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下商品房需求 中国行政区域间卫生总费用需求现状和政策分析



本文根据中国卫生费用核算小组测算的数据,评价中国行政区域间卫生总费用需求现状,作出相应的政策分析。

 

资料来源和测算方法

 

本次测算使用卫生机构资金分配流向方法测算了1995、1996、1997年中国30个行政区域的卫生总费用。数据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卫生部全国卫生统计年报资料;卫生部卫生事业经费决算资料;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年鉴;中国劳动年鉴。本次测算的初始目的是为了与根据垂直系统数据测算的中国卫生总费用估计值作出综合平衡;还为了评价各行政区域卫生部门测算的数据的准确性。各行政区域卫生总费用仍然以各地政府卫生部门公布数据为准,本次研究结果仅供参考。

 

中国各行政区域间卫生总费用需求现状

 

本文附表1提供1995-1997年中国各行政区域卫生总费用主要评价指标。根据1997年各区域按人口平均卫生费用水平,我们对中国30个省级区域进行分类;一类是沿海大城市;二类是高卫生费用区域;三类是低卫生费用地区;四类是相对贫困区域。现将各类区域卫生总费用主要评价指标测算结果列表如下(表1):

                                                                 

       中国不同行政区域卫生总费用评价指标                                          

表1                                                                           

沿海大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

高卫生费用区域包括:浙江 广东 江苏 辽宁 青海 新疆 海南 福建 湖北

低卫生费用区域包括:黑龙江 云南 宁夏 吉林 山东 山西 河北 湖南 内蒙古

相对贫困区域包括:四川 重庆 广西 西藏 陕西 甘肃 江西 安徽 河南 贵州

 

人均卫生费用 

 

    调查发现,沿海大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从1995年的686.31元增加为1997年的996.02元,2年增长45%;高费用区域人均卫生费用从1995年的267.35元增加为1997年的368.74元,2年增长38%;低费用区域人均卫生费用从1995年的154.14元增加为1997年的210.52元,2年增长37%;而相对贫困地区人均卫生费用从1995年的116.98元增加为1997年的155.84元,2年增长33%。

数据说明,不同区域人均卫生费用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调查发现,相对贫困地区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1997年高达6.6%;比沿海大城市的5.67%还高出0.93个百分点;发现高费用区域的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低,1997年只有3.39%;低费用区域的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略高于高费用区域;相对贫困地区最高。国际卫生费用比较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欠发达地区。我国各行政区域卫生费用水平的比较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如何解释请国内外专家评估。

我们中间有人认为,可能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初级品,本来应该由医学博士提供的医疗服务,我们是由中专生,甚至是不及中专的乡村“医生”提供的;我国广大乡村的卫生院床位更是明显的初级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群众对这些低档医疗消费品的需求下降就不足为怪了。1994年,我们曾经对30个区域卫生总费用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过收入弹性的研究,当时发现区域间收入弹性是1.05;没有引起注意;本次研究发现,1995年30个区域卫生总费用和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收入弹性是0.92;如果不包括3个沿海大城市,27个区域卫生总费用收入弹性只有0.7;1996年30个区域卫生总费用收入弹性是0.94,27个区域卫生总费用收入弹性是0.76;97年分别是0.97和0.77。

有人讲,我国大多数卫生服务是生活必需品,而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小于1。可是我国卫生总费用时间序列数据的收入弹性大于1。是否可以假设,新增加的卫生服务主要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豪华消费,因此收入弹性大于1。

我们中间还有人认为,从1995年开始的医疗服务收费水平过快提高,使居民把增加的收入转而投放到其它替代品,从而使卫生总费用收入弹性降低。不要以为医疗服务没有替代品,有的地方有了病找巫医神汉、进香拜佛、蔚然成风。

 

行政区域间反映卫生费用水平的其它主要指标

 

这里主要指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主要提出政府卫生支出中两个大家比较关心的指标:人均卫生经费和人均卫生事业费。详见表2

 

 中国行政区域间反映卫生费用水平的主要指标                                              

表2                                                                 计量单位:元

对表2列出的三个卫生费用数据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发现从货币价值看,区域间差距很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0倍以上,卫生总费用差距是13倍。除沿海三大城市外,浙江省的人均卫生费用最高;广东省的人均政府卫生经费,人均卫生事业费最高。人均卫生总费用最低的区域是贵州省。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最低的是河南省。

在评价国内各区域货币购买力时,需要消除各地区消费品和劳务收费价格的差异。我国新疆、青海、西藏、浙江、广东的价格水平比较高。为了比较实际的反映人均卫生费用水平的区域间差异,我们使用卫生行业货币工资指数调整三项卫生费用指标。调整后的数据反映,区域间政府卫生费用的两个指标的最大最小值之间的差距不到5倍;人均卫生总费用最大最小值的差距是7倍。

   

 中国行政区域间反映卫生费用水平的主要指标                                              

表2                                                                 计量单位:元

对表2列出的三个卫生费用数据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发现从货币价值看,区域间差距很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0倍以上,卫生总费用差距是13倍。除沿海三大城市外,浙江省的人均卫生费用最高;广东省的人均政府卫生经费,人均卫生事业费最高。人均卫生总费用最低的区域是贵州省。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最低的是河南省。

