十二章 技术服务合同   第一节 技术服务合同概述  一、技术服务合同的概念  根据我国技术合同法的规定,技术服务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以技术知识为另一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所订立的合同。但是,以常规手段或者为生产经营目的

经济法实务教学大纲 中国经济法理论与实务(连载)27

第十章 技术转让合同   第一节 技术转让合同概述  一、技术转让合同概念  所谓技术转让合同是指当事人就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和非专利技术的转让,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根据这一概念、技术转让合同的

经济法基础与实务 中国经济法理论与实务(连载)26

第九章 技术开发合同   第一节 技术开发合同概述  一、技术开发合同的概念  技术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合同。  所谓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及其

经济法实务 中国经济法理论与实务(连载)28

第十一章 技术咨询合同   第一节 技术咨询合同概述  一、技术咨询合同的概念  技术咨询是指咨询方(专家或者咨询机构)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技术、经验和信息为委托方完成咨询报告、解答技术咨询、提供决策的智力服务

经济法基础与实务 中国经济法理论与实务(连载)25

第八章 违反技术合同的责任   第一节 技术合同违约责任概念和违反合同行为  一、技术合同违约责任概念  技术合同违约责任是指技术合同当事人由于自己的过错而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完全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

声明:《经济法实务 中国经济法理论与实务(连载)11》为网友一笠烟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