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先进性思想汇报 试论“雁型”模式思想先进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便提出了“雁型模式”,即在东亚经济合作中,日本为领头雁,其后便是东亚“四小”再往后才是马来西亚、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日本尽管大力鼓吹“雁型模式”,但因自身存在先天不足,它也只好做做文章而已,并没有什么具体行动。值得肯定的其“雁型”模式在其本国经贸中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日本提出了并实践的“贸易产业转型雁型理论”实现了其应有效果。

 党的先进性思想汇报 试论“雁型”模式思想先进性
  笔者认为,日本虽然存在二战中留给亚洲人民诸多伤痛并到今仍无悔改。先天不足,东亚、东南亚等国对之敌视,但雁型模式不失是个先进的模式,即使日本做了领头雁,但“领头雁”在雁型中不是永恒的,而是服务性的,会被劳的,在它完成了阶段内的“领头”后,其后大雁就接替了它,再做领头雁,这样,其“领头”的地位不是霸权型的,而是互助、服务性、奉献性的;其次,因为领头雁的更替,则带来了领头雁雁翅“上升力”的不断存在,方便和推动了后排雁的继续前行,这样则形成了运动场上的“接力棒效果”,保证了整体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再次就是领头雁的必须是个健康的、体力大的、有正确方向感的,痛者、弱者、次等者都无法充任,这就保证了雁型的前行是有竞争力的,是强大型的,是有战斗力的,是物竞天择、能够生存的、真正的自然的“适者”。

  所以说,日本提出的“雁型模式”、“雁型理论”虽然在以日本为主的倡导下,尝试实践中没有真正、完全的实现其“效应”,如“东亚共同体”组建中因其自身不足就议有能带头组建成功,“亚元”融合中也没见真正效果,但笔者认为这是因日本自身不足而造成的,而不是“雁型模式”、“雁型理论”等不好的原因。在亚洲雁阵中,日本“大雁”因自身不走而推举次位时,“健康、体力大”的其他亚洲国家则可主动上“阵”,担当领头责任,合作协调,用自己的“身躯”振出“上升力”,带动“群雁”高飞,其效果将非常明显。所以,笔者认为,日本虽不是只纯雁,想充当领头雁而“心有余、力不足”,但其提出的“雁型”的模式却是个好模式、“雁型”理论是个好理论,“雁型”效应是个好效应。当然,以文化、配合为基础、以协调主核心的“雁型管理思想也就不失是个好思想了。

  附:《雁型管理思想》文摘

  第四节新国际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

  一、新的国际竞争条件衍生了雁型管理模式

  在对美日两个历史上成功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不妨试问: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什么样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环境,帮助企业取得较大的成功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未来一段时间里市场的状况作一些合理的推测。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发展,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化和空前激烈的新阶段。在这个国际竞争新阶段的市场环境里,市场调节资源分配的重要性会更加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是需要进行比较根本性的改革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新的高度激烈竞争、情况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如果决策不做到高度分权,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迟钝,其成功也是很难想象的。为了保证分权决策的良好效果,企业的职工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和技术素质,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自觉性。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内部在劳动分工、利益分配等问题的处理上,都不能再沿袭传统的美国企业的模式,而必须像日本企业那样,吸收工人参加管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听取第一线普通职工的意见,保障工人在企业中的基本利益,同时加强对工人的培训。根据市场、企业的具体需要,协调组合美、日管理模式,应需使用,象雁阵一样,不断根据“体力”需求,及时、积极、灵活的变更领头雁,保证“领头雁”位置的模式的“体力”能够一直充沛,实现管理模式的优化组合,保障企业管理的先进性。简言之,要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获得成功,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必须克服美日模式各自的不足,同时取其所长、用其所长,即保障管理的先进性,这样,使职工能来则安心,积极认真地为企业工作;去也容易和愉快,发挥好市场在调动企业分配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协调、共融、保持先进性为特点的雁型管理模式于是应势而生。

  二、雁型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因素间的利益相关性

  人们可能要问,如果职工的流动性很大,很容易在市场上找到新的工作,他们怎么有可能忠于企业,积极为企业作贡献呢?

