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 黔西南州建材工业



  黔西南州建材工业主要是生产砖瓦、石灰、水泥、木材和瓷砖等。辖境内何时开始用砖瓦已难确考。但根据兴仁交乐汉墓出土的古砖及其文物以及边远地区少数村寨的庙堂建筑残留的古砖古瓦可以看出,黔西南的砖瓦生产应在汉代以前。开山烧石灰,取土制砖瓦是民间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民国时期,就有人从事砖瓦及石灰的专业化生产,建有煅烧石灰的石灰窑和烧砖瓦的砖瓦窑。民间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烧石灰烧砖瓦。私人生产的石灰和砖瓦,基本能供给本县的建筑需要。

  黔西南州建材行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建材行业提供了巨大市场,二是体制创新为建材行业发展甩掉了包袱,非公有制建材企业发展迅速。

  一、砖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项建设快速发展,加上人口增加,建筑增多,砖瓦的用量大,从事砖瓦和石灰的个体户不断增多,有的县还成立了砖瓦社,如晴隆1956年建一砖瓦社,时有职工26人,职工入社自带生产工具,总值840元,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从事砖瓦生产。1958年转为国营砖瓦厂(同年建碧痕耐火材料厂,不久停闭),1963年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71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在县工商银行贷款6000元建厂房,生产效益一直较好,1977年产值高达7.8万元,1983年该社辖区粘土用完后解体。

  20世纪50年代,各县都建有砖瓦生产组织,望谟县于1955年后,城关镇附近生产队相继办起砖瓦厂1954年兴仁县农村从事烧砖瓦的有28户,从业29人;1955年兴仁城关砖瓦生产合作社成立,20年后即1976年停产,改为“兴仁县轻工局塑料厂”。1955年,安龙组织一个砖瓦石灰混合供销社,人员15人。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各县砖瓦生产均为私营或乡镇企业,仅黔西南州建材开发总厂属州经贸局管辖的州属砖瓦生产企业。

  到“十五”末期,黔西南州砖产量达10亿块。基本上都是页岩砖,主要集中在兴义市马岭镇一带。

  国有企业的州页岩砖厂由于迁建时,所选的原料矿山含硅偏低,加之采用的生产工艺与设备相对落后,导致迁建后生产的页岩砖瓦质量不达标,而且成本高,企业生产经营一直不景气陷入困境,从1993年起基本上处于停产状况。

  黔西南州有一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设的釉面砖生产企业——兴义市陶瓷厂,由于建厂时所选择的设备都是外地专业厂已经淘汰下来的设备,因此该厂建厂投产后就未能正常生产,而且产品质量与成本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加之负债沉重,企业生产经营十分艰难。1995年后该厂生产琉璃瓦,但产量极小,现每年亏损60万元左右。木地板、竹地板厂规模小,而且销路不畅,其他装饰装修材料、建筑卫生陶瓷等,只有几家小型非公有企业进行断断续续的生产经营。

  黔西南州建材开发总厂

  州建材开发总厂其前身为兴义砖瓦厂。1965年与兴义建设联社合并,名称为兴义专区砖瓦厂,李建朝任主任。1966年更名为兴义地区砖瓦厂,主要负责人是柴师修,柴任厂支部书记,梁启明、李建朝任正副主任。1969年9月28日,卢思贤任厂长,不久卢调走贵阳,卢金汉于1975年6月28日任厂长。梁启明调离后,1979年调史国富任书记。1980年8月20日,周正光从州建安公司综合厂调到砖瓦厂任厂长、兼支部书记。1982年调整为副厂长。

  1982年5月,专区砖瓦厂更名为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页岩砖厂,增补李善和、田茂祥为副厂长。1991年刘黔任厂长,周正光任支部书记。1997年12月,杨庆堂任厂长。1998年2月23日,页岩砖厂易名为黔西南州建材开发总厂。1999年7月7日,周正光任党支部书记兼厂长。

