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财险企业生存关注 论核心生存力与企业持久生存优势



企业未来生存管理认为,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是市场竞争时代留下的产物,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推进,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市场较量正由传统的你死我活、你争我斗、充满血腥的竞(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争时代向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存共赢的竟合时代走来。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时代留下的理念,企业如果不因变而变,是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也难以正确指导企业未来生存。

核心生存力理论是邓正红企业未来生存管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邓正红提出核心生存力理论,产生的思路源于高度变化、高度不确定的环境,这个环境的范畴已远远超越核心竞争力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多的是面对共存共赢的合作环境。当今企业处于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企业要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只有重视与环境互动,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物(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质、能量和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换,才能随时把握环境变化的信息,建立一种与周围环境融洽的关系。环境不仅是企业管理系统建立的客观基础,而且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与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里的环境包括内部和外部影响企业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达到其管理目的,不仅要了解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和竞争等外部环境因素,而且要掌握员工的价值观、组织其所拥有的资源等内部环境因素,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邓正红未来生存理论强调,建立在核心之上的竞争力包括软实力即核心理念和硬实力即核心业务,二者融合即构成企业的核心生存力,这是遵循企业未来生存规律运作所达到的最高生存境界。从企业未来生存的现实立足看,不管是环境还是文化,最终的落脚点是资源保证,实现资源整合,形成独具(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优势的核心业务,将软实力与硬实力紧紧捏在一块,形成企业的核心生存力。正如德鲁克所言:“投入全部的资源,向一个方向冲刺,是创业家最高的策略”。“向一个方向冲刺”是企业战略牵引企业未来生存,战略的最高目的是形成企业持久的、牢不可破的核心生存力。

 中小财险企业生存关注 论核心生存力与企业持久生存优势
aihuau.com

  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国之后,国内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国内生存国际化。(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何面向未来生存,营造自己的核心生存力,并在此基础上获得长期的生存优势,成为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企业生存发展是以企业生存力为前提的。企业生存力的本质和决定因素,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围绕企业生存优势的问题。一是什么给企业带来生存优势,即企业生存优势的“源泉”;二是企业生存优势与企业(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绩效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即企业生存优势的“内在关系”;三是企业生存优势是否可持续,即企业生存优势的“持久”。邓正红未来生存理论指出,核心生存力(Core Viability)是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将变与不变融为一体的内在机理,其最终形态是企业资源整合效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应变性。

  企业内部的资源有很多种,但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生存优势或高额利润率的源泉。部分物力资源可以到市场买到,但随着市场的充分生存,它的价格和价值趋于一致,因此不可能产生“租金”;企业使用一种先进设备,可能获得一定的优势,但很快就会因设备的普遍使用而失去生(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存优势。从“租金”的产生及长期生存优势形成来看,这样的资源是没有价值的。这就揭示了一个道理,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依赖上述资源获得持续的、超额的收益及长期生存优势。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企业要获得长期生存的优势即核心生存力,就必须通过对资源运作规律的认识提炼企业的核心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运作企业文化,从而提升资源的整合能力和价值,使企业资源处于生态循环之中,从而实现有限的资源持续利用下去,最终确保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和永续生存。

未来生存管理认为,资源决定企业未来生存之路,而文化则引导企业未来生存。企业文化保障企业未来生存的方向,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企业战略,至于运用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模式,采取什么样的企业战略,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所以说,企业文化是可以确定的。资源属于企业外部的因素,是(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客观的,文化属于企业内部的因素,是主观的。为什么说文化是极端因素?这是由资源的极端枯竭性决定的,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客观假设,为了弥补客观资源的不足,企业必须始终以一种持续发展的理念支撑本身的生存,正所谓“先天不足后天补”,就是用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整合有限的自然资源,使企业能够持续有效的发展。这种持续发展从理论上来说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描述其状态就是无限地生存下去。

  企业生存优势直接来源于企业核心理念指导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企业核心能力。仅从核心能力来看,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或能力的特殊集合。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生存优势的深层来源。企业所有能力中核心和根本的部分,即核心能力,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他各种能力(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影响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这就是核心能力的作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生存优势的源泉,核心产品是核心能力的物质载体,最终产品是核心能力的市场体现。因此,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久的生存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等层面上获得不断提升。

