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祉希:生活是电影她是制片人



     陈祉希说

  “如果大家捐完了不知道钱去哪儿了,谁还会做慈善?尤其郭美美的事情之后,人们的信心大打折扣。所以,我就自己做一个,我不收任何行政费用,无偿提供服务,还可以领着大家下去探望捐助对象,您只需要献爱心,别的事儿都我们来做,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我是个商人,我这样做公益

 陈祉希:生活是电影她是制片人
  天蒙蒙亮的时候,已经有一辆大巴车停在陈祉希家的楼下。车上坐着这些人:拍电影的,做网站的和搞公益基金的,阵容看起来非常跨界。陈祉希一出现,大家就纷纷从这个冬天的清晨中醒过神,准备出发。这天早上这一行人要去往三个小时车程远的张家口万全县,那里的景象和北京将会完全不同,那是离北京最近的国家级贫困县。

  如果把陈祉希的生活和工作画出一条线索,我现在所描述的这一天会是一个断点,因为就在前几天她还往返于众多的会场,人们称她为“史上最会赚钱的制片人”。电视台请她做嘉宾,商学院请她讲话,由《泰囧》引发的种种话题仿佛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血,拍电影成了投资者们目光的焦点。陈祉希恰巧是当今最精通这个诀窍的人,于是她成了商业界的新贵,人们说她的脑子里有金矿,故而所到之处,她都备受瞩目。

  但这一天,这个携带金矿的女人推掉了所有的邀约和工作,拉着一车人走进偏远的县城,不是为了体验生活和选景,而是为了给自己即将搭建起的公益网站拍摄照片。对,陈祉希慢慢地说起来,她要自己筹建这么一个平台,让人们可以放心地捐款捐物,和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建立切实可靠的联系,给爱心找个安全出口。她说这是纯个人的想法,是工作之外的工作,但不能不做。

  大巴车载着这群人在淡青色的晨光中跃进,车内的火热气氛和车外的冷清像来自两个世界。大家在讨论关于受捐助对象的信息该披露多少的问题,没有信息就无法透明,但过多的信息披露也许会让一个孩子在长大后背着过重的心里包袱。所以陈祉希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拟定一份协议书,所有的细枝末节加在一起,花费的心思不比做一部电影少多少。

  捐给谁、怎么捐、捐多少,每个问题的背后都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凭他们现在的人力,判定不出哪些家庭最需要帮助,所以陈祉希定下了一个指标:单亲家庭,或者一方丧失了劳动能力。万全县因为一些历史原因遗留下很多单亲家庭。男人们结不起婚,就到更穷的地方买来一个媳妇,媳妇给家里生孩子,后代得以延续,家里就放松了看管。没几年,很多媳妇跑掉了,剩下男人带着小孩,这样的家庭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异常艰难的。

  对于明星做慈善,我们熟悉这样的故事:到地一游,哭红双眼,掏出钞票,温情拥抱,可离开之后的事情就撂挑子了。为了规避掉此类“冲动型捐款”,陈祉希决定采取定额捐助,她将捐款的额度划分出了3档,小学、中学和大学,每个孩子被捐助的钱都是相等的。“我们不救命,这点儿钱救不了这么多人,但我可以提供给他们上学的机会,有了知识让他们自己改变命运。”陈祉希不求立竿见影,但愿细水长流,她坐在车上反复地说道,她要做理性慈善,保护捐助人和被捐助人的依存关系,所以必须要让他们见到对方。

  退休教师杨洪璋做扶贫助学工作已有12年,5年前,他突然接到陈祉希的电话。杨洪璋一听说是演艺圈的,当时就有点嗤之以鼻,“我不愿意理他们,这帮演员一高兴了做点事儿,热乎气儿过去了就不理人了。”杨洪璋都打好了应对的草稿,但是陈祉希后来的行动却让他刮目相看,“她跟别人不一样,万全县她已经来过五六次了,年年捐钱,没断过,资助了四五十个孩子。现在她是牛了,《泰囧》那么火,可是从前的时候,她哪有什么钱”。

