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伦巴教学视频 论作为学科的休闲学



【内容提要】要发展作为学科的休闲学,必须要确定休闲学的核心概念,必须要明晰休闲学的学科性质,必须要注重如何使休闲研究发展成为一个学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已成为人们精神与物质的重要需要,休闲及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之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受到了学界同仁的高度关注。但就我国目前研究状况而言,以一个学科体系为标准来看,实事求是的说还处于初创阶段,一些作为学科建设、支撑学科发展的基本概念、话语、范畴还没有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意见。这不仅有碍于休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更影响休闲研究或休闲学科对具体休闲活动的经济作用与价值导向。因此,本文试就作为学科的休闲学,谈谈我个人的认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建构学科所需的休闲学核心概念

要建构和发展一个学科体系,离不开一些核心概念的支撑。确定一个学科的核心概念,也就是确定这个学科的学术话语,以确保这个学科能与其他学科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确定一个学科核心概念的过程,也就是确定这个学科体系的过程。要建构和发展休闲学,首要任务必然就是确定和研究休闲学的核心概念。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已作出了不少的努力。一些学者有意或无意的使用了一些为常人或其他学者使用过的概念、语词,有的还给予定义。这无疑推动了休闲学核心概念的形成与界定。

据我们的估计,以下一些语词、概念,是目前人们休闲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因而是休闲学的核心概念,当然这不是全部。

一是与休闲有关的概念(包括自身),如休闲、赋闲、休闲学、休闲产业(休闲业)、休闲经济、休闲消费、休闲活动、休闲环境、休闲价值、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需求、休闲观念、休闲心理、休闲动机与休闲科学等;二是与时间有关的概念,如劳动时间、自由时间、业内时间、业余时间、空闲(空闲时间)、闲暇(闲暇时间)、自我时间、休闲时期、休闲时代等;三是与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关,如有闲社会、闲人、休闲人、完整的人、全面的人、生成、自我、体验、享受、获得知识等。

对这些概念的定义进行研究是休闲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定义”是人们在日常交谈与论辩中、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逻辑方法。人们使用定义来澄清自己使用的词项(概念)、术语和符号的含义或所指。因此,所谓的“定义”就是用简单明确的方式来揭示词项所指称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或词项本身的含义或所指1。对于休闲学的概念的定义,也应该根据这样的要求。由于本文的篇幅所限,下面仅就休闲、休闲学、休闲科学这三个概念讨论一下。

我国学者根据西方休闲问题研究者的观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休闲、休闲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以以下几位学者意见为代表。

 休闲伦巴教学视频 论作为学科的休闲学
(1)马惠娣认为:“休闲是指已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外的时间,它以缩短劳动工时为前提,劳动工时的缩短会使劳动时间更紧凑,劳动条件更好,休闲活动更丰富,对劳动产生更有益的影响。因此,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2 ;

(2)许斗斗认为:“休闲作为人类的一种现代社会现象,在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休闲活动,笔者认为,本质上应该属于人们的社会交往的范围,这不仅因为休闲活动是人们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而且由于休闲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体验和享受,一种人在休闲活动时对人与休闲环境(存在的“在构性”)融合的感觉。”“休闲,作为人的生活方式,是人的价值存在的一种表现……,休闲只有在人的动态存在,即‘成为’和‘去生存’(海德格尔)的意义上才是一种本真的含义,对人才是一种体验和享受”3 ;

(3)邓崇清认为,“休闲也叫闲暇,……,可以给休闲或闲暇下这样一个定义:一天中扣除满足正常生理需要之后所剩余的那部分不能用来获得或创造收入,甚至还要为此消耗收入的法定时间。”4 ;

(4)楼嘉军认为:“所谓休闲是个人闲暇时间的总称,也是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科学和合理的使用;休闲活动虽然与人们所从事的日常工作毫无关系,但与劳动并不冲突,休闲活动是人们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载体。”5 ;

(5)季国清认为:“休闲是指争取生存时间之外的体悟人生和领略自我的时间。……一种体现生命权力的人类行为”6 ;

(6)刘啸霆:“人类的休闲至少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①休息,如睡眠等,这是在劳动的间歇为缓解疲劳而进行的一种自发的休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劳动;②闲暇,即空闲,是有了相对自由的时间而未能有目的的安排休闲活动的闲散状态,如北方农村传统的‘猫冬’习俗;③有意休闲,即把休闲当作一种有意识有准备的活动,追求一定的休闲质量,其隐含的目的还是为更好的劳动;④追求休闲意蕴,这是在有了相对充裕的自由时间,从而把休闲本身当作直接目标的一种社会行为。……只有第四种属于休闲就是休闲,这是真正的休闲”7 ;