  核心生存力是一个永恒的概念,这是由核心理念的性质决定的。《基业长青》作者詹姆斯8226;C8226;柯林斯和杰里8226;I8226;波勒斯说:“高瞻远瞩公司小心地保存和保护核心价值,但是核心理念的所有表象却都可以改变和演进。”“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核心理念与文化、战略、战术、作业、政策或其他非核心的做法混为一谈。日久年深之后,文化标准必须改变,策略必须改变,产品线必须改变,目标(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必须改变,权限必须改变,管理政策必须改变,组织结构必须改变,奖励制度必须改变。到最后,公司如果想成为高瞻远瞩公司,惟一不应该改变的是核心理念。”但是,在核心理念指导下,核心能力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了企业不同的生存力水平。由于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决定了企业不仅要努力建立某一时刻的生存力,而且还要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不断建立新的优势生存力。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所面对的国际生存环境异常激烈,资源、市场及资金方面的整合要求企业培育和发展核心生存力。核心生存力决定核心能力的价值性。企业要通过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来保(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持自身的市场优势。比如,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公司在从事油气业务的同时,注重太阳能、生物能等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研究,以期持久地为消费者提供环保、安全、洁净的优质能源。就我国石化企业而言,不仅应继续巩固已有的市场优势和生存地位,还应从产品品种,质量,服务等方面把品牌做得更强、更好,赢得客户的持久信赖。同时,从长远着眼,应有重点地向新兴市场进行战略性投资,把握新的价值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

 核心生存力决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独特性是指企业所特有的、不可转移的、难以被其他企业复制的优势。企业(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特别是国企可以通过业务重组,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产业链上形成独特的、持久的生存优势,才能保持立于不败之地。

  核心生存力决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核心能力应能够衍生核心产品参与生存。强化核心业务和专业化分工,突出主要(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业务,实现产品内涵的高专业性,同时以核心业务为主轴,向相关的业务领域拓展,这应是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体现。

  应该说,核心生存力理论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将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进入2(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1世纪,随着我国“入世”带来的更加开放的生存环境,随着“走出去”战略在我国企业的实施,核心生存力理论无疑会对我国企业的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核心生存力理论要求企业从注重对环境的适应性转变为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过去我国企业的管理观念过分地偏向外部分析,但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愈来愈多,这极易导致企业决策的易变性和战略的非连贯性。(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核心生存力理论认为,决定企业常胜不衰的根本是企业自身素质。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和保持长期生存优势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和组合。因此,我国企业在生存发展中,应逐步将注意力集中到企业自身素质上,以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为主方向,以创造企业可持续的生存优势为战略目标,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以确保企业在激烈剧变的环境中永续生存。

  核心生存力理论要求企业从注重规模经济效益转变为注重持续性生存优势的增强。  核心生存力理论认为,核心生存是企业未来生存的终极目标,其本质就是让企业活得久。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就是他们在未来生存定位上普遍以本企业的核心生存力来应对国内企业原始、粗放、简单的市场搏杀,从某种意义上讲,因为他们放眼长远的未来生存目标,根本不屑于与中国企业面对面地针锋相对,虽然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同在一个市场平台上,实际(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上他们早已谋划了自己的无人能及的未来生存领域,这个未来生存领域与跨国公司的未来生存战略是相配套的,主要体现在加强了对先进技术的控制,利用其在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对我国企业关键技术的制约。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这种未来生存态势,实际上是围绕企业的生存主轴所展现的一种企业未来生存大视野,这也给中国企业敲响了企业未来生存的警钟,如果中国企业还不转变生存观念,即由注重竞争向超越竞争转变,还不趁早培育企业的核心生存力,企业必将走向生存的死胡同。

核心生存力理论要求企业从注重分散企业风险转变为注重提高企业实力。核心生存力理论强调,世界唯一不变的法则是变化,对企业来说,唯一不变的法则是适应,适应环境变化是企业活得下的基础。拥有资源特别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企业就可以信马由缰驰骋市场;缺乏资源,企业就可能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市场竞争越激烈,说明企业对资源的争夺越厉害。资源的多寡已成为左(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右市场竞争环境的关键。因此,企业应对风险要从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只有提高企业实力,才能增强抗风险的能力。我国企业只有通过对核心业务领域内资源与能力的整合和升华,加快以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的培育,在动态环境中以不变应万变,才是应对风险的根本对策。