  有人说,陈祉希是演艺圈内少见的文化水平高的女人,她听了这个说法边笑边摇头,她觉着自己论文化储备并没有多少,论语文天赋倒是可以拿出来说说,高考时作文成绩差2分就拿到满分。她说她有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就是能让别人听进去自己说的话,她在和别人谈任何事儿的时候,很容易感染和说服别人。

  下到县里,走进那些孩子的家中,陈祉希的这套演讲才能就发挥开了,她向家长们讲着自己将要做的事儿,跟大学合作,请明星推广,自己联系政府和渠道,出钱搭平台。她说着,思路越理越清晰,自己也越说越高兴,家长们感激地连连点头,他们的目光既像是在看施惠来的救星,又像是在看城里来的明星,总之有些错综复杂的喜悦。坐在一旁抽烟的杨洪璋抽一口就喊一个“牛”字,陈祉希讲完了,杨洪璋连喊了5声“牛!”

  陈祉希爱投资,钱的投资,爱心的投资,这是她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是一个商人,我考虑的事情就是如何让钱的效益最大化。比如说,我有6个朋友,我们每人捐5万块钱,可以改善300个孩子上学的机会。但如果我们用30万元办一个网站,我的钱就能帮我扩大效应,它可能会帮助到600个人。”

  事情一旦发生,就变得简单

  当初徐铮第一次做导演,资金的体量又偏大,导致《泰囧》曾经两度夭折,由于一同出演过《大内低手》,陈祉希和徐铮相互间很了解,有很好的私人关系,在投资方纷纷撤出之后,她参与到其中来。她对徐铮说,“徐哥,你已经耽误一年多了,如果你不做,就真的失败了,但是做了,失败了没关系,这是第一步。第一笔资金我来出,你不用担心,所有的剧本,包括探景费,我来负责。”

  豪言壮语的背后,陈祉希有底气,她断定《泰囧》不会失败,她有她的分析。第一,《人在囧途》票房只有4000万元,但网上的点击量已经过亿,说明它已经是个品牌,票房低是因为电影上映的时候宣传上出了问题。将一亿打个折,乘以0.2,2000万观影人次,这是多少票房?第二,《人在囧途》的导演是香港人,但出来的片子却非常本土化,这说明徐铮已经凸显出了导演的能力;第三,徐铮和王宝强的组合具有不可替代性,他们就是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再加上影帝黄渤的二次发酵,几乎没有失手的可能。当她看到这三个名字时,她对光线传媒的人说,这三个人的头像值两个亿。

  认识陈祉希的人都佩服她对项目的把握能力。尹思勰是其在影视剧业务方面的助理,他认为自己的老板有两面,平时表现得似乎特别感性,好像喜欢就是喜欢,但真正做事的时候,却反复琢磨,思维十分缜密。一部电影,你讲了再好的故事,她也不会下定论,她一定要问清楚剧本是什么样子,找哪几个演员来演,谁来导戏,投资是多少,什么样的宣传策略。了解了所有的信息,她才给出判断,所以一般都很准。

  陈祉希给《泰囧》预估的票房是4个亿,她觉得这是个合理值,再低就是判断失误,再高就是情绪膨胀。她在微信中和创作团队说,“如果它低过4亿元,我天天请你们吃饭。”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票房一路攀升。4亿元以前,她的情绪几乎没有起伏,觉得那是应该的,4亿元以后,电影成了事件,徐铮开始有些慌了,他说这以后可怎么拍;而陈祉希反倒兴奋,她说自己是标准东北姑娘的性格,大刀阔斧、大马金刀型的,再大的成功也不会有压力。

  从那开始,她就是业界被谈论最多的制片人。不过她似乎不打算反复玩味自己的成功故事,现在她手里有3部电影同时在推进,外加1部电视剧,另外还自己开会所,办网站以及兼营着其他方面的生意,齐头并进的事务加在一起一只手已经掰扯不过来。每天的工作就是跑啊跑,辗转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的人,出不同的点子,放下电话,又发起了微信。她公司的员工小胖回忆起一次送她回家的经历,在路上的几十分钟,陈祉希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其余的时间全被电话占满了。“她真的太忙了,电话从不间断。”

