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文 论减灾与保护生产力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持续特大的洪水,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特大灾害,造成了极大损失。这次洪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给我们提出了研究减灾与保护生产力的关系的任务。为此,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洪灾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洪灾是一种自然现象。造成今年洪灾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雨水过大。今年的抗洪抢险斗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百万军民拼命力保,肆虐的洪水始终被锁在军民用血肉之躯筑成的堤坝内。但是,由于洪水量极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损失还是十分严重。这次洪水对生产力的破坏,从生产力的内部即硬件要素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洪灾造成了劳动资料的严重破坏。

这次洪灾对劳动资料的破坏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对基础设施如住房、厂房、机器设备、涵闸、节制闸、泵站、灌溉渠道、轮窑等的破坏。洪水造成灾区房屋倒塌就有497万间。二是对运输设施如公路、铁路、桥梁、渡槽、车辆、船只等的破坏。三是对仓储设备如仓库、水库、油库、罐、管、瓶、桶等的破坏。四是对高压输电线路、通讯设施、有线电视网络、有线广播、能源设备等的严重破坏。此外,各种畜力也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对劳动资料特别是对生产工具的破坏,这就直接影响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洪水造成了劳动对象的严重破坏。

这次洪水对劳动对象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洪水冲毁了大片土地,全国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 1.96亿亩;造成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造成河流、植被及土地分布结构的改变;破坏了生态平衡;二是对劳动加工物的破坏。这次洪灾使加工的原料如棉纱、矿石、钢材、木料、砖坯等各种产成品不同程度受损。洪水对劳动对象的破坏,会使物质资料的生产失去基础性的条件。

3、洪灾造成了部分劳动者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的丧失和劳动力的闲置。

在这次洪涝灾害里,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其中长江流域1320人)。灾害期间,灾区卫生状况差,使劳动者的健康受到影响,人们救灾劳动紧张,缺乏营养,使劳动者极度疲倦,造成劳动效率低下;大批劳动者的转移,造成了大批劳动力的闲置。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劳动能力的增丧失和劳动力的闲置,限制了劳动者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的主导作用。

4、洪灾对地区生产力系统正常功能的破坏。

洪灾使农田冲毁、被淹,从而使农民难以从事正常的耕作,打乱正常的农事,导致部分农作物减产、绝收。洪灾使部分企业积水、被淹,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停产。农业与农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农业与企业之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循环系统中。农田正常耕作的打乱与部分企业的停产,影响了地区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破坏了地区生产力系统的正常功能。

二、减灾,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洪灾对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们通过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保护生产力的目的。

1、全力抗洪抢险,减少洪灾对生产力的破坏程度。

人类社会的前进,总是与人们顽强地抵御各种自然灾害、保护与发展生产力相伴随的。这次汛情发生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下,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800多万人,先后调动66个师、旅和武警总队共27.4万兵力参加了抗洪抢险。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抗御了一次又一次洪水袭击,保住了重要堤防,保住了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党中央采取和实施的一系列抗洪救灾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城市工业和农村生产力。

2、依靠科学技术指导,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今年的抗洪抢险,是依靠科学技术与洪魔作斗争的一场智慧仗。一是各级气象、水文部门加强天气和水情的监测,比较及时准确地提供了天气、汛情预报,为各级领导决策和指挥提供了依据,为抢险救灾和人员的安全转移争取了时间。二是专家对雨情、水情、大堤的工情、险情、守情进行经济性的科学分析和论证,为决策和指挥进行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库的拦洪调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清江隔河岩水库、葛洲坝水库、丹江口水库、五强溪水库多次为长江干流、洞庭湖拦洪削峰,大大减轻了洪水对长江干堤的压力,减轻了灾害损失,保护了生产力。这再一次显示了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3、恢复灾后生产,是保护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文 论减灾与保护生产力

