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产能过剩 国有银行隐性危机证明‘国企所有者缺位‘之确实性



【下文所展示的问题给我们所带来的只有一个启示:如果银行为某个人创办并为某个人所有,那么银行绝不会象现在的这些国有银行那样,作为某种随随便便的工具,成为政府刺激经济的工具,成为银行内部当权者隐性窃取公共资产的工具,成为金融呆坏帐的源源不断的制造者。可见,无论在已经处于改制过程中的国企,还是还未进行改制的国企(象银行),都存在着因国企具体所有者缺位所导致的不负责任、贪污盗窃、受贿腐败等等的行为。对银行资金不负责任,随便拿银行的钱去执行某种经济功能,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这样就会使银行所累积的呆坏帐越来越大。当经济有衰退迹象时政府以投资拉动经济,钱从银行中来。而不负责任、效果不很大的投资很快将经济弄成过热,这样,一方面迫使政府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则便银行的呆坏帐叠加一层。宏观调控很快使经济产生衰退迹象,于是又再产生新一轮银行资金的"坏循环"。谁来负责这些呆坏帐的清偿问题?银行总管不责任,央行不负责,最终将责任推到中央政府头上。而中央政府也只有用贮存的外汇、增加的财政税收来补偿这些呆坏帐。但产生新的呆坏帐的机制并没有得到清除,随着经济周期的问题,坏帐仍然不断产生,然后不断将其推给中央政府,推给全体老百姓来买单。而那些银行"内部人"们,并不因此而遭受利益上的损失,反而从这种"坏循环"中得到很大的好处。这样的体制,只能说明这些国企(国有银行)是缺乏所有者的,是没有人承担切身责任的。――hhj】

中国经济发展预警信号--国有银行风险隐性增长

● 张汉民 罗淑芳

  国有银行的风险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安全发展的隐患,尽管国有银行改革措施初见成效,但这种成效十分脆弱,其资产风险和道德风险无疑是危及中国经济安全发展的预警信号。

现在有人说:"中国的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换来的是中国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中国当今的现实问题与这一论点恰恰相反,当今社会各种经济矛盾的背后是银行的不良资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良贷款明降暗升令人忧

多年以来,伴随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失衡,为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

 国有银行产能过剩 国有银行隐性危机证明‘国企所有者缺位‘之确实性

三农、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安全、能源、环境等问题,由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艰巨性,有些问题被凝固化了,有些问题积重难返,再指望靠改革发展来消化矛盾的思路已经证明行不通。因为改革至今,使人们看到的是,惠及少数群体的利益,而多数群体的利益在改革中惠及不到或不多。

随着诸多矛盾的积蓄能量越来越大,其破坏性也在加大,对今后创建和谐社会的压力将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处置不当,措施不力,届时危急程度可能要出乎目前预料。

根据银监会7月26日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二季度国有银行贷款质量继续好转,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继续呈现"双降"。其中最核心的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大幅"双降"。但这只是能够让人暂时高兴的数据结论。

银监会指出,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如此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行实行财务重组、政策性剥离不良贷款所致"。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如果剔除工行财务重组的因素,今年上半年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将不降反升,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将增加723亿元(人民币,下同)。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剔除三家国有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和政策性剥离因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下降因素,从2003年底到2005年6月底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四大国有银行的实际不良贷款余额不是下降而是增加了1156.7亿元。

贷款扩张使宏观经济失控

2003年以来,银行新增贷款猛增3万亿元,其中四大国有银行贷款新增1.68万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的56%。在垄断保护下,放贷多了,盈利就会增加,就能够有更多的利润来消化不良贷款和支撑银行业高额的薪酬待遇。

同时,多放款也可以扩大贷款分母,从而稀释不良贷款,达到了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效果,从而又可获得相应行政级别的政绩效果,对银行内部控制的人来说是何乐不为的好事呢。

但对国家来说,国有银行贷款猛增的后果是宏观失控,社会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矛盾加剧。对内,资源耗费过度,严重削弱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加剧社会矛盾,抵消发展成果。对外,经济战略受制于人,影响国家经济战略安全,最终迫使中央进行宏观调控。

其难度在于,以国有银行融资为主的中国房地产业正面临着调控中的骑虎难下尴尬之势。2005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会上传出信息。有专家指出,国有银行信贷资产的总量中约有一半的资产是以房地产形式或房地产相关的形式存在的。如果这一信息是准确的话,这预示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处境相当艰难,房价继续大幅上涨,不符合中央要求和老百姓的企盼。

但是,一旦房价下滑,毫无疑问银行就会出现大量不良资产,风险最大的还是国有银行。

金融腐败使国有资产流失

金融腐败对国有资产的侵蚀不可忽视,国有银行2004年以来大案频发,中行"高山案"、建行"张恩照事件"、农行"内蒙古事件"、中行"森豪被骗案"相继曝光,案发频次之高、涉案金额之巨、牵连之广是从未有过的。

据业内人士称,曝光的金融腐败只是冰山一角,最近国家审计署审计披露,有的国有银行竟内外勾结编制虚假贷款资料,将不符合剥离条件的贷款违规剥离,至今未见查处信息公开化。

可见,国有银行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内部人利益掌控所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多么惊人。

融资的垄断性一方面导致风险过度的集中于银行,由于风险释放有一个时间过程,不会对国有银行各级负责人构成短期制约。届时风险暴露时,那些负责人早就走了。

而另一方面拥有资本配置权的寻租行为和短期业绩带来巨大个人利益回报,而风险损失始终由国家买单兜底。这无疑暴露出国有银行体制、监管机制等诸多缺陷。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结构失衡与国有银行隐性风险增加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能量源在于国有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不作为。因此,中国经济未来的战略安全不确定因素,来自于日益加重的金融隐性风险。

可以判断,由于外部监督机制不能全方位到位和国有银行内部人利益掌控的现象不能消退,未来一段时间,将是中国金融风险加速积累的时期。

国有银行嫌贫爱富,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的贫富分化程度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与信贷的紧缩和扩张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难以解开的结。

·作者张汉民是中国湖北省企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罗淑芳是交通银行武汉东湖支行副行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2386.html

更多阅读

花园生物:利用产能过剩垄断价格?

      在尘封了三年多以后,花园生物终于即将踏上A股。  2010年8月31日,浙江花园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花园生物”)的IPO申请获证监会发审委通过。作为国内维生素D3(以下简称VD3)的龙头企业,其在2009年下半年VD3价格暴涨10

2016年产能过剩行业 产能过剩持续发酵,茶产品市场风行加大

      上月中旬,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公布了2013年全国茶叶种植及生产情况的统计汇总,据17个产茶省(区、市)上报汇总,共计茶园面积3869万亩,同比增加253.8万亩;去年干毛茶总产量189万吨,同比增加11.5万吨。此外,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多年来

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方案 西安化解产能过剩路线图

     在五大行业里,西安市主要在水泥和平板玻璃两个领域还存在一些产能过剩问题。  2012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过剩。  今年10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

产能过剩产业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银行业“阻击”过剩产能

     在多地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环境形势恶化的背景之下,化解过剩产能、推行绿色信贷的议题再次被中国银行业的监管者和从业者提上了日程。  11月4日,包括五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行在内的29家银行在福州举行的“全国银

声明:《国有银行产能过剩 国有银行隐性危机证明‘国企所有者缺位‘之确实性》为网友一个人的生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