  “我最烦别人说,‘我把事情都想清楚了再做。’事情怎么可能完全想清楚?不做就不知道一件事的难点在什么地方,想了十步,可能走出去第一步就错了。凡事必须往前走,逼得你不得不想出办法,不逼自己一下,永远都没有办法。”陈祉希曾经这样大发感慨,一件事只要她觉得可做,就会毫不犹豫,即刻触发它,逼着它向前走。

  在她看来,事情发生之后,就不存在解决不了的情况,只有没想到的解决方案。所以有时她心里着急,朝属下发飙,质问结果,她觉得事情想都想好了,却没做好,一定是有人不够努力。等过一会儿,她心情自动平复了,作为补偿,她又会主动过来询问他们想吃什么,亲自张罗着下厨做饭给大家。

  在朋友圈,陈祉希是出了名的有求必应。从万全县回来,隔过一天,是个周六。那天她有3件事要做──去电视台录一档节目,去棚里看片,参加经纪公司的年会。节目是她的恩师平江导演拉她去的,要看的片子是她的好友潘粤明新上的电影,年会是她和朋友一起创立,由朋友主营的公司举办的。这些事听上去都像是私人事务,但每件事到头来都得助阵帮忙,她大包大揽,全都当成了分内的工作。平江导演用四个字评价了他的这位爱徒:为人豪气。

  “如果此时此刻我觉得应该管这件事,我咬牙也会把它做完。”忙完了眼前全部的事情,她会拿出手机,检查未接来电,逐个儿地拨打回去。从万全县回来的路上,她困得不行,但还是回拨了几位记者的电话才沉沉睡去,尽管那是些回答过几百次的问题。与她合作的某基金会成员婉萍说,她做人有很强烈的责任感,办公益网站的事儿,如果不是她,根本不会有基金会肯出钱做。

  tips

  单刀直入的性格让陈祉希减少了很多话术上的周旋,去长江商学院讲课,有人说自己也想投资电影,问她有没有什么诀窍,她直截了当地对那个人说,我劝你别投,因为你不懂。电影不是稳妥的投资项目。

  《泰囧》上映期间,她和丽江的领导商谈拍摄《丽江之恋》的事宜。领导们问她,你要拍什么样的《丽江之恋》?陈祉希问道,我能直言不讳吗?领导们说,好,你说吧。她说,我到了丽江,推开机舱门,连空气中都夹杂着一夜情和暧昧的气息。领导们都笑了,他们说,你怎么能这样定义丽江呢?陈祉希回答说,在人们的视野里丽江就是一个一夜情的地方,回避不掉,我们为什么要回避?但一部电影可以改变大家对丽江的印象,我要做一个有爱的电影,丽江是一个有爱的地方,爱,从一夜开始。这是我对丽江的定义,没有那一夜,怎么会有爱呢?

  站在事件的中心

  自出道演戏以来,陈祉希几乎从没有当过配角。这幸运慢慢延伸成了一种人生习惯,只有一件事情因她而起,她做主角,她才有真正的欲望,她很享受站在事件中心的感觉。所以现在,她在着手的3部电影:《丽江之恋》《曾爱》和《兄妹》,全都是她想到的故事,她自己写出了大纲,再交给编剧的团队去落实,她想到什么,就在微信上给编剧们开会。她只说我想要什么。

  当演员时,她总是和朋友们聚会,每天要应酬,跑东跑西,她觉得累,就干脆自己开了一个会所。“找我玩,到我这儿就行了。”她的制片助理尹思勰每次在真正执行项目前,也总会突然接到她的电话,她在电话中会提醒说这件事的难点在哪里,哪几件事一定要注意到。

  她身上处处体现着双面性,既自我中心,又对人关怀备至。枝枝是她的助手,跟着她已有两年的时间,在此之前,枝枝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电脑,连最简单的发送邮件都不会,那时陈祉希每天很晚回到家,可每次都亲自辅导如何操作。陈祉希指着枝枝说,这是我的亲人,我看中的不是能力,是她的善良。

  “一个女孩儿,会有很大一部分继承妈妈的性格,我妈妈就很好强。”当陈祉希回家时,意味着一件事,她把能量已经在外面释放干净了,跟手机一样,白天在放电,晚上回家充电。她笑着说,尽量把自己变成波导,储电时间长一点。

