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规律 论社会经济价值规律(一)



一 价值本质的相关综述

 价值论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永远是经济学的基础。关于价值本质归属,时至今日,仍是众说纷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应该是典型意义上的论述价值本质及其规律的价值论。效用论,要么是价值论,要么是价格论;要么是基数论,要么是序数论。其含义摇摆不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价值论。此外,要素及知识价值论,只是论述价值具体表现形态,为表象的非本质论述,只能是使用价值论。均衡论,只是对价值交换过程与结果的表述,根本没有论及价值的本源。而时下流行的生产动量论、生产能量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无本质区别,只能看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点补充。

   效用是价值存在的必然结果。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有用,必定能够满足人一定需要。价格也是价值存在的必然结果,是价值交换的结果。可认为效用与价格存在关联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实际上是边际价格递减规律,即随着产品供给数量增加,价格下降。

   时至今日,已有的经济学还未能指明价值与价格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由于对价值本质未能取得统一认识,因此对价值与价格的本质区别也便无从谈起。而这正是现代经济学显得复杂繁琐,从而派系纷呈的根源。

   西方经济学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后,从劳动价值论演变为效用论,由古典经济学发展为现代主流经济学,应该说取得了经济学巨大飞跃和发展。但是,由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妄图舍弃价值本质之争,绕开价值主题,转而直接描叙由效用(事实上是价格)构筑的现代社会经济现象,致使现代主流经济学先天不足的缺陷,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羁绊。虽然现代主流经济学大厦是宏伟壮观的,但其微观经济学基础是不牢靠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论述全面深刻,影响广大深远。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存在两大悖论:理论劳动价值与实际要素价值悖论;理论价格萎缩与实际价格膨胀悖论。这两大悖论,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现实的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试论述如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认为:①生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组成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价值,并且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大小。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商品价值总量与商品价格总量相等。据此推导出经典结论为:①劳动价值论与其他价值论根本对立;②不经生产劳动创造,即使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具有价值;③随着社会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从而商品价值萎缩最终导致价格不断下降。事实证明以上推论是不成立的。例证如下:

①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增长,其数量日趋枯竭,致使其价格不断上涨,价格上涨是以一定价值为基础的,由此证明自然创造的自然资源,即使不由人生产,也具有价值。

②人类始祖不是自生的,而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正如现代人消费的食物,是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具有价值,那么,人类始祖吃的食物如果遗留至今,虽然是自然创造,也必然同样具有价值,因为同样是食物,完全具有同质可比性。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如袁隆平研究超级杂交稻,使用的野生稻,其价值难以估量。

③随着社会生产率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提升;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无止境增长提升,社会商品价格存在无止境上涨趋势,任一单个社会商品价格总量在日益膨胀之中。这与“随着社会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从而商品价值萎缩最终导致价格不断下降。”完全相背离。

   从以上分析论述可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与实际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证明劳动价值论必然存在内在的难以克服的矛盾,必须有质的突破与提高。

以下章节,通过对价值的哲学本质论述,首先获得价值本质认识上的突破,接着运用数理逻辑分析论证方法,在科学阐述价值交换一般规律的实质基础上,提出价值-价格数学模型假说,从而揭示出价值与价格的本质区别所在,最终解决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两大悖论难题,并进一步揭示和解释了一些重要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本质。

二 从哲学本质论述到价值定义

(一)哲学本质定义

   马克思认为,世界本质分为物质第一性本质与意识第二性本质。物质定义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且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定义为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就此而言,如果不讨论第一性与第二性具体含义,应该说物质与意识定义十分精准科学。然而,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到今天,未曾产生与出现的现象屡屡摆在我们眼前,僻如信息社会到来,关于信息本质定义,成为哲学难题之一。

然而就哲学而言,对世界本质认识,应该有更进一步提高。

   不容讳言,相对于客观实在世界,同样存在一个主观虚在世界。只看到客观实在的意义,完全不讨论主观虚在的意义,这不科学。相对于客观实在的物质而言,意识是主观虚在。由此,信息定义可以表述为,信息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复性存在。意识主观虚在与物质客观实在,构成复性存在世界,信息即为复性存在体现。简言之,信息是意识内容与物质形式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虚在与实在的统一。延伸开来,哲学本质定义是,任何本质,都是不依赖于人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复性存在。复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存在是虚在与实在的统一。最终,本质的世界是复性存在的统一世界。