  对这个问题,雁型管理模式的共融性特点可以对它做出最好的回答。因为职工离开企业,并不等于他们的利益就变得和企业无关。我们在后面的章节里将谈到,企业可以把对职工的一部分报酬,用股票的形式付给职工。还有,职工的退休金、养老金和其他一些福利,也存在企业,属于企业对职工的负债。职工如果服务一定年限后,即使离开企业,仍然可以享受这些福利,那么,企业如果倒闭后财务出现危机,职工就会受到损失。这种局面也是职工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职工即使不打算在企业干一辈子,也是希望企业成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

  职工的流动增加,企业培训职工是不是合算?雁型管理模式的协调性特点企业会不会担心职工流动,因而对他们培训不足呢?对这个问题,早在1912年,著名的英国经济家屁古(Pigou)就有过担忧。对此芝加歌大学的贝克(Becker)1964年曾经反驳说,由于企业的培训可以增加工人劳动力将来的市场价值,工人会更加愿意到培训比较多的起始工资。这样,培训的费用实际上是工人自己承担的,企业是不吃亏的。贝克的结论是,在市场经济中,不会存在企业对职工培训不足的问题,屁古的担心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张春和王一江(ChangandWang)1996年用一个模式证明,如果市场上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即职工变换工作时新雇主对职工在原企业接受训练的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不是那么了解,那么,即使工人在原企业接受的培训增加,其劳动力的市场价值也未必能相应增加。这样一来,贝克的逻辑就不复成立,单个企业对职工增加培训,确实经常会是为他们作“嫁衣裳”;企业由于担心职工流动,因而不愿对职工进行充分的培训的问题,确实是可能存在的。因为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私人企业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在市场上得不到承认所致,企业对职工培训不足的实质原因是企业对职工的培训存在正外部性,因此,解决的办法之一是社会通过对企业的补偿,必要时直接承担起一部分培训的费用,来鼓励企业增加对职工人力资本的投资。比如,社会可以减少培训的必要性,还可以使必要的培训成本下降。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上的优惠,鼓励企业加强对职工的培训。

  实际上,新时期竞争条件下衍生的雁型管理模式,已经在企业生产中予以应用。有很多迹象表明,很多老的美国企业,正在朝着这个方向改造自己。比如,福特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在加强职工培训、吸收工人参加管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美国汽车公司所取得的成绩,使美国汽车和在质量和品种数量方面的差别已经大大缩小,在产品成本上甚至开始占有一定的优势。施乐(Xerox)公司在采用新的管理方法以后,在复印机市场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批近二、三十年来成长起来的新企业,比如惠普、英特尔(Intel)、微软(Microsoft)等知名企业,更是从一开始就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成功之本。工人持有企业股票,参加董事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参加企业管理,已经成为美国企业中的新时髦。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那么,也许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新一代的雁型管理模式将取代美国企业中的传统模式,为美国企业取得国际竞争的优势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五节雁型管理思想

  一、协调的概念

  “协调”一词通常有名词和动词二种含义。从名词角度解释,所谓协调(coordinates,coordination)就是指调和、协调,配合,(动作)协调。动词意义上的协调(coordinate)指使同等、使协调,从这个概念推演开来,动词意义上的协调很容易被理解为人们在不同环境或方式方法中进行“使协调”,“使同等”,以保障方案、计划等的顺利执行、开展。但这样理解协调概念未免有些简单,只认识到了“协调”的职能性,也无益于切实提高人们的管理水平。因此,在管理学研究中,笔者认为,协调应作为“管理施行过程”来理解的,而不仅仅指“使协调”,“使同等”的那种阶段性的行为。