  这些天,陈祉希筋疲力尽地躺在床上,脑袋里总是有一个恐怖的念头冒出头来,她害怕自己有一天才思枯竭。她感觉到在各种职能分配上,自己都是一个提供想法的人,她现在提供给别人越来越多的建议,周围人按照她的想法去做事,而且所有的事情几乎都做成了,顺风顺水,周围的人对自己头脑的能力也越来越认可。但作为一个女人,她突然有一种不安全感。不是害怕失败,是害怕自己现在拥有的源源不断的想法有一天没有了,只有失去让她无法忍受,那是她的生产力。

  制片人的心中有一张网,投资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执行团队、明星、院线,她作为一部电影的缔造者,要想尽方法让这张网维持好它的结构,让它按照自己心中所想顺利地铺开,这需要做各方面的协调,这不是一件容易事。陈祉希在不同的人面前,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观察她一会儿,你会看到她已经被训练得能够完成思维上的无间歇转换,这个时候正在对你说一件事情,突然那边来了一个朋友,又可以迅速跟那边聊起来,一瞬间就投入。

  江湖事纷纷扰扰,真正令她也感到疲惫的是随着名声鹊起而来的越来越多的邀请,她很想推脱,但是既已身在江湖,很多时候没法由着自己。遇见事情她可以大刀阔斧,但在人际关系上,她必须得学着小心谨慎,这是这个圈子文化的生存法则,一个疏忽,别人就会以为你现在牛了,开始忘恩负义了,然后口耳相传,毁掉一个人万分容易。身处在关系网的中心,必然会受到无数的撕扯和牵连,她这样开导自己,“既然享受成功的满足感,就必须面对这些事情”。

  她随身带着两部手机,她有时会想,如果只留下一部,生活也许会轻松许多,那里的通讯录上全是亲人和朋友的名字。

  我做的一切都像文艺女青年

  大女人总是梦想着有机会做回小女人。陈祉希从前叫陈曦,事业蒸蒸日上,但心爱的人却迟迟不见,于是就求了个名字,表示福祉和希望。结果名字改完,事业更好了,甜蜜的二人生活似乎更远了。工作几乎夺走了她的全部时间,连和女朋友们闲聊、八卦的次数都少得可怜,大家只能手机联络,这是她亲手制片的生活,成功富足,但,终归还是少了点什么。

  从还是陈曦的时候,她就爱说两句话,一句是“我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一句是“性格决定命运”。她做事情大刀阔斧,可她不是浑然无觉的人,她心中也有流星划过的伤感。她说在电影上她寄托了自己的情怀,她因商业成功而得名,但她自己却说,“我是个文艺女青年”。

  她的生活节奏无比之快,可她车里CD上的快歌从来都跳过,她觉得那是发泄,而她偏爱抒情。她最爱的电影是《花样年华》,“我喜欢那种绵长的感情,就俩人,一辈子,你把它用电影展现出来,我觉得这是最高级的电影。你给我整一堆明星,我不乐意看。”

  之前她确乎投过一部文艺类型的电影叫《边境风云》,她认为在国内看到的最具电影感的剧本,当即就下了决心,赔钱也投。眼下的一部叫《兄妹》的电影,也是她看重的。商业上她已经挑战完毕,现在她有了新的梦想,她甚至预言这部《兄妹》会在国际上获奖。

  《兄妹》正在剧本的创作阶段,它讲述的是不同父不同母的两个小孩子在同一个家庭中一起长大的故事。他们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从10来岁就相依为命,两小无猜,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时代的激荡,夹杂着亲情和爱情。

  那天,《兄妹》的编剧团队开会,她在微信上跟编剧们说,自己想要这样的情节:哥哥习惯在某一个生命的结点亲吻妹妹的额头,在他俩小时候,妹妹第一次叫哥哥的时候,哥哥很开心,亲吻了妹妹的额头;当哥哥在火车站送妹妹去读大学,妹妹上车之前,哥哥拨开她的刘海,又亲吻了她的额头;在妹妹的婚礼现场,哥哥把她的手交给新郎时,我还要哥哥轻轻撩开妹妹的刘海,亲吻她的额头。陈祉希迷恋这样的仪式感,刻骨铭心又温暖动人。

  除了至亲至近的人,她从不将脆弱暴露于人。了解她的内心可以豁然明白她为什么这么拼,她用自己的能力去为内心无处伸张的表达欲望换回一点空间。正是因为她做了这许多,才争取到了一项权利,使她可以用电影关照自己的情感,在一个冰冷少爱的世界,活在她爱的梦境里。

  一个制片人的自我修养

  《职场》:什么事情触动了你,让你想到要自己去做一个公益网站?

