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古与化古



     当今社会,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经历了人生几十年磨砺的人,在认真地跟着老师或者师傅学习中国古老的国学。而且尤其有意思的是,那些把企业做得不错、社会评价也很高的企业家,多半会跟国学有一些渊源,他们当中不少的人甚至在潜心研究国学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于两千多年前,其内容自然也带着那个时代的一些烙印。中央“十七大”“十八大”都提到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问题,也提到了借鉴外来有益文化。那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与智慧,这种哲学高度的人生思考,对于今天注重科技和科学知识的人们来说,依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就如同我们看古希腊哲学思想时那种震撼一样,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也是人生智慧的宝库。

  第二,可能很多人会问:“我们今天的智慧还比不上两千多年前的人生智慧吗?难道我们没有进化吗?”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也很实在。科技确实在两千多年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哲学思想方面似乎没有同步,很多时候却又恰恰相反,人类越来越被物质的欲望牵引着迷失了自己。当我们吃够了欲望的苦头之后,就会回头思考人生的终极价值,到了此时,就一定会对哲学思考发生浓厚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必然会指向两千多年前被视为“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圣贤思想。

  第三,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却又同时处在一个哲学贫乏的时代,很多人被不断膨胀的欲望绑架了,找不到人生的目标,而只有占有欲和眼前事物的目标。科技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物质生活,而哲学可以帮助强健心灵与精神。这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纯粹的物质生活追求必然会让我们的心灵产生精神的困惑,为我们提出哲学的问题;而哲学的思考与开悟,又会让我们换一种眼光看待物质生活与欲望,从而让我们摆脱被物质与欲望“奴役”的窘境。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第四,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所彰显的智慧之所以会诞生在那样一个年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就是一个哲学年代。两千多年前的人类社会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和科技,人类的智者们基本上是一方面冷眼看着人类的苦苦挣扎,另一方面在“仰望星空”来探寻人类的出路。在那样一个知识相对较少而思考的难题却很多的时代,人的大脑“内存”相对比较富足,探讨的又是人类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成就了那个时代的智慧高峰。如今,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的人,还有多少人会专门、专业地去思考人生哲学问题呢?

 习古与化古
  知识,通常是指向具体的认知目标的,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的目标。智慧则是高于具体事物本身的一种对基本规律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更多表现的是一种价值性目的。在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经济大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升之后,面对着纷乱的现实,我们转向圣贤智慧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我们还需要警惕一种极端现象:将圣贤思想变成僵化的教条。对于一般人来说,给人的思想加上文明的约束与加上封建的枷锁这两件事,在很多时候是难以分清楚的。真正文明的思想智慧是解放人性,但不是放纵野性,是提升心性,是让人们成为欲望的主人而不是在反对欲望奴役人的同时,再换一种方式重新奴役人的心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151.html

更多阅读

习古堂国学网

网站地图国学专题首页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唐诗赏析宋词精选古文鉴赏历史传记古文观止国学书库古诗大全周易入门古玩珠宝古典书籍学习方

古典诗词鉴赏《过故人庄》孟浩然 _习古堂国学网

视频地址:http://www.56.com/u33/v_NTIyNjUzMzQ.html【原文】《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作品简介】《过故人庄》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

《古诗十九首》赏析 古诗十九首之八

当前位置: 习古堂国学网>>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介绍】《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昭明文选》),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

声明:《习古与化古》为网友眼泪早已泛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