  兴义专区砖瓦厂原厂址在下午屯乡官山水库,用牛踩泥,人工打制生砖,人力挑生砖进窑,人力挑熟砖出窑。1967年砖瓦厂进行技术改造,增加设备,改手工制作为机械化生产,并征用土地等。砖瓦厂占地面积为22999平方米,建筑占地19104平方米,其中工业生产用地1338平方米,非工业生产用地1818平方米,职工住宅3895平方米。1968年开始用机器搅拌泥土,结束用牛踏砖泥塘的历史。1970年又建成24门轮烧窑,生产设备有17台,有打砖机2台,月生产能力达80万块砖。全厂职工有140人,设两个车间:制砖车间和烧成车间。产品畅销,企业年年有盈利。但官山水库生产原料(泥土)经过10多年的挖掘,日渐不足,1985年开始进行搬迁的前期工作,如征地、贷款等。砖瓦厂在人民银行贷款259万元,在工行贷款39万元。在绿叶沟征用土地204.8亩,第二年即1986年建成投产。1987年产红砖近800万块。

  由于市场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成本价格超过了销售价,总厂年年亏损,到1992年只好全部停产,而企业负债累累。

  企业停产后,积极向外招商引资,1993年5月至2001年11月,前后共有6批人来承包,但因资金不足,欠电厂电费等诸多问题,均生产不几个月即停产走人,企业于2002年关闭。

  马岭页岩砖生产基地

  兴义市马岭镇位于兴义市东北部,距市中心区13公里,南昆铁路、309省道、马普公路穿过境内。该镇的瓦嘎页岩砖基地,已发展成为黔西南州最大的页岩砖建材工业生产基地。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马岭镇的制砖企业,基本上是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制作粘土型砖的企业,发展比较缓慢。1992年后,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安居工程的投入力度,马岭镇页岩砖生产迎来了机遇。镇党委、政府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瞄准红砖产业,实施技改,新上集规模化、自动化、集约化为一体的页岩砖厂。1993年,马岭镇大型页岩砖厂已达21家,年产砖1.7亿块,完全取代了手工粘土砖,初步形成了以瓦嘎村为基地的建材工业小区。该年马岭镇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达3025.28万元,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其中页岩砖产值占60%。

  1999年,为了实现非公有制企业的大发展、大提高,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发展乡镇企业的各种政策,为页岩砖建材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在巩固现有规模基础上,推动技改,走轻型、隔音、隔热的发展路子,还利用由政府牵头成立的兴岭经济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积极为砖厂协调贷款,追缴贷款,理顺关系,提供信息,开拓市场,帮助销售,并对各砖厂的爆炸物品、原料、成品及燃料的运输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稳住了页岩砖市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政府放弃了计划手段,而让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优胜劣汰。至2004年,现有砖厂17家,其中合股企业6个,独资11个,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有12个,81万元~100万元的1个,40~80万元的4个。17家砖厂2003年年产页岩砖2.7亿块,产值3510万元,年利润1300万元,上缴税金2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352个,工人月均工资800元。17个砖厂所生产的产品,均符合国家普通烧砖GB5101—2003的质量要求,即长240mm,宽115mm,高53mm,弯曲度小,缺棱掉角少,裂纹少,色差不大,红砖少于5%,半截砖少于3%。制砖原料使用页岩、原煤、少量粘土,严禁使用磨石沙,石灰弹子石等影响产量质量的原料。正是由于马岭镇利用资源的优势,以质取胜,打响了“马岭页岩砖”品牌,使销售量占了全州总数的55%,占兴义市总数的85%,产品质量是全州最好的,除畅销全州各县市外,还远销广西、云南等临近地区,深受用户好评。现选择其中两家作简要介绍。

  贵州兴安实业有限公司马岭页岩砖厂

  贵州兴安实业有限公司马岭页岩砖厂,由贵州兴安实业有限公司(国有股份)投资组建。

  1.建厂情况:

  贵州兴安实业有限公司马岭页岩砖厂2003年元月17日在兴义市工商局注册登记,注册资本金300万元,砖厂计划投资1200万元,年生产规模达到1.6亿块页岩砖,第一期投入600万元,规模达到800万块,砖厂成立以来,2003年先后对马岭瓦嘎页岩砖十一厂实施收购对七厂实施转股收购。

  2.生产规模:

  2003年兴安公司马岭岩砖厂对收购和转股收购的十一厂、七厂投入230万元分别进行技改和扩建,砖厂现有生产线4条,页岩砖生产能力达8000万块资产达到680万元。

  3.劳动力安排:

  兴安公司马岭页岩砖厂现有人员381人,其中生产人员332人。

  4.产品质量:

  砖厂视质量为生命线,严格按照国家建材行业的生产标准,组织机制砖生产,对各生产工序严格要求,杜绝生产非标砖,产品抗压,抗折和几何尺寸等指标均达到建材行业要求。

  兴义市马岭镇第五页岩砖厂

  马岭第五页岩砖厂是一家私营独资企业,位于兴义市马岭镇瓦嘎村,交通方便,该厂建于1993年,当时在没有任何模式可能参照的情况下,自己到贵阳、水城等地考查后,靠自己设计自己施工,从当时的沾土砖到现在的页岩砖,从当时的土窑烧制到今天的轮窑烧制,经过了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现已形成占地面积30余亩,固定资产达250余万元,流动资金80余万元,员工90人,年产2千余万块页岩砖的私营企业,该厂以先进的设备,严格的管理,生产优质产品占领市场,该厂产品主要销往黔西南州九(县、市、区),还销往周边的云南、盘县、广西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次被当地政府评为“模范企业”和“致富先进企业”。

  该厂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关键在以于敢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严格按照国家GB5101—2003的质量要求,使产品抗压强度达到MU20,多项指标还超过国家标准。该厂以生产优质的产品,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保持良好的商业信誉为宗旨,所以赢得了用户的好评,占领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二、水泥

  辖境内水泥生产起步于1958年。在大办工业时曾办过一些小水泥厂、土法生产、产品形同石灰,不久停产下马。望谟县于平绕村办有水泥厂,1958年试产无标号水泥40吨,1976年扩建,划拨土地9800平方米,1977年6月水泥厂竣工投产。1979年8月,普安以原磷肥厂为基地,改建为水泥厂生产水泥,1993年11月,县水泥厂更名为“贵州省普安县矿冶工业总公司水泥厂”,形成集团性企业。兴义县于1974年在洗布河建一水泥厂,设计能力为年产7000吨,设有矿山、烘干、生料、熟料、烧成、水泥、机修7个车间及化验室、机车队等,占地面积为16600平方米,生产设备61台(套)。2001年全州有水泥生产厂家19户,绝大部份为乡镇企业,仅兴仁大桥河水泥为州属企业。

  “十五”期间,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州由原来的8家(立窑)水泥生产企业发展到16家,平均每年以10余万吨的能力递增。2003年水泥生产能力160.2万吨,实际生产量102万吨,上缴税费1200万元。2004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11万吨,实际产量达到121.17万吨。上交税费1518.26万元。2005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30万吨,实际产量达到150余万吨,上缴税费2679万元。到2005年底,水泥需求量预计在130余万吨。

  黔西南州水泥工业围绕“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针,依托现有水泥企业进行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高规模效益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先后建设和改造了一批水泥生产线,如贵州晴隆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万吨的立窑水泥生产线,贞丰县仁都水泥厂的年产8万吨的立窑水泥生产线、望谟县水泥厂年产6万吨的立窑水泥生产线等,水泥工业生产技术进步有较大进展,装备水平有所提高。

  同时,国有水泥企业加快了企业改革步伐,通过卖、租、联、改、建等方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态势,老国有企业贞丰县水泥厂、望谟县水泥厂、兴义市水泥厂、州水泥厂等通过出售、租赁等方式进行了改制或转换经营机制,另外还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了一批非公有制经济的水泥企业,极大地促进了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

  黔西南州水泥厂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泥厂(前称为兴义地区大桥河水泥厂),位于兴仁县城北4.5公里。

  1969年5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已进入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目的逐渐增多,原兴义地区水泥用量也随之增大,那时兴义地区仅有一家小土窑水泥厂,不仅质差且量上也如杯水车薪,兴义地区各地所用水泥,基本上都是从外地运入(如水城、贵阳等地),兴义地区有关部门领导出于区位考虑,便有了在兴仁筹建水泥厂的意向,因为这样既能发展地方工业,又能满足地区水泥用量的需求,可以收到“双赢”之效。

  1969年5月,根据贵州地质112的勘察和有关部门领导的实地考察确认,无论从地理位置、原料储备及品位、电力、水源、燃料、交通等因素看,兴仁大桥河长地(小地名)完全具备建设年产6万吨水泥厂的条件。

  1969年底,兴义地区专署抽调干部成立了“兴义地区大桥河水泥厂建厂领导小组”,由此,兴义地区大桥河水泥厂筹建工作正式开始,部份工程破土动工,“兴水”历史由此郑重揭开。