  二、协调的方式方法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社会认为协调是管理的一个单独职能,这种理解主要是把协调仅仅理解为动词性的“协调”了,从笔者对协调的名词性分析可以看出,协调不仅仅是“使同等”,“使协调”,而是贯穿于“管理施行过程的,它不仅具有管理的某一个职能性,而且在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决策、创新等诸多已定的或新挖掘出的多种职能中,都贯穿了协调,即“管理施行过程”都是在协调,都是协调的,是个协调的过程。所以,可以说,协调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工作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够在组织内协调地开展工作,从而能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总之,每一种先进性管理模式的选择都需要协调,另外,每一项管理职能的开展,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协调。

  三、协调共融性

  企业管理是种协调共融现象,协调共融管理可以保持管理方式方法的先进性、效果的卓著性,是管理发展的科学阶段,其中管理的核心是协调,所以协调共融管理就是管理先进性的的协调、保持过程,协调贯穿于协调共融管理的施行过程。如日本企业的成功就是把伦理型文化与美国的管理模式协调融合,通过协调的珠联璧合,而造就了日本企业管理的阶段科学性、先进性、生产力的强劲性,才创造了日本企业的辉煌。

  四、协调共融的效应效果

  协调是管理的核心,协调共融是管理的科学过程,是贯穿在施行的全过程中的。雁阵的协调飞行,充分体现了这一效应效果。

  春来秋去的大雁在飞行时总是结队为伴,队形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呈“人”字。大雁为什么要编队飞行呢?

  原来,大雁编队飞行产生一种空气动力学的作用,一群编成“人”字队形飞行的大雁,要比具有同样能量而单独飞行的大雁多飞70%的路程,也就是说,编队飞行的大雁能够借助团队的力量飞得更远。——协同会增加70%的力量。

  大雁的叫声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大雁用叫声鼓励飞在前面的同伴,使团队保持前进的信心。——协调会增强组织的信心力。

  当一只大雁脱队时,会立刻感到独自飞行的艰难迟缓,所以会很快回到队伍中,继续利用前一只大雁造成的浮力飞行。——协调具有吸附力。

  一个队伍中最重要的是领头雁。当领头的大雁累了,会退到队伍的侧翼,另一只大雁会取代它的位置,继续领飞。——协调重在配合。

  当有的大雁生病或受伤时,就会有两只大雁来协助和照料它的飞行,日夜不分地伴随它的左右,直到它康复或死亡,然后它们再继续去追赶前面的队伍。——协调还表现在扶持帮助上。

  在雁阵中,雁阵的飞行是一个过程,其中组织运作的科学性和自身本能协作的精神性不仅具有美国企业管理模式,也全部包含了日本企业管理模式。通过飞行过程融合协调,实现了美、日“模式”的融合协调,所以雁阵成员才能取得比具有同样能量而单独飞行的大雁多飞70%路程的良好效果,实现管理界一直梦求的最佳效果:即1+1>2。

  五、雁型管理思想的含义

  有了协调共融,阵中大雁就可以收到单独远行所不能有的效果;同理,有了协调共融,企业就可以收到美、日之间任何一种单独管理模式所不能收到的良好效果;才能取得“1+1>2”这种理想的效应效果。为了通俗表达,笔者师法自然,把这种效应效果称为“雁型效应”。在新的国际竞争条件下,企业管理需要一种美、日两种管理模式协调共融的管理,即雁型管理模式,目前,对雁型管理模式的研究在实践活动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所以,笔者把对雁型管理模式的体系化认识,称为雁型管理思想。

  六、雁型管理思想的科学性

  雁型管理思想是在美、日两种管理模式协调共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是一切用管理的协调共融、保持管理的先进性,取代偏颇管理操作的运动,所以,它包含着对机械理性主义的批评和对行为主义的发展,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落实了以人为本、协调共融的人文管理理念。

  参考资料:《雁型管理思想》,谢伟(纪长征)等著,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9094.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党的先进性思想汇报 试论“雁型”模式思想先进性》为网友腥风血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