(二)哲学本质意义

   通过本质的定义可知,物质、意识,是处在同一层次层面的本质表现,而相对于复性存在世界而言,两者者仍属于浅层次本质;复性存在,或复在性,才体现出世界更深层次本质特征。由此可见本质层次性区别。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说。就世界观而言,哲学本质最终是指,人们对世界质的规定性获取认识的结果。作为人而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如果我们获得了对世界本质的认识,那么我们就形成并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毫无疑问,哲学作为一门智慧科学,任何本质,归根到底都是哲学本质。哲学本质意义,离不开人的意识,离不开意识认识即智慧的作用。离开哲学谈本质,或离开意识谈本质,或离开人谈本质,本质就将成为空中楼阁,完全变得虚无缥渺,将毫无意义。世界不存在完全绝于人之外的意义本质。意义本义,即指意识到的规定性;不能意识到的规定性,便没有意义。反之,只有能最终被人意识到的规定性才具有哲学本质上的意义。(最后,就哲学本质层次性而言,可见证本质有相对性一面,而本质的本质即是从相对走向绝对的一个过程。)

(三)价值哲学本质定义

   哲学本质是人对世界质的规定性把握。作为复性世界一部份,有形物质世界,对其质规定性把握,可以得出印证其存在的质与量的结果。与此类似,意识或信息作为复性世界另一部份,对其质规定性把握,同样可以得出印证其存在的质与量的结果。与客观有形物质一样,作为复在性本质,包括意识与信息,都有其质与量的规定性与统一性。这一质与量的规定性与统一性统称为复质量,简称复量。质量是复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表征意识和信息,其质与量规定性与统一属性的价值,是复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形物质,其质量是实在的;意识与信息,其价值是虚在的,把非实在的价值称为复性本质虚质量。最终复量,为质量与虚质量总和。

三 从数学演绎到价值表达

(一)复性求解充要条件

   复性本质,既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规定性,并且两者统一。科学体系中任何一门基础科学,都必须从质的规定性分析与量的规定性分析,双管齐下,探讨复性本质总体规定性,以达到对本质总体把握目标,并最终实现本质问题根本性解决。因此复性求解充要条件为:复性解满足于哲学定性解与数学定量解同时成立。任何一门基础学科,对本质问题只有定性分析,没有定量分析,认识不可能深刻全面;只有哲学本质定义,无数学形式表达,称不上具有严格意义科学性。

(二)虚质量虚数表达

   复量表征复性世界质与量规定性与统一性,复量是质量与虚质量总和。与此对应,复数表征复性世界数与量的规定性与统一性,复数是实数与虚数总和。物质质量由实数表达,价值虚质量由虚数表达。复数表示复量如下:

       c=a+bi               (2-1)

其中  c为复数,代表复量,

i为虚数符号,

a代表自然质量,

bi代表虚质量,即价值。

(三)自然产品复量与社会产品复量复数表达

根据复量复数表达式:c=a+bi     

当b=a时,有c=a+ai         (2-2)

其中  c代表自然产品复量,

a代表自然质量,

ai代表自然产品价值

当b≠a时,有c=a+bi,

其中  c代表社会产品复量,

a代表自然质量,

bi代表社会产品价值

自然产品是指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并由自然创造的各种自然资源;社会产品是指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并由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产品。自然产品价值,数值上等于其自然质量(例如黄金)。社会产品价值则包含自然价值与社会创造价值两部分。(社会创造价值,是虚创造,不同于创造使用价值的实创造。)

复量表达,只有从自然系统进入社会系统时,才有意义。社会系统是在自然系统基础上的延伸扩展,两者日益融合,成为更复杂的大系统。在自然与社会两个系统彼此融合、彼此进入过程中,价值便显现出来。

(四)价值与反价值

学习、工作、正常生活、正常休息、正常消费、正常投资、人口繁育等,是理性智能化行为结果,导致价值存在;相反,自然侵蚀耗损、人为浪费、事故灾害、企业内耗、消极怠工、高消费、低消费、盲目投资等,是非理性非智能化行为结果,导致反价值产生。(相对反价值而言,价值又是正价值。)

根据复量表达式c=a+bi,当b=-d,(此处d>0),有c=a-di ,其中-di,为反价值。

    反价值的意义是,一方面,当价值遭遇反价值,即发生价值湮灭(价值消失),从而保证在自然与社会两个系统间实现各种循环和平衡;另一方面,企业智能化系统的反价值程度,将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率水平(见后面论述)。