在评价国内各区域货币购买力时,需要消除各地区消费品和劳务收费价格的差异。我国新疆、青海、西藏、浙江、广东的价格水平比较高。为了比较实际的反映人均卫生费用水平的区域间差异,我们使用卫生行业货币工资指数调整三项卫生费用指标。调整后的数据反映,区域间政府卫生费用的两个指标的最大最小值之间的差距不到5倍;人均卫生总费用最大最小值的差距是7倍。

   

 二孩政策下商品房需求 中国行政区域间卫生总费用需求现状和政策分析

简要的政策分析和建议

 

根据对中国区域间卫生费用水平的计量分析和经济分析,我们试图从卫生政策上分析和建议如下:

1.中国行政区域间人均卫生费用的差距比较明显 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并不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社会和政府用于卫生的费用反而比那些经济上相对后进的区域少。即使绝对数不少,但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个相对数比较低,说明对卫生工作的投入力度有待提高。反之,西部地区一些区域,比如新疆、青海、西藏的卫生费用水平不低,说明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能够发挥作用的。一些虽然不是西部地区的省份,例如安徽、江西、河南卫生费用偏低;贵州虽然是西部地区,但是,在卫生投入方面一直在后面打狼。我们有的领导不喜欢讲比例,据说是,本事再大也做不成200%的蛋糕。

但是,从部门的观点,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从80年代初的30%,下降到90年代初的15%左右,2000年预计下降到10%左右。有人问我们,你们年年测算卫生总费用,测算政府卫生支出,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究竟下降到什么时候是一个头?我们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所以不谈结构比例只谈水平。在2000年的中国,平均每一个居民,最低应该享有多少卫生费用?1997年贵州是101元,高了还是低了?低了怎么办?北京上海人均卫生费用超过1 000元,高了还是低了?高了怎么办?

2.我们工作小组过去主要测算全国卫生费用。最近承担了一个世界银行项目测算各行政区域的卫生费用。我们在整理这篇研究报告时,形成一个看法:测算中国各级行政区域的卫生费用对卫生政策的制定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正在设计一套测算卫生费用的简易快速调查法和傻瓜式调查法。我们试图下去调查不同行政区域的卫生费用水平,评价其高低,分析其原因,分别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3.从政策角度研究卫生费用指标,它在一定时候一定地区可以是发展指标;在一定时候一定地区可能是宏观调控指标。如果卫生总费用的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较,收入弹性大于1,我们就应该研究一下,大于1的这部分是不是必需品:是不是不必需的卫生费用。根据1978-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比较的历史经验,平均弹性是1.18。所以,我们提出在各行政区域如果卫生总费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收入弹性高于1.2-1.3,就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目标。我们测算1995-1997年各行政区域卫生总费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收入弹性。初步判断下列行政区域人均卫生费用收入弹性大于1.3:北京 广东 江苏 青海 新疆 福建 湖北 云南 西藏 安徽 河南 11区域;下列行政区域人均卫生费用收入弹性小于1:上海 辽宁 海南 黑龙江 宁夏 山西 河北 湖南 内蒙古 广西 陕西 甘肃。小于1的行政区域可能对卫生费用水平控制力度较大,但是不等于没有问题;大于1.3 的行政区域的数据仅供参考,各行政区域在制定地区卫生政策时应该以当地政府实际测算的卫生费用为依据。本文推荐的是政策分析的方法,并尝试作上述政策分析。

 

总结

 

本文对1995-1997年中国30个行政区域的人均卫生费用水平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和政策分析,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致谢

 

本文写作得到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得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的支持和鼓励。特此致谢

 

附表

    1997年中国各行政区域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和主要评价指标                   

附表1                                                            

 

 

 

 

 

         1995-1997年中国各行政区域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和主要评价指标                                    

附表2                                                                           

(中国卫生总费用核算小组 杜乐勋 赵郁馨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2581.html

更多阅读

为什么没有“双独三孩”政策? 上海单独二孩政策

现在,全国各省都在为“单独二孩”政策的落地走省级的法律程序。但是,我发现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单独二孩”,哪“双独”呢?在推行“单独二孩”政策前,原来早就有“双独二孩”政策,现在双独情况呢?似乎,没有人关心,甚至真正的双独家庭,也没有

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执行二孩政策 云南民族大学食堂起火

博主按:其实不必多此一举,只增加一个民族,还不如一步到位,包括汉族全部民族一举放开,这样也体现各民族平等.再说了昨日也很多股票因为得到全面放开二胎的刺激而涨停,其实股票界的人信息是最灵通的,这也说明国家层面真的像股票市场

解读单独二孩政策-给暸望的原稿 单独二胎政策解读

解读单独二孩政策王广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始于1970年代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人口发展进程进行严格的人为干预,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结构与发展态势,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家庭的基本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

应对行业新政破局之路 企业如何应对“全面二孩”新政?

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从而结束了三十多年的“一对夫妇一个孩”和刚刚实行一年的“单独二孩”政策,进入“全面二孩”新阶段。这个新政的出台,得到了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相对其他政策而言,这是多年来少有的没有

声明:《二孩政策下商品房需求 中国行政区域间卫生总费用需求现状和政策分析》为网友阳光穿透一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