在洪灾平息的条件下,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恢复灾后的生产活动。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安排好灾区群众的生活,千方百计地解决群众吃饭、穿衣、喝水、过冬住房、子女就学的问题。二是确保灾区农民健康,控制疫病流行,保障药品和器械的供应,防止水淹地区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搞好畜禽防疫。三是帮助灾民群众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主要包括排除农田、工厂内渍水;平整土地、抢种秋粮、蔬菜和其他农作物;尽快恢复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把农业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减免税收,启动救灾保险机制,保障工厂、农村恢复各种生产活动。四是进一步抢修公路、铁路、桥梁、灌溉渠道、电力、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保证人民生活和生产的正常运行。五是实行以工代赈,扶持灾区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启动灾区的经济活力。六是坚决维护好灾区的社会治安,保证灾区的安定,稳定群众的人心。恢复灾后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讲究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

三、提高防灾能力,是保护生产力的长远之计

今年的洪灾从总体上看,是因为我国抗御洪灾的能力还不高,一方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在水利基础建设和综合治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从根本上减灾,保护生产力,就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提高我国整体防灾能力。

1、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

水患问题与生态问题息息相关,必须把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当作保护生产力的一项重要因素脚踏实地去抓。一是有计划、有步骤退耕还林,还牧、还湖,停止过渡开垦、围垦、禁止围湖造田,改变不良的人与水争地的状况。二是大力进行流域综合治理,保护水土,开展植树造林、种草,实行封山育林,全面停止长江、黄河上中游的51个重点森工企业及地方森工企业的采伐。生态问题的关键环节,首先在于森林。各江河两岸森林资源的大量采伐,造成水土流失,河床不断加高,使江河、湖泊蓄水容量大大减少,是造成这次洪灾的深层原因。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2、高度重视水利基础建设,提高整体防洪能力。

搞好水利基础建设,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近50年来我国水利基础工程体系在抗御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水利基础建设还是滞后的。这次洪灾对生产力的破坏给我们极其重要的启示,就是要高度重视水利基础建设。这次汛后,一是要抓紧完成对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充分发挥水库的经济效益,切实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行洪能力。要全力改变过去那种小水中灾,中水大灾,大水特灾的状况。二是要提高大江大河大湖防洪的水平,把大江大河大湖的干堤建设成高标准防洪堤,解除全国80%的城市存在的外涨内涝的威胁。三是要加强主要江河的控制性工程建设,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这主要是抓紧三峡、小浪底、万家寨、治理淮河、治理太湖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四是增加对水文、气象等各项事业的投入。加强水利基础建设,能为保护生产力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供重要条件。

提高整体防灾能力,达到保护生产力的目的,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资金成为减灾、保护生产力的最大的制约因素。解决这个矛盾,除靠自己筹集、社会捐助外,主要靠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财政拨款除救灾减灾外,主要用于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当然,财政资金是十分有限的,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财政赤字来增加减灾治灾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对于灾区大量竞争性行业的恢复生产,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各商业银行应该为灾区的重建、保护生产力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上来。只要我们全党一致、全民一致下大决心大干,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防洪抗灾能力,有力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2599.html

更多阅读

人是第一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

第一章人是第一生产力论 二O一O年八月三日密林枪手生产力这个概念,多少年来一直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被反复“过堂”,在理论界和人们的口头上使用频率颇高,但却对概念的内涵揭示不深刻,当然认识也就不客观和充分,没有更深入和更精要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智慧+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从十九世纪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二十世纪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一百多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是促成这一巨变的“生产力符号”,对于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的商业价值的提高贡献显著

生产力跟不上内需 领导力还不是第一生产力

  领导力不能仅谈“主动领导力”,更要谈“自主领导力”。主动领导力是一种领导他人的能力或力量,而自主领导力强调的是个人对自己的主动领导力。可见,自主领导力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主动领导力的价值。  要说领导力是第一生产力,还不

声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文 论减灾与保护生产力》为网友劫外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