(五)价值属性

价值体现出一种虚属性(只能意识到,无法感官感觉到);而质量体现出一种实属性(既能意识到,又能感官感觉到)。价值虚属性,明显表现出变动性,与质量实属性表现的稳定性,杰然不同。可以认为,反价值是价值在一定条件下相对变性。当价值累计到一定度,神秘的平衡摆会突然改向,那时反价值将完全闪现出来,反之亦然。在价值一傍,总有反价值伴其左右,两者表现一种对偶性存在。价值与反价值,没有那一方能长期占据优势,在神秘的平衡规则下,两者在循环规律中轮回周转,直至无穷。理论上,任何有质量的东西都具有价值,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任何有质量的东西又都具有反价值。更进一步而言,“存在”即“价值”,凡“存在”即存在“价值”,“存在”即是一种“价值”的存在,同时,各种价值的存在,其重要性又各不相同。

四 从价值交换到价格形成

(一)价值交换一般规律

   人类经济史是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交替反复的历史。当货币交换社会环境——国家及其规定货币存在时,货币交换便产生。当国家不存在,或国家机能解体,物物交换便成为最原始和最具生命力的价值交换重要形式。研究发现,物物交换表征的价值交换一般规律为:

价值交换,一定是等价格交换,不一定是等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有本质区别;等价交换对象彼此互为一般等价物,为货币特殊形式;每一次等价交换形成一次等价价格;在等价值交换成立时,交易双方同时获得最大价格;长期市场,等价格交换,趋近于等价值交换。

(二)等价交换与价值-价格数学模型

1理想市场假设

   假设存在一个理想市场,在相同生产周期内各个体,从事不同产品生产,每种产品价值为各个体需求量之和,并且通过理想市场进行等价物物交换,最终每种产品均衡分配到每一个体。

2价值-价格模型

   根据以上理想市场假设,推导价值-价格模型,过程如下:

(1)价值交换一般规律表明,一次等价交换,会形成一次等价价格。在等价交换对象互为一般等价物的前提下,形成等价价格,应等于交换价值的乘积。此时价值—价格公式为:

     p=mx/r.mn/r               (3-1)

其中mx、mn分别是产品x与产品n的价值,r为理想市场个体数;mx/r、mn/r分别是x产品与n产品发生一次(均衡分配)交换,相对应的交换价值。公式(3-1)分析证明如下:

①假设x产品(相应交换)价值 mx/r ,与n产品(相应交换)价值 mn/r 相交换,如果有px= mx/r.mn/r, pn= mx/r.mn/r,(px与pn是产品x与产品n发生一次交换,分别获得的一次交换的价格),那么有px=pn=p,保证等价格交换恒成立,即交换能够正常进行。

②在实数运算法则内(以下运算均省去虚数符号,为实数运算),有 (mx/r-mn/r)²≥0,有mx/r.mn/r≤1/2 [(mx/r)²+ (mn/r)²]

且如果 mx/r=mn/r时,有p = mx/r.mn/r=(mx/r)²=(mn/r)²=p最大

此时,等价值交换与等价格交换同时成立,交换能够正常进行;而且不仅满足双方获得彼此需要的产品,还能保证双方同时获得最大收入,即双方产品价格均最大。

③如果mx/r≠mn/r,则等价值交换不成立,但等价格交换仍然成立,交换仍能正常进行,但不能保证双方同时获得最大收入价格。

假设mx/r > mn/r,则有 (mx/r)² >mx/r .mn/r>(mn/r)²,此时价值较大的一方,没有获得最大价格,收入减少;而价值较小一方,获得超额价格,收入增加。

通过以上分析,证明公式(3-1)是满足价值交换一般规律的,故而成立。

(2)如果某一个体,每一次用x产品相应交换价值 mx/r,与(r-1)数量其他个体任一产品相应交换价值m1/r 、m2/r 、 mn/r…、mr-1/r 相交换,根据以上分析,则每一次交换都是等价(格)交换。那么x产品总价值mx,对应的总价格可以表示为:

   P mx = mx /r.m1/r + mx/r .m2/r +… + mx/r. mn/r+…+mx/r .mr-1 /r

   P mx = (m1+m2+…+mn+…+mr-1)/r. mx /r

   P mx = (M-mx) /r .mx /r (3-2)