  核心生存力理论要求企业从注重多元化经营转变为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20世纪末,多元化经营战略成为不少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然而,不少企业也因经营面愈来愈宽而摊薄了资源,弱化了主业,失去了自身优势。核心生存力理论提倡企业核心业务的提升和回归应以核心生存力为“中心”的同心(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多元化。强大的主业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强调把主业做好做强并不是简单地排斥多元化,而是反对没有根基的多元化,使必要的多元化紧紧围绕为主业的发展服务。

  核心生存力理论要求企业从单纯注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转变为注重核心性产品的发展。核心生存力理论认为,只要生产的关键性中间产品具备核心能力的独特性质,企业就应该鼓励同行企业采用本企业的(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关键性中间产品作为他们的生产部件或原料,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本企业所提供的关键性中间产品的依赖性。这样不但可控制其他企业的最终产品市场,而且还可控制同行对关键性中间产品技术的开发。

  核心生存力理论要求企业从注重企业综合管理变转为注重做好关键环节的管理。核心生存力理论提倡集中的原则,强调(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企业把自己的人、财、物力投向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而对非关键环节仅做到合格,达到正常运转即可。只要关键环节得到优化,其他环节就能得到提升。

  以生存力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核心生存能力的产生、维护和提升,是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它涉及技术、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以企业诸多资源为基础的一种资源整合能力。这种整合一方面是企业机制与(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市场机制的整合,另一方面是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的整合。当前,我国企业应特别注意从制度创新、组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市场布局、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生存力创造条件。

 制度创新是企业核心生存力的重要保障。企业核心生存力的培育以及技术创新和管理都是在一定制度环境中发生、发(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展的,需要—定的制度保证。国有企业应继续深入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并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加快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步伐,促进企业按照国际惯例规范操作,转换机制,真正成为市场生存的主体。

  管理创新是强化企业核心生存力的重要手段。管理创新可以将技术和生产技能转变为企业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使管理过程顺畅、高效,创造一种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生存能力的环境氛围。针对我国国有企(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业管理层次太多的问题,应优化内部组织结构,理顺内部关系,缩短管理链条,建立科学的母子公司集团体制,集团管理层次一般应控制在三层以内。应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快核心生存力的形成和发展。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生存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巩固和增强市场生存优势,必须重视技术创新,保持和扩大领先技术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在技术创新(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上应突出重点,尽快发展核心技术:继续把产品生存力和顶替进口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产品应用开发研究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项目加强研究应用;改革科研开发模式,选择与国际领域尖端科技同步的课题,加快合作开发的步伐。

  合理的市场布局是释放企业核心生存力能量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巨大的成品油消费量,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来华投资。在开放较早的润滑油市场,外资公司最先抢占高端产品市场;在成品油分销市场,外资公司加快下游分销网络建设。在我国成品油销售领域,外资公司由点及面加速发展,外资(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公司的产业链和组织机构日渐完善。国内石化企业应明确树立大市场的经营观念,把市场概念定位在国际市场这个大舞台上,抛弃局限于区内市场的观念,大力开拓市场空间。应按照经济区域合理布局,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提高效率。再次,应抓紧扩大储运基础设施和销售终端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经济发达地区、销售集中的中心城市和交通发达地区增强储运和销售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生存必走的第一步。充分、准确、全面的信息是核心生存力发挥作用的基础保障。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生产模式和营销模式。对经营活动实施(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可达到降低流通费用,提高规模效益,增强生存能力的目的。国内企业近年来在建设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应不断完善,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形成总部、配送中心和管理信息系统三位一体、相互匹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管理信息网络,缩减管理距离和管理层次,实现管理的柔性化。

  总之,在高度不确定、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不断提升的企业核心生存力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我国企业只有努(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力构筑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生存力,并在此基础上获得长期的生存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9694.html

更多阅读

中小企业成长与战略 中小制药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战略规划

目前,由于医药行业商业贿赂事件持续发酵,个别国内药企被卷入事件当中,很多中小制药企业感觉风雨欲来,惶惑之心难以平息,同时,医药行业内诸多的政策和各省新医改进程也让很多制药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惑。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医药市

白酒企业网 解析中小白酒企业的“内伤”

     中国白酒行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基本稳定的企业格局。在这个格局的金字塔尖的高端白酒品牌过得相对比较滋润,虽然受到了塑化剂和“三公消费”的影响,但仍然不会动摇这些企业的地位。真正过得困难的中小白酒企业,显然无法从高

声明:《中小财险企业生存关注 论核心生存力与企业持久生存优势》为网友朕要上房揭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