  然而“兴水”生不逢时,筹建工作开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狂热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在一片“停产闹革命”、“造反有理”的声浪中先后瘫痪,“兴水”的筹建工作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在极“左”思潮的严重干扰下,兴义地区大桥河水泥厂于1972年12月被迫停工缓建。

  1976年10月,“兴水”“建厂领导小组”抓住机遇,把精力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地区有关部门和“建厂领导小组”的不懈努力下,“兴水”复建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1977年经贵州地质303队、贵州建筑科研设计院补充勘察论证后,有关部门决定“兴水”仍按生产规模为年产6万吨普通硅酸盐机立窑的方案设计建厂,计划投资720.9万元,资金来源全部由国家拨款投入。1978年3月,“兴水”开始动工复建。

  随着工程进度的需要,70余名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知识青年、待业青年陆续招收进厂。

  1982年5月,在建“兴水”更名为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水泥厂。从此,“黔水”踏上了她艰难的创业历程。

  1982年12月,设计能力为年产6万吨普通硅酸盐水泥、建厂周期长达13年之久的黔西南州水泥厂终于建成并进入试产阶段,按照设计编制,“黔水”在复建试产阶段,先后招收了260余名工人,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1984年9月,黔西南州水泥厂正式宣布投产。1984年累计生产水泥13111吨,完成工业总产值(80不变价)70.13万元。

  自投产以来,“黔水”坚持改革开放,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质量和各项基础工作的管理,不断加大技改力度,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强职工培训教育,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特别是1985年4月企业经过全面整顿工作后,企业管理进一步加强,生产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1983年至1990年(计8年时间)期间,因外部条件特别是电力供给不正常的影响,(“黔水”动力用电当时全部由兴仁县天生桥电站供给,该电站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枯水季节每天平均供电不足750千瓦,“黔水”平均每天用电量需850千瓦以上,在汛水期间6至9月约四个月时间里,该电站才能勉强满足“黔水”生产用电)“黔水”一年中陆续生产时间累计不过7个月,且市场又恰在“黔水”能正常生产时疲软(雨水季节,工地无法正常施工)而造成产品严重积压,为此,8年来,“黔水”每年水泥产量均在20000吨上下徘徊,再由于内部设备陈旧老化,工艺配置不合理,主机一窑两磨均系20世纪60年代兰州石化总厂的产品,尤其是立窑卸料装置系统不适应两磨生产的需求,台时产量仅在3.5吨左右而严重阻碍了“黔水”生产的正常发展,为此,8年来“黔水”累计生产水泥136090吨,利润265300元而长期处于对国家、对集体贡献微薄的所谓“微利”企业状态。

  1992年10月,由于外部条件特别是电力有了保障(兴义至贵阳11万伏高压输电线路途经兴仁变压为壹万伏与兴仁供电局联网),南昆铁路线兴义段开工和兴义顶效开发区的兴建以及社会民用建筑的增多,水泥市场大大改善,“黔水”生产由此逐步走入正轨,1992年水泥产量首次达到31218吨后,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于1993年利用自有资金对原设备工艺不配套部份进行技术改造,从质量要求入手,对两磨配料装置由原来的人工操作改为微机自动控制,以此提高入窑生料合格率和出磨水泥合格率,技改后当年生产水泥36000吨,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后劲,降低生产成本,1994年“黔水”又对立窑卸料装置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改造,由盘式改为塔式,此次技改,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黔水”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为“黔水”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91年至1993年,由于“黔水”连续三年按合同完成国家利税和地方税收,成为全州税、利超过200万元以上的十家先进企业,被州政府授与“为国聚财、兴州富民”先进单位称号,在贵州省百家建材企业排名中名列前20名,在黔西南州建材行业排第三名。

  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为适应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需要,“黔水”以“黔西南州水泥厂综合节能技术改造”立项新增一条水泥生产线,经报请有关部门批准,项目得以立项并于1992年10月始破土动工,1994年7月竣工试车完毕投入生产,新增生产线生产能力为年产4.4万吨普通硅酸盐水泥,总投资1460万元,新线的建成投产,为缓解黔西南州水泥市场需求,支援城乡基本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使“黔水”生产规模、技术力量等方面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 黔西南州建材工业
  1998年至1999年两年共生产水泥7.86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140万元,实现利润41万元。由于成绩突出,1999年被省建材局授予“综合经济效益先进企业”的光荣称号。