   其中M = (m1+m2+…+mn+…+mr-1)+ mx,表示社会价值总量。

 社会经济规律 论社会经济价值规律(一)
(3)如果公式(3-2)中M代表市场社会总价值,mx代表任一产品x总价值,当存在社会规定的货币符号k时,则产品价值mx总价格可以表示如下:

    P=k(M-mx) /r .mx /r = k(M-mx) mx /r ² =k.D.mx /r ²  (3-3)

   其中k,表示社会规定单位价格对应货币符号数量,由k决定价格货币单位;D表示产品总价值mx所对应的社会价值总量。

   公式(3-3)为价值—价格数学模型表达式,它表明任一产品总价格,在社会规定单位价格对应货币符号数量一定时,与产品价值总量及其对应社会价值总量成正比,与社会个体数量平方成反比(社会个体数量也称社会有效人口数量或社会实际就业人口数量)。

总之,产品价格标明产品价值在经济市场中价值重要性大小。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纷繁芜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虽然包罗万象,但万变难离其宗,一般都可以由此公式求解。公式(3-3)可称为“万有万能”价值—价格公式。

五 从价值智能创造到价值复制生产

(一)价值活动一般规律

   价值活动是人具有的一种行为活动。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智能,所以价值活动是智能活动。所谓智能活动,是指在知识智力要素引导下,从事创造与生产的人类行为总称。智能活动前提是学习积累知识,培养提升能力,获取从事创造与生产的技能素质;智能活动的过程是运用知识技能,围绕某一目标进行创造与生产;智能活动的结果是创造与生产更多使用价值,产生更多的价值。

   任何活动,事实上又是一个做功过程。智能活动同样是一个做功过程。智能活动做功,是指以人为主体的智能化系统,进行创造生产活动,所耗能量的有机总和,这一有机总和称之为智能量(或称为价值能量)。智能量是虚能量,与自然能量相对应,两者有着如影随形的关系。  

人类社会价值活动的实质,是人类智能活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因此价值与智能量存在一定等价关系,即有m=jE。其中m为价值,j为价值常数,E为智能量,虚能量。

因为理论上任何有质量的东西都具有价值,同样可认为,自然能量本身具有价值,智能量就是其价值具体表现形态。以人为主体的智能化系统在创造生产过程中,部分耗损的能量,其价值,在由自然系统进入社会系统时,被产生的反价值所湮灭,无法体现出来;只有被人掌控,用来从事创造生产的能量,成为智能量,其价值才显现出来,并最终成为人类社会总价值增长的重要根源。

    智能化系统获取的智能量,具体由三方面组成,即人类脑力活动能耗、体力活动能耗与机器等人工智能运行能耗。从事创造与生产的体力活动,以及机器等生产运行,可以也应该成为智能活动的必要补充与合理延伸,完全归属于智能活动范围。但,脑力活动能耗、体力活动能耗与机器等人工智能运行能耗,虽然在导致社会(智能)价值总根源上无本质差别,然而,各自所导致价值的稀缺程度,所决定的重要性程度(即价格),是依次递减。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系统,是在自然系统基础上的延伸与扩展,人类社会,是在自然这一母体上长大成形。大地是人类的养母,自然是人类的教父,人类理性与智能,无不是效法自然,师从自然,日积月累,逐步进化提高的结果。从社会是“自然”的自然延伸,能够证明,社会(智能)价值是在自然价值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自然系统内就已有价值的萌芽)。但另一方面,从数量规模上比较,社会(智能)价值比自然价值远要稀缺,在价值重要性方面,社会(智能)价值远超自然价值。社会(智能)价值与自然价值有机结合,形成社会使用价值产品的价值,在其中,在数值上相比于自然价值,社会(智能)价值比重很小(有时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正是社会(智能)价值,一方面决定社会使用价值产品的存在成为可能,同时还决定社会使用价值产品存在的规模数量,决定某种社会使用价值产品稀缺程度。而最终,社会(智能)价值,成为决定自然价值向人类社会转化的制约瓶颈。

(二)价值实现的两途径与两阶段

    智能量是指,为实现满足人类社会使用价值不断增长需要的目标,以人为主体的智能化系统,进行创造生产活动,在此过程所耗能量的有机总和。人类社会除了从自然界直接获取自然价值这一途径以外,在以人为主体的智能化系统中,通过获得智能量,是实现社会总价值增长第二条重要途径。根据智能量产生过程,价值又可以经两个阶段获得。