(7)季忠认为:“休闲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存在状态”、“是主体自由自在活动的过程”8;

(8)梁颖提出休闲“是有计划地暂时停止日常工作,以刻意安排参加各种与本职工作完全不同或毫无关系的活动来摆脱日常工作、劳动所带来的各种精神压力,并利用这些活动与日常工作之间的极大差异性来恢复消耗的体力和精神,弥补智力磨损,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灵感,增强创造力”9;

(9)于光远先生则把“休闲”理解为“休”与“闲”的在社会生产发展后的产物,“休闲不是‘休’闲,也可以说就是‘休’ 闲。第一个‘休’是不做什么事情,第二个‘休’就是否定这个闲”,“是否属于休闲,是由活动使人愉快的性质所决定的。”“休闲应该在业余时间内进行”,“‘闲’也可以分作‘一般的闲’和‘特殊的闲’”。“‘一般的闲’,指的是人们正在做和必须做的事情可以减少,而获得更多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去做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之外的其他的事情。”“特殊的闲”指那些无所谓工作日与假日的人的闲,如我国农村居民和城镇退休人员。10

从以上学者的意见看来,我国学者对于“休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基本上是统一的:一是认为体现“休闲”的直接存在物是“时间”,而且这样的时间是人们求得必要生存需要之外的时间;二是具体的休闲呈现物是一种表现人类生活方式的动态的状态或过程;三是认为休闲的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们“体悟人生与领略自我、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实现自由”三个需要之中。与国外学者对“休闲”概念的理解相比,我国学者对“休闲”内涵与价值的理解是比较直接的。

对于休闲内涵与价值的把握,我们比较赞成瑞典哲学家皮普尔(Josef Pieper)的论断: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既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的必然,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而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的态度,即人们保持的平和宁静的态度,也是人为了使自己沉浸在平和心态中、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11

对于学科建设要求来看,的休闲“应该说,‘休闲学’在我国刚刚开始研究,尤其在理论方面。”12我国学者对于“休闲学”的界定也不多,其中以马惠娣、刘耳二学者的观点为代表。马惠娣、刘耳认为:“休闲学,是以人的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需求、休闲观念、休闲心理、休闲动机等为研究对象、探索休闲与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以及休闲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13“休闲学”的英译是“Leisure Studies”。马、刘二学者的这一定义无疑具有创造性和相当的合理性。

但必须指出,“休闲学”不能理解为“休闲科学”的简称。“休闲科学”英译是“Leisure Science”,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正如“政策学”与“政策科学”、“系统论”与“系统科学”的关系一样。从学术级别或学科层次看,休闲学只是围绕“休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展开学术研究(Study)的学科,而休闲科学则主要是围绕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中的休闲问题展开学术与非学术研究的学科;前者只可能形成单一学科,后者则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如休闲经济学、休闲社会学、休闲文化学、休闲产业学、休闲工程学、休闲心理学、休闲伦理学、休闲人类学、休闲教育学、休闲技术学、休闲产品学、休闲管理学、休闲美学与艺术、休闲思维学、休闲哲学、东方休闲史、跨文化休闲学等,很明显,这些学科的建构与发展并不仅仅就“休闲”研究而一蹴而就的,它们需要与其它学科,例如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思维科学等结合起来,而且一旦形成,更大程度上靠近或属于这些学科领域,因此,单有“休闲学”是不可能一揽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休闲问题研究的,惟有以建立“休闲科学”以揽之。

因此,如果说,休闲学(Leisure Studies)以“休闲”为该学科建构的主题词项(主体词项),以“人类休闲现象”为该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那么,休闲科学(Leisure Science)的研究对象则是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休闲问题,其研究的逻辑起点则是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为什么“休闲”或“休闲问题”不能成为“休闲科学”的逻辑起点呢?这主要就在于“休闲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休闲或休闲问题”之诠释,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是建立起关于休闲的一门学科,而休闲科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和达到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休闲在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的最大价值,当然也不排除“休闲学”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休闲价值实现的贡献,也不排除“休闲科学”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学科。指出二者的不同表明二者不可替代,各自有各自的侧重点。

二、休闲学的学科性质

判断一个研究领域是否具备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资格,主要看它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否取得相当的理论成果,是否有较完善的研究方法以及是否有成熟的学科社会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休闲学是否具有它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休闲现象、休闲问题、休闲事业以及其他休闲领域,即现实的社会休闲问题以及相关的休闲政策、休闲产业、休闲经济、休闲文化、休闲消费、社会休闲工作等。