  1998年,“黔水”针对老线生产工艺落后,设备故障频繁,能耗高的现状,结合“国企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具体要求,对老线生产工艺的稳定和工艺配套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如立窑扩径、收尘设施、生料、烘干、矿山等),已成为“黔水”面临的主要课题。为此,“黔水”结合实际,组织相关人员外出考察并反复比较,决定采用先进、实用、可行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陆续对烘干机沸腾炉、立窑预加水成球、立窑偏火装置、窑体扩径、微机包装、环保设施等进行技术改造,技改总投资400万元,经过两年多的艰苦作业,于2000年全部完毕,由此“黔水”老线生产能力从原来的年产6万吨提高到8.5万吨,从而为“黔水”今后的生产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黔水”注重改善职工的生活福利,为职工办实事,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为职工安装闭路电视,解决电话通讯主干线,投资数十万元解决职工生活用水和修建生活区围墙以确保职工住宅安全等。与此同时职工的工资收入也逐年有加,厂容厂貌有了进一步的改观。

  自正式投产以来,由于“黔水”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企业管理理念,“黔水人”发扬“团结奋进、振兴建材”的企业精神,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在生产经营、技术改造、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1984年正式投产至2001年止,累计生产水泥50.02万吨,销售水泥49.50万吨,上缴国家税收近千万元,多次荣获省、州有关部门的表彰。30年艰难的创业历程,使“黔水”经历了基本建设、缓建、试产、改造扩建、综合节能技术改造等阶段,发展道路虽不平坦,但企业整体能力日趋成熟,发展至今,固定资产总值已达881万元(2001年),全厂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含二分厂建筑面积),职工人数290余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86人,工程技术人员36人,中级职称7人,技术力量雄厚,职工队伍素质优良。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该厂已于2002年实行了承包经营,承包人为广西南宁冰煌公司邓兵,厂名仍然沿用黔西南州水泥厂,实行承包经营后该厂开始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运作,但由于原企业形成了过重的银行债务,企业生产经营仍然处在困境之中。

  生机盎然的民营企业——贵州荣盛(集团)建材有限公司

  贵州荣盛集团是集工业、商贸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的民营成分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集团。集团总资产至2004年已达1.38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125亿元,年销售收入5500万元,年纳税总额440万元,累计纳税2838万元,是黔西南州最大的私营企业集团。集团总公司——贵州荣盛(集团)建材有限公司作为集团的核心企业,下辖荣盛水泥一分厂、顶效南下水泥厂、望谟水泥厂,在黔西南州建材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83年7月,荣盛集团创建人龚荣忠、贺碧清夫妇二人用17万元买下已经倒闭的酸枣养鸡场,接着投入48万元,引进贵州省机械研究所科研成果项目——“中锰合金耐磨球铁”技术,只用48天就建成了球磨机衬板和磨球生产线,以过硬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使产品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占领了市场。1988年,又投资230万元,从南京特种合金厂引进了75号硅铁生产技术,并聘请了华南工学院教授作技术指导,仅用10个月的时间建成了两座1800KW硅铁炉,年产75#硅铁2400吨,实现产值362万元,利润130万元,税金62万元。

  1992年7月,龚荣忠夫妇二人抓住南昆铁路上马的机遇,自筹资金1900万元,向贵阳水泥厂和中铁十八局分别融资500万元和400万元,并与被誉为全国先进机立窑示范基地的广西北流水泥工业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了总投资2800万元,拥有4.4万吨和8.8万吨能力的两条水泥生产线,形成年产13.2万吨普通硅酸盐水泥生产规模,具有“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号、讲信誉”闻名的全州最大的机立窑水泥厂——荣盛铁厂水泥一分厂。该厂生产的“赤金”牌P.O.32.5(425号)、P.O.425(525号)水泥被南昆铁路、天生桥、平班、盘南、响水河等电站以及关兴公路、顶兴公路、砂马公路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大量使用,成为铁18局、铁16局、铁11局、铁5局以及许多省级施工单位指定的首选产品,“赤金”品牌已成为黔西南州建材市场的知名品牌。仅1994年就为国家修建南昆铁路节省远距离运输费用7400万元,有力地支援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被各建设单位誉为“质量第一、支援南昆、信守合同、服务一流”的企业。