    首先第一阶段,通过创造可以获得价值。所谓创造,是指以某种富有创见的方式实现价值增长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改进创新和科研发明。创造是价值孵化器,创造孵化价值。

在科研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企业智能化生产系统,进行复制生产,从而扩大价值总量。生产的一般含义,是指按标准制造,生产是价值放大器,并成为获取价值第二个阶段。

    从大范围而言,生产活动包含了创造活动,从陕隘范围而言,创造是新增价值的基础,生产是新增价值的实现。但创造与生产作为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一个系统整体,在实际价值活动过程中,创造中有生产,生产中有创造,创造是一种高效的生产,生产是一种有效的创造,两者融为一体,不能杰然分开。因此,新增价值最终是企业智能化系统整体效益体现。

在实际价值活动中,新增价值成为利润之源,简称为利润价值;生产成本价值成为创造生产的基础,简称为成本价值。

(三) 价值分工与价值分配

   价值活动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不断分工合作,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不断产生新的企业智能化系统。在实际价值活动过程,企业内部存在“科研创造”与“生产制造”分工,其中前者获取的价值,主要源于脑力活动产生的智能量,后者获取的价值,主要源于体力活动与机器运转产生的智能量,两者在稀缺性与重要性方面存在差别。(就智能量转化的价值的稀缺性与重要性而言,最终企业智能化系统效率,主要取决于企业系统创造性。)

企业智能化系统,无论是科研创造者,还是组织管理者与生产制造者,各部分结合成整体存在,在系统智能活动形成价值过程中,一般地,首先体现出整体创造价值的特性;其次根据分工不同,标明各部分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职能差别。

在企业系统内形成的利润价值,成为产品价值重要组成部分。产品价值通过市场交易,换取相应货币价值。企业进入市场,表明企业系统接受市场调节形成的系统外分配。(系统外分配是指市场调节分配。)

组合成智能系统的价值要素,在形成企业系统并产生价值利润之前,都有标明其价值重要性大小的价格与之对应。这一价格不是由任何系统自行决定,而是由市场规律决定,即为系统所接受的要素价格,是要素价值通过市场交易,接受市场调节,实行系统外市场分配的结果。不同价格的价值要素组合起来,形成智能系统,并产生市场交易前的利润价值;对完成市场交易后获得的货币利润进行分配时,便以各自价格作为贡献大小依据,即一般地,企业利润按平均利润率原则,进行系统内分配;特殊的,根据特别贡献大小,进行区别奖励的系统内再分配。

    所谓工资,实际上包含基本工资(亦称人力资本)与效益工资两部分,基本工资由智力要素价格决定,效益工资由所得利润决定。智力要素价格,由智力要素价值决定(假设社会可变加速度一定,后面有论述)。智力要素价值,由传承的社会价值决定,是指获得一定智力要素质量,所投入的成本价值。

    任何价格都是以一定价值为基础通过市场交换形成。价格高低,表明价值重要性大小,这是市场经济基本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市场商品经济的竞争力,取决于根据价值规律,进行再创造的水平。即认识利用价值规律能力愈强,竞争力便愈强,获取的有效社会财富便愈多。把握和利用价值规律的能力,取决于两方面:信息搜集分析能力,知识提升运用能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2704.html

更多阅读

支持实体经济 新一轮金改重点要支持实体经济

     十八界三中全会召开在即,人们对金融体制改革给予了厚望。解决金融结构失衡问题是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新一轮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将是提高金融配置资源效率以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来。  中国拥有庞大的金融

一波趋势 无增长型发展——世界经济下一波趋势

     世界不会倒退,一直在发展,但以前这种发展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增长,也就是GDP的增加和就业人口的增加,但这并不一定就是常态,以后我们也许将会适应另一种新常态,那就是“无增长型发展”,即经济发展了,但GDP在缩减,就业人数在减少。  

发展低碳经济 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一)

     摘要: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综合考虑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发展低碳经济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中国要低碳化,靠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受当

社会实验视频 一场关于牦牛的社会实验

  一场关于牦牛的社会实验  “四川一震,震出了中国年轻一代对于社会公益的热情,现在还陌生的‘社会企业’将来在中国也许会有很大的发展,就像几年前没人知道绿色产业一样。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带动中国社会公益行业的发展”  

声明:《社会经济规律 论社会经济价值规律(一)》为网友墨尔本在远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