人类对于休闲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但真正把休闲放在学术的层面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是近一百多年的事。一般认为,美国社会经济学家索斯坦·凡勃伦1899年写成的《有闲阶级论》标志休闲学的开端,同时也可以认定标志休闲科学的开端。而标志普通意义的“休闲学”开端应该是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Josef Pieper)在1952年出版的《休闲:文化的基础》一书。在此书中,皮普尔指出休闲有三个特征:首先,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其次,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再次,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除第三个特征不敢苟同外,皮普尔对“休闲”的性质的概括容易让我们接受,同时由此入手比较能把握休闲学(Leisure Studies)的性质。

至于休闲学研究兴起之原由,正如马惠娣、刘耳二学者所言:“近现代工业的高度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人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开始向往精神生活的满足;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却以付出人的异化为代价——人的全面丰富性遭到空前的压抑,人退化为单向度的怪物,片面的物质享受和可怕的精神贫困撕裂着当代人”14。休闲正好在弥补人们精神贫困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休闲学研究之兴起,正好反映了人们“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思考,是对几千年人类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的现状做补救工作的一种努力,是试图通过对休闲与人生价值的思索重新理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标,进而促进人类的自省”15。这从一侧面反映了休闲学(Leisure Studies)的学科性质。而作为休闲学,尤其是作为中国特色的休闲学,要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学科群(学科系统),就必须客观地确定和把握它的范式与特征。

首先,休闲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休闲学并不是现有的某一学科的更新,而是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学问,具有综合性、交叉性之特点。从近现代许多科学体系来看,如政策科学、系统科学等,在未形成体系之前,此领域的许多专题研究大都已发展成为一种学问或一种学科技术,继而在这些比较成熟的分支学问、分支学科、分支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统一的体系。休闲学的形成道路也必定如此。当前,休闲问题研究在西方已形成休闲社会学、休闲哲学、休闲经济学、休闲行为学、休闲心理学、休闲美学、休闲政治、休闲运动、休闲宗教学、休闲产业学、休闲技术学等学科,在这些学科、学问和技术之基础上,必然会形成一系统的学科体系。当然,休闲学并不是简单由这些学科、学问或技术的知识和方法拼揍堆积而成,而是在新的学术框架中将各种知识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有的特征与范式。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或软科学分支相比,休闲学还未实现区别于他人的“格式化”转移,未完全形成属于自己的一系列“范式”。但这并不是说休闲科学作为学科体系建构,没有属于自己的“范式”。事实上,如上所述的核心概念就是休闲学或休闲科学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主题词,“休闲”及其相关语词形式就是休闲学或休闲科学的基本范式。

其次,休闲学的建构必然会体现理论与实践、现实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休闲学必然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它是迎合现代人的生存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有助于弥补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人的精神发展造成的缺陷损伤。休闲学直接以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中的休闲现象、休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实现“休闲”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最大价值为目标,因此,休闲学不是纯理论科学或基础研究,它只能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以实践确定发展方向,以发现和解决社会政治经济中的休闲问题为宗旨,为休闲实践而服务,反过来休闲实践又为休闲学提出任务、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经验教训,为丰富和发展休闲学理论指明方向。所以,休闲学既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也是一门关于如何利用现实(当时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以及相关的休闲政策、休闲经济、休闲产业等状况)充分实现休闲价值的艺术,是现实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再次,休闲学既研究事实与问题,又研究价值与行动,它既是描述性,也是规范性的,因为,它既追求对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休闲问题与事实的说明、解释,也重视休闲、休闲活动、休闲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也重视社会政治经济中休闲作为行动存在的最大程度和最大价值之研究。由于这些特征,这也决定了休闲科学不仅具有全人类性——许多理论、知识与技术为全人类所共有、所认同,而且它具有民族性或地区性,中国式的休闲固然与美国式、英国式的休闲有相近之处,但毕竟由于历史、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之背景各异,中国式的休闲与其它国家、地区的休闲不尽相同,由此而产生的休闲学也必然各具特色。

最后,休闲学既是一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更是一门软科学。软科学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其重点是科学学,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在20世纪60年代,其重点是运筹学或狭义的管理科学;在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未来研究及其预测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其重点是政策分析及其政策科学;进入21世纪,可以说休闲研究或休闲学必然会成为软科学的核心课题。

三、休闲研究如何能发展为休闲学

“学科”这个词源于拉丁语displina,其义是“指示、教诲”。如今在一般使用中,学科一词简要的和宽泛的含义是“讲授的科目”和“研究的领域”。不论从拉丁语的含义看,还是从后者情况看,在我国,休闲学还未能成功地表明自己的存在。