  1998年1月,经贵州省经贸委、省体改委、省工商局批准,在原私营企业群体的基础上改制组建了贵州荣盛集团,原兴义市荣盛铁厂更名为贵州荣盛(集团)建材有限公司,该集团以贵州荣盛(集团)建材有限公司为母公司。

  1999年10月,荣盛集团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了水泥一分厂环保及生产能力方面的技术改造,不但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使水泥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20万吨。2001年6月28日,荣盛集团签订了投资1.2亿元,年产60万吨的水泥回转窑生产线合同,并破土动工,届时荣盛集团仅水泥生产将达到年产100万吨的能力,同时有更高品位的水泥支援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2003年2月以租赁承包方式接管了停产近一年的顶效南下水泥厂和望谟水泥厂,使近300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2003年12月,集团投资500多万元,再次对水泥一分厂进行技术改造使水泥一分厂的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

  2004年,集团母公司荣盛建材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荣盛集团“以现代化管理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凭优秀的质量占市场,用真诚服务树信誉”,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多年来荣盛先后为社会福利事业捐资合计400多万元。1987年8月,为解决龙井、酸枣两个村出村无公路的难题,捐助资金20万元为两村兴建连接324国道的出村公路。至今人们把这两条路叫作“富民路”;1990年1月,捐资11万元为酸枣村兴建村办企业纸袋厂;1991年7月,捐资10万元为龙井、酸枣两个村维修小学校;1993年12月,为配合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天生桥水电站工程,安置移民200人到荣盛企业;1995年1月,捐资120万元,兴建“百春”幼儿园作为兴义市中心幼儿园;1998年9月,为响应国家抗洪救灾,援助灾区人民捐助资及药品近100万元;1999年12月,捐资20万元为解决龙井、桔园、乌沙等周边小学改设中学的校宿建修;2001年6月份,捐赠1000元资助雄武乡因山体滑坡的灾民;2001年9月,为“迎接西部大开发,宣传贵州,宏扬民族文化”及“贵州·兴义马岭河漂流节”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捐助资金及矿泉饮料40万元;2002年,捐5吨水泥给仓更镇鸡场村文化娱乐室;2003年2月以租赁承包方式接管了停产近一年的顶效南下水泥厂和望谟水泥厂,使近300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2004年4月26日,捐赠一台价值4000多元的电脑给黔西南州档案局。

  荣盛集团为推动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为政府排忧解难、安置移民、智力支边、捐资助学、帮助农村脱贫解困、推动赈灾和参加“光采事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企业创办以来共安排就业1900余人,其中大中专学生毕业生330人,先后解决下岗职工360余人、帮扶边远贫困家庭就业达283户,800余人、为政府安置移民200人、解决城市待业青年120余人,安排退伍军人共90余名。

  荣盛集团及龚荣忠先生、贺碧清女士夫妇获得了社会各界极高的评价和荣誉:

  1994~1999年连续六年获贵州省“先进乡镇企业”荣誉称号;1994年被兴义市委、市政府评为“乡镇企业发展先进企业”;1995年被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等部委授予“95创业之星”荣誉称号;1995年被兴义市委、市政府评为年度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被贵州省乡镇企业局定为全省百家产品最畅销乡镇企业之一,经营规模居贵州省第11位,居黔西南州、兴义市第一位;1996年被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评为“先进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先进企业”;1997年被兴义市委、市政府评为“纳税先进企业”;1998年被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评为“扶贫济困支援灾区捐赠先进单位”;2000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为“明星企业”;2000年被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评为“非公有制先进企业”;2000年被兴义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企业”;2001年获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十强先进企业”称号;2004年被兴义市委、市政府评为“档案管理先进企业”。

  董事长龚荣忠先生多次荣获省、州、市颁发的“优秀厂长(经理)”、“八五期间优秀管理工作者”、“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第八届执委会副主席、商会副会长,贵州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副董事长贺碧清女士1995年3月获贵州省妇女联合会、贵州省乡镇企业局联合授予的“首届乡镇企业优秀女厂长”光荣称号;1995年5月获中国社会主义女企业家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称号;1995年12月贵州省妇女联合会授予的“贵州省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97年12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授予的“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等等,曾任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联谊会理事;贵州省黔西南州政协常委;贵州省黔西南州妇联常委。