  陈 祉 希:2008年的时候,《法治进行时》播出了一个叫罗丹的小女孩儿,患有障碍性贫血,呼吁各方救助,我看到了消息就捐了钱。过了一周,负责此事的基金会打来电话,说罗丹手术成功,得救了。我特别高兴,然后又过了一星期,电话又来,说钱捐完了,罗丹的妈妈就把孩子接出院了,等于把钱都自己留下了,一来二去孩子发生了感染,死了。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捐助太他妈的失败了。

  《职场》:现在的中国电影是不是向着制片人中心制转型?

  陈 祉 希:听导演的还是听制片人的,目前是一个可以商榷的事情。好莱坞的那套做法并不能完全搬过来,中国是一个万事好商量的环境,不可能完全听谁的,好作品都是商量出来的。

  《职场》:从票房上讲,可不可能存在常胜将军?

  陈 祉 希:电影终归是带有很强的运气成分在里面,有的时候你预期观众是这样的,你的想法也对,但突然来了一件事情,扭转了大家的期待,导致大家不愿意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了,这也会导致失败。没有人可以扭转大家的口味,你只能去适应。我做一部电影一定是想好了最坏的预期才做的,没做好的我认命,我能接受。

  《职场》:在做事前会不会给自己设定一些时间点?

  陈 祉 希:完全不会。对于执行力强的人,那些时间点反倒会降低他们的效率,如果我给自己的时间还有5天,那我肯定现在就不做了,等到5天的末尾再做。但做事情最好的方法是,从此刻就去动手,干完一件就撂下一件。因为时间是一切的成本。

  《职场》:你同时推进这么多事情,身体会不会达到极限?

  陈 祉 希:极限?早着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0482.html

更多阅读

阿兰-希勒是个人物 阿兰希勒

希勒是个人物。没怎么看过他踢球,每次看到他都是在BBC穿着西装革履的,在那里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在纽卡最危急的关头,这个江湖大佬挺身而出,但也没有挽救喜鹊,这个“老牌劲旅”降级已经不可避免了。乐观如喜鹊球迷鸡爷,就很嚣张的说:我们

陈红神秘父亲是大人物图 拒婚神秘大人物

陈红父亲居然是个大人物(图)文:潘左秋右先给大家科普一下,娱乐圈有两个陈红(女)。一个陈红,是大导演陈凯歌的太太。另外一个陈红,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主人公,她是一名歌手,她的代表作是家喻户晓《常回家看看》。无论是歌手陈红,还是导演太太陈红,她

生活是什么阅读题及答案 我的早年生活阅读答案

生活是什么  ①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哭--这是什么?  ②人们都猜:这是镜子!我的朋友却不动声色地回了一句:这是生活。  ③举座皆惊!他却来了句妙侃:“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是愁眉不展;爽朗乐观地看生活

张爱玲: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

经典短篇阅读张爱玲在其发韧之作《天才梦》中写道:“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锦袍之华美与虱子之可恶合而为一,则美者不复美,可恶者更其可恶。她的感受,十多岁时的感受,就已经如此到位,难怪后来她对世事人情能够明察秋毫。张爱玲

陈妍希 陈晓微博骂赵丽颖

百科名片陈妍希(Michelle Chen)陈妍希(Michelle Chen),中国台湾女演员、歌手、主持人,凭借清新脱俗、自然率真的形象以及甜美动人的歌声被冠以“全民女神”之称。2006年自美国南加州大学毕业后返回台湾,被可米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柴智屏相

声明:《陈祉希:生活是电影她是制片人》为网友心同莫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