在学术界,休闲学还未获得普遍的承认,甚至有人对休闲研究能够或应该成为一个学科也表示怀疑。由此,一方面,我们(关心、热爱休闲研究的人们)要加大休闲研究的力度,多出休闲研究的著作,多发休闲研究的论文,多做休闲研究的讲演或讲座;另一方面,我们要尽快成立全国休闲学学会,创建休闲学研究的专业期刊,在没有休闲研究的专业期刊前,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其他学术期刊,来充分表明我们或休闲学的存在,利用一些机会,向人们多宣传一些休闲知识和休闲研究。我们力求最终使普通人就认识到:“休闲”十分重要,值得进行集中研究,它在经验上和分析上足以同其他学科相区别,从而有理由单独加以研究。

在大学教育中,休闲学还未进入课堂,甚至也很少进入大学的学术讲座。大学生对休闲研究是知之甚少的。我们设想,有一天,休闲学不但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门选修课程,而且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不但成为大学教育的学科,而且成为大学教育的专业、大学里的一个重要的系科。我们认为,这样情况将很快成为现实。显然,一旦普遍有闲社会的实现,休闲研究或休闲学必将成为普通人最关注的学科,休闲必将成为人们的主要活动之一,休闲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关键词,从而休闲研究或休闲学获得飞跃的发展是必然的。

那么,在我国离普遍有闲的社会,还有多远的距离呢?按照于光远先生的意见16,今天的世界上很多的发达国家可以说已经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显然我们离普遍有闲的社会的确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均处于一个转型转轨时期,休闲问题以及人们对休闲的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有着自己的特征特色。当前,要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或休闲时间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二是我国公众经济收入与休闲需求的研究,三是我国公众休闲活动类型、途径与方式的研究,四是我国公众休闲空间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五是休闲问题在当代中国的意义(价值)与背景研究。通过这几方面的工作,力求在社会层面和学术层面都达到一定目标。在社会层面,力求逐渐使我国公众树立适度休闲、主动休闲的观念;力求实现休闲的平民化、大众化,纠正过度休闲和浪费休闲,讲究休闲意境、休闲的精神和文化含量,淡化休闲的物质欲望,开展休闲教育;力求找出适合我国公众的积极的、健康的休闲方式和途径,找出休闲与我国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力求实现休闲产业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学术层面,力求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对国外的休闲研究成果的吸收、批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学或休闲科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力求在一些休闲科学的分支有所突破,例如休闲产业学(产品学)、休闲工程学、中国休闲史等,并保持这些学科特色,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On Leisure Studies as a Discipline

Liu bangfan

(College of humanities-law 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066004)

Abstract: If leisure studies should be developed as a discipline, we need define its core conceptions, we are mean to get its nature or property; we must study how to develop.

Key words: leisure; leisure studies; leisure science; discipline.

参考文献:

1 何向东. 逻辑学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6.

2 马惠娣. 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 齐鲁学刊,1998.3.90—107.

3 许斗斗. 休闲之消费与人的价值存在[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50—53.

4 邓崇清. 简论休闲与休闲消费(J). 改革与战略,2000.5.1—7.

5 楼嘉军. 休闲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5—9.

6 季国清. 休闲——生命的权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58—59.

7 刘啸霆. 休闲问题的当代意境与学科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61—62.

8 季 忠. 休闲的哲学意义(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64.

9 梁 颖. 娱乐设施经营管理(M),丽江摄影出版社,1998,4.

10于光远. 论普遍有闲的社会(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42.

11马惠娣 刘耳. 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46.

12于光远. 论普遍有闲的社会(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43.

13马惠娣. 刘耳. 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45.

14王 勇. 略论休闲消费文明过程中的政府行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999增.33—35.

15王 宁. 略论休闲经济(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3—16.

16于光远. 论普遍有闲的社会(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41.

已经发表于《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作者:刘邦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08650.html

更多阅读

跑跑卡丁车双喷教学视频详解教程 跑跑卡丁车双喷视频

跑跑卡丁车是韩国NEXON公司出品的一款休闲类赛车竞速游戏。与其他竞速游戏不同,跑跑卡丁车首次在游戏中添加了漂移键。游戏以“全民漂移”为宣传词,而角色则使用了泡泡堂中的人物,角色可以驾驶卡丁车在沙漠、城镇、森林、冰河、矿山、

圆的周长导学案 比的化简教学视频

圆的周长 (一)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际测量计算理解圆周率的意义。2.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3.能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4.通过对圆周率的计算,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教学重点:推导圆的

声明:《休闲伦巴教学视频 论作为学科的休闲学》为网友浪孒追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