  黔西南州顶效瑞安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

  新型干法旋窑生产水泥具有环保、节能、质量稳定可靠、上规模、标号高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其技术由日本引入我国,20世纪90年代其技术在我国日趋成熟,设备基本上已实现国产化。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新型干法旋窑生产水泥已成为我国水泥建材生产企业的发展方向。

  贵州顶效瑞安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由黔西南州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与瑞安建材有限公司属下附属公司于2001年9月8日在中国厦门招商投资洽谈会上正式签约合资组成,共同在黔西南州兴建一座年产量40万吨的优质水泥厂,建成黔西南州第一条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总投资1.4亿元。该公司的建成是黔西南州2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各界领导大力支持的成果,它填补了省、州水泥产业新型干法窑生产技术的空白。

  该生产线从开工到试产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于2002年12月10日正式投产。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窑外分解技术,实行微机控制及办公自动化,投入大量资金建造环保型工厂及装备一流的检测设备。拥有一台ф3.3×50M的干法窑,匹配了1300型五级窑外分解炉;选用了国际流行的ф2.2M立式磨为生产料粉磨设备;水泥粉磨选用了二台ф3×9M高效选粉圈流磨;水泥库有6座,总存载为2万吨。另匹配了2座300T/只的小水泥库,专供发散水泥用;装包机选用的是德国进口六嘴装包机,以确保重量精确无误。公司的产品经省质检部门检验为低碱(0.58%)水泥,同时水化热偏低,为中热水泥,主要生产高标号之“瑞安水泥”产品,其中包括42.5、32.5普通硅酸盐水泥、32.5复合硅酸盐水泥及其它水泥产品。

  2003年元月至十月,顶效瑞安公司生产水泥19.1万吨,销售额3500万元,缴纳税款600万元。公司现有职工250名,平均年龄27岁,其中中专以上学历占87%,有工程师15名,硕士3名。2003年4月,该公司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获得ISO900:Z000认证,同年5月还通过了环保监测。

  顶效瑞安公司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利用黔西南州优质的石灰石、煤炭资源,生产名牌“花岗”牌优质高标号普硅水泥,还生产各种优质特种水泥如低碱水泥、大坝水泥、中热水泥、道路水泥,以及适合黔西南州人民家居建筑用的复合水泥。本着“产品质量为根,诚信服务为本”的精神,生产的优质水泥得到盘南电厂、平班电站、关兴公路、飞机场、人行大楼、马普公路、南昆铁路等重点工程的一致好评。

  瑞安集团由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先生于1971年在香港创立,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集团,业务包括建筑及承建、建筑材料、房地产发展及投资,业务领域已跨出香港的基地,并伸展至内地及北美洲。经过不断拓展,瑞安集团旗下现有超过四十间成员公司。集团之建筑及建筑材料业务于1997年重组为瑞安建业有限公司,并于同年二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现时,瑞安建业之主要业务包括:中国内地房地产开发、水泥、建筑、建筑材料及环球建材贸易。

  瑞安集团旗下的合资水泥企业分布于贵州、重庆及南京。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宏伟计划,近年瑞安集团在重庆及贵州积极投资拓展优质水泥业务,集团在重庆优质水泥年产量已达350多万吨,成为重庆市内最大的优质水泥生产商,占当地优质水泥市场分额的七成多;瑞安集团旗下之腾辉水泥(贵州)集团(瑞安现占99%权益)锐意进取,发展迅速,至2004年底,集团在贵州的水泥年产量达到33.93万吨,累计达到95.87万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6078.html

更多阅读

机械工业各设计院名录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

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总院(现名为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曾用名中国中元兴华工程公司)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5号邮编:100089传真:010-68732688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地址:蚌埠市吴湾路690号邮政编码:233017电话:0552-4953011传真:0552-49531

曲凯:挺起中国工程机械的脊梁

在辽宁这块工业沃土上诞生的上百个"共和国第一"中,第一台挖掘机、第一台推土机曾让辽宁人自豪了半个多世纪。然而,经过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辽宁失去了工程机械全国排头兵的位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第一台集中控制的多功能清障车把

声明:《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 黔西南州建材工业》为网友努力才幸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